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 暉
許多人同時發(fā)聲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臺一項有趣的制度。
唐人趙璘所著《因話錄》載:御史臺是監(jiān)察機(jī)構(gòu),共分三院:臺院,殿院,察院?!耙辉慌_院,其僚曰侍御史,眾呼為‘端公’……知雜事,謂之‘雜端’。”“端”是正直之意,資歷最深的一人處理臺內(nèi)雜事,稱“雜端”,權(quán)力最大?!岸坏钤?,其僚曰殿中侍御史,眾呼為‘侍御’?!薄叭徊煸?,其僚曰監(jiān)察御史,眾呼亦曰‘侍御’。”
“每公堂食會,雜事不至,則無所檢轄,惟相揖而已。雜事至,則盡用憲府之禮,雜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兩院則分坐,雖舉匕箸,皆絕談笑?!?/p>
每次御史臺會食,雜端在與不在,有兩種不同的禮儀?!皺z轄”表示拘束,雜端不在,就不用拘束,互相拱手作揖而已;雜端若在,則必須按照御史臺的禮儀,雜端在南揖,主官的屬官主簿在北揖,殿院、察院的同僚們分坐,不準(zhǔn)談笑。
“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于是臺院白雜端曰:‘舉事。’則舉曰:‘某姓侍御有某過,請準(zhǔn)條?!鞑緯?。”吃完飯后,開始討論公事,誰誰誰犯了什么錯,由主簿記錄下來。
“若雜端失笑,則三院皆笑,謂之‘烘堂’,悉免罰矣?!比绻s端因某事失笑,那么三院必須一起笑,這種情況下都免于處罰?!昂妗蓖ā昂濉保昂逄谩奔粗笣M堂皆笑。
歐陽修《歸田錄》一書講了一個很好玩的故事:“故老能言五代時事者云:馮相道、和相凝同在中書,一日,和問馮曰:‘公靴新買,其直幾何?’馮舉左足示和曰:‘九百?!托择奂?,遽回顧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責(zé)久之。馮徐舉其右足曰:‘此亦九百?!谑呛嫣么笮?。時謂宰相如此,何以鎮(zhèn)服百僚?!?/p>
歐陽修還記載了他和梅圣俞、范景仁等六人詩酒唱和的場景:“余六人者,歡然相得,群居終日,長篇險韻,眾制交作,筆吏疲于寫錄,僮史奔走往來,間以滑稽嘲謔,形于風(fēng)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絕倒,自謂一時盛事,前此未之有也?!?/p>
從此之后,“哄堂大笑”就作為一個成語流傳了下來。
(秋水長天摘自《100 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fēng)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