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軍
2003 年夏天,我通過公開競聘,從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走進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以下簡稱“一小”)。此后20 年,一小從一所地區(qū)窗口學校發(fā)展成為覆蓋主城區(qū)、擁有5 個獨立校區(qū)的集團化辦學聯(lián)合體。20 年間,我有幸參與并見證了百年一小的跨越式發(fā)展,也見證了包括我本人在內的教師群體的發(fā)展。
2020 年8 月,我離開一小教育集團辦公室主任的崗位,來到集團成員校鹽瀆實驗學校擔任副校長,分管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和教研工作。三年的崗位歷練,讓我在探索、實踐和反思中快速成長,收獲頗豐、感慨良多。
2003 年,鹽城城市發(fā)展重心南移,急需一所優(yōu)質小學滿足老百姓的需要。此時,一小勇挑重擔,新建南校區(qū)遷址辦學。時任校長張斌呼應需求,帶領一小團隊又新建或領辦了鹽瀆實驗學校、聚亨路小學、串場河小學、新都路小學和六一幼兒園。無論規(guī)模如何擴張,人員怎樣流動,一小的教育工作者始終肩負時代的重托,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也是張斌校長提倡的“涵養(yǎng)大氣”的真實寫照。
2015年,一小集團化辦學的框架全面鋪開,各校區(qū)分頭發(fā)展,需要有更高層面的價值引領。繼任校長的瞿漢榮深度梳理學校發(fā)展脈絡,提煉出“小學大道”的辦學理念,提出“成達教育”的主張,確立了“辦有文化味和教育力的第一小學”的辦學目標和“成德達才”的育人目標,堅守“每日必問”的校訓。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舉辦中層干部培訓班與教師發(fā)展“成達論壇”,引領教師努力實現(xiàn)“管理的優(yōu)化”,呈現(xiàn)“品牌的效應”。
2020 年,我與李浩校長搭班共事,他的“合度教育”理念深深影響了我。他追求“主觀上的主動契合”與“客觀上量身定制”結合的校園教育生態(tài)。“教育如鹽,合度為美,無痕為佳”,不僅體現(xiàn)在李校長的育人追求上,也浸潤在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的點點滴滴中。他樂于鼓勵鼓勁,善于放權放手,敢于擔當擔責,讓我在管理中有了自主施展的空間,也有了精神支持。
在鹽城小學語文界有個被稱為“非常1+12”的特殊團隊——雷燕名師工作室,工作室12年間培養(yǎng)了8名江蘇省特級教師、1名江蘇省教學名師,被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成尚榮稱為“雁群式教師團隊發(fā)展的實踐樣本”。我有幸成為團隊中的一只“雁”,并領銜組建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指導學校學科中心組的建設,一小“成人達己”的文化基因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管理如同一場“接力”行動。先行者往往用自己的才能與策略打下基礎、營造優(yōu)勢,增強了續(xù)跑者的信心,為行動成功創(chuàng)造了可能。每位接棒者在此基礎上,受之影響,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朝著共同的目標,奮力跑出成績。
2020年暑期,為進一步促進優(yōu)質均衡,鹽城市教育局加大了教師交流力度,對一小教育集團旗下的幾個校區(qū)進行人員統(tǒng)一調配。8月27日上午,我接到了市教育局下發(fā)的教師配備名單,全校250多名教師中,由其他校區(qū)交流而來的有10多人,而新進教師有近80人。這組數據讓我頓感肩頭一沉:如何讓新進教師快速成長、站穩(wěn)課堂?如何讓原有教師、交流教師、新進教師迅速融為一體?這些成為擺在我面前的挑戰(zhàn)。
我決定從當年的教師節(jié)慶?;顒尤胧郑瑖L試將鹽瀆實驗學校的教師“擰成一股繩”。團隊的小伙伴們一起精心策劃,先是將活動的主題確立為“燭照鹽瀆 燦爛行走”,再將活動分為“燭影·時光無悔綻芳華”“燭映·薪火相傳守初心”“燭語·青藍同心逐夢行”三大板塊,通過歌舞表演、才藝展示、故事講述等形式表達對教師的祝福與敬意,喚起大家的職業(yè)榮譽感,現(xiàn)場洋溢著濃濃的溫情。而在師徒結對環(huán)節(jié),專門安排了遞“拜師帖”、行“誡勉禮”、贈書寄語、重溫教師宣言等儀式,讓師傅擁有了神圣的責任感、使命感,也讓徒弟找到了依靠,激發(fā)其強烈的上進心。第二天的《鹽城晚報》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大篇幅的專題報道。教師紛紛轉發(fā)相關報道文章,反響相當好。我知道,大家不僅僅是在轉發(fā)一則新聞,更是在傳遞一種信心與力量。
師徒結對不光要有儀式感,更要有真舉措。針對骨干教師少、年輕教師多的實際,我在全校大會上鄭重宣布:“學校任何老師不需要提前預約、不需要打招呼,可以隨時走進我的課堂?!眲傞_始,大伙還處于觀望狀態(tài),我就主動邀請所在教研組的教師聽課,與我結對的徒弟更是天天隨堂聽課。后來“全天候開放式”課堂便成了學校的常態(tài),互相聽課、共同研討、教學相長也成了我校師徒間的自覺行為。
隨著那次教師節(jié)活動而來的是市直小學語文優(yōu)質課比賽,那是我作為分管副校長帶隊參加的第一項賽事,且恰恰是我所任教的語文學科。我暗暗給自己鼓勁:第一次亮相,只許成功,不容失?。∈兄币还灿? 所小學,每所學校都很重視這項比賽,加之又是同課異構,競爭異常激烈。從公布課題到正式比賽只有5 天時間,低段和高段同時開賽,壓力與強度可想而知。那5 天,我在兩個備課組連軸聽試教、磨細節(jié),從板書設計到課堂語言,從課件制作到教具準備,研討、推翻、打磨,一次又一次,一輪又一輪。熬夜、加班、研討甚至爭論,都成為那幾天的常態(tài)。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整個團隊都全身心地投入,眼里有光,胸中有勁。最終,青年教師吳麗君在低段比賽中脫穎而出,團隊成員一下子士氣高漲,幫助她在市級比賽中成功晉級,最終獲得江蘇省第21 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暨優(yōu)課評選特等獎。事后,媒體記者采訪時,我說了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團隊的成長;一個人的賽事,就是大家共同的培訓?!?/p>
其實,賽事的成功只是團隊建設的顯性目標,而整個團隊凝心聚氣、昂揚向上才是最大的潛在價值。身邊同事的迅速成長,對其他教師而言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教材”。尤其是年輕教師,他們學得更主動、練得更積極。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管理者要清楚地知道教師在不同時間節(jié)點的需要是什么,不斷讓教師在成功中產生新的“跳一跳能夠到”的目標,并通過團隊的力量給予他們依靠和支持,幫助他們放下顧慮、減輕負擔、走上賽道、跑出成績。
2021 年秋學期,“雙減”政策正式出臺,教師紛紛參與課后延時服務。但是學校原先每周一下午放學后安排的工作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這在時間上形成交集。
如何才能兼而顧之?在反復思考與多方征詢意見之后,我決定采用“分學科組半日教研”的方式,即周二至周五上午分別安排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美術、英語及其他學科參與教研活動。但這樣安排又面臨兩個困難:一是按照語數學科安排在上午第一、二節(jié)課的慣例,全校130多個班級300多位教師的課務無法協(xié)調;二是半日教研中途有大課間活動,按照班主任帶隊的慣例,便會出現(xiàn)教研中途班主任紛紛離會的現(xiàn)象,影響了教研效果。怎么辦?
我積極爭取校長的支持,做了兩點大的改變:一是所有學科在排課時同等對待,二是每天上午的大課間由第二節(jié)課的教師負責帶隊,而不論其是否是班主任。這樣一來,每天早上第一節(jié)課,操場上有孩子們運動的身影,音樂教室里有孩子們悅耳的歌聲……教師也能沉浸式參與半日教研,教研效果有了顯著提升。
管理中遇到問題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學會應變,以積極的姿態(tài)換一種視角分析問題,以系統(tǒng)的思維換一種方式解決問題。在“雙減”政策剛剛開始落實時,有些教師對“作業(yè)管理”要求拿捏不準,尤其是難以把控“作業(yè)時長”。怎么辦?我想到了“三讓”:一是讓“教師做了看”,教研組集體研討作業(yè)后請教師先試做,盡可能準確地預估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時長”“難度”“有效性”;二是讓“學生說了算”,班級選聘“作業(yè)協(xié)調員”,借助統(tǒng)一設計的“作業(yè)協(xié)調單”,逐一征詢并協(xié)調各科教師作業(yè)布置情況,然后公示在學校集中設置的“作業(yè)公示欄”;三是讓“家長看了說”,通過班級QQ 群等方式向家長公示作業(yè),家長可以隨時提出建議或特殊需要,教師也主動與個別學有困難的學生家長聯(lián)系。這樣的“三讓”,讓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保障,讓教師提升了作業(yè)設計與布置能力,讓學校能較好地調控作業(yè)管理要求。
在“教學六認真”例行檢查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對于每一課教學設計后都有的“教學反思”存在應付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了無實效的情況。怎么辦?我想到了“減負提質”:取消原有的“教學反思”版塊,近三年新入職教師改為“每周一例”,即每周寫一篇教學隨筆或片段反思;其他教師改為“每月一篇”,即每個月寫一篇較為完整詳細的教學反思或案例評析,提倡圍繞一個專題寫系列反思。同時,學校每個月遴選優(yōu)秀的案例或反思文章,整理結集后以電子版的形式發(fā)給全體教師,既讓入選者產生保持先進的動力,又讓其他教師學有目標、趕有榜樣。
我想,學校管理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管理者需要以變化應對變化。應對新形勢的舉措、落實新要求的路徑、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對原有方案的調整優(yōu)化。
評價一所學校辦學水平或競爭實力怎么樣,有一項重要指標,那就是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承擔著怎樣的課題,實施著怎樣的項目,獲得了什么教學成果獎項,等等。這些都是教科研分管副校長的崗位職責與重要使命。
剛到鹽瀆實驗學校不久,我發(fā)現(xiàn)學校在高端課題、前瞻性項目方面還有努力的空間。恰逢我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即將結題,面臨新一輪課題申報工作。我決定從自己所任教的語文學科入手,帶領教師一起做課題。我們綜合生源結構、課改方向、教師現(xiàn)狀等多種因素,選取“閱讀”作為研究方向。這既是語文學科的研究重點與難點,也能引發(fā)其他學科教師的共鳴。
2022年1月,“引導式教育理念下小學生整本書閱讀‘長作業(yè)’設計的實踐研究”被確立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我依托自己領銜主持的市級名師工作室和學校語文學科中心組,帶領大家一起研讀文獻、調查訪談、研討課例,關注了解兒童的閱讀狀況,研究借助“長作業(yè)”設計推進兒童整本書閱讀的路徑方法。幸運的是,在參加“蘇教名家”培養(yǎng)工程小組研修中,經過導師的指導,我確立了“和兒童一起讀整本書”的教學主張,在學校層面上深入推進兒童閱讀工程,漸漸做出了一些特色,也取得了顯著成效。2022年12月,學校承辦鹽城市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現(xiàn)場推進會,通過主題展板、課堂觀摩、閱讀展演、主題報告等形式全面展示學校在整本書閱讀方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評價。
但最讓我欣喜的是教師關注課題研究的意識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兒童的閱讀生態(tài)得到了很大改變。我和幾位核心成員又以此為基礎,申報了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我們的“和兒童一起讀整本書:閱讀聯(lián)動體系的建構與實踐”獲得市級、省級立項。
在這一項目的影響之下,近年來,學校又先后申報了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六德’少年品格涵育行動”、義務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項目“妙剪映紅心:五育融合的指尖行動建設”,均在市級、省級立項,學校課題研究和項目建設呈現(xiàn)攀高向好的喜人局面。
有什么樣的眼界,就會收獲什么樣的精彩。學校教育科研領域,要做的事情有許多,但不可能時時都面面俱到。有時可以找到一些合適的切入點或突破口,從小處入手,從點上做起,不斷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