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美聰
青少年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發(fā)展,生理的成熟使得他們想要有更多的掌控感。但此時,他們的心理還是未成熟的“小大人”,對于事物的看法和行為還不夠成熟。面對孩子青春期身心發(fā)展變化,很多家長往往缺少科學的育兒知識,僅憑感覺或經驗教育孩子,從而導致親子矛盾頻發(fā)。
小涵在深受親子矛盾困擾后向我求助。在與小涵接觸之后,我了解到她和媽媽互相看不順眼,小涵覺得自己在家里做什么事情媽媽都會對她橫挑鼻子豎挑眼,而她也對媽媽為她做的事情百般嫌棄。
顯然,媽媽向小涵提出要求時,并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媽媽覺得,自己的經驗多,知道怎么做對孩子更好,小涵不能理解她的良苦用心。而小涵則認為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夠得到尊重,不要什么事情都替她做主。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接下來便要“對癥下藥”:引導小涵學會與媽媽相處。
我向小涵分享了一種溝通的方法:同理心,指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并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對方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判斷自己在生活場景中是否有同理心,可以通過這3點進行對照:站在對方角度,放下自己的觀點,不評價對方,去理解對方;從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當下的感受;思考自己和對方能夠做些什么可以促使結果更好。
小涵很聰明,很快掌握了同理心的溝通方式。上學期的一個周末,我臨時通知包括小涵在內的學生周末到學校進行燈謎比賽強化訓練,可小涵忘記告知媽媽,就自己跑到學校。眼看到了飯點,媽媽又是聯(lián)系班主任,又是在家長群里到處詢問孩子的去向。此時,小涵媽媽急得團團轉,便從家里沿路找到學校。
等她氣喘吁吁地到達學校門口時,正好碰上走出校門口的我們。這時,小涵才想起來自己早上出門時忘記告知媽媽集訓的事情。小涵正想開口解釋,小涵媽媽就開始喋喋不休、一通教訓。
看著小涵漲紅的臉,我趕緊提醒她,并在她的耳邊輕聲說:“是時候使用‘同理心’了?!?/p>
小涵心領神會,抑制住反抗的情緒,迅速在心里進行梳理:媽媽上了一上午的班,發(fā)現(xiàn)我不在家,想盡了各種辦法尋找我;此時汗流浹背的媽媽肯定心急如焚;我應該立刻向媽媽道歉。小涵一邊向媽媽道歉一邊幫媽媽拭去額頭的汗水:“對不起媽媽,您這一路找我找得很辛苦吧?下次出門我一定告訴您去向,您別生氣了?!?/p>
神奇的是,小涵媽媽的怒火漸漸平息,語氣逐漸柔和,還沖著小涵笑罵:“哼,你以后再跑丟,我就不來找你了?!笨粗概畟z有說有笑牽著手回家的身影,我會心一笑。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后,小涵與媽媽之間的溝通順暢多了。小涵還說,其實不僅與媽媽的溝通,人與人相處產生矛盾時,都要遵循“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原則,因為對方當下在意的并不是事情的是非對錯,而是我們對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
的確,只要我們能站在對方立場去客觀地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并且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對方,換來的也會是對方的諒解。因為有了“同理心”,小涵和媽媽的相處變得愉快、和諧!(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