【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免疫球蛋白判斷潰瘍性結腸炎(UC)急性發(fā)作的臨床價值,探討血清免疫球蛋白與病情程度的關系,并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診斷急性重度UC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UC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臨床分期不同將患者分為急性期組(38例)和非急性期組(62例),再根據(jù)病情程度不同將急性期患者分為輕度組(16例)、中度組(10例)及重度組(12例)。比較不同臨床分期與病情程度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判斷UC急性發(fā)作和診斷急性重度UC的應用價值。結果 急性期組患者血清IgA和IgM水平顯著低于非急性期組(Plt;0.05)。重度組患者血清IgA和IgM水平顯著低于輕、中度組(均Plt;0.05)。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gA、IgM聯(lián)合預測判斷UC急性發(fā)作具有較高準確度[曲線下面積(AUC)=0.829,P=0.002,95%CI=0.717~0.941]。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gA、IgM水平與UC急性發(fā)作患者病情程度成顯著負相關(Plt;0.05)。ROC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gA、IgM聯(lián)合預測診斷急性重度UC具有較高準確度(AUC=0.780,P=0.004,95%CI=0.623~0.937)。結論 血清IgA與IgM聯(lián)合檢測有助于判斷UC急性發(fā)作風險,對診斷急性重度UC具有較高準確度,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免疫球蛋白;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fā)作;病情程度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07.009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7.03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臨床常見炎癥性腸病,可引起腹痛、腹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尤其是UC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病情常迅速惡化。因而,應對UC急性發(fā)作應進行早期預測判斷。目前,臨床有關UC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均認為免疫功能紊亂在UC病理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調節(jié)性B細胞(Breg)可通過調節(jié)白細胞介素-10(IL-10)和轉化生長因子-β防止過度炎癥反應,并可與調節(jié)性T細胞(Treg)相互作用,延緩病情[2]。近年隨著研究深入,B細胞免疫在UC中的作用引起臨床重視。免疫球蛋白是B細胞免疫的重要成分,通過可結晶片段與其受體結合,發(fā)揮抗炎作用,緩解腸道炎癥,由此推測血清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判斷UC狀態(tài)和病情程度[3]。因此,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血清免疫球蛋白在判斷UC急性發(fā)作和診斷急性重度UC的價值,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UC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臨床分期不同將患者分為急性期組(38例)和非急性期組(62例)。急性期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47.58±12.26)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79±0.85)年;病變范圍:左半結腸型15例,廣泛結腸型23例。非急性期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齡28~66歲,平均年齡(48.29±13.45)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84±0.75)年;病變范圍:左半結腸型30例,廣泛結腸型32例。不同臨床分期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根據(jù)《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4]將急性期患者分為輕度組(16例)、中度組(10例)及重度組(12例)。輕度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齡28~62歲,平均年齡(48.12±11.95)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2±0.80)年;病變范圍:左半結腸型5例,廣泛結腸型11例。中度組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7.67±13.23)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71±0.75)年;病變范圍:左半結腸型3例,廣泛結腸型7例。重度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齡30~64歲,平均年齡(48.67±14.51)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92±0.77)年;病變范圍:左半結腸型7例,廣泛結腸型5例。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5]中有關UC的診斷標準,且均在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②年齡gt;18歲,且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克羅恩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血管炎等合并癥者;②妊娠或哺乳期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肝、腎功能不全者;⑤合并支氣管擴張、肥厚性心肌病等嚴重心、肺疾病者;⑥精神或意識障礙者。
1.2 檢驗方法 患者入院后于次日清晨空腹下經(jīng)肘靜脈采血3 mL,用離心機(安徽中科中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設備編號03031600008,型號:KDC2046)以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取上清液送檢。采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13第2405178號,型號:IMMAGE800]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
1.3 觀察指標 記錄UC急性發(fā)作情況:臨床發(fā)病急促,有腹痛、腹瀉或全身中毒癥狀,經(jīng)內(nèi)鏡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4]。①比較不同臨床分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②比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③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判斷UC急性發(fā)作的預測價值。④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與UC急性發(fā)作患者病情程度的相關性。⑤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診斷急性重度UC的預測價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表示,兩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行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LSD-t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以曲線下面積(AUC)gt;0.75為準確度高。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臨床分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Ig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急性期組患者血清IgA和IgM水平顯著低于非急性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Ig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重度組患者血清IgA和IgM水平顯著低于輕、中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266,Plt;0.05),見表2。
2.3 血清免疫球蛋白判斷UC急性發(fā)作的預測價值分析 ROC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gA、IgM聯(lián)合預測對判斷UC急性發(fā)作具有較高準確度(AUC=0.829,P=0.002,95%CI=0.717~0.941),見圖1、表3。
2.4 血清免疫球蛋白與UC急性發(fā)作患者病情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gA、IgM與UC急性發(fā)作患者病情程度呈顯著負相關(Plt;0.05),見表4。
2.5 血清免疫球蛋白診斷急性重度UC的預測價值分析 ROC分析結果顯示,血清IgA、IgM聯(lián)合預測診斷急性重度UC具有較高準確度(AUC=0.780,P=0.004,95%CI=0.623~0.937),見圖2、表5。
3 討論
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便血、腹瀉、里急后重、體質量下降及發(fā)熱等。該病病情反復,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并破壞免疫屏障,使致病菌進一步繁殖侵襲。體液免疫與腸道功能密切相關,而免疫球蛋白能在體液免疫中發(fā)揮關鍵作用,能與特異性抗原和Fc受體(對免疫球蛋白Fc部分c末端的受體)結合,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發(fā)揮免疫抵抗和抗炎作用[6-7]。舒寶蓮等[8]也認為IgM利用Fc唾液酸化作用抑制炎癥反應,并促進免疫功能的恢復,延緩病情進展。IgG與IgM有相似的抗炎作用,UC患者腸道炎癥發(fā)生后,IgG有下降趨勢[9-10]。但本研究顯示,IgG對判斷UC急性發(fā)作的價值有限,這可能是因本研究樣本量小,且為回顧性分析,可能造成統(tǒng)計偏倚。IgA也是免疫蛋白原重要成分,能發(fā)揮免疫屏障作用,阻止病原菌對腸道黏膜的破壞,保護腸道黏膜。孫慧怡等[11]也認為IgA與分化型IgA可通過中和毒素、溶解細菌等抑制細胞毒性,延緩UC發(fā)作。因而,IgA與IgM水平降低多提示UC病情進展。本研究也顯示,急性期組患者IgA與IgM水平均低于非急性期組,基于此,本研究采用ROC進一步分析,結果也證實IgA與IgM聯(lián)合預測對判斷UC急性發(fā)作的敏感度達0.813,這也提示UC急性發(fā)作多存在免疫球蛋白水平異常。對于UC患者,監(jiān)測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有助于判斷急性發(fā)展風險。
本研究進一步對比UC急性發(fā)作不同病情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結果也顯示免疫球蛋白表達水平可反映UC病情程度。腸道菌群失調是UC病理進程的關鍵因素,正常情況下,菌群主要分布在小腸末端和結腸,并維持動態(tài)平衡。UC患者存在腸道優(yōu)勢菌群比例降低,而致病菌大量繁殖現(xiàn)象,這種腸道菌群失調可直接影響腸道免疫系統(tǒng),引起免疫球蛋白水平異常[12-13]。林家達[14]的報道也證實腸道菌群失調程度與IgA、IgM下降水平呈顯著相關性。隨著免疫功能紊亂,血清IgA和IgM表達異常,破壞腸道黏膜屏障,進一步加重UC病情。因而,血清IgA和IgM水平越低,病情越嚴重。本研究通過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也顯示血清IgA、IgM與病情程度均存在顯著負相關性。急性發(fā)作時重度UC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較高[15]。因而,應對急性重度UC患者進行早期篩查干預,以降低不良預后風險。為此,本研究通過ROC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診斷急性重度UC的價值,結果顯示血清IgA與IgM聯(lián)合預測對判斷急性重度UC具有較高敏感度,說明血清IgA與IgM聯(lián)合檢測有助于病情評估,這對于指導臨床進行早期干預具有重要意義。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如納入樣本量過少,時間跨度較短,后續(xù)仍需進行大樣本量、多中心研究,對血清 IgA 與 IgM 判斷 UC急性發(fā)作風險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血清IgA與IgM有助于判斷UC急性發(fā)作風險,對診斷急性重度UC具有較高準確度,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林道潑,薛戰(zhàn)雄,蔡振寨,等. 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基因多態(tài)性與潰瘍性結腸炎的關系[J]. 中華消化雜志, 2017, 37(9): 612-618.
馮錦山,王士群,葉營,等. B1和B10細胞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及黃芩苷對其體外表達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3, 19(10): 245-248.
高磊,張英劍,劉曉敏,等. 不同發(fā)病狀態(tài)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變化及與腸道菌群變化的相關性[J]. 廣東醫(yī)學, 2021, 42(11): 1342-13465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 2018, 26(2): 105-111, 120.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J].中華消化雜志, 2018, 38(5): 292-3114
高磊,張英劍,劉曉敏,等.不同發(fā)病狀態(tài)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變化及與腸道菌群變化的相關性[J].廣東醫(yī)學, 2021, 42(11): 1342-1346.
李曉彤,霍麗娟. 系統(tǒng)免疫炎癥指數(shù)與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活動度的相關性分析[J]. 國際消化病雜志, 2022, 42(5): 289-293.
舒寶蓮,桂若虎,鄭新平,等.不同Sour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shù)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道菌群失調與不同免疫球蛋白水平相關性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20, 11(5): 33-35.
潘英.中醫(yī)內(nèi)外合治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Th1/Th2細胞因子含量、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的影響[J].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9, 12(11): 1743-1746.
王艷,李俊霞,王化虹,等. 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菌群失調與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關性[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6, 32(10): 1631-1634.
孫慧怡,劉大銘,張雯,等.從肺論治、從腸論治法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肺與結腸組織白細胞介素4、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表達的影響[J].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9, 12(11): 1619-1624.
翟月華,高明煥.自擬清腸愈瘍湯經(jīng)驗方口服、中藥灌腸對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免疫功能、血清HIF-1α、TGF-β1、β-EP水平的影響[J].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8, 11(6): 941-944.
王寅寅,丁召. 血清低免疫球蛋白G對評價潰瘍性結腸炎疾病嚴重程度的價值[J]. 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9, 24(5): 511-513.
林家達.探討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腸道菌群失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疾病活動度的關系[J].醫(yī)學美學美容, 2020, 29(23): 47.
阮水良,沈海燕,陸其明,等. 2000~2014年我院炎癥性腸病發(fā)病趨勢及臨床特征[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6, 13(22):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