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不斷出錯、反思和糾正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完善,最終正確地掌握數(shù)學知識。文章從發(fā)展性、隱蔽性、典型性、真實性四個方面出發(fā),分析了小學數(shù)學錯題資源的特點,并對小學生數(shù)學“錯誤”資源有效運用的策略進行了探討,旨在充分發(fā)揮錯題資源的教育價值,讓學生在錯誤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不斷提高數(shù)學學習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錯題資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8-0023-03
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行為、狀態(tài)都屬于生成性資源,即便是他們解題中出現(xiàn)的錯誤,只要運用得當,也可以成為有益的教學資源。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關注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挖掘錯誤背后的知識點,探討正確的解題思路,促使學生經歷從錯誤到正確的過程,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其數(shù)學思維能力。
一、小學生數(shù)學錯題資源的特點
(一)發(fā)展性
數(shù)學課堂教學活動往往不會完全按照教師預設的方案開展,學生也不會完全依據教師的設想來成長。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過程都是獨特的,小學數(shù)學錯題資源也具有發(fā)展性特點:一是不同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數(shù)學錯誤,需要教師分別給予關注和指導;二是隨著不斷學習,學生會不斷出現(xiàn)新的數(shù)學錯誤,需要教師以發(fā)展性的眼光來看待學生,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了解他們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錯題資源[1]。
(二)隱蔽性
相較于教材資源、多媒體教學資源、實物教學資源等,錯題資源具有隱蔽性的特點,隱藏在學生的錯誤中,需要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并整理。同時,錯題資源也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整理和總結。然而,許多學生對錯誤存在畏懼、排斥、逃避等心理,當發(fā)現(xiàn)自己出現(xiàn)錯誤時害怕被別人嘲笑,所以會想各種辦法來掩蓋自己的錯誤,這為錯題資源的發(fā)掘與利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錯誤,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念,鼓勵學生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將錯誤當作自己進步的階梯。
(三)典型性
在數(shù)學學習中,小學生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教師要對這些錯誤進行篩選,不是每個錯誤都適合轉化為教學資源。數(shù)學教師要選擇典型錯誤,放到課堂上進行集中講解。對于典型錯誤的界定,可以是許多學生都存在的錯誤,也可以是涉及課程核心知識的錯誤。同時,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錯誤的歸納,有些學生出錯的題目不同,但錯誤原因、題目類型等具有相似性。教師也可以將這些內容整合起來,形成具有典型性的錯題資源,幫助學生解決一類問題。
(四)真實性
錯題資源是在真實教學過程中自然生成的,反映了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情況,是在具體、動態(tài)的教學情境中產生的。因此,錯題資源應貼近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體現(xiàn)他們的問題與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在真實的教學過程中進行觀察、分析和總結,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錯誤資源,確保錯題資源符合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需求。
二、小學生數(shù)學錯誤資源的運用策略
(一)正確看待錯誤,樹立積極教育理念
犯錯是學生理解知識、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徑。然而,當前許多教師和學生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存在局限。有的教師將錯誤視為“洪水猛獸”,以責備、焦慮、輕蔑等不當?shù)膽B(tài)度來對待學生的錯誤,這就導致學生對錯誤產生了畏懼的心理,當發(fā)現(xiàn)自己出錯時,第一時間想的不是錯因在哪兒、如何改正,而是怎樣不讓其他人發(fā)現(xiàn),以一種逃避的心態(tài)來面對錯誤,這就導致學生存在的錯誤得不到糾正,知識結構出現(xiàn)漏洞[2]。因此,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以耐心、信任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要給予理解和尊重,營造出輕松、寬容的氛圍,讓學生意識到出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自己的數(shù)學知識結構,提高解題能力。
例如,在一次課堂練習中,教師出示問題:
一個陶瓷廠要生產一批瓷器共300件,小王每天可生產5件,小李每天可生產6件,如果兩人同時生產,需要幾天才能生產完這批瓷器?
教師隨機挑選兩名學生走上講臺進行解答。
學生甲列出算式:300÷5+300÷6
學生乙列出算式:300÷(5+6)
可以看出,學生甲所列的算式是錯誤的,但教師不必急于指出,先讓兩名學生分別求出答案并比較。然后,教師可引導全班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判斷對錯,并思考答案不一樣的原因。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可以明白算式“300÷5+300÷6”是錯誤的,還能夠弄清楚錯誤的原因,即乘法分配律不適用于除法運算。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再讓學生甲寫出正確的計算過程,并給予口頭評價,表達出對學生的鼓勵和肯定。
總之,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不要急于否定、指正,這樣會讓學生產生退縮心理。教師可通過語言提示、班級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給他們改正的機會。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樹立正確對待錯誤的觀念。
(二)學會積累錯誤,整理日常錯題資源
錯題作為一種生成性資源,蘊含于日常教學中,需要長期、持續(xù)的積累,才能充分發(fā)揮錯題資源的育人價值。數(shù)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錯題本,將自己在課堂學習、課后作業(yè)、考試測驗中的錯誤記錄下來,并時常翻看,以此來加深對錯誤的印象,避免再出現(xiàn)相似的錯誤,經過日積月累,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3]。錯題資源積累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的要求,還需要教師的教導與配合。有的教師雖然要求學生準備了錯題本,但平時很少檢查,導致學生的重視程度不足,很多學生錯題本上的內容較少,字跡也比較潦草,達不到預期的糾錯效果。有的教師在檢查學生錯題本時,只注重結果,不重視過程,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只抄寫正確答案、不思考解題過程的情況。部分學生為了應付教師,還會直接抄寫其他同學的答案。錯題資源的整理不只是一個記錄摘抄的過程,更應該是學生自我反思、訂正錯題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注意規(guī)范學生的錯題整理情況,并加強方法上的指導。
教師可要求學生按照題目、錯誤解題過程、錯因、相關知識點、正確答案、同類題目等順序,對錯誤進行全面整理。
例如,某小學計劃采購90把椅子,每兩張椅子需要搭配一張課桌,請問要買多少張課桌?把這些桌椅平均放入3個教室中,每個教室放多少張課桌?
(1)原答案:90÷2=45(張)90÷3=30(張)
(2)錯誤原因分析:沒有看清楚第二問的內容,問題是要將課桌平均放到3個教室中,但由于審題不清,將90把椅子平均分成了3份。
(3)相關知識點: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
(4)正確答案:90÷2=45(張)45÷3=15(張)
(5)同類題目:某小學共有1500名學生,每兩名學生用一張課桌,總共需要多少張課桌?學校有30個教室,把課桌平均分到教室中,每個教室中有多少張課桌?
通過詳細、全面的整理,學生能夠對自己的錯誤形成清晰深刻的認識,在書寫相關知識點、正確答案以及同類型題目的過程中,增強解答該類數(shù)學題的能力。此外,數(shù)學教師也要建立自己的錯題資源庫,根據學生在課堂測驗、作業(yè)、考試中的表現(xiàn)情況,總結整理其中出現(xiàn)較多的錯誤,從整體層面出發(fā),分析當前教學工作中薄弱的地方,發(fā)現(xiàn)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深入探究學生出錯的原因,并組織學生展開專項訓練,以此幫助學生進行查漏補缺。
(三)認真分析錯誤,師生共同探究問題
在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有的教師會采用比較直接的指正方法,如直接指出錯誤的步驟、數(shù)值,并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這種方法花費的時間較少,效率也比較高,但教學深度有所不足,教師沒有深入挖掘學生錯誤的原因,通常將錯誤歸結為粗心馬虎,計算能力弱等。很多時候學生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改正,以后還是會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為了充分發(fā)揮錯誤資源的教育價值,幫助學生找出癥結所在,教師不應直接告訴學生錯誤的地方和答案,而是要成為一名引導者,帶領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使他們主動發(fā)現(xiàn)自己錯誤的原因,并運用所學知識找出正確的解題方法。
例如,公園中有一個水池,形狀為直角梯形,上底的長度為20米,如果加長10米,就會變成正方形水池。這個梯形水池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這道題目的計算量并不大,但由于題目沒有給出示意圖,學生不知道梯形下底和高的數(shù)值,想象和理解的難度較高,所以在解題時可能會感到吃力。部分學生的錯例如下:
學生錯例1:
20+10=30(米)
30×30=900(平方米)
900÷2=450(平方米)
學生錯例2:
20+10=30(米)
(20+30)×20÷2=50×20÷2=500(平方米)
學生的錯誤形式雖然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沒有正確理解題目信息。對此,教師可運用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直角梯形有什么特點?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聯(lián)想已學的相關知識——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在這道題目中,梯形水池的上底增加10米,就等于正方形邊長,
也就等于梯形的高和下底,即20+10=30(米),知道了高和下底之后,直角梯形水池的占地面積就呼之欲出了。如果學生仍然感到難以理解,教師可讓學生畫出這個水池的示意圖,并標上輔助線和數(shù)值,從而直觀地看出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
(四)善于利用錯誤,開展遷移變式訓練
小學生的思維尚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深度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足。當數(shù)學題的問題背景、具體數(shù)值、提問方式發(fā)生變化時,學生往往會感到陌生。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平時的錯題資源,加強遷移變式訓練,讓學生能夠透過題目的表象理解本質。這樣一來,無論題目的形式怎樣變化,學生都能快速地發(fā)現(xiàn)題目所屬的類型,聯(lián)想到相關知識,找出正確的解題思路。
例如,在教學“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估算”時,有這樣一道題目。
學校準備組織608名師生外出春游,每輛大巴車可以乘坐49人,學校應租借多少輛大巴車?
三名學生的答題情況如下:
甲:608÷49=13(輛)
乙:608÷49≈13(輛)
丙:608÷49≈12(輛)
其中,學生乙的算式是正確的;學生甲的算式沒有用“≈”,屬于粗心疏漏的錯誤;學生丙的錯誤則比較典型,刻板地運用四舍五入的原則來取數(shù),而沒有充分考慮到現(xiàn)實情況,學校在租借大巴時,只能多而不能少,這也是許多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可指導學生分析錯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相似的題目。
學校計劃組織春游活動,師生共884人,大巴車可乘坐49人,中巴車可乘坐21人。
問題一:如果全部乘坐大巴車,需要租借多少輛?
問題二:如果全部乘坐中巴車,需要租借多少輛?
問題三:如果學校租借了15輛大巴車,還需要多少輛中巴車?
這道題與學生的錯題屬于同一類型,但問題條件更加復雜,提問方式也比較多樣,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加深他們對這一類數(shù)學問題的認識。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解答,然后與同桌交換答案,看是否存在之前的錯誤,相互檢查和訂正。最后,教師對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和錯誤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幫助學生進一步填補認知結構中的不足。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利用錯題資源時,不能僅停留在學生錯誤的題目上,而是要積極地進行拓展、遷移,引申出相關的題目,供學生思考和練習,從而更好地發(fā)揮錯誤資源的教育作用,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解題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正確看待錯誤資源的價值,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觀念,勇于面對錯誤,認真分析錯誤,指導學生準備專門的錯題本,將自己平時的錯題整理下來。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探討分析錯誤的原因,并圍繞錯題進行遷移,組織題目訓練活動,使學生掌握一類問題的解答思路,避免再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讓學生在錯誤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通過對錯誤資源的合理利用,增強小學數(shù)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郭明賢.小學數(shù)學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0(11):152.
張青.小學生“分數(shù)混合運算”常見錯誤及解決對策[D].包頭: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2020.
張敏君.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文理導航,2019(12):33-34.
作者簡介:張友文(1978.10-),男,甘肅古浪人,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永豐灘高級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