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玲 謝兆華
高年段是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此重要階段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旋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中,將愛國情懷進行有效傳遞需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充分利用本學科的優(yōu)勢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感,樹立他們的濃厚的愛國意識。
一、立足教材,整合內容
教師可以立足于教材,在更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解讀教材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適時進行一些知識性和整合性的梳理,準確把握教材當中所蘊含的具有現(xiàn)代特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為教學指導思想,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探究的興趣,使其能夠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又對其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更深的認識。
例如,在執(zhí)教《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這一課時,教師可從中華民族的文字、傳統(tǒng)文化起源這一知識點出發(f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了解祖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優(yōu)秀、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通過課堂中生生、師生互動中的交流學習,使得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等有了積極探索和強烈求知的欲望,進而大大提升了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文化認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學生既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探究學習,又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在整合教材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以生為本,重視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探究,加強對學生捍衛(wèi)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思想的工作培養(yǎng)力度。
二、挖掘資源,感受熏陶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教師首先必須要擁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把自己的愛國情感傳遞給學生,并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習和實踐主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時下社會輿論熱點問題等,充分挖掘現(xiàn)實生活中與愛國主義教育息息相關的教育素材,對學生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滲透。
如在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學生從了解長征的歷史起因,到深刻感悟紅軍長征的艱難,再到學習傳承弘揚長征的戰(zhàn)斗精神,最終還是以學生的當下生活為落腳點,回到生活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我在本課教學中,不單讓學生明白長征精神,更要使長征精神和學生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行動起來,成為“長征”中的奮斗者。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長征精神”代表的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為中華民族新時代的奮斗者,我們應該繼承并發(fā)揚。因此,課堂上,我為學生準備了《開學第一課》中,采訪記錄的女航天員王亞萍艱苦訓練的故事,師生一起了解以“長征”命名的火箭所代表的中國航天事業(yè)那艱苦而光榮的路程,以及新一代中華兒女的“長征精神”。師生共同交流新時代具有“長征精神”的奮斗者的故事,鼓勵學生也可以成為“新長征”中的一員。當學生聯(lián)系生活思考自己該如何做時,“長征精神”已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生根、發(fā)芽。
教師從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出發(fā),引入大量社會實例,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關注當前社會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有效地利用感人的愛國故事等,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受愛國主義情感熏陶。
三、注重實踐,體驗情懷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要讓學生把自己融入課堂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延伸至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讓學生在課堂實踐學習中深切地感受、體會愛國主義情懷,讓知、情、意、行真正統(tǒng)一。
例如,在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學生的課堂學習以情感體驗為主要方式。在導入新課時,我把學生帶入長征的情境中去。在互動交流中,師生共同了解紅軍長征之難。然后,我借助歷史資料抓住紅軍長征過程中一系列較為關鍵的轉折點,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進行思辨,從而使學生從中獲得對紅軍長征這一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主動感知和深刻體悟,激發(fā)他們對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的英勇無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強烈崇敬之情,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此基礎上,我還播放了當年紅軍誓師長征的情景和紅軍長征中經典戰(zhàn)役的視頻片段,拉近學生與紅軍長征的距離,紅軍戰(zhàn)士為了奪取長征勝利而不怕犧牲的高大英雄形象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此時,我用講故事的方式走進那個年代、走近那些人,把課堂推向情感的高潮,讓長征精神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浸潤學生的內心。
體驗愛國主義教育情懷、生成愛國家愛民族的政治認同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高年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活用教材,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親身投入、參與各種實踐體驗。這樣,才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更好地促使他們產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四、巧用評價,激勵行為
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巧妙、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評價語言能給予學生自信感,更有助于課堂的現(xiàn)場生成,激勵學生愛國主義行為,是教師實現(xiàn)課堂愛國主義教育的一條有效捷徑。
在學習《我參與我奉獻》一課時,恰逢2020年居家防疫期間。透過新聞媒體,學生了解到奮戰(zhàn)在一線的逆行者在疫情防控中堅守崗位、舍生忘死的感人事例。課堂上,我適時引導學生:“逆行者們在不同的崗位中默默奉獻,用行動守護人民的生命安危,用生命保衛(wèi)著祖國的穩(wěn)定。作為國家小公民的我們,應如何盡自己的社會責任,為國家抗疫做些什么?”在我提出了這個問題后,學生忽然冷場。只有一個學生說:“我每天在家認真學習,積極鍛煉身體?!蔽荫R上表揚了他:“同學們每天在家做好居家防護,就是對國家抗疫的最大支持!這是用實際行動來體現(xiàn)我們對祖國的愛?!睂W生從我的評價中受到極大的鼓舞。一位學生自豪地說:“我不但與家人一起做好居家防疫措施,還錄制一段小視頻,向逆行者們致敬?!彼麄兗娂妳R報:“我每天在家主動做家務,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我和小伙伴們互相分享緩解心理焦慮的妙招;我每天讀書看報,了解國內外時事?!?/p>
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評價性語言的指導方向,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成長。
【注:本文系廣州市荔灣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新時代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研究”(YB2020—28)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