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蓉 張勇
“雙減”政策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開拓了途徑,也對家校合作育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家校共育存在著家校雙方共育意識淡薄、溝通不足、權責邊界不清、合作內容和形式單一等問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需增強家長的教育能力,引導教育回歸本質;發(fā)揮學校引領作用,構建高效溝通機制;正確認識家校功能,厘清雙方權責邊界;豐富家校合作內容,拓展雙方共育形式。在踐行“雙減”政策的同時,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家校共同育人,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021年7月,我國歷史上頂級“減負令”——《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1]的頒布,標志著一項以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為目標的綜合治理舉措正式啟動?!半p減”政策的核心目的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緩解家長的焦慮,回歸教育的初心,培養(yǎng)各方面均衡發(fā)展的社會人才。對于“雙減”政策,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除了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還必須確保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站在家庭的角度來看,減少了學生的作業(yè)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這也對家庭教育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10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2]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度上升到國家層面,更加突顯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學校和家庭應該形成一個教育共同體,重視“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和家庭如何協同育人,提出切實可行的家校共育策略,不僅是貫徹“雙減”政策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基礎。
當前家校共育的問題分析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對學校、家庭及社會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但在目前小學家校共育的實際操作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
(一)家校雙方存在認知差異,合作意識淡薄
由于家長和學校教師的學歷背景、工作經驗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家校雙方所具備的教育認知會有所不同,當家庭和學校在面對教育問題時會出現觀點或思想不統一,從而難以實現有效共育。
從家庭角度來看,存在三個方面影響家校合作的效果。一是家長傳統“唯分數論”“超前學習”“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錯誤的教育觀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這與學校的教育方向截然不同,致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思想的相悖。二是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各異,導致共育效果不佳。大多數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教育經驗,不清楚如何恰當地引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三是一些家長對孩子抱有過高或過低的期望,未能了解孩子的實際能力和需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從學校方面來看,共育意識淡薄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師自身能力不足。教師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不足,無法為家長提供專業(yè)的指導,導致教師對于家校共育缺乏意識和信心,也降低了家校共育的有效性。二是學校不重視家長的參與度。受到傳統家校合作觀念的影響,家庭、家長處于配角地位,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動者、責任者角色嚴重被弱化。[3]家校的合作形式大多數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較少關注家長的想法,他們往往忽視家長的參與和建議,認為家長只是需要被告知孩子學習情況和遵守學校規(guī)定的被動方,缺乏與家長深入交流和合作的意識,沒有把家長當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忽視了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家校雙方溝通不足,彼此缺乏信任
家校雙方缺乏有效的溝通,無法及時交流和解決問題,雙方缺少信任度,導致對孩子的教育造成不良影響。
從家庭層面來看,家長因時間、工作等各種原因沒有主動與學校取得聯系,因此家長不太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需要,當家長對教師的決策和評價感到困惑時,無法及時提出問題、疑慮或反饋,一系列潛在問題被忽視,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fā)展。
從教師的層面看,首先是教師缺乏主動與家長溝通的意愿,不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對家長的學識、素養(yǎng)存在質疑,不信任家長的能力。[4]老師不愿與家長溝通,家長的需求和觀點被忽視,影響了家校之間的信任關系。其次是由于學校信息傳遞不及時和不充分,導致家長對學生的學習和在校情況缺乏了解,不能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問題,也會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不良影響。另外,學校為家長提供溝通的機會較少,家校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和配合,降低了家長信任度和參與度。
(三)家校功能定位模糊,雙方責權邊界不清
在實際家校共育中,家校雙方對自身教育的功能定位存在認知偏差,對自身的權責范圍認識不明確,導致家校合作依然低效。[5]
有些家長認為家庭教育的功能只是“撫養(yǎng)”,即只需要保障孩子的身體健康、滿足其基本的物質需求,缺少參與學校管理的意識。[6]一些家長將教育責任過度地交給學校,期望學校獨自負責孩子的所有教育。大多數家長聯系教師僅僅是為了詢問孩子的考試分數,并不重視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發(fā)展等方面。實際上,每個家庭應該承擔培養(yǎng)孩子品德、價值觀和生活技能等各方面的責任。
大部分學校重點關注學生的應試能力并以提高學生的升學率為目標。部分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將家長視為單純的配合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對象只是學生,而不是與家長溝通、合作。[7]有些教師將課后作業(yè)的批改任務交由家長代勞,如拍照打卡、微信學習打卡等,加重了家長的負擔。由此可見,一些教師在角色定位和責任認知方面存在問題。
(四)家校合作內容單一,雙方協作形式簡單
從家校合作內容來看,盡管有少部分的家長與教師保持著積極的聯系,但溝通內容主要集中在學習成績方面,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健康等方面關注甚少,這種合作內容過于單一,不能滿足孩子的多樣化需求,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從家校合作形式來看,方便快捷的互聯網增加了家校雙方的信息聯系,但并不意味著增強了共育效果。家校合作的形式大多數采用電話、微信群等方式進行家校溝通,教師定期發(fā)布學習任務,家長通過拍照打卡配合老師。[8]比如家長會、節(jié)目演出、家校開放日等類似的活動,通常都是由學校單向組織,目的是向家長匯報教學成果或為了展示學校的風采,家長在家校共育中的主體地位并未得到體現。家委會作為家校之間建立聯系的中介,旨在服務于家校協同共育,以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但在實踐中,一方面,家委會成為了學校的附庸,在學校舉辦活動時幫助學校做一些準備器材之類的雜事;另一方面,由于沒有相關政策和機構的監(jiān)督,也可能因為學校權力過于集中、家委會成員的意見分歧等問題導致了家委會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咨詢機構,不具備實質上的共育意義。這些現象導致家校合作脫離了育人軌道,最終流于形式。
“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家長教育能力,引導教育回歸本質
《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guī)定:“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盵2]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需要理性回歸家庭教育,樹立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觀,明確教育的目標,保持對孩子的合理期望,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正面作用。
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促進孩子的成長,學??梢蕴峁┽槍π缘募彝ソ逃R培訓課程,例如親子溝通、家庭作業(yè)輔導、孩子的情緒管理等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符合家長的實際需求和關注點,能為家長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實用的技能。家長的時間往往比較有限,他們可能無法抽出時間去參加實體課程。因此,家長們可以利用線上平臺,高效利用線上的學習資源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和其他在線平臺,向更多的家長宣傳培訓課程的信息,擴大培訓的覆蓋范圍。
(二)發(fā)揮學校引領作用,構建高效溝通機制
從學校自身來看,為了確保家校合作規(guī)范化地運作,學校必須發(fā)揮關鍵的引領作用,建立家校實體化溝通平臺,并構建系統的家校合作機制。首先,基于學校當前自身的發(fā)展現狀,結合國家的教育政策與法規(guī),明確家校合作的愿景和共同目標,精心制定適應學校特色的家校合作實施方案,從而構建一個有針對性的家校合作藍圖。其次,加快轉變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并增強他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可以通過實施家訪、與家長舉行面談等方式,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生在原生家庭環(huán)境中的成長情況,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思想、學業(yè)、生活等方面的表現,傾聽家長的建議,了解他們的疑慮,為家長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建立起促進教師和家長之間有益溝通和積極反饋的機制。
教師要深入學習教育理論知識,重新塑造家校共育的觀念,更加重視家校合作在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方面的關鍵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參加家庭教育相關培訓、研讀家庭教育相關政策、閱讀心理學等經典書籍等多種渠道形成正確的家校共育意識。同時,教師要善于把握與家長溝通的技能技巧,學會把握時機,傳遞積極信息,創(chuàng)造溫馨和諧的溝通氛圍。為了有效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在家校共育中應徹底淡化功利性觀念,積極宣傳并引導家長理解“雙減”政策的實施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不再以學生成績作為評估學生的唯一依據,相反,更加注重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特點,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學校和家長可以通過建立明確的溝通渠道、定期溝通、共享信息、建立互動平臺等方式,來達到更好地協作和相互配合目的,以實現有效的家校溝通,進而確保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成長。
(三)正確認識家校功能,厘清雙方責權邊界
家校共育是一個相互協作的過程,正確認識家校功能,明確家校雙方責權邊界是實現家校共育的前提和基礎。根據《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規(guī)定,家長應當承擔家庭教育責任,如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教育孩子遵守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等。同時,家長要意識到,“雙減”的目的是減輕孩子的學業(yè)負擔,并非減去家長的責任。[9]“雙減”并不是單純地做好“減法”,也需要家長做好“加法”,家庭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任導師,在孩子成長的旅程中,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并與孩子一同探索、學習和成長。
學校是專門的育人機構,負責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和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扎實的學術基礎。學校要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除了知識,學校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和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發(fā)展他們獨特的才能和潛力,以便在多個領域實現全面的個人成長。同時,學校要積極與家長合作,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指導,共享教育資源,互相分享教育經驗,幫助家長提升教育能力,促進家校的緊密合作,真正地落實家校共育理念。
(四)豐富家校合作內容,拓展家校共育形式
當前家校共育的內容和形式依然單一,內容也多圍繞考試、成績、升學等話題,大多是通過家長會、家校開放日的形式。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和家長迫切需要拓展家校合作的領域和形式,以實現更好的教育成效,并使教育協同關系變得更為和諧和互補。這意味著需要尋找更多的合作機會和方式,以滿足教育的多元需求。
第一,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活動。首先,學??梢越M織家長講座、開放課堂等,讓家長有機會交流經驗、分享問題、提出建議,學校向家長開放,提高家長對教育及人才培養(yǎng)的認識,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其次,學??梢匝埣议L參與到課程設計中來,以了解家長對學科內容的看法和期望,同時也可以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向,共同設計開發(fā)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綜合實踐課程。再者,家長也可以參與教學評估和教育質量監(jiān)控,幫助學校改進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最后,學??梢越⒓议L志愿者服務隊等組織形式,讓家長參與到教育教學中來,增強家校合作的效果。
第二,建立多元化的家?;悠脚_。網絡媒體是提供家長教育信息和服務的重要平臺。首先,學??梢蚤_發(fā)一款家校協同共育的移動應用程序,或者充分利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或官方網站,設立專門的家校合作欄目或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及時更新學校的教育動態(tài),積極傳達家校共育的理念、方針以及具體實施舉措等信息。同時,它也為學校和家長提供了在線互動的機會,以便兩者之間進行更加便捷的交流和合作。其次,學??梢越⒃诰€家長論壇,提供在線家庭教育課程和教育資源,鼓勵家長分享教育經驗和心得。最后,構建“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家長-教師共同體”。例如,設計場景化溝通方式、“現場觀摩”培訓課程、創(chuàng)設“家長教師工作坊”的家長會模式,聚焦家庭教育的現實問題,幫助家長獲得積極、有效的策略,促進家校有效的合作。[10]
第三,社會協同建立家校共育聯盟。社會協同是家校共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應當積極探索社區(qū)的豐富資源,充分利用社區(qū)的多元力量,將社區(qū)力量融入家校共育的生態(tài)系統中,以構建更為堅實、多元化的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成長支持和機會。具體地說,學校可以通過與社會各界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建立家校社區(qū)等方式,共同推動家校共育的發(fā)展。例如,學校可以利用社會資源,如文化資源、人才資源、物資資源等,豐富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學??梢耘c社會各界合作,共建共享教育資源。例如,企業(yè)提供實踐基地,文化機構提供文化藝術資源,公益組織提供志愿者支持,學校提供教學資源,共同打造一個有機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2021-07-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2021-10-23。
[3]龍寶新、李海英:《“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思維的轉變與落地》,載《蘇州大學學報》,2022(7)。
[4]柴江:《家校合作的本質屬性、困境根源與破解思路》,載《南京師大學報》,2021(3):62-72頁。
[5]楊揚:《新時代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載《教學與管理》,2020(3):49-52頁。
[6]朱永新:《我國家校共育的問題及對策》,載《教育研究》,2021(1):15-19頁。
[7]李潮海、徐文娜、康?。骸缎聲r代中小學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基礎與策略創(chuàng)新》,載《現代教育管理》,2019(11):12-17頁。
[8]吳維煊:《家校合作應走出“作業(yè)打卡”的誤區(qū)》,載《教學與管理》,2020(32):12-13頁。
[9]周海闊:《“雙減”視域下,構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徑》,載《教師教育》,2021(12)。
[10]董紅軍:《“雙減”背景下的家校協同共育》,載《中國教育學刊》,2021(S2):196-199頁。
作者簡介
黃麗蓉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張 勇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