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樸仙,劉榮華,錫友蘭,劉小紅,張芬,董婭瑞(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島素分泌異?;蚣毎麑σ葝u素產生抵抗[1]。糖尿病患者需要進行定期的健康檢查和管理,以控制血糖水平,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在體檢中心,糖尿病檢查和管理占據了重要的角色。傳統的糖尿病管理多采用通用的常規(guī)健康管理方案,無法滿足個體化的需求,同時還存在缺乏互動交流和受檢者主動性等問題[3],因此,如何更好地應用健康管理方案來提高受檢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參與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動機性訪談法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管理方法,該方法強調以患者需求為導向,通過訪談和咨詢等方式幫助受檢者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更好地控制疾病進程和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具體操作中,醫(yī)護人員將聽取患者的需求和狀況,并據此為患者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飲食、運動、用藥等方面。通過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情況,控制并改進自己的健康狀況,這種方法還可以提高患者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從而增強受檢者和醫(yī)護人員之間的互動交流,進一步提高受檢者的健康管理滿意度。本研究通過對240名糖尿病體檢者進行隨機分組,進行了動機性訪談法和傳統護理的比較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共計240名糖尿病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傳統護理組、動機性訪談組。傳統護理組(n=120):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齡39-70歲,平均(54.5±8.20)歲,病程1.5-10年,平均(5.75±2.35)年;動機性訪談組(n=120):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齡38-69歲,平均(53.5±9.40)歲,病程1.5-11年,平均(6.25±2.95)年,兩組受檢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資料經統計學檢驗提示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入選標準:①符合《內分泌疾病鑒別診斷與治療學》中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在38-70歲的糖尿病體檢者;③過去6個月內沒有參與過類似的健康管理項目;④均可提供完整的糖尿病病史和診斷報告;⑤入選者同意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心理或身體狀況不允許獨立完成研究程序;②重度嗜煙或酗酒者;③患有其他嚴重的慢性疾病或疾病并發(fā)癥,例如心臟病、肝病、腎病等;④參與臨床試驗的其他研究項目;⑤其他研究人員認為不適宜參與該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傳統護理組 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針對受檢者健康動態(tài)設計管理方案。具體步驟包括:①患者體檢后,以檢測結果及病史為依據,由醫(yī)護工作人員對受檢者進行健康咨詢、健康評估和風險評估,并開具一份個體化健康管理計劃建議;②指導受檢者制定并執(zhí)行關于個人生活方式、營養(yǎng)、運動、藥物治療和定期監(jiān)測的計劃;③定期對患者進行復查和評估,監(jiān)測治療效果并進行調整。
1.2.2 動機性訪談組 采用動機性訪談法,聽取受檢者需求,協助建立個體化健康管理方案,整個過程分三個階段進行:①探測階段:醫(yī)護人員應該利用開放性的問題、語言講述、非語言行為等方式獲取受檢者的情境信息,具體而言,探索受檢者舒適、無壓力和穩(wěn)定性等觀察因素。在訪談中以更加科學專業(yè)化的方式合理引導受檢者,并整合受檢者資料和歷史數據庫,確定受檢者的健康狀況以及健康需求。例如,詢問受檢者的體檢目的時,若患者回答是因為單位要求必須到體檢中心進行檢查,那么應該繼續(xù)追問受檢者的時間規(guī)劃、工作壓力和健康管理計劃等問題,以了解受檢者的工作生活情況和現實壓力。此外,也可通過探索性的問題來了解受檢者和家人的病史及醫(yī)療保健的需求等。②探索階段:醫(yī)護人員應該采用更加專業(yè)化的方法,探索受檢者的健康需求和期望。此外,應該利用可行性研究評估受檢者的可能性、復雜性和各種干擾因素的影響。探索階段的目的在于確定受檢者的潛在健康需求并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計劃,同時在訪談過程中指出特定的干擾因素。例如,當詢問受檢者為什么要參加體檢時,若受檢者回答是為了檢測是否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則可通過探索性問題了解其是否有過度肥胖、家族遺傳等高危因素,同時了解受檢者的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等,以便發(fā)現受檢者的問題并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③決策階段:醫(yī)護人員應該以患者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為指導,組織受檢者制定針對性的健康管理計劃。在方案制定方面,應該根據受檢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可行的指標目標,并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指導受檢者如何更好地應對不同的健康難題。例如,當已經制定了受檢者的健康管理計劃后,可以通過探討目標、排除干擾、創(chuàng)立行動計劃和實施等步驟來幫助受檢者明確實現健康目標的具體行動方案。同時還可以幫受檢者制定防范風險、保持正常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必要的運動、保持平衡的情緒等策略,達到改善健康狀況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血液糖脂類指標: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根據WHO Diabetes Diagnostic Criteria[5]中對血糖不同等級異常的分級,血糖達到11.1mmol/L及以上即診斷為糖尿病。而關于血脂異常的分級標準,采用標準是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ATP III)標準。②肝腎功能:記錄尿酸 、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白蛋白、總膽紅素、血肌酐、尿素氮指標。③自我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采用自我管理行為量表[6]評估營養(yǎng)知識、運動鍛煉、用藥和戒煙戒酒等指標,各項均為4分,其中,評分項包括“從不(0分)”“偶爾(1分)”“有時(2分)”和“經常(3分)”四個選項,總分越高表示受檢者自我管理能力行為越好。④滿意度:利用體檢中心自制的問卷評估受檢者對管理工作的滿意度,并采用百分制計分法,將其分為態(tài)度、技巧、安全和效果四個維度,評分標準為0-59分為不滿意,60-90分為基本滿意,91-100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樣本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26.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液糖脂類指標對比 護理管理前,兩組血液糖脂類指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管理后,動機性訪談組的糖化血紅蛋白、總膽固醇及三酰甘油指標均低于傳統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空腹血糖指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糖脂類指標管理前后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血液糖脂類指標管理前后情況比較(±s)
組別 n HbA1c(%) TC(mmol/L) TG(mmol/L) FPG(mmol/L)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傳統護理組 120 6.62±0.35 6.52±0.66 5.76±0.86 5.37±0.24 2.04±0.33 1.79±0.36 7.52±0.41 7.23±0.08動機性訪談組 120 6.69±0.67 5.14±0.41 5.64±0.37 4.15±0.57 1.96±0.51 1.72±0.27 7.34±0.30 7.02±0.11 t - 0.805 3.380 0.714 11.204 0.720 4.266 0.762 1.240 P - 0.422 0.001 0.476 0.001 0.473 0.001 0.447 0.217
2.2 兩組代謝指標對比 經護理管理后,兩組尿酸、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白蛋白、總膽紅素、血肌酐、尿素氮代謝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代謝指標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代謝指標情況比較(±s)
尿素氮(BUN)/mmol/L傳統護理組 120 339.43±7.30 37.80±3.66 44.10±3.21 56.01±0.21 17.18±0.41 84.56±4.01 7.52±0.20動機性訪談組 120 340.69±5.87 36.59±3.05 43.63±2.96 56.22±0.33 17.19±0.50 83.51±4.13 7.44±0.18 t - 0.925 1.490 0.751 0.546 0.140 0.248 1.053 P - 0.356 0.139 0.452 0.586 0.889 0.804 0.294組別 n 尿酸(UA)/umol/L谷丙轉氨酶(ALT)/U/L谷草轉氨酶(AST)/U/L白蛋白(ALB)/g/L總膽紅素(TBIL)/umol/L血肌酐(Cr)/umol/L
2.3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估指標對比 經護理管理后,動機性訪談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營養(yǎng)知識、運動鍛煉、用藥、戒煙戒酒)均高于傳統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估指標情況比較(±s,分)
表3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估指標情況比較(±s,分)
組別 n 營養(yǎng)知識 運動鍛煉 用藥 戒煙戒酒傳統護理組 120 2.53±0.30 2.18±0.08 1.24±0.06 2.18±0.24動機性訪談組 120 3.21±0.24 3.19±0.01 3.24±0.05 3.16±0.37 t-18.320 37.210 70.910 1.350 P-0.001 0.001 0.001 0.001
2.4 兩組滿意度指標對比 經護理管理后,動機性訪談組滿意度高于傳統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滿意度指標情況比較[n(%)]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胰腺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者身體對胰島素產生的反應異常而引起的慢性代謝障礙性疾病。這種疾病的主要特點是血糖水平升高,會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糖尿病的早期癥狀包括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等,并發(fā)癥主要有神經性并發(fā)癥、血管性并發(fā)癥、腎臟并發(fā)癥、眼部并發(fā)癥、足部并發(fā)癥、心血管并發(fā)癥等[7]。由于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和管理的疾病,因此護理人員的工作尤為重要。在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需要建立科學的護理計劃,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學會控制血糖、飲食、運動等自我管理技能。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關注受檢者并發(fā)癥的情況,定期檢查其生命體征,對受檢者各種并發(fā)癥進行防治護理[8]。
傳統護理方法主要依賴手動觀察和病史了解,以評估患者病情并制定治療干預方案,但該方法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它主要依賴患者和醫(yī)生之間的交流,而這種交流往往并不準確或者不完整。其次,這種方法只能獲取有限的信息,難以對病情的全面情況進行評估,也無法進行長期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管理[9]。針對受檢者健康動態(tài)設計管理方案雖然可以解決傳統護理方法的缺點,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數據積累相對困難,難以獲取足夠的數據來支撐管理方案的優(yōu)化。其次,數據呈現方式并不總是清晰易懂,可能會影響患者對其數據的理解。最后,反應速度過慢,不能及時地向患者提供病情管理建議[10]。
動機性訪談法通過傾聽受檢者的實際需求,可獲取更準確的收集和分析方式,更好地協助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計劃,并監(jiān)控病情發(fā)展。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通過大數據分析、智能化方法等手段可以更好地收集并處理大量的數據,提供更加科學、準確的健康管理服務[11]。當面對受檢者健康動態(tài)設計管理方案的局限性時,也同樣需要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積累糖尿病患者的數據很難,需要我們更加細致地對數據進行收集、追蹤、分析和挖掘。同時,還需要考慮如何使數據呈現方式更加清晰易懂,并及時向患者提供管理建議[12]。
在日常的體檢工作中,動機性訪談法在糖尿病患者個體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有著諸多優(yōu)點[13]。首先,動機性訪談法使患者和醫(y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透徹有效。在傳統護理方法中,醫(yī)生主要依賴手動觀察和病史了解來評估病情并制定治療方案,這種方法更多側重于醫(yī)生的專業(yè)判斷和指導,難以完全滿足患者的個性化需求。而動機性訪談法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患者的實際感受和需求,根據個體差異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增加了患者和醫(yī)生之間的互動性和信任感。如動機性訪談法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問答、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實際感受和需求,在面對患者的不同癥狀和狀況時,醫(yī)生會以相應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提問以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在問診過程中,醫(yī)生可能會詢問患者的家庭狀況、職業(yè)和生活習慣等,以便更好地評估病情并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14]。同時,動機性訪談法還能夠更準確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對治療的期望,從而更好地滿足其需求,并調整制定的方案以達到最大化治療效果。其次,動機性訪談法可以幫助醫(yī)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以此來協助設計合理的健康管理方案。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工作壓力、飲食和運動習慣等都不同,對治療方案的要求也不一樣。充分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可以針對性地開展健康干預和預防,提出更科學和可行的方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此外,采用動機性訪談法還可以提高患者的主動性和參與度。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依賴性強的問題,他們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地掌握病情和有效治療。在動機性訪談中,醫(yī)生會充分聽取患者的需求,以其為中心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從而激發(fā)受檢者的自我管理積極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15]。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健康管理后,動機性訪談組的糖化血紅蛋白、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指標明顯優(yōu)于傳統護理組(P<0.05),但兩組之間的空腹血糖指標比較,結果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糖化血紅蛋白、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指標可以準確反映身體的代謝情況,而這些指標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運動等。動機性訪談法使醫(yī)護人員更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更好地協助其建立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因此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空腹血糖指標受到劇烈運動、飲食和藥物使用等多種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兩組之間結果無顯著性差異。結果還顯示,經過健康管理后,動機性訪談組與傳統護理組在尿酸、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白蛋白、總膽紅素、血肌酐和尿素氮方面無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在糖尿病慢病體檢人群中,單一手段在改善身體指標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在于需要借助針對性較強且綜合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在協調和配合多種干預方式的同時,充分利用動機性訪談來了解患者需求和生活方式,以實現更加個性化的健康管理。雖然該方式對糖尿病患者身體指標的改善結果相對較小,但這并不影響動機性訪談對受檢者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在健康管理后,動機性訪談組在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分指標中(包括營養(yǎng)知識、運動鍛煉、用藥、戒煙戒酒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護理組(P<0.05),這種優(yōu)勢可以歸因于動機性訪談提供的個性化健康教育,它促使受檢者更好地掌握了自我管理技能。此外,動機性訪談也增強了受檢者的自我管理信心和能力,為他們充分發(fā)揮自身能力和積極性提供了平臺,因此,動機性訪談組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傳統護理組(P<0.05)。
綜上所述,動機性訪談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糖尿病體檢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增強其參與性和互動性,并進一步提升其對健康管理的滿意度。與傳統護理組相比,動機性訪談法所具有的個性化和針對性優(yōu)勢能夠提供更符合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幫助其更好地掌握自我管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