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閱讀活動設計指向不明確并缺乏層次性,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研讀能力等。筆者結合教學案例探討了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多層級、針對性、連貫性和應用性的英語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研讀能力和英語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研讀語篇;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汪建群(1971.04-),男,陜西平利人,安康市教學研究室,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語篇為語言學習提供了主題、情境和內容,并以其特有的內在邏輯結構、文體特征和語言形式,組織和呈現(xiàn)信息,為主題的表達服務。因此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創(chuàng)設合理學習活動的重要前提。
當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以下現(xiàn)象:教學理念陳舊,教師只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和應試技巧的訓練,缺乏對語篇的深層理解;教學目標過于單一,教學設計呈現(xiàn)程式化,教學語篇碎片化,情感升華有些牽強,閱讀技能過于陳舊等。不少教師在語篇教學中設計低階思維活動,學生看似能夠輕松完成任務,但事實上并沒有自主深入地研讀語篇。因此,當學生遇到新的語篇時,他們不知道如何進行研讀,這不利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英語語篇閱讀與鑒賞能力。
鑒于此,教師在英語語篇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更新教學理念,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重視學法指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今后深入學習英語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英語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新課標指出,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體現(xiàn)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
深入研讀語篇是高中英語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發(fā)展語篇能力是提升高中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做好語篇研讀是創(chuàng)設合理學習活動的前提,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有效教學方法,實施有效教學活動的前提,也是教師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和有效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以及遷移創(chuàng)新”等活動,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帶著任務進行語篇研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過程中學會閱讀,增強閱讀興趣,提升閱讀品質,豐富閱讀體驗,培養(yǎng)語篇研讀能力和批判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培養(yǎng)學生語篇研讀能力的案例
本文所選教學案例文章為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Unit2的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一文,文章主要介紹了著名科學家袁隆平和他對農業(yè)的巨大貢獻。筆者嘗試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層級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習如何進行語篇研讀,如何挖掘語篇深層信息,如何根據(jù)語篇內容對人物進行客觀評價,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和鑒賞能力。語篇不僅承載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能夠傳遞文化內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而且為學生發(fā)展語言技能和掌握學習策略提供語言和文化素材,借助語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學習理解類活動
1.激活認知圖式。在設計英語學習活動時,教師首先要激活學生已有的圖式,讓學生在熟悉的主題語境中,達到主題熱身的目的。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學生先根據(jù)教師提供的線索來猜測其描述的對象,這樣能夠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自然地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
He is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scientists;
His sunburnt face makes him look like a farmer.
He has helped increase the output of rice and rid the world of hunger.
然后,教師再提問: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設計意圖】好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半,導入是思維的起點,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它是實現(xiàn)承上啟下教學和溫故知新的必要途徑。本節(jié)課的導入形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旨在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從而通過之后的活動設計使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知。
2.學生自主提問。為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教師通過問題“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激發(fā)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同時板書關鍵詞,如“the reason why he devoted himself to farming, his personal life, his achievements and so on”。
【設計意圖】與常用的根據(jù)標題和圖片預測內容的方法比較,激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的導入方式顯然更具開放性,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可以根據(jù)已有基礎自由表達,這增強了學生研讀語篇的興趣和目的性。
3.自主研讀語篇。新課標建議教師帶領學生研讀語篇時,應善于運用思維導圖、信息結構圖等多種工具和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信息的獲取與整理、歸納與整合、內化與應用。因此,教師應對學生自主研讀語篇做出如下引導:
在閱讀文本前,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上個環(huán)節(jié)中板書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閱讀在文中尋找答案,之后再分享自己的收獲;同時將文本中關于袁隆平的信息進行圈點標記,用關鍵詞概括,繪制自己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鼓勵學生通過對信息進行梳理、總結與整合,從語篇中獲取新知,了解袁隆平的個人生活及其科研成果;同時,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建立信息間的聯(lián)系,理解語篇間的內在聯(lián)系、邏輯結構、文體特征和語言形式等,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4.讀后討論分享。學生在閱讀后首先就閱讀前提出的問題根據(jù)所獲得的文本信息進行組內分享,如: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Yuan Longping's personal life. He enjoys listening to violin music, playing mah-jong, swimming and reading.
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思維導圖,對照組員的思維導圖,然后根據(jù)文本內容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
5.總結提煉語篇內容。通過組內討論分享,學生對整個語篇內容及結構已經有了較充分的了解,這時候教師借助板書以快速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一起回顧和梳理語篇內容,逐步呈現(xiàn)一個較為完整的思維導圖,再引導學生對語篇內容進行總結提煉。
(二)應用實踐類活動
在學生已熟悉語篇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根據(jù)語篇內容選擇恰當?shù)恼Z言形式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Recently, the Science Festival in our school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As is advocated, we could make short videos to introduce famous scientists, some of which will be awarded.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ink about what you will say in this video. Get ready to share in pairs, groups and then in class.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運用所學新知識結構進行描述、闡釋、分析和判斷,進行語言輸出,從而真正消化和運用語篇所學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同時,本環(huán)節(jié)運用“金字塔討論法”(Pyramid Discu-ssion),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到兩人之間的分享、小組分享,最后向全班分享。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與機會練習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在全班分享之前,學生可以在相對放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地進行表達,這也增強了學生口語表達的欲望與信心,語言能力得以發(fā)展。
(三)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1.探究開放性問題。通過以上的學習理解類活動和應用實踐類活動,學生對語篇內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并在語篇研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感性認識。在此情景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以下開放性問題:
Q1: Have you found all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sked before reading the text? What else could be included in this text?
Q2: Do you think it's better to make some changes to the order of different parts? How?
Q3: Are there any sentences you like or dislike? Why?
Q4: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Yuan Longping has? Find evidence from the text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Q5: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to write this passage?
【設計意圖】教師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此類活動。通過問題1~3引導學生賞析語篇的文體特征和寫作技巧,批判性地分析語篇內容和結構。
利用問題4引導學生深層次挖掘文本內容,理解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如袁隆平的科研精神、不計較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等。同時,學生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從而實現(xiàn)語篇育人的功能,凸顯學科育人價值。
利用問題5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及其觀點所反映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語篇的隱含信息,培養(yǎng)學生深度研讀語篇的能力。
2.總結研讀策略。所謂研讀,就是指對語篇的主題與思想、內容與結構、語言與觀點等方面進行深入解讀與研究。新課標建議教師在引導學生研讀英語語篇時要解決三大基本問題:What問題(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Why問題(作者或說話人為什么這么做?);How問題(作者為什么這樣構思?)
因此,基于以上一系列活動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內容、語言(形式)和意義三個維度回顧語篇,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下列表格:
【設計意圖】該部分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回顧語篇內容,對其進行梳理和整合,并從內容、語言(形式)和意義三個維度進行語篇研讀。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調動語言、思維和情感,從而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
3.自主探究新語篇。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研讀教材語篇后,教師選取一篇介紹屠呦呦及其貢獻的新語篇,鼓勵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以及回答What、How、Why三個基本問題,從內容、語言(形式)和意義三個維度自主進行語篇研讀,之后在小組和同學分享閱讀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語篇進行閱讀,學生有機會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所學到的語篇研讀方法,運用多元思維,進一步提升語篇研讀能力,從而實現(xiàn)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
四、結語
語篇研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落實到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圍繞主題語境,在英語學習活動觀視域下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循序漸進的語言習得、思維訓練、文化融合等層級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研讀語篇,達成能力提升的目的。語篇研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促進其語言知識內化為能力和素養(yǎng)。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分年級制定語篇教學目標與任務。高一階段是增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信心和夯實學生語言知識基礎的黃金時期;高二階段是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尤其是語篇理解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時期;高三階段是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通過分階段、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篇研讀能力。
在引導學生進行語篇研讀時,教師應在語篇研讀的理論框架下,設計不同層次的語篇分析任務,加深學生對語篇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基于主題意義分析關鍵句子的深層含義,開展有效的思維訓練和學習策略指導,提高學生的推理、分析和判斷能力。同時,課堂活動的設計遵循了主線化、情境化和層次化三個原則,活動豐富多樣,從學習理解層面的獲取信息,到深入分析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并發(fā)表個人觀點的運用實踐,再到反思個人生活的遷移創(chuàng)新,符合英語學習活動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Scrivener J. Learning Teaching: The Essential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ird edition)[M].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2011.
[2]貴麗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6):48-52.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王薔.促進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三個關鍵詞;“情境”“問題”與“活動”[J].基礎教育課程,2016(5):45-50.
[7]張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活動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