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qū)“politeuma”概念與猶太人公民權(quán)問題考辨

        2023-12-29 00:00:00張琳
        外國問題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公民權(quán)猶太人

        [內(nèi)容摘要] “politeuma”()表示政府、公民權(quán)、政治體制、公民集體等含義,希臘化時期泛指享有居住權(quán)的外來移民共同體,是客居者普遍使用的組織形式與族群單位。以既定含義為前提討論“politeuma”本質(zhì),存在因果倒置的風險,應根據(jù)具體語境界定其內(nèi)涵?!皃oliteuma”可表示政治、軍事或其他公共組織,也泛指民間自由組織,尤其群落聚居區(qū)。不論流散地猶太人是否建立正式管理機構(gòu),均可稱其為“politeuma”,似可譯為“社區(qū)”。約瑟夫斯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公民權(quán)記載存在失真成分,不排除其為猶太人辯護而有意為之,但根據(jù)紙草文書,又不能完全否定其真實性,某些猶太人享有公民權(quán),但未惠及猶太社區(qū)集體。除猶太聚居區(qū)即社區(qū)外,混居是猶太人常態(tài),尤其在鄉(xiāng)村地區(qū),但猶太人接納外族文化元素的同時能夠保持清晰的族群邊界。

        [關鍵詞] 社區(qū);猶太人;亞歷山大里亞;公民權(quán);族群邊界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201(2023)03-0091-14

        亞歷山大里亞是埃及甚至希臘化世界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區(qū),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研究是學界傳統(tǒng)議題,學者基本上以“社區(qū)”(politeuma)界定猶太移民群體的特質(zhì)與屬性①,國內(nèi)學者延續(xù)此結(jié)論,但通常認為埃及猶太人在希臘化與猶太傳統(tǒng)之間面臨兩難選擇,猶太社區(qū)是其防御機制,避免受外族文化影響。②目前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與希臘化關系,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論已遭到學者質(zhì)疑,亞歷山大里亞猶太文學、宗教、哲學等文化遺產(chǎn)反映了猶太人對主流文化的回應,猶太人集體并未抵制希臘文化或被同化,但與此同時,猶太人基本維系猶太傳統(tǒng)與族群認同。③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問題仍存在諸多爭議,如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究竟是否存在“politeuma”?如何界定所謂的猶太人“politeuma”?古代文獻尤其約瑟夫斯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公民權(quán)”的記載是否可信?筆者認為有必要梳理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問題,并嘗試重新解讀相關古代文獻,審視“politeuma”內(nèi)涵與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公民權(quán),避免對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移民政治地位的誤判與誤解。

        一、“politeuma”與猶太社區(qū)

        “politeuma”源自古希臘文“”,復數(shù)為“/politeumata”,根據(jù)《希-英辭典》,可表示“政府事務”“政府”“公民權(quán)”以及“公民集體”等(Henry George Liddell amp; Robert Scott, eds.,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p.1434.),希臘化時期,“politeuma”是客居者普遍使用的組織形式和族群單位,指獲得居住權(quán)的外來移民共同體。切利科夫(Victor Tcherikover)認為“politeuma”含義多樣,通常指外來族群集體即社區(qū)(community),在客居地建立居住區(qū),享有某些權(quán)利,這是希臘化世界常見政治機制。埃及猶太人如其他流散地同胞一樣,建立半政治性的組織,即“politeuma”,擁有自己的律法與習俗、建筑與制度、領導者或管理機構(gòu)。(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1,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pp.5-8.)塔恩(W. W. Tarn)認為希臘化時期,希臘人才打破“城市與鄉(xiāng)村”二元制的行政空間意識,出現(xiàn)介于二者之間的組織,如“politeuma”與“katoikoi”,“politeuma”是一個半自治組織單位,類似于城市,擁有宗教中心,可能具有議會與行政官員,是將無公民權(quán)的外來移民納入城市的一種方式。(W. W. Tarn,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3rd edition, Cleveland amp;NewYork: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2, pp.147, 221.)傳統(tǒng)觀點肯定古代社會“politeuma”存在,只是關于起源時間、具體建制與政治地位認識不一。(Angelo Segré, “The Status of the Jews in Ptolemaic and Roman Egypt: New Light from the Papyri,”Jewish Social Studies, Vol.6, No.4 (Oct. 1944), pp.376, 380;E. Mary Smallwood, The Jews under the Roman Rule: From Pompey to Diocletian, Leiden: E. J. Brill, 1976, pp.225-227;Emil Schürer,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Age of Jesus Christ (1975 B. C.-A. D. 135), Vol.2, Edinburgh: T. amp; T. Clark, 1979, p.211; R. H. Charles, ed., The 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 of the Old Testament in English, Vol.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3, p.121; 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1, pp.5-6;Victor A. Tcherikover,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the Jews, S. Applebaum, trans.,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59, pp.301-302;P.M. Frazer, Ptolemaic Alexandria, Vol.1, pp.54-56;Aryeh Kasher, The Jews in Hellenistic and Roman Egypt: The Struggle for Equal Rights, pp.208-209. )根據(jù)傳統(tǒng)觀點,“politeuma”總體上可視為客居族群作為合法的政治集體形成的組織單位,它享有某些權(quán)利,亦是猶太社區(qū)常規(guī)的政治組織或者正式的公共機構(gòu)。

        實際上文獻僅一處隱約提及希臘化時期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的“politeuma”。根據(jù)《阿瑞斯泰阿斯書信》(Letter of Aristeas),《七十子希臘文圣經(jīng)》(LXX)問世后,“祭司、主持《圣經(jīng)》翻譯的長者、來自猶太社區(qū)的人、猶太人代表”()在亞歷山大里亞的法羅斯(Pharos)島集會,認可《希臘文圣經(jīng)》的神圣性。(The Letter of Aristeas, 311, R. H. Charles, ed., The 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 of the Old Testament in English, p.121.希臘文本見Henry Barclay Swet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in Greek,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89, p.604.)學者通常認為“”(的屬格)代表猶太社區(qū),此句希臘文的中文翻譯系筆者個人觀點,學者尚存爭議。查理斯(R. H. Charles)認為“”(長者/長老)位于“”(譯者)與“”(來自politeuma的人)之間,為兩個屬格共同修飾的對象,譯為“譯者與猶太社區(qū)的長老”。文中雖未明確提及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qū)存在“ethnarch”(總長),可能傳抄遺漏,但“猶太社區(qū)長老”表示社區(qū)領導人。切里科夫認為“”(猶太社區(qū)長老)與“”(猶太人的領導人)若均指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qū)的領袖,表述重復,故“”與“”沒有語法聯(lián)系,后者與“”相連,譯為“the men of the politeuma, the leaders of the community”(politeuma的人,即社區(qū)領導人),因此無法據(jù)此文獻論證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社區(qū)已經(jīng)存在“長老議事會”。(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1, p.9 note 24.)學者存疑焦點在于“”與“”是否存在語法關系,筆者認為二者沒有修飾關系。學者均將此句語境置于亞歷山大里亞,切里科夫才認為“”(猶太社區(qū)長老)與“”(猶太人的領導人)表述重復。實際上“”中的“”(people)可指埃及各地而不僅僅是亞歷山大里亞的猶太人,如果這種解釋成立,可作為指代重復的一種解決方式。此句可譯為“祭司、主持《圣經(jīng)》翻譯的長老、來自猶太社區(qū)的人、(各地)猶太人的代表”,即不僅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而且埃及各地猶太人均派代表前來參加慶祝活動。此句可證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qū)存在,但確實沒有體現(xiàn)社區(qū)存在總長或長老議事會之類的管理機構(gòu)。

        《阿瑞斯泰阿斯書信》是唯一直接提及托勒密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猶太“politeuma”的文獻。(約瑟夫斯描述了關于《希臘文圣經(jīng)》翻譯的相似過程,參照了《阿瑞斯泰阿斯書信》,他可能意識到“”這句話存在歧義,故改為“祭司、翻譯《圣經(jīng)》的長者以及社區(qū)領導人”()。首先“”(譯者)明確只修飾“”(長者),以解決原句“”語法關系不明的問題。其次,約瑟夫斯可能認為此語境僅涉及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qū),這一點與切里科夫理解相同,原句“”(猶太人的領導人)與“”(來自politeuma即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qū)的人)含義相同,故省略前者,簡單表示為“”,即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qū)領導人。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2. 108,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9, trans. Ralph Marcus,London and"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54-55.)關于“politeuma”的傳統(tǒng)定性,早在20世紀80年代學者已開始質(zhì)疑,認為“politeuma”應該泛指各類自由組織,猶太人在流散地不一定都建立了政治機構(gòu)。首先,一些學者認為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politeuma”即使存在,也無異于其他自發(fā)的民間組織。祖克曼(Constantine Zuckerman)認為托勒密埃及的“politeuma”或為宗教組織或為某種職業(yè)組織如士兵隊伍,沒有證據(jù)表明巴勒斯坦之外猶太人組成自治的政府機構(gòu)?;羲固兀≒ieter W. van der Horst)與里特(Bradley Ritter)持類似觀點,猶太人“politeuma”是一個公共組織,傾向于宗教性質(zhì)。(Constantine Zuckerman, “Hellenistic Politeumata and the Jews: A-Reconsideration,” Scripta Classica Israelica, Vol.8/9, 1985—1988, pp.181-185; Pieter W. van der Horst, Philo of Alexandria: Philos Flaccus, The First Pogrom,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03, p.22; Bradley Ritter, Judeans in the Greek Cities of the Roman Empire: Rights, Citizenship and Civil Discord, London and Boston: Brill, 2015, pp.84-86.)其次,呂德里茨(Gert Lüderitz)專門探討不同語境“polituema”的多重含義,“politeuma”若特指某種組織的術(shù)語,在古代文獻中例證相對較少,可分為兩類:一是希臘城邦政權(quán)機構(gòu);二是宗教、文化、軍事等性質(zhì)的組織,包括節(jié)慶、宗教、士兵、從某個城市移居他處的同伴公民集體或客居某地的族裔集體。他認為學者通常以非猶太人的組織(politeuma)探討古代猶太人群體,認為猶太人建立政治機構(gòu)即“politeuma”且享有特殊法律地位的觀點實際上源于對猶太人法律地位的誤解。貝勒奈西(Berenice)是目前唯一可證存在猶太人政治機構(gòu)(politeuma)的地區(qū),享有某些自治權(quán),由少數(shù)猶太人組成,這是個案?!皃oliteuma”在大多數(shù)古代文獻中指非政治性的自由組織,《阿瑞斯泰阿斯書信》中的“politeuma”指代亞歷山大里亞城市公民集體,“來自politeuma的人”指亞歷山大里亞城市政府的代表,至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是否存在正式的“politeuma”難以確定。(Gert Lüderitz, “What is the Politeuma?” Jan Willem van Henten amp; Pieter Willen van der Horst, eds., Studies in Early Jewish Epigraply, Leiden: Brill, 1994, pp.185, 201-208, 210, 214-215, 219.)再次,霍尼曼(Sylvie Honigman)認可“politeuma”存在,根據(jù)赫拉克利奧波利斯猶太“politeuma”紙草文獻,修正祖克曼和呂德茨觀點,對“politeuma”起源與定性較為特殊。托勒密埃及早期軍隊以族群為單位組隊,形成軍事“politeuma”,后逐漸混合各族群,出現(xiàn)不以族群為基礎的“politeuma”。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politeuma”無異于埃及其他“politeuma”,起源于軍事組織,僅包含部分猶太人,“非成員”受其保護與幫助。桑格爾(Patrick Snger)觀點類似,認為“politeuma”是以族群為單位的駐守軍隊,與屯田軍(Cleruch)對應,分別駐守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Sylvie Honigman, “‘Politeumata’ and Ethnicity in Ptolemaic and Roman Egypt,”Ancient Society, Vol.33,2003, pp.64, 67, 84-85, 92-93, 101;Patrick Snger, “Contextualizing a Ptolemaic Solution: The Institution of the Ethnic Politeuma,” in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ed., Comparing the Ptolemaic and Seleucid Empires: Integ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Resist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pp.108-109, 116-117.)最后,一些學者表示“politeuma”含義豐富,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politeuma”缺乏史料互證,難以定論。格魯恩(Erich S. Gruen)認為不論“politeuma”表示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社會是否合適,可以肯定他們具有自己的管理機構(gòu),這并不表示他們形成完全自治的共同體,他們可稱為“公民”(),擁有自己的制度()與民事權(quán)利(),甚至稱“亞歷山大里亞人”,不論這些詞匯具體含義,猶太人確實享有一定權(quán)利,但不是特權(quán),也不同于公民權(quán),事實上沒有什么動力促使他們爭取反而帶來負擔的亞歷山大里亞公民權(quán)。(Erich S. Gruen, Diaspora: Jews admist Greeks and Romans, London and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75, 77-78,參見Hohn J. Collins, Jewsih Wisdom in the Hellenistic Age,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7, pp.140-142; Lester L. Grabbe, A History of the Jews and Judaism in the Second Temple Period, Vol.2: The Early Hellenistic Period (335-175 BCE), New York: T amp; T Clark, 2008, pp.184-185; Benjamin G. Wright III, The Letter of Aristea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Law of the Jews, Berlin and Boston: Walter de Gruyter, 2015, p.450.)

        上述學者重新解釋“politeuma”概念具有借鑒性,呂德里茨判定貝勒奈西猶太人“politeuma”特殊性的理由主要因為銘文表明它享有自治權(quán),如司法、行政、公證等職能,他借此推斷其他地區(qū)不存在類似貝勒奈西的猶太人“politeuma”。筆者認為根據(jù)目前文獻沒有理由否定古代猶太人普遍存在“polituema”。

        首先,關于“自治”。塞琉古王國時期,猶太人獲得根據(jù)傳統(tǒng)律法生活的權(quán)利,如安條克三世(Antiochus III)宣布“猶太民族所有成員均可根據(jù)傳統(tǒng)律法組建政府”();安條克三世將巴勒斯坦兩千猶太家庭移民至弗呂吉亞(Phrygia),允許使用本民族律法()。安條克五世(Antiochus V)允許猶太人“根據(jù)祖先的習俗管理事務()(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2. 142, 150, pp.72-73, 78-79; Werner Kappler, ed.,Maccabaeorum Liber II, 11: 25, Gttingen: Vandenhoeck amp; Ruprecht, 1976, p.96.),托勒密王國可能采取相似政策,希臘化時期埃及猶太人未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反抗活動似可佐證。羅馬統(tǒng)治時期,約瑟夫斯關于猶太人保有傳統(tǒng)律法權(quán)利的記載增多。如凱撒(Julius Caesar)允許猶太人設立宗教組織(),舉辦公餐活動(公元前43年),凱撒的決策被羅馬執(zhí)政官延續(xù)。以弗所(Ephesus)猶太人可延續(xù)其律法,根據(jù)其律法集會、舉行宗教活動與祭祀活動,并且可免除兵役(公元前43年)。弗呂吉亞猶太人能夠根據(jù)律法遵守安息日,踐行傳統(tǒng)習俗(公元前45年)。米利都猶太人可遵守安息日或其他習俗,向耶路撒冷捐宗教稅金。(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4. 215-216, 217-222, 225-227, 241-246,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10, Ralph Marcus,trans.,London, England/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116-123, 130-135. 參見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4. 264, pp.144-145.)魯奇烏斯·棱圖路斯(Lucius Lentulus)任執(zhí)政官時期(公元前49年),以弗所(Ephesus)、提洛島(Delos)、薩爾迪斯(Sardis)等地猶太人豁免兵役,可延續(xù)律法與習俗。(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4. 228-232, pp.122-127.)例如,羅馬在亞洲的行省總督安東尼烏斯(Lucius Antonius)致函薩爾迪斯議事會宣稱薩爾迪斯猶太人“很早之前已經(jīng)根據(jù)律法建立自己的組織(),擁有屬于自己的地方(),他們能夠決定自己的事務、處理糾紛()?!彼_爾迪斯頒發(fā)的法令表達類似決議:薩爾迪斯猶太人向城市議會與公民大會聲明羅馬政府已經(jīng)恢復其律法,他們應該根據(jù)自己所認可的律法集會(),并像公民一樣共同生活(),處理他們自己的訴訟糾紛()。他們應該被給予一塊自己的地方集會(),向神祝禱和獻祭。議會允許他們在指定的日期集會(),根據(jù)他們的律法行事,并且為其劃分一塊地方建立自己的居所()。(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4. 235, 14. 260-261, pp.126-129, 140-143.)此份決議內(nèi)容與羅馬總督信函基本相同,增加了擁有自己的公共集會場所與生活區(qū)的部分。薩爾迪斯猶太人信息表明,他們可根據(jù)律法生活,宗教自由,司法自治。薩爾迪斯議會決議提及猶太人“像公民一樣生活”(, to live as free citizens),該詞與“politeuma”()同源,《洛布古典叢書》英譯本譯為“社區(qū)式的生活”(communal life),應該表示猶太人有權(quán)建立社區(qū),上述信函稱“建立自己的組織”和決議稱“自己的居所”可能均暗含此意。此外,議會決議使用三個表示集會的同義詞即“”“”以及“”,表明猶太人存在會堂,是社區(qū)的公共機構(gòu),可根據(jù)律法舉行宗教活動,保證猶太人履行宗教義務。約瑟夫斯引用的文書沒有提及猶太社區(qū),僅包含猶太人的“組織”“自己的地方”“社區(qū)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居所”之類表述,但均指向猶太社區(qū)。他關于薩爾迪斯猶太人權(quán)利描述,與貝勒奈西猶太人“politeuma”職能類似,司法自治、宗教自由以及設立會堂。文獻反映的社區(qū)“自治”權(quán)利顯然集中在宗教與社會生活層面,沒有涉及政治層面。約瑟夫斯引證的真?zhèn)喂们也徽摚辽贋楣糯q太社區(qū)的存在提供了線索。

        其次,關于公證處或公共檔案機關。根據(jù)一份公證書(公元前13年),阿里斯吞(Ariston)女兒狄奧尼西婭(Dionysia)以舅舅為擔保人,與亞歷山德羅斯(Alexandros)進行公證。亞歷山德羅斯的哥哥狄奧德羅斯(Theodoros)去世,將遺囑置于猶太人檔案機關()保管。根據(jù)遺囑,狄奧尼西婭有權(quán)繼承狄奧德羅斯200銀德拉克馬,亞歷山德羅斯已支付狄奧尼西婭100德拉克馬,需限時支付剩余部分,逾期本金增半,追加利息。(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2, No.143,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p.8-10.)這是紙草文獻唯一一處提及猶太人檔案機構(gòu)的例證,切利科夫認為“”可能是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社區(qū)的公證處,專門處理猶太人事務,與亞歷山大里亞城的公證處“”性質(zhì)相同。若此,可能間接表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社區(qū)司法自治。

        綜上,筆者認為呂德里茨判定貝勒奈西猶太人的“polituema”屬于正式的政治機構(gòu)的標準如自治與公證職能同樣適用于其他流散地猶太人,他反駁貝勒奈西之外存在猶太人“politeuma”的觀點缺乏力證,他在文末也承認推理建立在間接證據(jù)基礎之上。上述文獻未直接表明希臘化時期流散地猶太人建立“politeuma”,但同源詞匯()或近義詞匯()以及猶太人享有保留律法、宗教自由甚至司法自治等信息肯定了它的存在。

        古代文獻關于猶太“politeuma”記載較少,猶太人是否為延續(xù)族體與宗教信仰有意識地尋求建立獨立社區(qū)(politeuma)的權(quán)利尚不確定,但不應將它與猶太人或其他族群的社會組織區(qū)別對待。學者對“politeuma”的解讀側(cè)重語義辨析,以既定含義為前提探討其本質(zhì),這種分析可能存在因果倒置的風險,更不能以現(xiàn)代“politeuma”的組織經(jīng)驗審視古代語境,而應關注它在古代文獻中體現(xiàn)的職能,來界定其內(nèi)涵,靈活處理“politeuma”的內(nèi)涵與外延,對它的界定留有余地?!皃oliteuma”既可表示公共機構(gòu)甚至擁有一定特權(quán),也可泛指自由的民間組織,若此,不論流散地猶太人是否建立官方機構(gòu),均可稱其為“politeuma”,似可譯為“社區(qū)”。從這一角度,關于亞歷山大里亞是否存在猶太社區(qū)的爭論似可解決,即不論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是否建立公共管理機構(gòu)或者說政治機構(gòu),是否享有特權(quán),均可稱其聚居區(qū)為“politeuma”,即猶太社區(qū)。若此,埃及其他地區(qū)猶太人聚居區(qū)均可稱為“politeuma”。根據(jù)紙草文獻,法尤姆地區(qū)存在多個猶太社區(qū),如波森里斯(Psenyris)、亞歷山大魯-納索斯(Alexandrou-Nesos)以及費拉德爾菲亞(Philadelpheia),在近東移民匯聚區(qū)如撒瑪利亞(Samareia)和馬格多拉(Magdola)猶太人可能占據(jù)一隅。此外,羅馬時期的奧克西林庫斯(Oxyrhynchos)、赫爾木波利斯(Hermoupolis)、大阿波羅波利斯(Apollinopolis Magna)均存在猶太人聚居區(qū)(Victor A. Tcherikover, Alexander Fuks amp; Menahem Stern,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3, Nos. 454, 468,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10-12, 29-30.),它們均屬于廣義的“politeuma”,不一定享有政治特權(quán)。對于古代社會而言,不論“politeuma”是公共機構(gòu)還是自由組織或者松散的聚居區(qū),均不是完全自治的政治單位。君主專制政體下,不存在絕對的司法自治或政治自由,國王即最高法律,希臘移民、其他外來移民以及本土埃及人是否能夠沿用傳統(tǒng)法律或享有司法自治均以國王意志為前提。托勒密埃及存在族群社區(qū)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享有一定的自治權(quán),類似雅典的“異邦人”(metoikoi/),即享有永久居住權(quán)但無公民權(quán)的外來移民,自治權(quán)利有限。猶太人不例外,他們獲得國王恩準,建立社區(qū)享有一定權(quán)利,延續(xù)希臘化君主允許猶太人根據(jù)傳統(tǒng)律法生活的政治傳統(tǒng),正如切利科夫所言,塞琉古王國安條克三世授予猶太人按照傳統(tǒng)律法生活的權(quán)利,這種模式應該同樣適用于托勒密埃及與羅馬帝國時期的猶太人。(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Vol.1, p.7.)猶太人建立社區(qū)的法律基礎是希臘化君主認可的根據(jù)律法生活的權(quán)利,這是社區(qū)存在的意義與目的,即確保習俗與宗教信仰不受干擾,僅此而已,至于參照希臘議會設立管理機制,不是通例。社區(qū)司法自治,可設立管理機構(gòu)與管理人員,建立會堂,學習猶太律法,所謂“自治”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化與社會公共事務,與政治權(quán)利無關,它不一定是政治層面的自治單位。筆者認為不論“politeuma”性質(zhì)傾向于公共機構(gòu)還是民間組織,統(tǒng)治者允許外來族裔建立分散的職能各異的“politeuma”,其規(guī)模與權(quán)限對國家政權(quán)不具威脅性,反而可防止外來移民力量集中或聯(lián)合以威脅政權(quán)穩(wěn)定,是一種有效的移民管理方式。

        關于古代猶太人“politeuma”的定性目前尚存疑慮,可泛指流散地猶太人的公共組織,至于具體建制,是否具有政治權(quán)利或行政地位,各地有別。除《阿瑞斯泰阿斯書信》外,古代文獻未明確提及亞歷山大里亞“politeuma”,但其他文獻可佐證。亞歷山大里亞是埃及甚至整個希臘化世界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區(qū),至公元1世紀斐洛生活的時代,亞歷山大里亞五個區(qū)中的兩個以猶太居民為主。但猶太人的居住地并不限于此,而是能夠散居在亞歷山大里亞城各個地區(qū)。約瑟夫斯稱猶太人居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東北部沿海無港口地區(qū),被稱為“Δ”(Delta),緊鄰王宮,環(huán)境安逸,是公認的最佳居住地。(Josephus, Jewish War, 2. 495,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 St. J. Thackeray,trans.,Vol.2, London, England/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514-515; Josephus, Against Apion, 2. 33-36, Loeb Classical Library,H. St. J. Thackeray, trans.,Vol.1, London, England/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304-307; Philo, In Flaccum, 55,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9, F. H. Colson, trans.,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p.333; Victor Tcherikover,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the Jews, pp.284-285.)約瑟夫斯引用斯特拉波證言,稱猶太人遍及已知世界(夸張措辭,即希臘-羅馬世界),難以找到尚未感知到猶太人力量的地區(qū)。昔蘭尼效仿埃及,鼓勵猶太社區(qū)建立,延續(xù)猶太律法。埃及諸多地區(qū)均有猶太人定居點,亞歷山大里亞相當大一部分被劃分給猶太人居住。社區(qū)設有總長(ethnarch),管理行政與司法事務,類似統(tǒng)領一個獨立的政治單位。(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4. 115-118, pp.60-65.)誠然,猶太人活躍于亞歷山大里亞,但托勒密埃及時期的文獻記載從缺,羅馬帝國時期,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與希臘人矛盾激化,才受到史家關注。斯特拉波記載相對可靠,可能以羅馬帝國時期為背景,但不乏延續(xù)托勒密埃及時期猶太人狀況的可能。據(jù)約瑟夫斯,克勞狄烏斯(Claudius)敕令稱猶太“總長”(ethnarch)去世后,奧古斯都(Augustus)沒有阻止“ethnarch”的繼續(xù)任命,聲明各族應按照各自習俗與信仰生活。(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9. 283,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12, Louis H. Feldman, trans.,London, England/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349.)斐洛稱“ethnarch”(應該與上述ethnarch系同一人)去世后,奧古斯都下令安排長老議事會管理猶太事務。(Philo, In Flaccum,74, p.343)“ethnarch”應該是長老議事會的最高領袖,二者均是猶太社區(qū)的領導機構(gòu),兩份史料均述及羅馬帝國時期猶太社區(qū)管理體制,它們是否存在于托勒密埃及時期,未可知,可保留這種可能性,至少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qū)應該存在管理機構(gòu),《阿瑞斯泰阿斯書信》所謂的社區(qū)“長老”或“代表”可證明。切利科夫認為希臘化-羅馬帝國時期,猶太社區(qū)管理機構(gòu)始終保持貴族性,“總長”(ethnarch)均出自貴族家庭,權(quán)力集中在貴族手中,以控制猶太平民,體現(xiàn)亞歷山大里亞猶太貴族的政治智慧。(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Vol.1, pp.9-10.)

        上已述及條件允許情況下,外來移民尤其少數(shù)族裔群體傾向于聚族而居,猶太人不例外。亞歷山大里亞是埃及經(jīng)濟文化中心,吸引猶太人遷移至此,公元前后城內(nèi)猶太人口達10萬人。(Pieter W. van der Horst, Philo of Alexandria: Philos Flaccus, the First Pogrom, p.20. 據(jù)狄奧多羅斯(Diodorus),亞歷山大建城后,亞歷山大里亞繁榮發(fā)展,居文明世界之首,至公元前1世紀,自由居民達300 000人。公元前后若猶太人口為100 000人,與總?cè)丝诒壤_1∶3,是否可信存疑,參見Diodorus of Sicily, Library of History, 17. 52. 5-6,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8, C. Bradford Welles, tran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69.)他們組建社區(qū),但不限于在社區(qū)內(nèi)居住。公元38年,埃及長官弗拉庫斯(Flaccus)同意亞歷山大里亞希臘人請求,將猶太人驅(qū)逐至一片狹小區(qū)域。(Philo, In Flaccum, 55, Vol.9, pp.333-335.)這可能反映托勒密埃及末期至羅馬帝國初期反猶態(tài)勢嚴峻時,猶太人居住權(quán)才受到限制。反觀托勒密埃及時期,猶太人與馬其頓人、希臘人、波斯人、敘利亞人等其他外來移民一樣,分屬不同權(quán)利義務層級,具有特定的經(jīng)濟與政治地位,但各層級不具有封閉性,希臘-馬其頓人、各外來移民族體、埃及土著等階層均包含猶太人。拉迪茵認為埃及外來合法移民,不像希臘城邦被統(tǒng)稱為“metics”(),而是以族體名稱辨別,馬其頓人和亞歷山大里亞人中也存在猶太人,只是目前無法確定特權(quán)階層中猶太人與普通猶太居民的人口比例。(Max Radin, The Jews Among the Greeks and Romans,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15, pp.112-113.)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社區(qū)的性質(zhì)與權(quán)利,需以埃及猶太人整體社會地位為前提考量,不應夸大猶太人享有特權(quán)或被孤立、壓迫的狀態(tài),就目前史料而言,托勒密埃及時期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總體上與外族關系相對穩(wěn)定,未產(chǎn)生大規(guī)模沖突與對抗。

        二、猶太人“公民權(quán)”與“亞歷山大里亞人”

        根據(jù)約瑟夫斯,猶太人被稱為“亞歷山大里亞人”()不足為奇。任何民族移居到新的城市,不論原族裔身份,均可獲得城市建設者的頭銜和城市公民權(quán),如安條克城猶太人可稱為“安條克人”,獲得公民權(quán)。(Josephus, Against Apion, 2. 38-39, p.307.)亞歷山大大帝為獎勵猶太人的支持,允許猶太人居住在亞歷山大里亞,與希臘人地位等同()。托勒密埃及國王延續(xù)傳統(tǒng),允許猶太人在亞歷山大里亞建立獨立社區(qū),避免與外族混居,便于恪守律法,享有與馬其頓人相同的權(quán)利或者說與馬其頓同為公民(),獲得“馬其頓人”的頭銜,猶太人所享有的政治傳統(tǒng)延續(xù)至羅馬統(tǒng)治時期。(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2. 8, pp.5-7. Josephus, Jewish War, 2. 487-489, p.513. Josephus, Against Apion, 2. 43-47, 61, pp.309-311, 317.)尤利烏斯·凱撒宣稱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為公民(),將敕令刻于銅表上。(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14. 188, pp.102-103.)提比略·克勞狄烏斯·凱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公元41年—54年)頒發(fā)敕令: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被稱為“亞歷山大里亞人”,很早被國王(即亞歷山大與托勒密埃及國王)授予平等的公民權(quán)(),奧古斯都時期(Caesar Augustus, 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猶太人權(quán)利得以延續(xù),保留“總長”(ethnarch)一職,包括猶太人在內(nèi)諸民族均可保留傳統(tǒng)習俗與宗教??藙诘覟跛箾Q定廢止蓋尤斯·凱撒(Gaius Caesar Caligula, 公元37年—41年)褻瀆猶太人宗教行為,恢復奧古斯都時期猶太人的權(quán)利。(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9. 281-285, pp.344-353.)斐洛稱猶太人享有公民權(quán),被列入“亞歷山大里亞人”之列,托勒密埃及居民的鞭刑依社會地位存在差異,埃及人比亞歷山大里亞人(公民)受刑更為嚴酷,且對兩類群體的行刑人不同。猶太人本應接受與自由民一樣的鞭刑,卻受到埃及當局像對待埃及人一樣的待遇。(Philo, In Flaccum, 47, 78-80, pp.329, 347.)

        “亞歷山大里亞人”()可表示城市公民或泛指亞歷山大里亞居民。(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1, p.41, note 102; A. H. M. Jones, The Cities of the Eastern Roman Provin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304; Max Radin, The Jews Among the Greeks and Romans, p.110.)比克曼(Elias J. Bickerman)認為亞歷山大里亞登記在冊的公民在公文中通常以所在德莫表明身份,不會以族籍統(tǒng)稱,隨著移民人口不斷增多,政府停止吸納新公民,只有之前的公民及其后裔仍為全權(quán)公民,其中存在猶太人。政策調(diào)整后的新移民被籠統(tǒng)地稱為“亞歷山大里亞人”,指未登記在冊的或者未獲得公民權(quán)的新移民,而之前的非公民及其后裔仍以族籍稱呼,如猶太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等,這些非公民以族籍為單位分別組成社區(qū)(politeumata)。此外,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數(shù)量可觀,引起統(tǒng)治者和公民警覺,托勒密埃及末期,社區(qū)領導人顯示出更獨立的姿態(tài)(希望謀求更多政治權(quán)利)。(Elias J. Bickerman, The Jews in the Greek Ag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88.)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公民權(quán)主要來自上述約瑟夫斯的記載,學者多有討論,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是否有公民權(quán)問題本身,二是約瑟夫斯史料辨?zhèn)巍?/p>

        首先,傳統(tǒng)觀點否認猶太人公民權(quán)與約瑟夫斯史料。1924年,克勞迪烏斯致亞歷山大里亞人信函(公元41年)的紙莎草抄本發(fā)表(詳見第三部分),信函中克勞狄烏斯明確區(qū)分“亞歷山大里亞人”與“猶太人”,克勞狄烏斯承認猶太人居住權(quán),但沒有認可他們享有與希臘公民同等權(quán)利。一些學者據(jù)此認為約瑟夫斯所載克勞狄烏斯敕令偽造,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無公民權(quán)。塔恩認為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集體不可能成為全權(quán)公民,公民需崇拜城市神靈,對猶太人意味著叛教,除個例外,古代猶太人總體上堅守猶太教。約瑟夫斯聲明猶太人自稱為亞歷山大里亞人并非虛構(gòu),是他本人如此認為,只是我們不應理解為他意味著猶太人獲得公民權(quán),而是代表一種“潛在公民權(quán)”,如果猶太人皈依城市主流宗教,他們有機會成為公民。(W. W. Tarn,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pp.221-222.參見S. Davis, Race-Relations in Ancient Egypt: Greek, Egyptian, Hebrew, London: Methuen, 1951, pp.102, 106-107, 111.)其次,承認某些猶太人獲得公民權(quán),認為史料存?zhèn)蜗底髡哂幸鉃橹甲C約瑟夫斯寫作意圖。例如弗雷澤認為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活躍于公共生活領域,托勒密埃及后期尤為明顯,某些個人而非猶太人集體可能獲得公民權(quán)。約瑟夫斯重述托勒密埃及時期猶太人歷史,必要時修訂甚至偽造猶太人地位,為羅馬時期猶太人申訴政治地位提供歷史依據(jù)。(P.M. Frazer, Ptolemaic Alexandria, Vol.1, pp.54-55.參見Victor Tcherikover,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pp.305, 323-325, 414-415; 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1, pp.39, 40-41, note 101.)最后,從術(shù)語概念辨析約瑟夫斯史料?!丢q太古史》譯者費德曼(Louis H. Feldman)認為約瑟夫斯對某些法律術(shù)語的使用不很嚴格??ㄉ釥枺ˋryeh Kasher)觀點相同,約瑟夫斯所謂的“亞歷山大里亞人”(Alexandrians)與“公民”(/)含有雙重含義,指公民或猶太社區(qū)成員,猶太人的政治訴求不是城市公民權(quán),而是城市內(nèi)建立自治社區(qū)的權(quán)利,即“politeia”(),桑格爾(Patrick Snger)、斯冒伍德(Smallwood)、霍尼曼等學者觀點類似。(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9. 281, note b, pp.346-349;Aryeh Kasher, The Jews in Hellenistic and Roman Egypt: The Struggle for Equal Rights, pp.275, 278, 281, 289;Patrick Snger, “Contextualizing a Ptolemaic Solution: The Institution of the Ethnic Politeuma,” in Christelle Fischer-Bovet, ed., Comparing the Ptolemaic and Seleucid Empires: Integ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Resistance, pp.123-124; S. E. Mary Smallwood, The Jews Under Roman Rule: From Pompey to Diocletian, Leiden: E. J. Brill, 1976, pp.229-230;Sylvie Honigman, “‘Politeumata’ and Ethnicity in Ptolemaic and Roman Egypt,”Ancient Society, Vol.33, 2003, pp.83, 92-93; H. I. Bell, Jews and Christians in Egypt:The Jewish Troubles in Alexandria and the Athanasian Controversy. Illustrated by Texts from Greek Papyri, Oxford: British Museum, 1924, pp.10-16; H. I. Bell , Cults and Creeds in Graeco-Roman Egypt, Liverpool: Ares Publishers, 1953, pp.37-41.)此外,學者認為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公民權(quán)史料較少,難下定論,不能輕易否認約瑟夫斯的記載。拉狄茵認為約瑟夫斯無意表達所有猶太人成為公民,學者認為約瑟夫斯史料虛假實際上是誤解其意。舒赫認為在沒有確切證據(jù)否定約瑟夫斯之前,任何爭論結(jié)局均是開放式的。(Max Radin, The Jews Among the Greeks and Romans, pp.109-110;Emil Schürer,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Age of Jesus Christ (1975 B. C.-A. D. 135),Vol.3, Part 1, Edinburgh: T. amp; T. Clark, 1986, pp.43, 128-129.)

        筆者認為猶太人確實如約瑟夫斯所言因其忠誠的態(tài)度與軍事援助得到亞歷山大或希臘化君主關注,但不能高估其影響力。亞歷山大東征期間,面對幅員遼闊的東方世界,他可能采取分配土地、授予公民權(quán)、文化自由等鼓勵性政策拉攏各族,猶太人列數(shù)其中,雖然不可能惠及猶太人集體,至少部分上層人士獲益。圍繞約瑟夫斯關于猶太人公民權(quán)的史料尤其克勞狄烏斯敕令真?zhèn)闻c猶太人是否享有公民權(quán),學界已多有探討,暫不深涉此議題。目前“亞歷山大里亞人”確實可表示公民且并非所有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獲得公民權(quán)是學界基本觀點。不論亞歷山大里亞人泛指城市居民還是特指公民集體,尤其未被鄉(xiāng)部(tribes and demes)登記在冊的公民,亞歷山大里亞公民權(quán)僅惠及少數(shù)猶太人,不代表猶太集體享有與希臘人同等政治與法律地位。

        波利比烏斯(Polybius)述及訪亞歷山大里亞的經(jīng)歷,對城中的混亂景象感到失望。城中有三類人居住。第一類是埃及土著,暴躁野蠻。第二類是雇傭兵,人數(shù)多,粗魯野蠻,雇傭外來武裝力量是此地(埃及)古老的傳統(tǒng),由于國王的軟弱,雇傭兵學會了統(tǒng)治而非服從。第三類是亞歷山大里亞人,由于同樣的原因(和雇傭軍一樣為外來移民)他們也并非真正的文明者,但仍優(yōu)于雇傭軍,他們是混雜的(),但最初是希臘人(),沒有忘記共同的希臘習俗()。波利比烏斯到訪亞歷山大里亞是托勒密八世(Ptolemy VIII Euergetes II Physcon)時期,他稱亞歷山大里亞人幾乎被擊潰,因為國王經(jīng)常受到煽動叛亂言論的困擾,將人民暴露在士兵的屠殺之下,城市陷入的境地可借用荷馬詩句表示“通往埃及的道路是漫長而艱險的”。(Polybius, The Histories, 34. 14. 1-8,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6," trans. W. R. Paton,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335.關于埃及人“野蠻且未開化”的說法,《洛布古典叢書》對波利比烏斯與斯特拉波的翻譯有別,前者遵從希臘文抄本“”(溫和開化),后者認為希臘文抄本遺漏否定詞“”,故英文譯本翻譯為相反含義“暴躁野蠻”,筆者遵從后者。波利比烏斯到訪埃及,明確表明對時下境況深感厭惡(, to feel a loathing for),即使對第三類希臘人,也沒有過分贊譽,他們雖大體上保持血統(tǒng)純凈和延續(xù)希臘傳統(tǒng),但也出現(xiàn)混雜外族現(xiàn)象,在此語境下,稱埃及人“溫和開化”似不吻合。)斯特拉波(Strabo)引用波利比烏斯證言述及類似情況,亞歷山大里亞人是混雜的群體,但源自希臘人,熟悉希臘習俗。(Strabo, Geography, 17. 1. 12, Loeb Classical Library, Vol.8, trans. Horace Leonard Jone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p.51.)波利比烏斯述及城中三類主要群體,亞歷山大里亞人應指城市公民,他們雖來自不同地區(qū),人員混雜,甚至吸納外族,但最初源自希臘血統(tǒng),維系希臘習俗。換言之,亞歷山大里亞城市公民吸納外族并未影響希臘文化的延續(xù),甚至對希臘族裔的血統(tǒng)影響較小,表明非希臘人被納入公民集體的數(shù)量較少,沒有威脅到希臘族系的傳承。正如瓊斯所言,盡管亞歷山大里亞是“國際都市”,但公民集體基本保持希臘血統(tǒng)的純凈,羅馬時代甚至更早時期公民禁止與埃及人通婚。(A. H. M. Jones, The Cities of the Eastern Roman Provinces, p.304. )少數(shù)猶太人加入公民之列,是否被其他公民認可,是否需向希臘習俗妥協(xié)甚至背離猶太傳統(tǒng);抑或反之,他們在公民義務上是否能夠得到某種程度“豁免”,如不參加公民的宗教崇拜活動,這些問題因缺乏史料難以定論。從公民集體基本保持在希臘人范圍來看,至少托勒密埃及時期吸納少數(shù)外族(包括猶太人在內(nèi))對希臘人公民集體影響不大。

        關于希臘化時期埃及猶太人權(quán)利的官方檔案從缺,約瑟夫斯也承認波斯人或希臘-馬其頓人關于猶太人的記載無從查證,在公共機構(gòu)()沒有留存,只能看到“我們時代”即羅馬帝國初期檔案(Josephus,Jewish Antiquities, 14. 187, pp.100-103.),因此任何關于托勒密埃及猶太人公民權(quán)甚至其他問題不得不以羅馬時期的文獻為參照。

        三、“亞歷山大里亞公民”與“猶太人”:克勞狄烏斯信函

        上已提及,學者質(zhì)疑或否認約瑟夫斯所載克勞狄烏斯敕令真實性的重要依據(jù)源自一份克勞狄烏斯致亞歷山大里亞人信函的紙草抄件?!翱藙诘覟跛剐藕弊钤缬韶悹柊l(fā)表(1924年),是羅馬時期埃及猶太人的珍貴史料,也是紙草文書領域的重要文獻,相關研究成果豐富。(參見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2, No.153, pp.36-37, 39-43.)信函是克勞狄烏斯對亞歷山大里亞赴羅馬的希臘使節(jié)的答復,應該出自公元41年11月,稍晚于上述約瑟夫斯所載克勞狄烏斯敕令。時任埃及行政官(Prefect)埃米利烏斯·雷克圖斯(Lucius Aemilius Rectus)在信函開頭附令言將信函在亞歷山大里亞發(fā)布,并抄送至埃及各地,目前存世的紙草文本發(fā)現(xiàn)自法尤姆地區(qū)。原文為希臘文還是拉丁文、是官函還是私信、皇帝執(zhí)筆還是書吏起草、是否反映克勞狄烏斯執(zhí)政能力等問題多有學者論及。(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 Vol.2, pp.37-38.)關于猶太人部分筆者翻譯如下:

        關于你們(亞歷山大里亞人)與猶太人的騷亂、動蕩或更準確地說戰(zhàn)爭的責任,雖然你們的使節(jié)尤其是忒昂(Theon)之子狄奧尼索斯(Dionysios)據(jù)理力爭,我尚未打算深入調(diào)查,但對于那些重新挑起沖突的人我始終心懷憤恨。我只能說除非你們停止破壞性的和頑固地互相敵對,否則我將被迫展示一位仁君轉(zhuǎn)向正義的憤怒時的樣子。即使現(xiàn)在,我誠請()亞歷山大里亞人善待這些久居亞歷山大里亞城的猶太人,不要冒犯他們的習俗與信仰,而是允許他們延續(xù)傳統(tǒng)方式,一如奧古斯都神時期。關于這一點,我聽了兩方發(fā)言后已確定。另一方面,對于猶太人,我命令()他們不要索要更多,未來不要派兩個使節(jié)團前來覲見,貌似他們生活在兩個城市,這種現(xiàn)象之前從未發(fā)生。猶太人不可參與體育館館長(/gymnasiarchoi)與埃菲比總管(/kosmetai)主持的體育活動,因為他們享有自己的活動,在一座客居城市,他們擁有美好的事物。猶太人不能從敘利亞(巴勒斯坦)或埃及(其他地區(qū))將猶太人帶入城中,否則我將嚴重懷疑他們的意圖。如果他們不遵守上述要求,我將如遍及整個帝國的瘟疫一般的力量用一切方式對付他們。如果你們放棄目前的方式,想要善待彼此,我將盡可能關照這座城市,就像關照一座與我們長久以來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城市一樣。

        信函回復亞歷山大里亞人與猶太人的矛盾,要求雙方停止沖突,猶太人應得到善待與尊重,恢復被蓋尤斯廢止但被奧古斯都認可的對猶政策,即允許他們保留傳統(tǒng)習俗與信仰。信函明確區(qū)分亞歷山大里亞人與猶太人,前者被授予公民權(quán),保留一直以來享有的特權(quán),后者雖長期享有居住權(quán),但沒有公民權(quán),且被要求不得干預希臘人的體育活動,謹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他地區(qū)猶太人不得隨意進入亞歷山大里亞城??藙诘覟跛剐藕峒蔼q太人與希臘人沖突發(fā)生在克勞狄烏斯即位初,與信函屬同年事件。蓋尤斯時期,猶太人受到亞歷山大里亞人的羞辱與傷害,公元38年爆發(fā)希臘人迫害猶太人的動亂。蓋尤斯去世后,猶太人反擊希臘人,發(fā)生第二次沖突。(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9. 278, pp.343-345.)信函以第二次沖突后雙方遣使羅馬向克勞狄烏斯陳情為背景,克勞狄烏斯在信函中表面上態(tài)度中立,意在終止暴動,回歸和平秩序,恢復奧古斯都時期對猶太人的宗教寬容、允許他們按照律法生活的政策。但實際上克勞狄烏斯可能對此次暴動心存不滿,才言及他內(nèi)心對再次涉事的猶太人“充滿永恒不變的憤怒”,才會制止其他地區(qū)猶太人涌入亞歷山大里亞城,并阻止猶太人參與希臘人體育活動。克勞狄烏斯貌似在保護猶太人傳統(tǒng)習俗,他們可按照其傳統(tǒng)律法生活,不必參與希臘人的社會生活,實際上為希臘公民拒絕接納猶太人提供了合理理由,暗含明褒暗貶之意。克勞狄烏斯對亞歷山大里亞人與猶太人用詞分別為“誠請”()與“命令”(),對前者明顯相對客氣??藙诘覟跛剐藕鳛樵夹偶?,時間與真實性得到學者認可,問題在于如何處理信函與約瑟夫斯所載克勞狄烏斯敕令的矛盾。信函為原始文獻,比約瑟夫斯轉(zhuǎn)述的敕令相對可靠,但切利科夫沒有完全否認敕令真實性,試圖調(diào)和信函與敕令矛盾。他不否認克勞狄烏斯頒發(fā)過關于猶太人敕令,但敕令被刻意篡改,后被約瑟夫斯引用。他認為敕令與信函內(nèi)容矛盾之處屬于偽造,與信函相符之處可保留其真實性。如奧古斯都認為各族應保留習俗與信仰,按照傳統(tǒng)律法生活,恢復被蓋尤斯取消的猶太人權(quán)利等內(nèi)容屬實。總體而言,奧古斯都發(fā)布關于猶太人敕令,甚至可能立碑于亞歷山大里亞,但僅限于風俗與信仰自由,無關公民權(quán)。(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Vol.1, pp.70-73; 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9. 281, note d, p.345. 奧古斯都尊重猶太律法參見Philo, In Flaccum, 50, p.331.)

        筆者認可信函作為一手文書的真實性,關涉克勞狄烏斯時期猶太人境遇,克勞狄烏斯廢除蓋尤斯時期“反猶”政策,恢復奧古斯都時期對猶寬容政策,猶太人雖未獲得公民權(quán),但得到統(tǒng)治者尊重,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與信仰。猶太人可能尚未重要到促使克勞狄烏斯頒布新政策即授予其公民權(quán)從而引發(fā)希臘人不滿的地步,尤其在希臘人與猶太人交惡時期,穩(wěn)定雙方情緒更關鍵。筆者認為,不論希臘化還是羅馬帝國時期,埃及猶太人均存在獲得公民權(quán)的案例,但僅占少數(shù),總體社會地位仍低于希臘-羅馬人。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聚居區(qū)規(guī)模相對于埃及鄉(xiāng)區(qū)或散居猶太人規(guī)模較大,他們與其他希臘城市猶太人一樣建立社區(qū)(politeuma),實現(xiàn)文化與宗教自由,享有某些特權(quán),例如可免除某些與猶太信仰沖突的義務。約瑟夫斯所言昔蘭尼居民分為四類:公民、農(nóng)民、外邦人以及猶太人。(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14. 115, pp.60-63.)猶太人被單列為城市一個類屬,一方面可能源于城市猶太人口較多,另一方面表明猶太人建立社區(qū),地位高于其他客居者或土著。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亦如此,地位介于希臘-馬其頓人與埃及人之間,與敘利亞人、巴比倫尼亞人、波斯人等外來移民一樣,獲得特定的社會地位,履行特定稅收和軍事義務。《馬加比三書》稱托勒密四世(Ptolemy IV Philopator)下令對猶太人進行人口普查(),將其貶為奴隸,地位等同于埃及土著居民,并強迫他們在身上印刻常春藤枝葉,信奉狄奧尼索斯崇拜。參加秘儀活動的猶太人可享有與亞歷山大里亞人同等的權(quán)利,但大多數(shù)猶太人不愿為此背棄律法與信仰。(III Maccabees 2: 28-30,R. H. Charles, The 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 of the Old Testament in English, Vol.1, pp.165-166. 希臘文本參見Henry Barclay Swete, ed., The Old Testament in Greek, Vol.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5, p.713.)此處的亞歷山大里亞人指城市公民,國王以“享有與亞歷山大里亞人同等權(quán)利”的誘惑并未吸引猶太人,側(cè)面印證大多數(shù)猶太人不屬于公民之列,相比這項條件,大多數(shù)猶太人在社區(qū)堅守律法,更滿足于享有宗教自由的現(xiàn)狀。國王威脅將猶太人降格為土著民,表明他們原來的地位高于后者。此外,關于“”的解釋有學者存疑,它通常指羅馬帝國時期人頭稅,一些學者據(jù)此認為此段映射奧古斯都時期人頭稅。(E. Mary Smallwood, The Jews Under Roman Rule: From Pompey to Diocletian, p.232; Louis H. Feldman amp; Meyer Reinhold, eds., Jewish Life and Thought among Greeks and Romans, Edinburgh, Tamp;T Clark, 1996, p.32.)塞格雷認為“”在尼祿時期才出現(xiàn)“人頭稅”之意,托勒密埃及時期埃及土著被稱為“”,“”應表示將猶太人登記為“”(people),即降為同埃及人同等地位。格恩認為人頭稅是否由奧古斯都創(chuàng)立和《馬加比三書》的創(chuàng)作時間均存疑,以托勒密埃及時期的故事背景推斷埃及易主羅馬使得猶太人地位明顯低于亞歷山大里亞人并不合理。(Angelo Segré, “The Status of the Jews in Ptolemaic and Roman Egypt: New Light from the Papyri,”Jewish Social Studies, Vol.6, No.4 (Oct. 1944), p.378;Erich S. Gruen, Diaspora: Jews amidst Greeks and Romans, pp.75-77.)格魯恩否定傳統(tǒng)觀點的推斷較為“激進”,如果單純以史料單薄缺乏力證的邏輯審視爭論,諸多問題將陷入僵局?!断?英詞典》以此處所引《馬加比三書》出現(xiàn)的“”作為釋義的示例,解釋為“人口普查”“登記入冊”,故筆者根據(jù)詞典將該詞簡單解釋為“人口普查”。(Henry George Liddell amp; Robert Scott, eds., A Greek-English Lexicon, p.1029.)

        根據(jù)紙草文書《伊西多羅斯與拉姆彭案卷》(Acta Isidori et Lamponis),亞歷山大里亞體育館館長伊西多羅斯(Isidoros)向克勞狄烏斯質(zhì)疑:猶太人與亞歷山大里亞人本質(zhì)不同,反而過著與埃及人相同的生活,難道他們不應該被征收人頭稅嗎?猶太王阿格里帕(Agrippa I)進行反駁:埃及人被統(tǒng)治者征收稅收,猶太人則未被征收賦稅。(切里科夫認為從阿格里帕一世和二世分別與亞歷山大里亞的關系而言,文獻所言阿格里帕應為阿格里帕一世而非阿格里帕二世,參見Victor A. Tcherikover amp; Alexander Fuks, eds., Corpus Papyrorum Judaicarum,Vol.2, No.156 c, pp.68-69,78-79.)雙方辯詞均存在武斷失實成分,但間接表明猶太人是否被征收人頭稅在當時存在爭議,不乏部分猶太人已開始被征收人頭稅。筆者認為羅馬帝國初期,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總體上未受影響,延續(xù)律法、信仰、習俗甚至猶太社區(qū),但獲得公民權(quán)的猶太人面臨被剝奪公民權(quán)的風險,而且猶太人集體在稅收問題上可能降為與埃及人同等地位。希臘化特征明顯的猶太貴族反對意見最大,他們不僅希望獲得經(jīng)濟權(quán)益,更希望通過反對人頭稅的主張獲得與希臘人同等的社會地位。他們難以接受被歸入與埃及人同等地位之列。羅馬帝國時期,包括亞歷山大里亞在內(nèi)規(guī)模較大的希臘化城市普遍出現(xiàn)說希臘語的非公民人口不斷增長、遠超于公民集體的現(xiàn)象(P.M. Frazer, Ptolemaic Alexandria, p.51.),部分原因在于希臘人尤其下層與外族通婚所致。伴隨猶太人對社會地位與權(quán)利訴求不斷增加,希臘人對公民權(quán)問題愈加敏感,對公民集體邊界的捍衛(wèi)尤為強烈,猶太人公民問題才引發(fā)關注。猶太人需繳納人頭稅,事實上被降為與埃及人同等地位,他們謀求政治經(jīng)濟權(quán)益的過程中與希臘人沖突激化,成為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起義的根源之一。關于猶太人起義和公民權(quán)問題的相關記載多出自羅馬帝國初期,托勒密埃及時期相關文獻較少,可能也反映了希臘化時期埃及猶太人生活境遇相對平和的景象。

        結(jié) 語

        關于埃及猶太人社群的定性,需以“politeuma”的界定為前提。若“politeuma”泛指外來移民的族裔群體,則埃及多處存在猶太人社區(qū),包括亞歷山大里亞在內(nèi)。約瑟夫斯所載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與希臘人地位等同、被稱為“馬其頓人”、羅馬皇帝授予猶太人公民權(quán)敕令等史料存在一定失真成分,不乏為美化猶太人形象、提升猶太人政治地位或為猶太人辯護等主觀目的。根據(jù)“克勞迪烏斯敕令”和其他相關紙草文書,不能完全否定約瑟夫斯史料真實性,亞歷山大里亞確實有猶太人被授予公民,但僅限個案,并未惠及猶太社區(qū)集體??傮w而言,托勒密埃及猶太人與波斯人、撒瑪利亞人、巴比倫尼亞人等外來移民一樣,位居特定社會地位,履行納稅和軍事義務,區(qū)別于埃及土著,也未大量躋身于希臘-馬其頓人之列,托勒密埃及時期,希臘人總體上保持血統(tǒng)純凈,即使混雜外族,也以歸入希臘文化與習俗為前提。

        除某些地域有條件群居外,混居可能是埃及各地尤其鄉(xiāng)村猶太人的常態(tài)。軍事移民或其他條件相對良好的猶太家庭多與希臘人混居,傾向于取希臘人名,猶太平民經(jīng)常與埃及人混居、共事或經(jīng)商,取埃及人名,猶太人會說希臘語或埃及語,即使讀寫水平不一定嫻熟。目前無法明確猶太平民融入埃及社會的程度,可以推測底層群體在埃及猶太人中占比較大,為謀生計,與埃及土著接觸相對頻繁。對比猶太士兵的希臘化,猶太平民可能出現(xiàn)埃及化傾向。與外族頻繁的世俗活動令猶太人無暇顧及傳統(tǒng)習俗,不乏與埃及人、希臘人通婚或改宗信仰現(xiàn)象,畢竟從現(xiàn)實出發(fā),生存比信仰更重要,一部分可能已完全消除猶太印記,融入異族社會,無法辨明族裔身份。有理由猜測猶太紙草文獻除直接標明希伯來人或猶太人身份者,某些身份不明朗的希臘人名與埃及人名,不排除族裔身份為猶太人的可能,但筆者認為猶太人被完全同化案例較少,埃及猶太人總體上仍然能夠維系民族印記。巴特認為族群不僅是文化單位,亦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只要區(qū)分族內(nèi)與族外的邊界機制持續(xù)存在,作為邊界的文化特征、成員的文化屬性甚至族群的組織形式均可發(fā)生變化。(Fredrik Ba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9, pp.9, 14.)換言之,文化差異不是區(qū)分族群的唯一要素,除某些文化特征可作為族群認同的符號與標志外,其他文化要素本質(zhì)上具有開放性,不排斥外部影響,說希臘語、取希臘人名以及使用希臘法律屬于后者,并不意味著被希臘人同化。希臘語是托勒密埃及官方語言,參與社會經(jīng)濟活動與自我發(fā)展需要以希臘語為媒介,猶太人使用希臘語甚至接受希臘教育,不一定被同化為希臘人。弗雷澤認為托勒密埃及希臘人與猶太人通婚現(xiàn)象并不常見,羅馬時期反猶主義驟然高漲可反證之。猶太人文化水平總體上高于埃及人,對本族與外族的關系認識較清晰,埃及人相對容易融入希臘社會,如果猶太人像埃及人大量被納入希臘社會,不可能延續(xù)民族傳統(tǒng)并擴增民族規(guī)模,羅馬時期便不會出現(xiàn)反猶高潮。(P.M. Frazer, Ptolemaic Alexandria, pp.57-58.)姑且不論猶太人與埃及人文化水平,埃及作為古代猶太人流散地代表,不論猶太社區(qū)還是與其他族類混居者,猶太人并未陷入希臘化與猶太傳統(tǒng)的兩難困境,托勒密埃及時期猶太人在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中與外族交流互動的同時,維系了穩(wěn)定的族群邊界。

        (責任編輯:李 強)

        [收稿日期] 2023-04-12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猶太人與希臘化關系研究”(編號:17CSS014)。

        [作者簡介] 張琳,河北大學歷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古希臘歷史、希臘化文明。

        ① Joseph Méléze Modrzejewski, The Jews of Egypt: From Rameses II to Emperor Hadrian, trans. Robert Cornman with a foreword by Shaye J. D. Cohen, Skokie: Varda Books, 2001; Edward Bleiberg, Jewish Life in Ancient Egypt, New York: Brooklyn Museum of Art, 2002;Aryeh Kasher, The Jews in Hellenistic and Roman Egypt: The Struggle for Equal Rights,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1985.

        ② 沈斐:《困境與選擇:希臘化時期亞歷山大里亞的猶太人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江西師范大學,2021年;孫超:《古代亞歷山大里亞的猶太社區(qū)興衰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③ P.M. Frazer, Ptolemaic Alexandri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2, Vol.1, pp.57-58; Louis H. Feldman, Jew and Gentile in the Ancient World: Attitudes and Interactions from Alexander to Justinia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83;John M. G. Barclay, Jews in the Mediterranean Diaspora: From Alexander to Trajan (323 BCE-117 CE), Edinburgh: Tamp;T Clark, 1996, pp.82, 85, 88; Aryeh Kasher, “The Civic Status of the Jews in Ptolemaic Egypt,”Per Bilde etal., eds., Ethnicity in Hellenistic Egypt, Aar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58.

        猜你喜歡
        公民權(quán)猶太人
        自尊
        自尊
        The Impacts of Extension of Roman’s Citizenship
        東方教育(2018年23期)2018-09-28 10:36:50
        公民權(quán)、社會組織與民主:治理視域下三者互動關系的分析
        江漢論壇(2016年11期)2017-02-23 20:43:26
        試論我國行政訴訟調(diào)解制度的構(gòu)建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34:05
        從“產(chǎn)權(quán)”走向“公民權(quán)”
        法制博覽(2015年2期)2015-06-10 21:16:22
        論言論自由的保護
        法制博覽(2015年2期)2015-06-10 15:53:48
        英國社會是如何對待猶太人的(1066-1656年)
        覬覦與固守之間
        ——羅馬公民權(quán)視角下同盟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10-21 22:43:11
        猶太人的生意經(jīng)
        探索財富(2009年3期)2009-06-18 03:19:24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我不卡|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2021|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人在线 |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黑人巨大|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亚洲av网一区天堂福利|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地址|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刺激在线视频| 国产91中文| 亚洲黄色一插一抽动态图在线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一级婬片毛片| 日本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嫩模大尺度av在线播放|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 成人全部免费的a毛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久精品2019免费观看|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无码免费| 东京热加勒比视频一区| 乱子伦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五月| 日本高清无卡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白人战黑吊| 天堂√中文在线bt|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一本到桃花网|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专区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精品|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合集|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