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婷,董正武
(新疆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4000)
近年來,線上教學成為中學教育教學的主要模式。線上教學實施初始,師生對線上教學抱有新奇感。然而,隨著線上課堂趨于常態(tài)化,弊端也隨之出現(xiàn)。在此情形下,教師不能困于局勢,應全力延伸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加強創(chuàng)新與實踐。不斷實踐和反思是每位一線教育者亟須執(zhí)行的事項,應通過實踐與理論反復結合,找到線上教學的突破口,得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2019-2022 年,以“線上教學”為主題的文獻迅速增長,其中,占比最大的為高校在線教學,研究者分別從教學平臺、教學模式和“教”與“學”等方面展開研究。與中等教育相關的核心文獻占比較少,如圖1(p145)所示,研究計算機應用和教育管理的較多,其次是與化學、物理、地理等學科相關的中等教育。針對不同學科,各領域學者從不同層次展開了研究。蘇華虹領銜的研究小組,以“銅元素化合物”的教學為例,打造了專屬高三的線上復習課,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學科觀念的建構[1]。萬欣欣和孫越東等人運用混合式教學方式,進行物理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2]。唐少霞和戴文博等研究者為使地理線上教學更好地開展,對海南省中學生進行網絡調研,得出地理線上教學的弊端并提出應對措施[3]。
圖1 2019-2022 年“線上教學”+“中學”核心文章中學科分布示意圖
綜上所述,針對已有各學科線上教學的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不夠充分,研究角度不夠全面,還需各地區(qū)一線教師進行多維度的研究與調查,及時將本轄區(qū)線上教學的實際情況與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歸納,深刻揭示各學科教學問題與現(xiàn)狀,以便推廣極具創(chuàng)新力的教學模式,切實實現(xiàn)轉型教學[4]。因此,本研究在眾多學者充分實踐線上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課堂檢測與問卷調查等形式,分析與探索高中生物在線課堂的教學效果,以期能為更多的一線教師提供在線課堂的建議和參考。
本研究選取烏魯木齊市C 中學高一五個班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課堂及時檢測和問卷調查法,獲得學生基于線上生物教學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態(tài)度。
問卷調查采用結構型和非結構型相混合的模式,發(fā)放問卷的時間為線上教學的第三周。理想數(shù)據(jù)收回200 份問卷,實際數(shù)據(jù)收回156 份問卷;其中非結構型(開放型題目)是讓學生提出對生物課堂在線教學的建議。課堂檢測是為了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主要以問卷星中的測評和考試兩種形式開展,在每堂課下課前三分鐘下發(fā),題目針對當堂課程的重難點設計,題數(shù)為10 題。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將高一156 名學生的建議進行關鍵詞歸納,并繪制成柱狀圖(見圖2)。從圖中可看出,在生物線上教學中,有23.2%的學生希望教師多布置習題并講解,幫助其鞏固所學知識點。7.1%的學生覺得網課太無聊,希望教師多放些有趣的視頻、圖片,講些有趣的段子和事例。6.2%的學生希望多連麥,多多回答問題,認為缺少課堂互動,很單調,而這一點確實無法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網絡延遲、卡頓等種種情況,都會使原本短暫的課堂時間稍縱即逝。3%的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將每節(jié)的重難點總結出來,發(fā)給大家進行背誦。還有3%的學生希望教師能帶領大家復習,作業(yè)少布置一些。有4.3%的學生希望教師講課稍微慢一些,有點跟不上。25%的學生認為教師講得很好,若想提高學習效率,還需自己多努力,保持自律。2%的學生傾向于線下學習。最后26.2%的學生認為截至目前沒有什么問題。
圖2 學生對生物線上教學的建議
整體來看,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一,還沒完全融入高中的學習氛圍,學習內驅力不強,僅有25%的學生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律,其余的學生大都希望通過外界因素來對自己施加管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教學時長盡可能調整策略,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使學生高效接受知識。
3.2.1 資源共享
通過線上教學,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資源共享。其一,在短時間內,學生可獲得老師發(fā)布的一手資源,如:豐富的習題資源及重難點知識的總結。一方面解決了家庭困難學生買習題、資料等眾多的額外花費;另一方面,對于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不存在習題太簡單、不夠做等現(xiàn)象。其二,根據(jù)圖2 可看出,有3%的學生期望教師能夠在每堂課結束后,將本節(jié)課重難點知識總結出來發(fā)給大家背誦,據(jù)此,線上教學就大大減少了教師整理、打印教學資料的時間[5]。
3.2.2 及時反饋
教師可利用問卷星里的評估、考試等多種測評手段,對學生進行課堂檢測,花3-5 分鐘的時間即可測評學生的學習效果,切實做到有效反饋,及時調整。如圖3(p146),是基于A 與B兩個班學生的課堂檢測結果,從可視化圖像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A 班相較于B 班來說整體對第2 和第6 題掌握得非常好,這兩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分別是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和染色體;而對第3 題(一根枯木及周圍無機環(huán)境屬于哪個結構層次?)兩個班都呈最低點,這就說明對此內容,學生存在不理解或其他問題,教師只需在班級群重點強調此內容,即可幫助學生解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3 A 班與B 班答題情況對比
3.2.3 利用率強
線上教學知識更直觀,可利用率強。線上課堂,學生只要擁有一部手機或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聽課,不受時間空間等限制。若學生因為有事沒準時上課,或沒聽明白,下課之后只需“回放”直播即可。與此同時,更方便教師利用網上精品課程、直觀三維模型與制作精良的生物視頻,如圖2(p145),有7%的學生期望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一些有趣的視頻,教師可根據(jù)本班學生情況進行有選擇的播放,既加強了優(yōu)質資源的利用率,也滿足了學生對課程的需求。
3.3.1 無學習氛圍
線上教學無學習氛圍,致使很多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課堂,加之從調查數(shù)據(jù)可看出,僅有25%的學生有自律的意識,況且有意識不代表有相應能力。筆者通過私下與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很想度過自律充實的一天,可因手機這一類電子用品唾手可得,學生會下意識地查看其他APP,不自覺地被網絡上彈出的新穎詞匯所吸引;更有甚者,教師在線上一端循循善誘、苦口婆心,而另一端的學生卻在切屏聊天、打游戲刷劇等。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很不理想。
3.3.2 身心受損
久坐加長時間凝視電子屏幕,導致教師、學生身心受損,研究表明:“密集性線上教學使得中小學生AL(眼軸)增長較線下教學明顯加快,致使近視度數(shù)加速增長[6]。再者原本傳統(tǒng)教學中涉及的音體美在線上教學中參與率極低,甚至無法實施,這就意味著學生一天九節(jié)課加之早讀晚自習,都是對著電子屏幕進行[7]。這也使得原本身體不好或因家庭原因,導致情緒障礙的學生更無法專心學習,甚至陷入惡性循環(huán),情況愈發(fā)嚴重。
3.3.3 難以掌握真實的學習水平
線上教學中,教師難以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水平。從圖4 可看出,五個班中,除B班兩次考試成績波動較小,其余四個班在兩次考試中成績差距顯著,實際兩次考試間隔時間不超過三周。側面表明線上考試存在一定水分,分數(shù)的真實性有待商榷。這其中必然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如攝像頭角度、班級小群傳答案的嚴重性、監(jiān)考老師的監(jiān)管程度及家長是否協(xié)助等。
圖4 月考和期中考試五個班成績對比
基于以上情況,對教學策略進行改善后得到圖5。由圖5 可知,兩次檢測分數(shù)差距不顯著,證明當堂檢測更能真實反映學生的成績。一方面,在課程結束后立即檢測,學生可熟知課程側重點;另一方面,由于每位學生能獲得快速有效的自我測評,使得做題動機更為純正。如此看來,有效性確實比線上大型考試更高,但不能因此斷定課堂檢測的成績水平100%真實,這其中還需考慮答題時間等因素。個別學生也許聽課不夠認真,但由于想拿高分,則會花費時間百度、翻書、問同學等。數(shù)據(jù)顯示(見圖6),A、B、C、D、E為五個班學生正常做題時間,均集中在100s-300s區(qū)間,然而部分學生答題時間遠超400s,除去網絡延遲等情況,個別高分學生的成績并不真實。因此,即使分數(shù)很高,也有時間等不確定性因素在其中。但整體相較考試來說,及時檢測更能測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更能反映真實的學習效果,是目前較為可取的策略之一。
圖5 兩次當堂檢測五個班成績對比
圖6 五個班課堂檢測答題時間分布圖
綜上研究,線上教學效果雖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但只要采取得當?shù)慕虒W策略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弊端,改善線上的教學效果,對學生起到一定督促作用。本研究建議可從當堂檢測入手,每節(jié)課預留3 分鐘時間在班級群發(fā)布檢測題,用考試或測評即可,讓學生當堂做完當堂提交。由于隨堂檢測具有時效性,在短時間內可收齊試題,可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當天所學內容,對于課下敷衍作業(yè)的學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當堂檢測對學生來講,是一種良好的自我評價手段,可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當然,要達到較好的課堂效果,還需教師多下功夫,不僅需要備好課,還要備“精”課,對教學內容了如指掌、游刃有余。在課前就要將重難點進行篩選,分層出題,照顧到每位學生,題既不可太多、太難,打擊基礎不好學生的教學積極性,又不可太少、太易,讓優(yōu)等生沒有挑戰(zhàn)性。總之,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任務也是一項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