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拿福他利?威斯利現(xiàn)代猶太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2023-12-29 00:00:00李大偉
        外國問題研究 2023年3期

        [內容摘要] 18世紀德國早期猶太啟蒙者拿福他利·威斯利在《和平與真理之言》中對傳統(tǒng)猶太教育進行了批判與反思,提出猶太人不僅應學習上帝《托拉》的知識,而且須學習人類知識,并應合理地展開教育。拿福他利·威斯利通過教育改革讓猶太人更好地適應并融入現(xiàn)代社會,促進啟蒙文化與猶太宗教的和諧,教育猶太人作為一個富有理性主義思想與學識的現(xiàn)代人,在現(xiàn)代猶太教育思想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和平與真理之言》因此被視為現(xiàn)代猶太教育改革的宣言。

        [關鍵詞] 拿福他利·威斯利;《和平與真理之言》;現(xiàn)代猶太教育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201(2023)03-0131-10

        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一些歐洲猶太知識精英,尤其是德國猶太人受啟蒙思想影響,試圖通過吸收啟蒙運動的思想與價值,讓猶太人更好地融入現(xiàn)代社會與文化,推動形成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猶太啟蒙運動,即哈斯卡拉運動(Haskalah,意為“理性、啟蒙”)。許多猶太知識精英服膺哈斯卡拉運動,把啟蒙同宗者、傳播新思想作為自己的職責,因此被稱為“馬斯基爾”( Maskilim,意為“智者”),即猶太啟蒙思想家。①以哈斯卡拉運動之父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年)為代表的猶太啟蒙思想家,尋求在猶太教與現(xiàn)代哲學及理性主義之間建立和諧與自洽的關系,主張猶太人解放并融入現(xiàn)代社會。②

        自19世紀末期以來,國外學界對哈斯卡拉運動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整理了關于哈斯卡拉運動的大量文獻資料;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界也開始關注并研究哈斯卡拉運動,主要集中于對哈斯卡拉運動的介紹與個案研究方面。在研究對象方面,國內外學界主要關注哈斯卡拉運動歷史及其與啟蒙運動的關系、猶太人解放與現(xiàn)代化以及現(xiàn)代哲學等方面,猶太人教育問題并非關注重點。③在個體的馬斯基爾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對門德爾松等代表人物的研究,這在國內學界尤為明顯。④

        18世紀德國猶太人拿福他利·威斯利(Naphtali Hirz Wessely,1725—1805年),作為一名猶太啟蒙思想家,畢生致力于猶太教育改革,或因其鮮少涉足啟蒙哲學領域,并沒有受到當時學者過多關注,在早期對哈斯卡拉運動猶太人物的考察中經常被忽視。20世紀50年代前后,國外學界在對馬斯基爾個體研究方面盡管仍以門德爾松為主,但是威斯利逐步受到重視,開始涌現(xiàn)出以愛德華·布魯爾(Edward Breuer)、威廉·本杰明·福瑞(William Benjamin Furie)與塔里婭·格拉夫(Talia Graff)等為代表的學者對其進行專門研究;(關于威斯利及其教育改革研究,詳見Edward Breuer, “Naphtali Herz Wessely and the Cultural Dislocations of an Eighteenth-Century Maskil,” in Shmuel Feiner and David Sorki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askalah, London: the Littman Library of Jewish Civilization, 2001, pp.29-37; William Benjamin Furie, Hartwig Wessely (1725—1805): A Study in Jewish Educational Reform, Master Thesis of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University, 1936, pp.1-62; 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Master Thesis of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Brandeis University, 2011, pp.1-65.)同時,國外關于猶太啟蒙運動或其他馬斯基爾研究方面也涉及對威斯利教育思想的研究,諸如內阿馬·波爾松(Nehama Bersohn)、什姆艾爾·費納(Shmuel Feiner)、大衛(wèi)·索爾金(David Sorkin)等學者(Nehama Bersohn, Isaac Satanow, The Man and His Work: A Study in the Berlin Haskalah, PhD Dissertation in the Faculty of Philosophy, Columbia University, 1975; Shmuel Feiner, The Jewish Enlightenmen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 Shmuel Feiner and David Sorki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askalah, London: the Littman Library of Jewish Civilization, 2001. ),以上研究為了解威斯利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基礎。近些年來,國內學界也開始關注哈斯卡拉運動中的猶太人教育問題,這些研究拓展了國內關于哈斯卡拉運動研究的維度(張禮剛:《德國猶太啟蒙運動中的教育問題》,《世界歷史》2010年第6期;胡浩:《猶太啟蒙運動與猶太教育的現(xiàn)代轉型》,《學?!?011年第6期。),但是目前尚未見專門關于威斯利現(xiàn)代猶太教育思想的研究。本文擬在國內外學界研究基礎上,對威斯利猶太教育思想進行介紹與探討,以期拓展國內學界關于哈斯卡拉運動期間現(xiàn)代猶太教育思想的認識。

        一、拿福他利·威斯利現(xiàn)代猶太教育理念

        1725年威斯利出生于漢堡,童年在哥本哈根度過,從小受到良好系統(tǒng)的宗教教育,尤其諳熟圣經希伯來語,并能以德語、法語、丹麥語、荷蘭語等歐洲各種語言閱讀文學與科學著作。1765年,威斯利受復興圣經希伯來語熱忱的影響,編寫出版了希伯來語教材《上鎖的花園》(Gan Naul,A Locked Garden),以便讓讀者熟練掌握希伯來語單詞詞根;該作品奠定了其良好的學術聲譽。同時,威斯利的希伯來語造詣在1775年出版的著作《黎巴嫩之酒》(Yein Levanon,Wine of Lebanon)中亦有體現(xiàn),受到了當時猶太學者的普遍贊譽。(Joshua Barzilay, “Naphtali Herz Wessely,” in Michael Berenbaum and Fred Skolnik, eds., Encyclopaedia Judacia,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7, pp.18-22. )基于威斯利在希伯來語方面的卓越貢獻,后世很多學者將其視為現(xiàn)代希伯來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認為其開啟了希伯來文學的新時期,標志著現(xiàn)代希伯來文學的開端。(Moshe Pelli, “Naphtali Herz Wessely: Moderation in Transition,” Hebrew Studies, Vol.19, 1978, p.43. )在學術研究之余,威斯利精深于商業(yè)貿易研究,從事金融業(yè)務。1774年他來到柏林經營銀行業(yè)務,與門德爾松相識,對其頗為仰慕,并與之有著深入的學術與思想交流。1782年,威斯利出版《朋友的贊美》(Mehalal Reah)稱贊門德爾松新出版的翻譯及其對于猶太教育的一些想法;在詩歌《榮耀之歌》(Shirei Tiferet)中,威斯利贊美猶太人的領袖摩西,這被認為是其很可能聯(lián)想到了門德爾松。(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p.34. )

        作為一位馬斯基爾,威斯利了解、熟悉啟蒙思想與文化,但同時并不尋求削弱猶太傳統(tǒng),反而深刻地意識到彼時猶太傳統(tǒng)遭遇到的危機,認為捍衛(wèi)猶太傳統(tǒng)變得至關重要。威斯利同時置身于猶太世界與啟蒙運動世界中,并試圖突破“封閉的猶太世界”的界限,將其融入更大的世俗思想世界中。因此,其對18世紀中東歐地區(qū)各國君主受啟蒙運動影響所推行的開明專制持積極態(tài)度,尤其是涉及猶太人的改革政策。1781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II,1741—1790年)頒布了一系列關于猶太人的改革法令,逐步廢止針對猶太人的歧視,包括取消猶太人人頭稅,允許猶太人租種土地、從事貿易等活動,讓猶太人融入國家并為國家所用。(William Benjamin Furie, Hartwig Wessely (1725—1805): A Study in Jewish Educational Reform, pp.3-4. )1782年,約瑟夫二世頒布的《寬容法令》繼續(xù)推動猶太人融入哈布斯堡王朝,尤其提到了猶太人的教育改革,試圖以此讓猶太人接受德國文化,使用德語等民族語言取代希伯來語與意第緒語。(Charles H. OBrien, “Ideas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at the time of Joseph II,”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Vol.59, No.7, 1969, pp.29-30. )關于猶太人教育,約瑟夫二世在《寬容法令》中提道:

        我們的目標主要是通過更好的教育以及對年輕人的啟蒙,讓猶太人成為對國家有用之人并服務于國家……因此我們命令被容忍的猶太人應該送他們的孩子去基督徒的小學與中學,讓他們至少有機會學習讀寫、算術。雖然他們在我們的首都沒有一座真正的猶太會堂,但是我們允許他們?yōu)樽约旱暮⒆咏W?!瓕W??梢杂凶约旱睦蠋煵⒁詷藴实姆绞浇M織管理……他們未來的小學將在上述管理下變得更好,就像當?shù)厮械牡聡W一樣。(Paul Mendes-Flohr and Jehuda Reinharz, eds., The Jew in the Modern World: A Documentary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38. )

        以門德爾松為代表的猶太啟蒙思想家積極主張猶太人接受并融入帝國之中,從而實現(xiàn)猶太人解放,因此約瑟夫二世的改革受到了猶太啟蒙思想家極力推崇。在門德爾松帶動下,威斯利亦致力于猶太人公共活動,積極支持約瑟夫二世的改革,并尤為關注猶太人的教育改革,認為約瑟夫二世的改革取消了針對猶太人的諸多限制,可以打破猶太人封閉的狀態(tài),尤其是在其能與希伯來語文化教育相協(xié)調的狀態(tài)下使猶太人更好地融入現(xiàn)代社會,稱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Alexander Altmann, Moses Mendelssohn: A Biographical Study,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73, p.479. )為了推動約瑟夫二世關于猶太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xiàn),威斯利于同年出版了《和平與真理之言》(Divrei Shalom Ve-emet)的冊子。(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Warsaw, 1886. )該冊子以公開信的形式流傳,系統(tǒng)地闡釋了威斯利關于現(xiàn)代猶太教育改革的理念與構想,意圖激發(fā)猶太人對當前教育狀態(tài)的討論與反思,實現(xiàn)猶太學校教學與課程改革。

        在《和平與真理之言》中,威斯利將知識分為兩種類型,即人類知識(Torat HaAdam)與上帝《托拉》(Torat Hashem)的知識,其中人類知識指非《托拉》的知識,即世俗知識;上帝《托拉》的知識,指《托拉》及口傳律法,包括上帝律法以及人類無法辨別的事物。威斯利稱世俗知識使那些掌握它們的人有資格被稱為人類,那些缺乏這些知識的人幾乎不配擁有這個頭銜;上帝《托拉》的知識通過啟示傳給摩西,并不遵循固定的自然法則,只有猶太人才受其約束。(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1:8. )上帝律法在《托拉》中有明確規(guī)定,逐字逐句地口頭傳播一代又一代,猶太先賢們擔心《托拉》會被遺忘,因此編寫了包含傳統(tǒng)與對《托拉》解釋的書籍——威斯利在《黎巴嫩之酒》中將對《托拉》律法的遵守視為智慧();遵守律法的人則是有智慧的人(),其將智慧理解為一種神圣的智慧或律法;(Naphtali Hirz Wessely, Yein Levanon, Wien, 1829, p.47b. )世俗知識則被植入了人類理性中,不需要神的幫助來理解,也不需要任何書面記錄以防止被遺忘,因為有智慧的人可以根據(jù)理解推導出來,或從他那一代的圣人那里學習,這些知識包括禮儀、道德、文明與口才及歷史、地理、政治學、數(shù)學、幾何學、天文學,還包括自然科學,如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氣象學、解剖學、醫(yī)學與化學等。(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1:9-11. )

        關于世俗知識與上帝《托拉》知識的關系,威斯利認為兩者皆源自上帝,并且是相容的,世俗知識先于神圣知識,《托拉》是世俗知識及其榮耀的裝飾,很久以前偉人們被世俗知識所灌輸,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政治契約與國家,將每個國家的居民分為階級……每個階級建立了自己與本階級及其他階級交往的習俗,并同意用國際法規(guī)范國家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國際和平及科學、軍事、商業(yè)與貿易方面的國際合作,因此世俗知識是猶太人國王、先知與宗教領袖的基礎;當神靈停留在他們身上,特別是摩西身上,他們領受了神圣事物,但是世俗知識并沒有這樣傳達給他們,因為上帝在創(chuàng)造人的靈魂時已為世俗事物做好了準備。在靈魂中植入了知識與洞察力,使人能夠理解現(xiàn)實中的許多細節(jié)并獲得良好實踐。(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2:1-2. )因此,威斯利認為人們在領受神圣物之前已經被賦予了世俗知識,包括人際交往與政治事務、自然科學等,之后也并沒有拋棄世俗知識,尤其是在以色列人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定居并根據(jù)《托拉》建立政府時。(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2:3-4. )

        基于這樣的認識,威斯利認為學習世俗知識應先于對上帝律法的學習,一個人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舉止并掌握知識,才能夠準備好研究上帝律法、遵守誡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哲人說從亞當?shù)侥ξ魇浪字R先于《托拉》二十六代。(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1:12. )對此,威斯利指出一個缺乏世俗知識的人,即使已經學習了上帝律法,也得不到快樂的源泉。首先,人們將不斷地在社會舉止與風俗方面出錯,其所談及的世俗話題將是無知的,世俗活動也將毫無價值;其次,盡管神圣法則優(yōu)于世俗知識,但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世俗知識終結之處便是神圣法則開始之處。如果一個人對上帝律法一無所知,以色列人將不會從他處獲得律法受益;但是如果研究了世俗知識,他人就會從他那里受益;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世俗知識而僅知道上帝律法,則既不會造福于他的人民,也不會造福于其他人。因此,世俗知識將為靈魂做好準備,凡是政治上有凝聚力、社會安寧的政府都是因為有了世俗知識……當世俗知識減少時,一個國家就會從崇高的地位跌落,這是有目共睹而無須證明的。(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1:13, 2:6.)為此,威斯利在《黎巴嫩之酒》中呼吁將《托拉》的研究與世俗的職業(yè)結合起來將會變得非常出色,僅有《托拉》的研究是不夠的,關于世俗的研究可以補充對《托拉》的研究。(Naphtali Hirz Wessely, Yein Levanon, pp.65-67, pp.157-158. )

        針對當時猶太人教育狀況,威斯利憂慮地指出這些分散在歐洲大部分國家的猶太人忽視了世俗知識,生活在德國與波蘭的猶太人尤其如此,猶太人年輕時努力學習《托拉》和律法,沒有聽說過或研究過世俗知識……缺乏講當?shù)卣Z言的口才,許多人甚至不會讀寫,對地理、歷史、自然科學或數(shù)學一無所知……也沒有學過道德或心理學;只有少數(shù)積極進取、密切關注智慧與理性的人才能清楚地了解這些知識,但是這樣的人很少,也沒有人試圖從黑暗中開導猶太人。(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3:1-3.)

        同時,威斯利將猶太人忽視世俗知識學習的原因歸結于猶太人流散地的統(tǒng)治者,稱他們試圖以多種方式摧毀并羞辱猶太人,讓猶太人服從非理性的法律,濫用世俗知識并將猶太人碾成塵土,從內部熄滅猶太精神……并且隨著時間推移,世俗知識被猶太人遺忘了,猶太人沒有希伯來語教科書,也不能流利地講其他語言……這種情況世代相傳直到今天。(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3:5-8.)但是,在他看來此種狀況隨著約瑟夫二世的出現(xiàn)將會改變,其稱尊貴的約瑟夫二世并沒有忘記被可憐的猶太民族,允許猶太人從事各種農業(yè)工作、手工藝與商業(yè)活動,解除了猶太人生存束縛,建立學校讓猶太孩子學習閱讀和寫作德語,編寫符合《托拉》的道德教育書籍,傳授這片土地的知識和習俗,還有數(shù)學、幾何、天文與歷史地理等等……(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4:2-3.)因此,威斯利號召猶太兄弟擁護約瑟夫二世的教育改革,學習當?shù)卣Z言、科學、數(shù)學等以幫助王國,認為這也是猶太信仰的支柱以及對上帝敬畏的表現(xiàn)。(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5:1-3.)

        在《和平與真理之言》中,威斯利通過將知識分為人類知識與上帝《托拉》的知識,且前者先于后者,追溯認為早期以色列之地的猶太兒童教育就包括這兩個領域,猶太人應加強世俗知識學習以彌補傳統(tǒng)教育不足,其主張是受啟蒙理性思想的影響。同時,威斯利將這兩類知識皆視為上帝的作品,顯示其試圖在猶太教框架內將啟蒙理性思想融入猶太人中,實現(xiàn)拉比知識與世俗科學的結合,并通過教育改革讓猶太人融入現(xiàn)代世界。(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pp.37-38. )威斯利《和平與真理之言》首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現(xiàn)代猶太教育改革的思路以及思想依據(jù),并產生了廣泛影響,因此被視為現(xiàn)代猶太教育改革的宣言。

        二、拿福他利·威斯利關于現(xiàn)代猶太教育的構想

        18世紀以來德國與東歐等地猶太人對傳統(tǒng)猶太教育一直有所反思,早在1772年波茨坦猶太人約瑟夫·利未(Joseph Levin)就曾向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712—1786年)提出過關于猶太教育的改革。(Nehama Rezler Bersohn, Isaac Satanow, The Man and His Work: A Study in the Berlin Haskalah, Doctor of PhD Dissertation in the Faculty of Philosophy, Columbia University, 1975, p.97. )對比而言,威斯利在《和平與真理之言》中就猶太教育提出了系統(tǒng)構想,為現(xiàn)代猶太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礎。

        (一)拿福他利·威斯利關于猶太宗教教育的反思

        在哈斯卡拉運動期間,一些馬斯基爾已經看到了猶太宗教教育存在的問題,指出猶太兒童不學習倫理道德與圣經,腦袋中填滿了靈魂無法承受與企及的東西。(Nehama Rezler Bersohn, “Isaac Satanow, The Man and His Work:A Study in the Berlin Haskalah,” pp.89-90. )立陶宛猶太哲學家所羅門·邁蒙(Solomon Maimon,1753—1800年)就提到希伯來語語法在學校里根本不受重視,也沒有希伯來語詞典……學生只是學會了很少的語言知識與圣經內容,《塔木德》學習則成為猶太教育的主要目標……任何人都不具備優(yōu)秀的《塔木德》學者所享有的尊嚴。(William Benjamin Furie, Hartwig Wessely (1725—1805): A Study in Jewish Educational Reform, pp.28-29. )威斯利對猶太宗教教育也提出了類似的批評,總體認為過于重視《塔木德》學習,忽視了圣經學習,年輕人的心智難以承受《塔木德》復雜的知識結構,應根據(jù)學生理解能力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即應先學習希伯來語讀寫與語法,然后是《托拉》與倫理教育,再次為《密西拿》與《塔木德》學習。(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7-8. )由于傳統(tǒng)猶太教育很早便教授學生學習《塔木德》并將其作為重點,因此威斯利等馬斯基爾的主張與傳統(tǒng)猶太教育有著巨大背離。

        在宗教教育過程中,威斯利主張將青少年分成不同年級與級別,這樣每個孩子就有固定的學習閱讀與語法的教室,直到其被考核并確定是否達到優(yōu)秀的標準,達到優(yōu)秀標準的學生才可以繼續(xù)學習《塔木德》,即在通過考核之前,學生不應從《托拉》與倫理課程的班級升至《塔木德》的班級;如果學生還沒有準備好學習《密西拿》與《塔木德》,那么最好不要進行,而應學習一門感興趣的手藝,同時繼續(xù)《托拉》與倫理學學習,這樣每個學生將根據(jù)能力與表現(xiàn)發(fā)揮自己的潛力。(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8:4.)同時,威斯利認為那些在《塔木德》學習中表現(xiàn)出色且已成功完成禮儀與學術研究的少數(shù)人將成為這片土地上的領導者,他們將充分理解《塔木德》教義、掌握理性,并在上帝與人類的眼中得到青睞……(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8:5.)因此,威斯利在宗教教育中堅持因材施教,不主張所有人都將《塔木德》學習作為追求,如其所言:“我們并非所有人都是為了掌握《塔木德》、深入研究我們的宗教或教導他人而創(chuàng)造的,上帝區(qū)分了靈魂,賦予每個人創(chuàng)造的潛力,每個人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來實現(xiàn)。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要指導個人去做生來就不適合的工作,而使其遠離了最擅長的工作?”(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8:5.)

        在宗教學習所使用語言方面,威斯利認為必須由作者用清晰易懂的希伯來語書寫,然后將其清楚地翻譯為德語,學生同時學習希伯來語與德語,從兩個版本中受益,希伯來語版本是必要的,這樣學生就可以學習語法、詞根與表達規(guī)則等,以便理解上帝律法與《托拉》。(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6:5.)對此,威斯利高興地稱道尊敬的拉比門德爾松已經出版了一部精美的《托拉》德文譯本……當使用這種以非常清晰的語言編寫的德文譯本教授《托拉》時,學生從小就將正確地使用當?shù)卣Z言并理解文本含義,并且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希伯來語語法的專業(yè)知識,因此通過適當?shù)姆g,他們會以相同的方式學習,使用翻譯中清晰的解釋正確地學習希伯來文語法。(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7:1-2.)

        在此基礎上,威斯利認為有了正確翻譯的律法書以及沒有德語錯誤的新版圣經,年輕人將以純潔、干凈的語言聽到上帝律法……同時世俗書籍所使用的語言將不再使他們感到困惑,學生想要更深入地學習《托拉》的愿望也將會增加;因為猶太兒童通過這些翻譯學習《托拉》,當他們長大并與國家的貴族談論《托拉》時便會口齒伶俐地引用所需經文。(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7:4, 7:10.)

        (二)拿福他利·威斯利關于人類知識學習的設想

        威斯利在理性精神基礎上將猶太教育拓展到對人類知識的學習,將其視為《托拉》學習的基礎,以便猶太人接受,且并未設想因之而犧牲猶太教的內涵:“我們社區(qū)需要為年輕人編寫新的信仰與知識的書籍,皇帝指示這些書籍根據(jù)公認的哲學來編寫,以教導我們學生智慧與道德?!保∟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6:1.)

        在學生道德教育書籍編寫方面,威斯利尤其強調世俗知識與宗教知識的融合,其稱:“我們學生道德教育的書籍將涵蓋世俗知識包含的禮儀和規(guī)矩,這些禮儀某種程度上與上帝的命令有關。作者必須與《托拉》的高水平要求保持一致,使讀者敞開心扉地接受這個信息,這樣他們就會得以秉持正義?!保∟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6:2.)同時,威斯利提到作者必須分門別類、合理安排材料,方便學生學習,首先要說明人對神的本分,包括愛、敬畏、遵從神的道與思想純潔等,然后是對本郡的君王、大臣、法官等的本分,再到對每一個人的本分。所有這一切都應該作為道德教導來呈現(xiàn),并附有《托拉》與先知的證明文本以及我們記憶中圣賢的話。(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6:4.)

        關于人類知識學習的內容,威斯利重點強調語言、歷史、地理及科學科目。其中關于語言學習,威斯利鼓勵猶太學生學習當?shù)卣Z言,讓年輕的猶太人習慣于使用德語,認為準確的德語翻譯能促進學生對于圣經希伯來語的理解,稱:“不要阻止您的孩子學習當?shù)卣Z言……當我們的思想與上帝律法相關時非常需要這種知識,直到現(xiàn)在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像我們居住國家的學者那樣正確地說話,導致《托拉》和先知話語的意圖變得難以理解……我們這一代的智者門德爾松看到了這一點,將《托拉》翻譯成德語,其宣傳德語的能力廣為人知?!保∟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5:1-2.)同時,威斯利認為:“希伯來語是一回事,德語是另一回事;一個是關于神圣的演講、信仰和《托拉》,另一個是關于世俗事務、商業(yè)、人際交往、禮儀、自然科學與數(shù)學……如果我們的年輕人現(xiàn)在開始學習希伯來語,并且使用上面提到的《托拉》的翻譯(即德語翻譯),那么就有希望了?!保∟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7:7, 7:15.)

        關于歷史的學習,威斯利強調“應了解歷史與時事,知道事情是怎么來的,誰是最早的政治家,王國是怎么建立的,哪些國家從其他國家奪取了土地,什么是他們的習俗、活動和法律,因為這些事實有助于我們理解《托拉》……對于不了解古代歷史的人來說,這些東西就像是一場無法解釋的夢;同時,歷史也促進對上帝的愛和敬畏,當知道了這些早期民族的做法就會知道神為什么在萬民中只揀選了他的仆人,我們的族長亞伯拉罕,并與他和他的后代訂立盟約……當一個人閱讀我們之前所有國家的故事、習俗與思想時,將變得更加聰明……這種知識會提升人的心靈,使他超越愚蠢與昏昏欲睡的人的思想。”(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5:4-5.)同時,威斯利認為世界構成的知識,即地理也非常重要,“要知道世界的長度、寬度與每個狀態(tài)的邊界及其如何相互關聯(lián)、各自優(yōu)點與它們的位置、大海大河等……歷史中也提到了以色列土地的邊界、律法書和先知書中提到的河流等;沒有這些知識,一切都顯得離奇……為此必須了解生活在世界各個角落中許多國家的民族、歷史、屬性與信仰等”。(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5:6.)

        關于自然科學學習的重要性,威斯利極力地將其與猶太律法建立聯(lián)系,認為“自然科學研究,包括對無生命物體、植物和生物、礦物和地球的研究以及數(shù)學的研究,如算術、測量和天文學等都與《托拉》法律相關,例如確定日歷、猶太飲食律法的標志等……這些事使得人心歡喜,因為上帝喜愛真理,尤其當我們做正確與適當?shù)氖虑橹畷r”。(N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5:7.)

        同時,為了實現(xiàn)猶太教育的革新,威斯利也提出了關于教師的一系列要求。如早在1780年威斯利在《所羅門智訓》()譯注過程中,就明確提出教師必須具備的三個先決條件,即首先要在傳統(tǒng)、宗教研究以及自然科學與數(shù)學方面有著良好的訓練與知識儲備,其次教師不僅應有能力從自己的老師那里學到東西,而且要有能力自己成長與學習,第三教師要同時具備教學能力與專業(yè)技能等。(Moshe Pelli, “Naphtali Herz Wessely: Moderation in Transition,” p.49. )

        最后,威斯利在《和平與真理之言》中呼吁:“偉大的皇帝(約瑟夫二世)命令猶太人建立學校……每個聰明人都應該很高興聽到這個命令,理解這對我們孩子未來的巨大好處。如果完成這項偉大任務,我們的孩子們就有希望……現(xiàn)在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把一切安排好……現(xiàn)在我的兄弟們、拉比們、官員們和這一代的領袖們,如果你們承諾按照我們善良統(tǒng)治者的命令進行適當?shù)母母铮銈兒湍銈兊淖訉O后代都會受到祝福?!保∟aphtali Hirz Wessely, Divrei Shalom Ve-emet, 8:1, 8:7.)

        三、拿福他利·威斯利現(xiàn)代猶太教育思想的影響

        1782年威斯利《和平與真理之言》發(fā)行后在猶太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門德爾松、艾薩克·薩塔諾(Isaac Satanow,1732—1804年)等早期猶太啟蒙思想家皆認可威斯利的改革觀點,如艾薩克·薩塔諾指出人類知識的目的是制定好的法律,讓人們過上舒適的生活,但是其反對世俗知識先于宗教知識的學習,認為自然科學應在完成猶太教育后開始,僅作為后者的補充。(Nehama Rezler Bersohn, “Isaac Satanow, The Man and His Work: A Study in the Berlin Haskalah,” pp.90-94.)同時,受威斯利影響,一些馬斯基爾也設計開發(fā)了新的教科書,1788年巴魯赫·林道(Barukh Lindau)、1790年沃爾夫松(Wolfsohn)與1796年本·澤夫(Ben Zeev)等分別編寫了關于自然科學與希伯來語等教材。(Nehama Rezler Bersohn, “Isaac Satanow, The Man and His Work: A Study in the Berlin Haskalah,” p.90.)

        在猶太社團方面,威斯利的改革觀點得到了意大利部分地區(qū)猶太人的積極回應,里雅斯特(Trieste)、費拉拉(Ferrara)、威尼斯、安科納(Ancona)、瑞吉歐(Reggio)、戈里齊亞(Gorizia)與摩德納(Modena)等地猶太社團紛紛表示支持,里雅斯特的福爾米吉尼(Formiggini)、費拉拉的本·以利亞撒(S. Y. Ben-Eleazar)、安科納的哈伊姆·亞伯拉罕(Hayim Abraham)、瑞吉歐的本杰明·巴桑(Benjamin Bassan)等拉比皆認可《和平與真理之言》中的觀點,其中一些人將威斯利提出的人類知識視為傳統(tǒng)《托拉》知識中所包含的所有智慧的類型。(Lois C. Dubin, “Trieste and Berlin: The Italian Role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Haskalah,” in Jacob Katz, ed., Toward Modernity: The European Jewish Model,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1987, pp.195-200. )

        這些意大利猶太社團之所以認可威斯利的觀點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qū)猶太人處于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甚至已出現(xiàn)了類似威斯利所設想的猶太學校。如14世紀早期里雅斯特受哈布斯堡帝國統(tǒng)治,該地猶太人享有一定自治,人口不斷增多,其寬松的經濟與文化環(huán)境導致該地猶太人不同于中東歐地區(qū)猶太人。早在1771年該地猶太人便實現(xiàn)了與天主教徒同等的地位,該地猶太社團也易于適應約瑟夫二世的改革。1782年一些意大利猶太人致信門德爾松,表示支持約瑟夫二世改革,服從帝國敕令,要求增加相關的教育內容。(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pp.47-48.)里雅斯特地區(qū)的猶太人歡迎威斯利的教育改革,請求該地統(tǒng)治者開設類似的學校,并與威斯利進行了密切的交流互動。(William Benjamin Furie, Hartwig Wessely (1725—1805): A Study in Jewish Educational Reform, p.50. )威斯利在寫給里雅斯特地區(qū)猶太人的信中亦設法證明約瑟夫二世關于猶太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其稱:“我寫作《和平與真理之言》是為了喚醒我們的兄弟,讓他們注意到智慧的凱撒(約瑟夫二世)提出的立法,因為這對以色列兒童來說是一件好事。如果教育問題交給那些敬畏上帝真理的職員與教師,那么其對猶太人的所有要求將變成他們的福祉……即使他們(學生)在《托拉》中沒有成功,但是通過學習在商業(yè)交易中正確地使用德語,這樣在與那些受人尊敬的人交談時,也不會顯得丟臉?!保∟aphtali Herz Wessely, “Rav Tuv Levet Yisrael,” in 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pp.50-51.)

        同時,威斯利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傳統(tǒng)猶太人的激烈反對,認為他的主張會將猶太人置于危險之中,指出《托拉》等學習成為課程的一種,而非全部,猶太學校成為提供職業(yè)選擇的場所,尤其是非猶太教材的引入將導致猶太人的獨特性遭受沖擊。(Alexander Altmann, Moses Mendelssohn: A Biographical Study,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73, pp.118-120. )波蘭西部地區(qū)的拉比大衛(wèi)·塔維爾(David Tavil)公開譴責威斯利分裂了以色列會眾,德國拉比霍洛維茨(P.H. Horowitz)在法蘭克福猶太會眾面前也表達了對威斯利的不滿。布拉格拉比以西結·蘭道(Ezekiel Landau)對威斯利的譴責最為猛烈,稱其宣傳異端學說,為以色列的敵人,要將其驅逐出猶太教,并擔心德語的引入會導致一系列事件發(fā)生,如無神論的出現(xiàn)、猶太人接受德國思想觀念而與猶太教發(fā)生沖突等。(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pp.43-44.)

        在面對傳統(tǒng)拉比攻擊時,盡管威斯利轉向意大利地區(qū)猶太人尋求支持,但他并沒有意圖制造分裂、削弱猶太教的根基,而是選擇謹慎地處理雙方間的關系,并將其僅僅視為不同猶太社團拉比之間的爭論而已。(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pp.58-59.)為此,威斯利曾寫信辯稱:“我聽到了拉比的中傷,好像我本著異端的精神已經焚燒了《托拉》,這是不公正的……我將我的第一封信(即《和平與真理之言》)閱讀了上千遍,并沒有發(fā)現(xiàn)所謂的異端,我從未想著為了世俗知識而犧牲對《塔木德》的研究,兩者應是互補的……”(William Benjamin Furie, Hartwig Wessely (1725—1805): A Study in Jewish Educational Reform, pp.52-53.)威斯利的這種思想在《黎巴嫩之酒》中亦有明顯的表露,他將“智慧”視為神圣智慧或律法,即猶太教中所體現(xiàn)的古老的神圣智慧,并非人類智慧或啟蒙運動者所主張的普世性智慧,顯示其并未背離傳統(tǒng)猶太教的基本框架。(Moshe Pelli, “Naphtali Herz Wessely: Moderation in Transition,” p.44. )

        因此,可以看出威斯利本質上是捍衛(wèi)猶太傳統(tǒng)的,但是作為一位馬斯基爾,他熟悉啟蒙文化,顯然意識到了那些否定拉比傳統(tǒng)的意識,對此感到不安并倡導盡快改變猶太教育以適應新的時代。如愛德華·布魯爾(Edward Breuer)指出通過威斯利的著作可以看出他意在支持一個被忽視的學習體系,這可能有助于加強對傳統(tǒng)的限制并捍衛(wèi)拉比猶太教,在他看來捍衛(wèi)猶太人傳統(tǒng)變得非常必要。(Edward Breuer, “Naphtali Herz Wessely and the Cultural Dislocations of an Eighteenth-Century Maskil,” in Shmuel Feiner and David Sorki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askalah, pp.29-37. )因此,威斯利在面對詆毀者稱其已將《托拉》付之一炬時,稱“我聽說某些人如此自大,言稱自己為仲裁者、判官、律法決定者等,多少次拉比警告人們只有唯一一個法官,即全能的上帝”(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p.52.),顯示他認為拉比并非最終裁決者,僅是提供建議思考,有些拉比缺少理性,必須要以人類知識進行補充,而并非要推翻拉比傳統(tǒng)。(Talia Graff, Between Two Worlds: Mendelssohn, Wessely and the Move Toward Modernity, pp.52-53. )威斯利的做法彰顯了早期哈斯卡拉運動的基本理念。大衛(wèi)·索爾金(David Sorkin)關注到了以門德爾松與威斯利為代表的早期猶太啟蒙思想家與后期猶太啟蒙思想家的差別,指出早期哈斯卡拉運動主要是對前現(xiàn)代歐洲猶太教的回應與擔憂,旨在重新改造猶太教,在啟蒙文化與猶太教之間實現(xiàn)和諧,首要任務是擴大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課程,復興被傳統(tǒng)所否定的知識,以科學素養(yǎng)與本土語言知識讓猶太人結束文化孤立并融入更大的文化之中。(David Sorkin, “The Early Haskalah,” in Shmuel Feiner and David Sorki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askalah, p.10. )

        盡管如此,威斯利的《和平與真理之言》不可避免地塑造了一種離心狀態(tài),其將世俗學習置于《托拉》與信仰之上,注重培養(yǎng)個體學生的潛能,尋求重新塑造猶太人意識,認為猶太人可以成為個體的人,某種程度上挑戰(zhàn)了拉比權威。(Eliezer Schweid, The Idea of Modern Jewish Culture, trans. Amnon Hadary, Boston: the Reference Library of Jewish Intellectual History, 2008, p.24. )傳統(tǒng)猶太人的擔心實際上不無道理,事實證明猶太啟蒙思想家將現(xiàn)代觀念引入猶太社會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猶太人生活存在被瓦解的可能。尤其是19世紀的后期猶太啟蒙思想家變得更加激進,并沒有興趣保持猶太傳統(tǒng)的意愿,早已偏離了早期猶太啟蒙思想家的理念,導致猶太教在德國的基礎不斷被破壞,威斯利晚年亦親眼看見了這些現(xiàn)象的發(fā)生。(William Benjamin Furie, Hartwig Wessely (1725—1805): A Study in Jewish Educational Reform, p.11. )但是,從猶太教育發(fā)展的角度而言,威斯利的《和平與真理之言》無疑開啟了現(xiàn)代猶太教育改革的序幕。

        結 語

        近代歐洲猶太人在哈斯卡拉運動中經歷了啟蒙思想的洗禮與淬煉,科學理性觀念對猶太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威斯利作為一名早期猶太啟蒙思想家在《和平與真理之言》中首次對現(xiàn)代猶太教育改革提出了系統(tǒng)構想。其試圖在猶太教框架內融合人類知識與宗教知識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通過教育改革讓猶太人更好地適應并融入現(xiàn)代社會,實現(xiàn)啟蒙文化與猶太宗教的和諧與自洽,并對后世猶太教育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威斯利的猶太教育改革設想塑造一個完美、理智的猶太文化,教育猶太人作為一個富有理性主義思想與學識的現(xiàn)代人而更好地融入世界,為猶太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與思想依據(jù),在現(xiàn)代猶太教育發(fā)展史中貢獻卓著。

        (責任編輯:馮 雅)

        [收稿日期] 2023-04-21

        [基金項目] 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歷史上主要文明之間的比較、互動與互鑒研究”(編號:22amp;ZD249)。

        [作者簡介] 李大偉,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猶太史。

        ① 張倩紅:《“馬斯基爾”與猶太社會——以啟蒙視閾下的德國為個案》,《世界歷史》2012年第1期。

        ② 關于門德爾松的啟蒙思想,詳見摩西·門德爾松:《耶路撒冷:論宗教權利與猶太教》,劉新利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③ 張禮剛、田馳等分別對國內外學界關于哈斯卡拉運動的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學術史梳理,詳見張禮剛:《外國學者哈斯卡拉運動研究述評》,《世界民族》2012年第5期;田馳:《國內學者哈斯卡拉運動研究綜述》,《西部學刊》2015年第8期。

        ④ 國內學界關于個體的馬斯基爾研究主要集中于門德爾松,詳見張倩紅:《試論摩西·門德爾松的啟蒙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曹衛(wèi)東:《“猶太人的路德”:門德爾松與啟蒙思想》,《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4期;顧紅亮:《門德爾松的啟蒙觀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人妻熟女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大香伊蕉国产av| 99国产精品视频无码免费 | 美女黄网站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美艳善良的丝袜高跟美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免|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看福利| 日本a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蜜桃av免费观看| 欧美丰满老熟妇aaaa片| 免费看久久妇女高潮a| 91久久国产情侣真实对白| 日本女同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藏春阁福利视频| 杨幂Av一区二区三区| 91国产精品自拍在线观看|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 亚洲成av人片在久久性色av| 色爱情人网站| 成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91中文|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一二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 | 国内偷拍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 超清无码AV丝袜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麻| 欧美最大胆的西西人体44|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伊人狼人激情综合影院|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