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漆畫是以天然生漆為主要媒材的繪畫種類,源于中國古老的漆文化,是從漆器裝飾藝術中衍生并獨立出來的新畫種,其完美結合了材料之美和工藝之美。藝術工作者通常把藝術品按照材料和工藝進行分類,不同藝術分支的發(fā)展是相互聯(lián)系的,也是相互轉移的。一件繪畫作品在材料和表現(xiàn)語言的重構之間有多重可能性和擴展性,應該對多種藝術形式進行探索和嘗試,以期擴展工藝美術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刻漆工藝;點彩堆漆技法;淺浮雕漆畫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3)12-0036-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張麗.點彩堆漆與刻漆技法結合的淺浮雕漆畫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J].天工,2023(12):36-38.
一、引言
2018年,筆者在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參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漆線雕與漆文化技藝培訓班時,創(chuàng)作了淺浮雕漆畫作品《以夢為馬》(見圖1)。在培訓期間,經過充分調研學習、參觀考察,發(fā)現(xiàn)淺浮雕在漆畫領域的應用較少,未見有點彩堆漆技法應用在漆畫作品上,未見點彩堆漆與刻漆技法結合的淺浮雕漆畫的應用以及相關報道,即單獨的點彩堆漆技法和點彩堆漆與刻漆技法結合的工藝均無相關應用和報道。筆者經過深度思考和創(chuàng)新實踐,在漆畫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新應用了點彩堆漆技法和刻漆技法,設計出了以馬形象為題材的漆畫線稿,繪制出具有創(chuàng)新應用價值和意義的淺浮雕漆畫作品《以夢為馬》。
馬的形象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喜愛和欣賞,古人將馬視為祥瑞之物,馬的藝術形象也不斷地出現(xiàn)在歷代中外藝術作品中。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中,馬的形象多次出現(xiàn),連鹿蜀之類的瑞獸也是馬的外形,原經文第一卷《南山經》中記載:“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盵1]這種可以令兒孫滿堂的神獸固然成為大眾夢寐以求的對象。在漢武帝時期,祥瑞紋飾中也有飛馬。在文學、雕塑、繪畫等文化載體上,馬的形象也是???,而在漆畫領域,馬形象的出現(xiàn)卻并不多。
筆者以淺浮雕漆畫作品《以夢為馬》為例,說明刻與畫的關系表現(xiàn)及陰刻與堆塑工藝的創(chuàng)新結合。主要對傳統(tǒng)刻漆技法的傳承和點彩堆漆技法的創(chuàng)新實踐進行研究,以表現(xiàn)當代漆藝在材料和表現(xiàn)語言的重構之間的多重可能性。
二、傳統(tǒng)刻漆技法的傳承
(一)刻漆技法的概念
刻漆技法是傳統(tǒng)漆藝的主要工藝技法之一。在《髹飾錄》中,把刻漆稱為“款彩”。因“款謂陰字,是凹入者,刻畫成之”(《游宦紀聞》)。今又稱“刻灰”“大雕填”。[2]陰刻紋樣,刻后填彩或描繪。以刀代筆,依線刻紋,粗細深淺適中,保留雕刻工藝平整、順滑的工藝特點和要求。
(二)刻漆技法的傳承應用
1.準備漆板、繪制草圖。選用或自制木胎漆板。收集素材,考慮畫面構圖、造型和色彩之間的關系,繪制線稿或草圖(見圖2)。
2.置稿拷貝、起線刻紋。打印出合適尺寸的畫稿,將造型用拷貝紙描于漆板,撒上珍珠粉,多余粉末清掃干凈即可。然后用月牙刀起線刻紋,用三角刀加強線條的粗細深淺程度,主要刻畫直線或曲線造型;用圓口刀刻挖出圓點或圓形圖案,以便后期填漆和鑲嵌(見圖3—圖5)。
3.補地清灰、調漆描繪??碳y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失誤,會出現(xiàn)漆地和灰地粗細深淺不均衡等問題,調漆灰進行修補,干后磨平清理。然后根據畫面設計要求,調制出所需要的色漆,選用小描筆或葉筋筆依線描繪,多為平涂,以藍、綠、紫相近色系的漸變關系處理為主(見圖6、圖7)。
(三)刻漆技法的視覺表現(xiàn)
刻漆技法工藝較簡單,風格往往像木版畫一般,質樸而又強烈。在合適的構圖和畫面中,刻漆技法可以突出刻畫物象之間的內在結構和關系,形成造型結實飽滿、線條疏密有序、點線面高度概括的視覺特點,并通過刀法韻味和骨法表現(xiàn)、淺刻與深刻之間的交互穿插,呈現(xiàn)出時而頓挫、時而流暢、時而活潑、時而古拙的工藝美感。
三、點彩堆漆技法的創(chuàng)新
(一)點彩堆漆淺浮雕技法的概念
點彩堆漆是以油畫中點彩畫法和漆藝中堆塑技法為基礎,通過點狀筆觸的多層次堆疊塑形,在畫與塑之間,形成高低起伏、色彩豐富、聚點成線、聚線成面的一種新的淺浮雕漆畫藝術形式。結合刻漆技法,形成對比鮮明、虛實相生、關系生動的藝術語言。
(二)點彩堆漆技法的創(chuàng)新應用
1.調漆準備。預先調制出多種顏色的色漆備用,可少量多次進行。
2.描繪和螺鈿鑲嵌。根據刻好線條的畫面,對不需要凸起的地方進行描繪,選用小號毛筆或勾線筆;可以先處理需要鑲嵌螺鈿的地方,切片、嵌片、罩生漆,入蔭(見圖8、圖9)。
3.首次點彩堆漆。對需要凸起的畫面用小號畫筆進行點彩繪制,入蔭(見圖10)。
4.第二次點彩堆漆。根據首次需要呈現(xiàn)浮雕效果的位置進行再次點彩堆漆,注意疏密變化,色彩變化,入蔭(見圖11)。
5.第三次點彩堆漆。根據之前的畫面基礎,持續(xù)豐富色彩,控制疏密關系,再次點彩堆漆,入蔭;如果浮雕效果還不夠,可以繼續(xù)增加次數(shù),增強畫面效果(見圖12)。
6.漂金。用金粉或銅粉調生漆,加適量汽油,垂直滴落在需要的背景畫面上(見圖13)。
7.罩漆磨顯。為了節(jié)約時間,可先上清漆保護,用水砂紙磨去黑漆,把螺鈿磨出(見圖14)。
8.研磨推光。完全蔭干后,保留點彩堆漆浮雕凸起的地方,可以不做研磨推光工藝,其他地方根據需要通過研磨展示最終效果(見圖15)。
9.涂聚氨酯清漆。為了節(jié)約時間和效果,最后再次平刷清漆一次成型(見圖16)。
(三)點彩堆漆技法的視覺表現(xiàn)
點彩堆漆技法在需要創(chuàng)作者投入時間與耐心的同時,還需要對顏色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控制力。色彩擁有引起通感的能力和價值,而漆畫的魅力在于其顏色和肌理所產生的異彩紛呈、妙趣橫生的效果。點繪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生發(fā)著瞬間與隨性或是理智與嚴謹?shù)那榫w。本作將點彩的顏色控制在相鄰色系之中,以藍綠色為主,用紫色進行補充。點綴螺鈿鑲嵌工藝進行裝飾,既能增強光色質感,又能豐富畫面層次。不同的幾何圖形、卷紋、花草、抽象與具象的造型元素之間,以一種即興的、純粹的和抒情的繪畫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一種無意識的情緒表達和美學意境。背景以黑地漂金,在突出畫面主體造型的同時,線條的流動游走配以金粉的熠熠生輝,能起到增強畫面的視覺美感與裝飾效果的作用。
四、結束語
點,是繪畫的最小元素,使用不同的畫筆或工具,可以呈現(xiàn)出千變萬化的形象和意境。周易有云:“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饼嫷略凇对娍飞习l(fā)表綱領,認為“意象”即“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xiàn)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
點與色彩之間相互成就、相互影響、相互表達情緒。康定斯基在他的理論著作《論藝術的精神》中描述了這樣的形象:“通常來說,色彩是一種直接作用于靈魂的力量。色彩是琴鍵,眼睛是琴槌,靈魂就是鋼琴的琴弦,藝術家就是演奏的雙手,觸碰不同的琴鍵來觸發(fā)靈魂深處的振動?!盵3]點彩的應用創(chuàng)作,除了源于油畫中的點彩繪畫技法,更源于早期中國漆藝的色彩單一,不是黑地朱紋,就是朱地黑紋,不像現(xiàn)代漆藝創(chuàng)作,可以描繪豐富的色彩。點彩堆漆作為漆畫創(chuàng)作中一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其構成特點可以表達為遠觀和諧統(tǒng)一、近觀復雜抽離的視覺印象。刻漆工藝可以喚起人們對觸覺的深層感受,繼而達到心理上的美感體驗。
刻漆工藝是以線寫實,點彩繪畫是用點寫意,點彩堆漆與刻漆技法的結合,形成了兩種技法之間的對話,激活了點、線、面元素的生命力,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美學體驗和視覺印象。這種強調點、線、面關系的漆畫創(chuàng)作手法,表現(xiàn)出一種平靜與飄逸、嚴謹與自由、優(yōu)雅與多變、冷靜與感性并存的情緒體驗和審美意境。筆者對此技藝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期拓展漆畫創(chuàng)作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
參考文獻:
[1]徐客.山海經[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6.
[2]喬十光.漆藝[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3]哈喬·杜汐汀.康定斯基[M].李璠,劉希言,譯.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