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月紅
(福建省惠安縣涂寨中心小學,福建惠安 362100)
對于學生來說,小學是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教育部門在新發(fā)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曾明確提出,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從這一角度來看,閱讀以及整本書閱讀都對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尤其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學生所接觸的知識越來越碎片化,整本書閱讀就顯得尤為珍貴。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并沒有找到高效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探究,總結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法,保證閱讀教學正常開展。
以往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會習慣從教材出發(fā),為學生選擇較為短篇的課文、課外文本,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但是,在此種情況下,他們所使用的閱讀方式格外單一,閱讀過程中缺乏技巧。學生很難喜歡上閱讀,更難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而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學生的態(tài)度會發(fā)生較大變化。教師會結合書本內容為學生設置任務,引導他們有目標地進行閱讀。他們會逐漸找到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閱讀方法,并體會到文字的魅力,真正喜歡上閱讀,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他們對枯燥乏味的內容并不感興趣。尤其在閱讀課堂中,學生面對大量枯燥且無趣的文字會產生抵觸情緒,難以保證閱讀教學得到高效開展[1]。而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會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選擇有趣的文本,讓他們以小組或者個人的方式進行閱讀。例如,《西游記》《論語》等,他們可以脫離教材,從更寬的視野去了解語文,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進而喜歡上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的能力是影響教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語文教師想要高效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就應該加強對此種教學模式的了解,搜集大量實際案例對其進行分析,并總結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掌握高效開展教學的方法。以往教師會習慣性使用傳統(tǒng)方法進行教學,但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后,他們會主動與其他語文教師進行溝通,互相交流教學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專業(yè)能力。
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已經將整本書閱讀列入教學計劃。但是,因為大部分教師對此種教學模式了解不夠深入,導致整個教學過程過于形式化,教師會習慣性引導學生快速閱讀,保證他們可以讀完。這樣的教學方式空有其表,并不能真正推動學生發(fā)展。這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還會導致教師的專業(yè)能力難以得到提高。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會習慣使用單一的方法進行教學,結合以往的閱讀教學方式為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任務。這種方式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性,極其不利于他們的長遠發(fā)展[2]。甚至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了解整本書的內容,還會引導學生進行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此種方式難以凸顯整本書教學的價值,也不能讓學生喜歡上閱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網絡時代背景下短視頻傳播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抖音、快手等軟件成為小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這使得他們習慣了接受碎片化的信息,甚至會影響他們接受其他信息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也是如此,他們習慣結合教材為學生準備短篇的文章。這不僅影響學生當前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還會對他們未來的成長和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認識到學生間的差異,了解他們的學習水平和成長經歷,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并且,合適的閱讀方式能夠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在分析期間教師會發(fā)現,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知識積累能力有限,在最初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從較為簡單的方法出發(fā),為其樹立正確的閱讀意識,學會使用正確的方法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
首先,教師要了解他們的認知能力以及當前的閱讀水平,從教材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機會。在分析時會發(fā)現,小學生閱讀時缺乏耐心,為此,教師在讓學生閱讀正本書時,可以先鼓勵他們進行略讀,大致了解故事梗概,認識文章中提到的不同人物、事物。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成就感,教師可以在學生略讀結束后對他們進行提問,讓他們總結收獲的各種知識點。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喜歡上閱讀,又能提高學生的效率。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整本書的內容調整閱讀方法。大部分有趣的文本中都會涉及多個不同的主人公。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文章內容,引導他們學會精讀,深入了解文章中的故事,以及文本要傳達的情感和道理[3]。在選擇角色時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引導他們沉浸到故事當中,高效完成整本書閱讀。
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對整本書閱讀的看法,并探討合適的閱讀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將教師所講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提高閱讀能力。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內容的選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想要引導學生真正融入閱讀課堂中,就要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教師單純依靠自己在課堂中對學生的看法,很難選擇出合適的閱讀文本。為此,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增加與學生溝通的機會,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生溝通,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而確定后續(xù)教學方向,選擇出適合小學生學習情況的閱讀內容。
首先,教師可以在正式教學前利用一堂課的時間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對整本書的看法。大部分小學生提到整本書閱讀時都認為文章較長,很難讀完。還有部分小學生認為,現在沒有讀整本書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并不重視閱讀,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另外,當教師提到閱讀文本的選擇時,學生都比較喜歡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方面的內容。他們能夠從中體會到閱讀的趣味性,教師在選擇整本書時也要注重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吸引學生注意力,逐漸改變他們對整本書閱讀的看法。
其次,教師要對文章內容進行嚴格篩選,根據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認知能力等,合理選擇閱讀內容。大部分小學生比較熟悉的整本書都與電視劇、動畫等影視作品有關,被學生提到最多的便是《西游記》。教師可以與學校溝通,增加圖書館中《西游記》等書籍的儲存量,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此種情況下,學生會結合自己看過的影視內容分析文章中的情節(jié),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
最后,教師還要在班級中為學生設計一個推薦不同書籍的版塊。比如在圖書角中增加一個空白的“推薦欄”,讓學生將自己想看的或者看過的書籍名稱記錄下來。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可以參考學生的想法選擇閱讀內容。以此保證閱讀教學的正常開展,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整本書閱讀教學并不是單純的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而是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讓他們在探究中感受到閱讀的價值,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為此,教師要適當在課堂中融入新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促使小學生得到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尤其要改變以往教師在課堂中占有主導地位的格局,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閱讀方式,并展示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合作閱讀模式便剛好符合這一情況,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機會,又能鍛煉他們的分析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有利于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首先,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分組,保證他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合作的價值,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以往教師會通過測試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對他們進行分組。但此種分組方式過于死板,忽視了學生之間的關系差異。經了解發(fā)現,關系好的學生共同合作時,學習效率會得到明顯提高。為此,教師要從綜合角度出發(fā),先了解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然后再進行分組。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可以真正參與其中,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教師要結合整本書的內容為每個小組設計不同的任務。就拿《安徒生童話》來說,每個故事都在傳授不同的道理。但是,很多小學生在單獨閱讀時會將關注點放在故事的趣味性上,從而忽視了童話故事的教育價值[4]。此時,教師便可以為每個小組布置一個童話故事的閱讀任務,讓他們通過閱讀討論童話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傳達了怎樣的道理。這樣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并有所收獲。在較為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并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久而久之,學生還會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之間的距離也會被拉近,課堂整體氛圍會發(fā)生較大變化,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發(fā)展。
由此可以看出,合作閱讀模式符合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需要,能夠推動學生能力發(fā)展。所以,教師要將此種教學方式重視起來,根據書籍的主題合理應用,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師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鍛煉他們的閱讀思維,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為此,教師不能單純重視閱讀過程,還要讓學生學會總結,真正在閱讀中有所收獲。在開展分享會時,教師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fā)表想法的機會,讓他們參考其他同學的經驗調整自己的閱讀方法,增加最終的閱讀收獲。
首先,教師要做好心理教育,減少學生對整本書閱讀、分享會的抵觸情緒,讓他們認識到閱讀整本書的重要性并喜歡上分享會。對此,教師要設置相應的獎勵制度,積極鼓勵主動分享自己閱讀經驗及成果的學生,讓他們獲得成就感,這樣才能真正調動整體的課堂氛圍,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并高效完成自己的閱讀任務。
其次,教師要在分享會中為學生提供一些具有實際幫助的建議。很多小學生因為缺乏閱讀經驗,在閱讀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會嚴重影響他們最終的閱讀結果。尤其對于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缺乏耐心,習慣使用略讀的方式閱讀文章,最終對文章內容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了解文章內容。分享自己的收獲時,也只是簡單講述自己的閱讀過程,告訴大家文章中的人物關系等。對此,教師要告訴學生一些適合他們的閱讀方法,如合作閱讀、分階段閱讀等,將整體閱讀簡單化,拉長閱讀時間線,保證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
最后,教師還要在分享會中記錄學生的表現,將他們的收獲制作成簡單明了的導圖,并讓學生學會此種記錄方式,充分鍛煉他們的思維,為其以后的閱讀打下堅實基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評價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能夠成為他們進步的動力,也能夠成為打擊學生的利器。所以,教師要時刻關注評價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根據他們的發(fā)展需要調整評價方式。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制作一個簡單的記錄檔案,讓他們記錄自己的閱讀過程,同時將感想記錄下來。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根據最后的閱讀情況以及學生的閱讀記錄對他們進行評價,得到相應的評價結果。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教育改革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尤其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記錄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情況以及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每學期結束后,教師應總結學生遇到的問題,評價自身的教學情況,發(fā)現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合理推動整本書閱讀教學發(fā)展。
由此可以看出,評價環(huán)節(jié)對教學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教師需要將此重視起來。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想要高效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就應該認識到此種教學內容的價值以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之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探究,找到相應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