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軍 吳瑋 章娜
盆底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1]。臨床表現(xiàn)為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盆底肌肉無力、臟器脫落、盆腔疼痛、膀胱刺激等,長期發(fā)展可能會引發(fā)焦慮、抑郁等諸多其他心理疾病[2]。因此,及早進行臨床干預(yù)以防止疾病進展尤為重要。大多數(shù)盆底功能障礙患者選擇保守的盆底肌肉康復(fù)訓練作為治療方法[3]。盆底肌肉訓練包括橋式運動、靠墻深蹲、提肛運動、拉伸運動,可以讓患者恢復(fù)到功能障礙前的狀態(tài),但恢復(fù)速度較慢[4]?;诖耍狙芯窟x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新余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300 例,分別對其采用常規(guī)盆底肌治療和精細化盆底肌訓練治療,以探究患者的臨床療效、盆底功能及炎癥應(yīng)激反應(yīng)變化,期為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300 例。納入標準:(1)參照文獻[5]《盆腔器官脫垂的中國診治指南(2020 年版)》中的標準,經(jīng)本院確診為盆底功能障礙;(2)意識清楚。排除標準:(1)既往有盆底手術(shù)史;(2)既往有盆底肌功能降低;(3)不能配合隨訪;(4)合并其他類型的嚴重軀體疾病。根據(jù)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150 例)和研究組(150 例)?;颊呔炇鹬橥鈺?。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常規(guī)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導、肛門收縮指導、針灸、盆底肌訓練(每次提肛3~6 s,放松3~6 s、20 min/組、2 組/d),采用生物刺激治療儀(武漢奧賽福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S080)對患者進行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期間提醒患者補充營養(yǎng),多休息。研究組在常規(guī)組的基礎(chǔ)上增加精細化盆底肌訓練,具體內(nèi)容如下:(1)細化肌肉收縮動作,中斷排尿動作每次堅持5~10 s,然后放松,20 min/組,3 組/d;(2)將陰道啞鈴置于陰道內(nèi),根據(jù)患者陰道肌肉收縮、舒張能力調(diào)整陰道啞鈴重量、訓練持續(xù)時間,每次訓練時間20 min,1 次/d;(3)提肛動作每次堅持5~10 s,然后放松,20 min/組,2 組/d、提肛動作以最大收縮力度每次1 s,然后放松1 s,20 min/組,3 組/d;(4)患者取站位或平臥位,利用大腿和臀部的力量幫助夾緊會陰,并逐漸增加力量以收縮上提肛肌周圍的肌肉,保持此動作5 s,緩慢放松10 s,收縮保持時間逐漸延長,20 min/組,3 組/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 周,隨訪1 個月。
(1)盆腔功能:采用盆底功能影響問卷簡版(PFIQ-7)評分從日常家務(wù)、鍛煉、娛樂、出行、社交等7 個方面對兩組訓練前后盆底肌功能進行評價,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盆底功能障礙越嚴重[6];檢測兩組的盆底肌力和肌電值。(2)控尿能力:檢測兩組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排尿時間;采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問卷簡表(ICI-Q-SF)對患者控尿能力進行評估,分值越低說明控尿能力越好。(3)炎癥水平:利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C 反應(yīng)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4)應(yīng)激反應(yīng):采用ELISA 測定皮質(zhì)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前列腺素E2(PGE2)。(5)治療效果:患者自覺可以控尿,盆底功能、炎癥水平、應(yīng)激反應(yīng)指標恢復(fù)正常或得到顯著改善,判定為顯效;尿失禁次數(shù)有明顯減少,盆底功能、炎癥水平、應(yīng)激反應(yīng)指標有所恢復(fù)判定為有效;尿失禁癥狀無明顯緩解,盆底功能、炎癥水平、應(yīng)激反應(yīng)指標無明顯改善或進一步加重判定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研究組,年齡32~58 歲,平均(46.27±10.26)歲;病程1~3 年,平均(2.36±0.53)年;體重指數(shù)24~31 kg/m2,平均(27.68±2.13)kg/m2;尿潴留86 例,膀胱刺激征45 例,尿失禁19 例。常規(guī)組,年齡32~59 歲,平均(46.52±10.14)歲;病程1~3 年,平均(2.13±0.55)年;體重指數(shù)24~30 kg/m2,平均(27.53±2.11) kg/m2;尿潴留91 例,膀胱刺激征43 例,尿失禁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訓練前,兩組PFDI-7 評分、盆底肌力、肌電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兩組PFDI-7 評分較訓練前均有所降低,盆底肌力、肌電值均有所升高,且研究組變化幅度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盆腔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盆腔功能比較(±s)
*與本組訓練前比較,P<0.05。
組別 PFDI-7 評分(分)盆底肌力(級)肌電值(μV)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研究組(n=150) 81.52±11.36 67.36±8.52* 2.26±0.47 4.85±0.52* 6.73±1.25 14.74±2.26*常規(guī)組(n=150) 81.63±11.42 74.63±9.16* 2.25±0.36 3.53±0.43* 6.47±1.32 9.64±2.18*t 值 0.084 7.118 0.207 23.959 1.752 19.892 P 值 0.933 0.000 0.836 0.000 0.081 0.000
訓練前,兩組ICI-Q-SF 評分、平均尿流率、排尿時間及最大尿流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兩組ICI-Q-SF 評分均有所降低,排尿時間均有所縮短,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較訓練前均有所升高,且研究組變化幅度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控尿能力比較(±s)
表2 兩組控尿能力比較(±s)
*與本組訓練前比較,P<0.05。
組別 ICI-Q-SF(分)平均尿流率(mL/s)排尿時間(s)最大尿流率(mL/s)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研究組(n=150) 15.75±2.25 7.12±1.47* 6.63±2.36 12.52±3.47* 27.52±4.45 19.27±3.18* 12.15±3.35 18.47±3.52*常規(guī)組(n=150) 15.47±2.17 10.69±1.25* 6.47±2.26 9.26±3.28* 27.36±4.38 22.73±3.26* 12.21±3.28 15.36±3.85*t 值 1.097 22.659 0.599 8.362 0.314 9.305 0.157 2.814 P 值 0.274 0.000 0.549 0.000 0.754 0.000 0.876 0.007
訓練前,兩組TNF-α、hs-CRP、IL-6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兩組TNF-α、hs-CRP、IL-6 水平較訓練前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炎癥指標比較(±s)
*與本組訓練前比較,P<0.05。
組別 TNF-α(pg/mL)CRP(mg/L)IL-6(pg/mL)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常規(guī)組(n=150) 1 167.63±34.26 920.24±23.27* 17.85±1.72 11.47±0.53* 15.52±3.36 9.36±2.53*研究組(n=150) 1 165.74±33.63 813.82±23.57* 17.57±1.64 9.27±0.47* 15.28±3.52 6.52±1.95*t 值 0.482 39.351 3.458 38.037 0.604 10.889 P 值 0.630 0.000 0.001 0.000 0.546 0.000
訓練前,兩組PGE2、Cor、NE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兩組PGE2、Cor、NE 水平較訓練前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應(yīng)激反應(yīng)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應(yīng)激反應(yīng)指標比較(±s)
*與本組訓練前比較,P<0.05。
組別 PGE2(ng/L)Cor(μg/L)NE(ng/L)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常規(guī)組(n=150) 4.52±0.62 3.86±0.37* 212.57±15.72 187.28±13.43* 219.53±28.36 168.57±21.37*研究組(n=150) 4.46±0.56 3.36±0.34* 210.26±17.36 142.89±9.30* 217.62±28.16 127.37±16.84*t 值 0.880 12.187 1.208 33.281 0.585 18.546 P 值 0.380 0.000 0.228 0.000 0.559 0.000
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94.67%,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0.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0.149,P=0.000),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盆底肌障礙是由于盆底支撐結(jié)構(gòu)薄弱,失去正常的支撐功能,導致解剖結(jié)構(gòu)異常[7]。相關(guān)研究表明,盆底功能障礙會導致患者尿道、膀胱、陰道、盆底肌肉等臟器出現(xiàn)功能性障礙,嚴重者會導致盆底器官脫落[8]。在疾病早期,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很小,但如果放任不管,病情會隨之加重,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活質(zhì)量和身心健康[9]。盆底肌訓練是一項具有針對性的康復(fù)運動,作為一種經(jīng)典的核心治療策略,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盆底肌肉,但缺乏準確的參考標準。國外研究顯示,對盆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精細化盆底肌訓練治療對盆底肌肉力量的恢復(fù)有很大影響[10]。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訓練后,兩組PFDI-7 評分均有所降低,盆底肌力、肌電值均有所升高,且研究組變化幅度更為明顯。提示精細化盆底肌訓練能有效促進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盆底功能恢復(fù)。究其原因可能為,精細化盆底肌訓練將首先進行盆底肌肉放松訓練,然后進行盆底肌收緊訓練,以此反復(fù),然后,進行肛門收縮、排尿、提肛等訓練,并借助陰道啞鈴進行進一步鍛煉,可以增加患者盆底Ⅰ型和Ⅱ型肌纖維的電壓,提高盆底支撐組織的支撐強度,有效促進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復(fù)[11-1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訓練后,兩組ICI-Q-SF 評分、排尿時間均有所降低,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均有所升高,且研究組變化幅度更為明顯。提示精細化盆底肌訓練能有效優(yōu)化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控尿能力。究其原因可能為,精細化后的盆底肌訓練通過反復(fù)牽拉盆底肌韌帶,訓練肌肉的被動收縮,增加靜止時尿道括約肌的肌肉張力,提高盆底肌肉神經(jīng)的敏感性,促進會陰神經(jīng)的傳遞,改善尿道括約肌的功能,并提高身體控制尿能力[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訓練后,兩組TNF-α、CRP、IL-6 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更為明顯。提示精細化盆底肌訓練能有效減輕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機體炎癥反應(yīng)。究其原因可能為,精細化盆底肌訓練通過反復(fù)收縮和放松盆底肌群,增加和加強體內(nèi)肌肉細胞的數(shù)量,增強肛提肌的肌肉力量,促進盆底血液循環(huán),提高陰道收縮力,幫助減少身體的炎癥反應(yīng)[15-1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訓練后,兩組PGE2、Cor、NE 水平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更為明顯。提示精細化盆底肌訓練能有效減輕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應(yīng)激反應(yīng)。究其原因可能為,精細化盆底肌訓練可以持續(xù)刺激盆底肌群,激活患者體內(nèi)的活性分子,促進體內(nèi)血液循環(huán),有效調(diào)節(jié)患者靜脈回流,使各種有害代謝產(chǎn)物和PGE2、Cor、NE 等因子在體內(nèi)減少,這有助于減少身體的刺激并減少應(yīng)激反應(yīng)[1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提示采用精細化盆底肌訓練治療盆底肌障礙,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究其原因可能為,精細的盆底肌肉訓練治療更準確、更全面,可以幫助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收縮、放松和保持陰道的收縮,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易推廣、無副作用等優(yōu)點,通過訓練陰道收縮和放松來達到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輔以陰道啞鈴器具訓練,以盡快恢復(fù)完整的盆底結(jié)構(gòu)[18-20]。
綜上所述,采用精細化盆底肌訓練治療盆底功能障礙,能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盆底功能恢復(fù),優(yōu)化其控尿能力,減輕機體炎癥及應(yīng)激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