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茂艷(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第二實驗小學)
隨著近些年教學觀念的不斷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學生的個人全面發(fā)展更需重視,這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要求,使得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做到教學內容豐富和教學方式優(yōu)化創(chuàng)新,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效率。
互聯(lián)網早已成為當今世界發(fā)展和變化的第一驅動力,它不止為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開展和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了更多的思考。首先,借助網絡渠道,可以實現(xiàn)各種教學資源的共享,幫助學生打造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二課堂,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和線上網課跨時空,跨地域地獲得最新的教育資源,為語文知識的獲得提供了另一個陣地。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智慧平臺上的菜單功能,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可以對教學課件和作業(yè)內容進行上傳,方便學生及時回顧,也便于家長了解掌握,也可以在線上討論組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延伸課堂陣地,便于解決學生疑問,拉近師生距離,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比如,在進行《開國大典》一課的學習時,教師應該積極利用信息化的教學平臺,在語文課堂上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讓學生通過視頻的直觀視覺效果,走進和體會開國大典當日的盛況,學生會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對文章有更好的解讀。同時,教師可以在平臺上發(fā)起課后討論,大家覺得《開國大典》一文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段或者哪一句,為什么?讓大家通過留言或者發(fā)彈幕的方式進行互動,學生通過彼此的交流互動,能發(fā)現(xiàn)很多在自己學習時忽略的知識點,也能夠找到共鳴,在交流互動中達到個人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刻地意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特征、個性發(fā)展需要,但同時所有的學生又是一個整體,需要共同協(xié)作配合,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探索合作化的教學模式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節(jié)約課堂時間,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小組學習中,也有助于學生答疑解惑,在討論中達到共同的進步。
比如,在學習《田忌賽馬》這則故事時,就是要通過對一個故事的描述,教會學生一個或者許多個人生道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由于思想不同,通過閱讀所獲得的啟示也不盡相同,這時,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在閱讀后,到小組中進行討論分享,將小組中獲得的所有啟示進行總結,學生們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于一則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到不同的理解,在合作中,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學會了新的思考方式,同時,學生如火如荼地討論,也將語文課堂推向高潮,使課堂的學習氛圍空前濃厚。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其進行興趣化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本來是一件相對枯燥的事情,但如果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使閱讀事半功倍,取得顯著的教學成果。打造充滿趣味性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活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同時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行提升。
以《將相和》一文的教學為例,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就安排了學生進行閱讀后的有感情朗讀和角色扮演,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在這樣的學習形式下表現(xiàn)得更好。在進行課文講解之前,找?guī)孜粚W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同時在進行全面閱讀和講解之后,再找?guī)酌瑢W進行分角色有情感的朗讀,然后對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參與到了課堂當中,也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篇課文進行閱讀理解,不難發(fā)現(xiàn),第二遍的閱讀更有畫面感,更加活靈活現(xiàn)。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點評和指導,不斷滲透閱讀技巧,也可以向同學提問題,將和相之間有什么矛盾,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地變“和”的?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養(yǎng)成閱讀習慣和提升閱讀能力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僅僅依靠語文課堂的有限教學時間和語文課本上的有限教學內容,這就需要家長與教師完成配合教學,將學生閱讀的陣地進行拓展,以家校聯(lián)合的模式延長學生的閱讀時間以及閱讀范圍,進行小學語文閱讀內容的拓展,豐富課外閱讀。在課外,家長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些名著閱讀,每日安排固定的閱讀時間,并且家長陪同學生共同閱讀,在閱讀后進行交流,這樣既能對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行檢查,同時也能夠促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在閱讀內容的安排上,也可以與教學內容進行配合,作為閱讀拓展,將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地與教師進行交流,通過家校結合,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
比如,在學習《猴王出世》一課時,這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的選段,如此優(yōu)秀的作品,通過一篇文章或者一節(jié)課是很難進行深入剖析和理解的。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家長就可以在課后與學生共同閱讀《西游記》這部名著,并且與學生進行精彩段落的回顧和交流,讓學生在知識儲備下,對“猴王出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不同的分析。由此,對學生的閱讀內容進行延伸,幫助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輔助課內閱讀,達到更好的語文學習效果。
1.嚴格把控小學語文作業(yè)量
如今,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大力提倡“雙減”,教師在課程作業(yè)的布置上也要遵循這一政策的指引。語文作業(yè)的設計的確需要豐富的作業(yè)內容和多樣的語文作業(yè)呈現(xiàn)形式,但是在減負的大背景下,更要注意對作業(yè)量的把控,不能顧此失彼,與政策背道而馳。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時,要特別注意語文作業(yè)與教學內容的相輔相成和有效銜接,對學生一天能掌握的語文知識的總量和語文學習能力進行合理評估,同時對學生能夠高效完成的作業(yè)總量也要進行嚴格把控,在符合學生接受程度,保證教學進度和教學成果、作業(yè)總量穩(wěn)定的情況下,對語文作業(yè)進行形式和內容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避免給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造成課內減負課外補的不良局面。要讓語文作業(yè)的設計真正地為語文學習服務,提高語文作業(yè)的有效性,提高語文作業(yè)教學成果,讓語文作業(yè)為語文教學更好地服務。
2.布置恰當?shù)淖鳂I(yè)內容
要想在有限的作業(yè)量的要求下,讓語文作業(yè)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通過對課堂上所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合理評估,對作業(yè)內容進行恰當?shù)陌才牛屨Z文作業(yè)發(fā)揮最大功效,輔助后續(xù)教學的開展,對已學的語文內容加深印象進行應用。在作業(yè)的內容布置上,首先要參考已經學過的課程,明確重點難點,進行作業(yè)的練習鞏固,幫助學生完成復習環(huán)節(jié),方便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根據(jù)作業(yè)的完成度,在后續(xù)的習題講解課中進行專項答疑和側重輔導。其次,要銜接下節(jié)語文課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進行預習,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語文知識的探索,通過作業(yè)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在下節(jié)語文課的時候針對薄弱點進行著重、系統(tǒng)化的講解,以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在“雙減”背景下進行教學內容的設置,要對作業(yè)內容進行篩選,選取最優(yōu)的作業(yè)內容,提升作業(yè)設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設置趣味性作業(yè)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仍然是他們最好的教師,小學語文教師不僅僅需要在語文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該在作業(yè)設計上下功夫,特別是單元作業(yè),每一單元的內容是較為豐富的,而且有著明確的主題和要掌握的語文知識點,對單元作業(yè)進行趣味性設計是值得考慮的,以此讓學生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收獲知識和快樂,從而愛上語文課程。在作業(yè)的設計上,教師應該打開思路,小學語文作業(yè)不僅可以采取書面的形式,也可以在游戲中和生活中完成,也可以設置一些結合當下學生興趣愛好的學生感興趣的作業(yè)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在語文作業(yè)的完成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實現(xiàn)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比如,在進行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學習時,單元的內容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美麗的鹿角》《池子與河流》,都是一個個故事,通過故事為學生講述人生哲理。在學習完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安排趣味性、生活化的作業(yè),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己準備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故事,并且說明為什么喜歡,然后在課堂上和同學們進行分享,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故事的表現(xiàn)手法和故事的道理后,自己根據(jù)想象,編一則小故事,看看誰是故事大王。還可以讓學生對于生活中所見到的場景,進行還原和講述,通過這些方式,設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yè)內容,完成單元作業(yè)的優(yōu)化。
2.設置過渡性作業(yè)
小學階段的語文內容都是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的,雖然進行分單元的學習,但是每個單元之間也是有著一定邏輯聯(lián)系的,所有的單元教學內容組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語文教學體系。教師在進行單元作業(yè)設置的時候同樣要注意,不能將每個單元的內容獨立出來,而要尋找每個單元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性,在作業(yè)內容的選擇上,既要對學過的單元內容進行好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同時對下一單元即將開啟的教學內容進行鋪墊,幫助學生通過單元作業(yè)完成預習工作,做好各個單元不同學習內容之間的有效過渡,使得整個小學中學段的語文教學更加系統(tǒng)。
比如,在進行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蝴蝶的家》相關內容的學習之后,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是《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其實兩個單元的內容都是和小動物有關的,教師就可以很好地進行過渡作業(yè)設計。在第二單元學習內容完成時,為學生設置單元作業(yè),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飛行動物進行描述,然后引導大家進行聯(lián)想。這樣的單元作業(yè)承前啟后,既對上一單元進行了復習歸納,同時也引出了即將要學的內容,是非常有效的單元作業(yè)設計。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作業(yè)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估和檢測,同時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和鞏固,幫助學生養(yǎng)成進行語文閱讀分析的習慣。因此在設計語文作業(yè)時,設計帶有評價性質的作業(yè)內容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評價既可以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吸收情況的評價,也可以是對課程內容結束后對知識點掌握和運用情況的總體性評價,既可以在課中開展,也可以在完成每單元的學習后,安排專門的習題課程進行開展。因此,小學教師在進行評價性作業(yè)設計時,要積極與學習內容進行匹配,用恰當?shù)姆绞綄W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評價,掌握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評價性作業(yè)的主體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由于教師的精力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這時就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互相批改作業(yè),進行評價,使得教學更加高效。
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不同題材和不同表現(xiàn)手法的文章用的預習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為了使探究性預習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教師在預習作業(yè)的設計上也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使預習性作業(yè)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學習氛圍,切實提高預習作業(yè)的質量。隨著小學語文教學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預習作業(yè)不再拘泥于朗讀或者背誦課文這一種形式,還可以進行繪畫、課外閱讀和影片觀看等,同時也可以突破自主預習的局限,進行小組合作式預習,能夠通過多種不同的預習作業(yè)設計,幫助學生進行探究性思考。
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反饋,毋庸置疑,都需要借助評價,評價化的教學體系,能夠幫助教師了解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狀態(tài),能夠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糾偏和指導,同時也能夠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及時地進行改正和轉變,一舉兩得。評價化的教學體系內涵豐富,有教師和學生的互評,也有學生的自評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互評,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語文評價準確多元,能夠有效地解決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不同方面進行評價,更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種評價,其實也是一種交流方式,讓學生和教師都能自由地進行表達。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教學任重道遠,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模式,通過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對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對小學語文課堂豐富程度進行深化,使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表現(xiàn)得更加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