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 薛琦 韓剛濤 楊守義
摘? 要: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客觀、有效的評價,被廣泛應用于實施混合性教學手段的教學活動中。電子信息類全英語課程教學實踐證明,應用這種評價方式,無論在衡量學生專業(yè)能力和外語水平,或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及人際溝通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良好表現(xiàn)均源自于一個基于教學目標,且被師生認可的評價體系的制定。在教學活動中只有認真執(zhí)行和不斷完善指標體系,使之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對教學過程的優(yōu)劣起到良好的反饋作用,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全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評價體系;教學目標;混合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2-0091-04
Abstract: Formative evaluation, as an objective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eaching activities using blended learn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lish course proves that the use of this evaluation meth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asur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s well as cultivating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se good performances are all deriv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cogniz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ly by earnestly implementing 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indicator system in teaching activities, making it more scientific and operable, can it play a good feedback role 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evaluation system; teaching objectives; blended learning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基于能力培養(yǎng)的電子信息類碩士研究生專業(yè)課全英文教學的改革探索與實踐”(2021SJGLX082Y);鄭州大學2021年研究生教育研究項目“基于能力培養(yǎng)的全英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無編號)
第一作者簡介:全智(1978-),女,漢族,湖南衡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信號處理。
作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全英語教學已經(jīng)在大多數(shù)普通高校得到推廣[1]。與此同時,這項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也不斷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斬獲收益。這些收益集中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材的建設等諸多方面。經(jīng)檢索,近幾年相關刊物發(fā)表這類教學改革成果的文獻達162篇,而且涉獵面也在不斷擴大。然而我們也注意到眾多文獻中卻鮮有針對全英語教學效果評價的系統(tǒng)研究報告。這反映出高校從業(yè)者尚缺乏對此項教學工程效果的足夠重視。我們在針對電子信息類專業(yè)課程全英語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對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兩種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及其對電子信息類全英語教學效果判斷的影響
(一)? 兩種教學評價的內涵
課程教學評價是指依據(jù)該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結果進行測評,并給予價值判斷的行為。教學評價分為兩類,一類是終結性評價(亦稱總結性評價),另一類為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主要是考查學生對目標課程(專業(yè)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它以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為基準,考察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2]。其優(yōu)劣的衡量依賴于結課時1~2次考試(含實驗課考試)成績。這是一種強調結果的評價。持這種想法的教師認為,學習該門課程的唯一目的就是熟悉和掌握這門課的知識要素,而對于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實施的教學過程及在過程中師生的表現(xiàn)卻少有關注。終結性評價被廣泛應用于人才選拔、班級評優(yōu)等諸多方面,屬于硬評價。然而評價的結果可能會是學習者通過突擊獲取, 因此其片面性、偶然性飽受詬病[3]。另一種評價則是一種多元化的評價。它既注重結果,也兼顧過程。在過程中考察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作出學習效果的判定,這就是形成性評價。該評價的最大優(yōu)勢是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幫助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得學生有成就感,有自信心,有學習興趣[4]。但由于這種評價體系需要細化,細化后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還必須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并征求教學參與方的意見。這是一個需要逐步完善的過程,因而特別耗時。因此不僅工作量大,而且也有一定的難度。這對于早就習慣并被各方認可的經(jīng)典評價構成了挑戰(zhàn)。
(二)? 不同教學評價對電子信息課程全英語教學效果判定的影響
與純中文教學相同,目前終結性評價在全英語教學評價中仍占主導地位。我們對河南省十所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授權的普通高校的問卷調查表明,80%課程都采用這種評價方式。不過近些年來隨著全英語教學在普通高校的全面推進,學校管理層和教師也在思考形成初步共識,即全英語教學效果的評定不能僅以專業(yè)課的一次考試來確定,要充分考慮全英語教學和專業(yè)學科之間的平衡,在目標課程評價體系中給予英語水平一定的權重,同時兼顧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中學習能力(閱讀能力、查閱資料能力、團隊精神)的提升效果作出綜合判定。
我們的教學團隊從2014年就開始對兩種評價模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對比研究中把實施全英語教學活動的通信系統(tǒng)中的多用戶檢測和分集技術這門課程作為目標課程,重點觀察和記錄了能較好體現(xiàn)學生對該課程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和重視程度的指標,如課堂到課率、作業(yè)提交率、課堂主動發(fā)言頻次、在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頻次和線上提問頻次等內容。力圖通過這些客觀指標驗證兩種評價方式對目標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選擇2017級電子專業(yè)兩個班作為觀測對象,其中電子1班27人,采用終結性評價的方式;電子2班25人,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表1)。
實驗結果表明,采用形成性評價的電子2班,無論在到課率、作業(yè)按時提交率,還是在課堂主動發(fā)言頻次、圖書館借閱和線上提問頻次等多項指標中均優(yōu)于電子1班。電子2班的期末考試成績也明顯高于電子1班(p<0.05)。
二? 形成性評價體系構建
(一)? 評價體系的構建步驟
形成性評價的核心是評價體系的構建[5]。評價體系構建按以下步驟進行:①明確教學目標,即學生在學習某門課程時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②識別關鍵指標,即評價學生是否已經(jīng)達到教學目標的指標,這些指標應該是可量化的,能夠準確地反映學生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能力;③確定評價方法,即用何種方法評價學生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可以使用的方法有考試、作業(yè)、課堂互動實驗等;④制定評價標準,即根據(jù)關鍵指標,確定學生達到何種程度,可以認為已經(jīng)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和能力,這些標準應該是明確、具體和可操作的;⑤收集和分析數(shù)據(jù),例如學生的考試成績、作業(yè)表現(xiàn)、課堂互動等;⑥反饋和調整,根據(jù)收集和分析的數(shù)據(jù)作出相應的教學調整。
(二)? 基于電子信息類教學目標的形成性評價體系構建
不同的課程其評價體系也會各有不同。這種內涵各異的評價體系均源自于不同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6]。只有與教學目標呈高相關性的評價體系才可能具有良好的科學性和師生的高認可度。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中對人才目標是這樣定義的:掌握扎實的電子信息課程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yè)知識,既能從事高層次研究,也能從事高水平的技術開發(fā)和管理;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團隊精神、溝通能力。以上目標歸納為4個核心內容,即專業(yè)能力、外語水平、創(chuàng)新意識和溝通能力。盡管電子信息專業(yè)的課程很多,但除專業(yè)能力一項在不同課程中會賦予不同的內涵外,其余指標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大體是一致的。我們把以上四大要素確定為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谌⒄Z教學的特殊性,指標體系中英語水平被賦予較高的權重。二級和三級指標則是對一級指標進一步的細化,并制定了可操作性的考核辦法。這些考核辦法中既有硬性指標,也有彈性指標;既有理論測試,也有實踐考核(表2)。
三? 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表在電子信息課程混合性教學中的應用
(一)? 混合性教學的內涵
混合性教學是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一種傳統(tǒng)教學與在線教學相互融合的教學[7]。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比較它有以下轉變:①以線上與線下并重的教學方式取代單一的線下教學。②以學生自主完成課程學習,教師負責答疑解難取代教師講授課程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模式。這種模式也稱之為翻轉課堂。③以課堂上的碎片化教學取代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知識講授。④ 以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學習取代一切由教師包辦的被動學習。即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⑤以團隊(小組)協(xié)作學習和個體學習結合取代純個體學習方式。⑥以形成性考核取代終結性考核。
(二)? 基于混合性教學的形成性評價量表實施
混合性教學的特色使得教學更具靈活性和可定制性,同時也為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客觀、可靠、操作性強的評價指標。我們全英語教學團隊自2014年起就嘗試使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專業(yè)課教學[8],而且教學效果評價也逐漸由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過渡。具體做法如下。
1? 課前考核
這個階段是混合性教學的資料準備和學生自主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重點檢查學生參考資料借、閱情況,微視頻觀看效果,英語專業(yè)詞匯掌握情況及圍繞知識點的思考題完成情況。檢查方法為:參加小組協(xié)作學習,線上提交思考題作業(yè),并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2? 課中考核
課中需要學生匯報課前經(jīng)過對教材的閱讀、查閱文獻資料和協(xié)作學習后對本課教材進行理解,并參加小組討論。教師對于大家提出的共性問題做疑難解答,同時對本課程的知識點做重點講解。課中考核的重點是對學生匯報表現(xiàn)作出評價,同時也兼顧PPT的制作質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3? 結課考核
通過調查問卷、理論考試、作業(yè)評定和到課率等指標對全教學過程進行動態(tài)、綜合評價。
(三)? 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用反饋
2016年我們開始嘗試對研究生全英語課程在混合性教學模式下的形成性評價改革,并基于教學目標著手制定評價體系。通過7年的教學實踐和對評價體系的完善,逐漸獲得師生的認同,并顯現(xiàn)出它對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專業(yè)能力及綜合素質起到的良好推動作用,也為電子信息類等相近專業(yè)全英語教學的考核改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我們也對2017—2022級的6屆共計373名(62,60,64,59,62,66)學生在結課后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該考核辦法評價體系的滿意度逐年提高,近年一直穩(wěn)定在90%左右(圖1)。這些都充分驗證指標體系的有效性和高認可度。
當然,每次征求對指標體系意見時,許多同學也會提出一些極具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比如,適當增加一些硬性指標,減少彈性指標;在評價過程中增加學生、輔導員和其他任課教師的參與度;提高評價結果的透明度及體現(xiàn)個人在團隊活動中的貢獻度等內容。也有的同學對指標的權重提出不同的意見,并給出自己提出修改的理由。這些來自于學生的應用反饋,無論是認可度,亦或是建議與意見,都為我們的教學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我們堅持推行形成性評價的初衷。
四? 結束語
作為教學全過程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的教學評價,是學界關注度最高的環(huán)節(jié)。評價體系及其實施所帶來的導向作用、鑒定作用、監(jiān)督作用、調整作用、診斷作用和激勵作用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極大。評價結果的優(yōu)劣也許還會對師生及其所在集體造成正、負面影響。作為與純中文教學完全不同的全英語教學,我們教學團隊高度重視評價種類的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和評價過程寬嚴度的把握。既要避免滲入評價者的感情色彩,避免主觀性和經(jīng)驗主義,也要防止評價體系過度向學習者傾斜,一味滿足他們的要求的傾向。要始終把握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尊重教學實踐,充分發(fā)揮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等各種角色在評價中的作用,從而使得評價更具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全英文授課(EM|)牛津大學研究組與英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中國)合作報告:中國高校全英語授課政策與實踐研究[R].2019.
[2] KIBBLE J D. Best practices in summative assessment[J].Adv Physiol Educ,2017,41(1):110-119.
[3] 陶麗.論外語教學中的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8(13):435.
[4] 王桂錚,陳勝華,李潻培,等.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高效應用的淺析[J].廣東化工,2019,46(14):181-184.
[5] 李成嚴,高峻.翻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計算機育,2015(11):100-103.
[6] 魏娜.通信課程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J].集成電路應用,2021,38(6):122-123.
[7] 王琛,國兆亮.混合式學習實施效果的影響因素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5):114-120.
[8] 全智.翻轉課堂教學法在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評價[J].教育教學論壇,2018(49):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