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禮鳴
摘 要:國防教育基地是國防教育的主要載體和重要表現(xiàn)形式,高校結合自身特色和歷史背景建立國防教育基地,有利于普及國防知識、幫助學生群體學習軍事技能,強化國防教育輻射功能。本文通過分析國民國防教育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國防教育仍然存在著重視程度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適應國際形勢、滿足社會需要、增強大學生愛國情懷,圍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強化輻射功能三個方面對國防教育基地方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全民國防教育 國防教育基地 方略
當今世界正在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各種未知的風險因素逐漸增多。國防教育是國之大事,國防教育旨在強化全民的國家意識、國防意識和國土意識,提高國防能力。加強國防教育、建設國防教育基地對于提升全民素質、強化民眾憂患意識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將習近平強軍思想融入全民國防教育各領域、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做好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近年來,隨著國家國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防教育工作成效顯著。但是由于受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當前全民國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著很多可繼續(xù)探索的空間。
一、全民國防教育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一)全民國防教育現(xiàn)狀
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為加強和推動國防教育發(fā)展提供了綱領性文件,將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轉變?yōu)橹贫劝才?。近年來,各地政府根?jù)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相應的地方性法規(guī)[1],目前已經(jīng)有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等1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頒布了國防教育條例,不斷推動國防教育法治化、規(guī)范化。同時各地市級政府也印發(fā)了相應的意見、綱要和辦法等,建立起內(nèi)容全面、體系完善、銜接緊密的國防教育體系。
為了提高國防教育的覆蓋面,增強其影響力,各地政府立足自身實際、積極組織各類國防教育活動,引導全民參與國防教育。江蘇省頒布了《2022年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工作要點》;河北省通過成立國防教育宣講團,推動國防教育進校園、社區(qū)、企業(yè)活動;重慶市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宣傳月”活動[2]……各省市以各種措施和部署推動落實國防教育。同時各地政府以領導干部、青少年和高校學生為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國防教育活動。各基層黨組織積極組織參與國防教育活動,企事業(yè)單位的黨組織會不定期組織參觀軍事博物館、戰(zhàn)爭紀念館等國防教育活動,普及軍事知識。青少年和學生是國防建設的新生力量,目前,軍訓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學校和高級中學的必修課,包含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兩部分,對于一些沒有訓練條件的學校,也會先開設軍事理論課程,不斷推動國防教育深入人心。
(二)現(xiàn)階段國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 國防教育意識淡薄
當前雖然國防教育逐漸普及,但是高校師生對國防教育的認識依然存在一些不足[3],國防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很多高校對國防教育的概念依然僅停留在軍訓等于國防教育的層面,大學生只有在入學的時候才會接受軍事訓練和軍事課程的培訓。高校國防教育是國防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強化其愛國理念和憂患意識。然而很多高校僅僅將國防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甚至一項任務去執(zhí)行,缺乏主觀能動性。
很多高校和教師認為國防教育和普通大學生的相關性較弱,認為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和技能,對國防教育較為輕視,在安排課程的時候會優(yōu)先考慮本專業(yè)的課程,將軍事課程放在晚上或者由學生自行學習,對學生的考察更是少之又少。軍事技能訓練在時間上僅安排一周左右,在形式和難度上更傾向于一些簡單的隊列訓練,并沒有真正將國防教育落實到位。
2. 機制不健全、資源投入不足
高校大多在學校設立了人民武裝部,安排和管理國防相關的課程和教育資源,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專業(yè)的管理和師資力量。有些高校甚至將人武部掛名在保衛(wèi)處或學生處[4],也沒有設置專門的人武干事。即使有些高校設置了專門的軍事教研室,但是依然擺脫不了有名無實的現(xiàn)狀。一些設立軍事體育部的高校,其重點和主要精力也是放在體育教學上,除了新生入學的軍訓以外,并沒有更多國防課程的設置。
由于國防人才稀缺,國防相關專業(yè)的教師較少,高校通常會選擇思政老師或輔導員參加國防教育培訓后教授國防課程,導致高校國防教育的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兼職多、專職少的現(xiàn)象成為普遍情況。由于國防教育在高校受重視程度較低,在國防專業(yè)愿意花時間和精力鉆研的教師較少,師資力量十分薄弱,人才容易流失。
師資力量的缺失同時也導致國防課程不成體系、形式單一。高校主要通過軍事訓練和理論課程兩種形式開展國防課程,但是在軍事訓練方面僅限于踢正步、站軍姿等簡單的動作和隊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反而讓學生覺得軍事訓練乏味無趣,產(chǎn)生抵觸情緒。在軍事課程理論教學方面,高校會設置一些武器裝備、革命戰(zhàn)爭的課堂教學和講解,但是不會帶學生進行實踐和參觀,僅僅依靠讀教材的方式,機械性地播放課程相關的資料,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讓軍事理論課程變得更加枯燥無味,降低了學生學習軍事課程的熱情。
二、高校國防教育基地建設需求分析
國防教育作為我國愛國主義的一項重要工程,涉及社會的各行各業(yè),范圍十分廣泛。高校國防教育基地作為國防教育的依托和載體,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在建設高校國防教育基地時應兼顧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一方面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也應該符合大學生個人的需求和發(fā)展方向。
(一)高校國防教育基地建設的社會需求
目前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世界局勢錯綜復雜,地緣政治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盡管我國一直強調是進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執(zhí)行防御性軍事戰(zhàn)略方針,但是現(xiàn)在的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我國周邊地區(qū)也存在很多不穩(wěn)定因素,如美國的單邊霸凌制裁、恐怖主義勢力等等。因此,我國進行全民國防教育十分重要,是必然趨勢。
國防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對侵略進行防御和抵抗,用武裝力量保護國家,對公民進行特定的有針對性的普及性教育。[5]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全面深化國民教育的要求,國防教育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防的基礎,又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民憂患意識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是國防建設中重要的一環(huán)。全民國防教育為我國的國防力量提供了強大的后備力量,加強高校國防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愛國主義精神;建設高校國防教育基地,能夠為高校的國防教育提供依托和載體,進而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普及性、內(nèi)容豐富、范圍廣泛的國防教育。高校教育基地近年來累計接待上億人次參觀群眾,對宣傳國家的方針政策、國防知識和開展軍事技能訓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
(二)高校國防教育基地建設的個人需求
高校的國防教育對于大學生而言,能夠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開展國防教育理論課程,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意志和作風;開展軍事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覺性、自制力和忍耐力。國防教育能夠調節(jié)大學生在高校期間的學習壓力,在幫助大學生群體強身健體的同時培養(yǎng)其堅韌不拔的意志??梢?,建設高校國防教育基地、開設各種形式的國防教育課程、進行軍事訓練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
建設高校國防教育基地,可以將國防教育理論課程和軍事訓練相結合,使國防教育常態(tài)化、普及化。這樣能夠避免單打一的現(xiàn)象,減少只講不訓或只訓不講的情況。高校國防教育基地會結合高校自身獨特的紅色文化和歷史故事,通過開設國防理論、國防歷史和國防常識等課程,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其更了解高校的歷史文化和背景。軍事訓練通常會有團體項目,能夠讓大學生更快速地熟絡起來,并依托國防教育基地營造的良好氛圍,讓大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良好的體驗,使同學關系更加融洽。
綜上所述,高校教育基地是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基礎和陣地保障,能夠讓高校更常態(tài)化地開展軍事訓練和國防教育理論課程,使國防教育做到系統(tǒng)化、正規(guī)化。高校建設國防教育基地是高校提升國防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是國防后備力量的迫切需要,是國際形勢的必然要求,是激發(f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重要基礎。
三、建設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方略探究
基于當前發(fā)展趨勢,高校建設國防教育基地既是素質教育內(nèi)涵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全民國防外生動力的要求。結合高校自身功能特點,建設校內(nèi)國防教育基地符合切身實際,也是大多數(shù)高校能盡快實現(xiàn)的一種模式。
(一)規(guī)劃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基礎設施建設
高校要緊扣自身特色,依托高校歷史背景和專業(yè)特色建設國防教育基地,切勿貪大貪全,影響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和軍隊、政府聯(lián)合建設國防教育基地,依托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充分利用軍隊的基地和軍事資源,通過簽訂共建協(xié)議,實現(xiàn)基地共建、資源共享,形成政府、軍隊和高校三方聯(lián)合落實國防教育政策,承擔國防教育責任的新局面。
(二)完善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管理機制體系
高校國防教育基地的建設離不開國防教育部門的建立,設立國防教育部門一方面能夠形成完備統(tǒng)一的教育管理組織,另一方面也能為國防教師解決編制和職稱的問題,提高教師的歸屬感。同時,高校國防教育基地涉及課程開發(fā)、場地維護、軍事訓練等多個方面,國防教育部門能夠根據(jù)相關工作設立對應機構和部門,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地完成相應工作,從組織層面為高校國防教育基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建立健全國防教育基地的制度有助于規(guī)范日常管理活動,確保教育基地的正常有序運行,杜絕不正當?shù)倪\營行為和違法違規(guī)的現(xiàn)象。制定的制度應與教育部頒布的與學生教學管理制度看齊,同時借鑒學習軍隊的良好作風和優(yōu)良傳統(tǒng),體現(xiàn)國防教育基地的重要意義;堅持嚴字當頭、鐵的紀律的方針政策,完善相應規(guī)章制度,制定軍事化管理準則;根據(jù)形勢和實際情況,不斷對制度進行完善,創(chuàng)新管理辦法和管理手段。
(三)創(chuàng)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特色教學模式
創(chuàng)新高校國防教育模式,能夠提高國防教育的吸引力。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將VR(虛擬現(xiàn)實)體驗和課堂教學混合的教學模式引入國防教育課堂,能夠極大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有效率地學習國防知識、接受國防教育。
高校要充分利用計算機云技術、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以多種國防VR沉浸式體驗產(chǎn)品或武器訓練模擬器為核心,通過云端互聯(lián)、模塊布置、場景渲染及實體搭建等途徑進行打造。其主要用于中小學、高校開展國防教育課程,以及各國防教育基地進行國防教育實踐,在支持課堂教學互動的前提下優(yōu)化國防教育教學資源,營造“沉浸、自主、體驗、互動”式學習環(huán)境。通過國防VR虛擬體驗學習國防知識,是傳統(tǒng)“以教促學”的學習方式的升級,可以達到創(chuàng)新國防教育教學方法、豐富國防教育教學形式的目的。
(四)發(fā)揮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社會輻射功能
高校國防教育基地作為國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重大使命,承擔著培養(yǎng)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重擔。高校要通過多種多樣的國防教育活動,利用自身的特色,提高教育的效率,提升教育的趣味性,避免出現(xiàn)僅僅是流于形式,而不能達到實際的教育效果、發(fā)揮更好的教育職能的情況。國防教育基地可以通過豐富的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并帶動大學生和身邊的人員一同學習國防知識、接受軍事技能訓練,輻射周邊學生和青年,在校內(nèi)營造勤學敏思、求知進取的氛圍及濃厚的崇軍氛圍。
高校國防教育基地作為國防教育中的一個縮影,不僅應承擔對大學生開展國防教育的職責,更需要承擔起對社會公眾進行國防教育的重擔。高校國防教育基地可以對公眾開放,讓公眾能夠更好地受到國防教育,學習國防知識,尤其是可將一些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對公眾進行開放,激發(fā)公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接受國防教育的積極性。尤其是對國防有熱情和好奇心的人群而言,可能一直苦于缺乏渠道和途徑學習國防知識,高校國防教育基地的開放正好為其提供了服務場所和渠道。因此,高校國防教育基地要發(fā)揮社會輻射功能,對公眾進行開放,以高校國防教育基地為中心,向市場和社會輻射,建立基地長效發(fā)展機制,通過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推動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共贏。
四、結語
高校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不能簡單地、流于形式地開展,要力爭將其常態(tài)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目前我國的國防教育基地建設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發(fā)展成果喜人,但是仍然存在著意識淡薄、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師資力量、缺少自身特色等問題。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法律法規(guī)都對國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國防教育基地是國防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應當以自身為中心,向大學生、社會公眾輻射教育功能、普及國防知識、強化軍事訓練,激發(fā)公眾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憂患意識,實現(xiàn)高校和社會的共贏。
參考文獻:
[1] 葉科嘉.新時代加強國防教育基地建設路徑探析——以廈門市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1(12):81-84.
[2] 李德慧,劉強.校內(nèi)國防教育基地建設對愛國主義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fā)揮分析與研究[J].大陸橋視野,2021(3):120-121.
[3] 陳楚瑞,廖金寶.政府、基地與高?!叭灰惑w”的國防教育協(xié)同育人機制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20(3):49-53.
[4] 董繼東. Y縣農(nóng)村小學國防教育問題及改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5] 虞澤南. 新媒體視域下中國國防教育研究——以人民網(wǎng)報道為例[D].南昌:南昌航空大學,2018.
(責任編輯: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