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孌雯 江蘇省丹陽市丹北實驗幼兒園
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一直以來都是無數中國人民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它反映了中國人對祖國持有的樂觀、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也包含了中國人對家鄉(xiāng)、民族以及中華文化的強烈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這一論述指明了我國幼兒教育的本質要求與實踐方向。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抓好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課,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祖國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發(fā)芽”。對于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基階段的幼兒,幼兒園要重視德育,在一日生活中不斷落實、開展科學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促進幼兒社會性不斷完善、形成健全人格、使其各方面素質獲得綜合發(fā)展的重要舉措。然而,由于幼兒認知的局限性,愛國主義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浮于表面、內容抽象空洞、幼兒感受不深刻等現象。因此,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及獨特的學習方式,在日常生活和游戲當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教育。
環(huán)境是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隱性資源。陳鶴琴在活教育教學原則中建議教師注意環(huán)境的作用,不斷利用環(huán)境去充實教學內容,讓兒童有更多東西學。蒙臺梭利也曾指出,教育是讓兒童在環(huán)境當中受到浸染,從中獲得一切并將其化為己有。因此,高質量的愛國教育環(huán)境應當能與身在其中的幼兒充分互動、對話,給他們帶來潤物細無聲般的正向影響。
豐富的材料是幼兒直接感知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源頭活水,教師要積極尋找適宜的文化材料,隨時增加到幼兒的活動環(huán)境中,讓幼兒在物質環(huán)境里不斷收獲新的刺激與經驗。例如:根據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持續(xù)更新班級區(qū)域的環(huán)境,提供觀賞或實驗的農作物,幫助幼兒認識自然與氣候之間的關系,感知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氣文化和自然景色的密切關聯。同時,巧用四季桌、簽到桌、誘導桌、藝術區(qū)等靈活性強的空間,將節(jié)日、人文元素融于其中,準備紅色繪畫、國畫書法、中國傳統(tǒng)紋樣、青花瓷、京劇臉譜等藝術欣賞作品或體驗材料,傳遞給幼兒不一樣的藝術感受,激發(fā)他們有關中國特色文化內容的充分想象與創(chuàng)造。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主題墻的設計中進一步融入愛國主義元素,并注重認識自我—親人—集體—家鄉(xiāng)—國家這樣的學習遞進式延續(xù),張貼不同階段的照片,讓幼兒不僅能夠在觀摩墻面環(huán)境時看到自己的成長,還可以直觀地感知到自己與親人、集體、家鄉(xiāng)、祖國是緊密相連的關系,從而萌發(fā)愛集體、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家國情懷。
在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電子資源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教師應多留心旋律優(yōu)美、內容適合幼兒傾聽的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音樂,如《我愛你中國》《中國地圖》《十二生肖歌》《讀唐詩》等,在組織一日活動的過程中適時播放,給幼兒無形地滲透愛國理念。當然,利用多媒體播放社會當下主流新聞時事的視頻,也是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方法,例如觀看火箭發(fā)射、了解特大災害后的援建、關注重大活動等。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教育的內容與特定時機,以觀看、討論視頻的方式引導幼兒關心身邊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增強他們觀察生活與社會的興趣與能力。通過這些現代化信息素材的運用,更好地賦予愛國主義教育以時代特色。
模仿學習是現階段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當是模范,這正是強調了幼兒教師榜樣示范的重要性。因此,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時刻保持謹言慎行、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樹立好愛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正面形象,踐行真正的言傳身教,使自身的愛國行為與愛國意志讓身邊的幼兒看得見、聽得到、習得對。除了教師的身正為范,我們還可以通過圖片、視頻引導幼兒認識歷史與當代的一些英雄人物與事跡。幼兒只有直觀形象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真正內涵,才能夠為自己樹立正確的愛國方向標桿。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與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張宗麟先生曾說,幼兒的教育即幼兒的生活,幼兒的生活即幼兒的游戲。因此,教師應當抓住幼兒每一天的尋常幼兒園生活以及自由化的游戲時間來隨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由淺入深,由小見大。
依托不同區(qū)域的特性,教師可以分別融入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使幼兒從中獲得多元情感體驗。例如,在閱讀區(qū)鼓勵幼兒閱讀繪本《三十六個字》,感受中國漢字的演變,從嘗試書寫漢字到自主創(chuàng)編古詩連環(huán)畫,體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文學藝術美;在建構區(qū)引導幼兒觀察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模型,思考、了解建筑的具體搭建方法及功能,并自主選擇合適的積木進行建構;在生活區(qū)陪伴幼兒認識家鄉(xiāng)、祖國各地的傳統(tǒng)美食,嘗試制作自己喜歡的,并主動與同伴進行分享,共同品嘗中國美食的味覺之美;在科學區(qū)鼓勵幼兒體驗古法造紙、活字印刷等小實驗,在操作、探索中感受中國古代科技的神奇奧秘……在這些創(chuàng)新、富有趣味的游戲體驗中,幼兒能持續(xù)萌發(fā)對祖國的崇敬與認同感,與祖國進行有效的情感聯結。
基于幼兒的興趣與能力水平,戶外活動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主設計,模仿“炸碉堡”“挖地道”“過草地”“飛奪瀘定橋”等經典紅色情境,組合不同的野戰(zhàn)闖關游戲。幼兒通過這些體驗式活動,不僅持續(xù)鍛煉了扔、鉆、爬、平衡走等不同的動作技能和體能,也進一步體驗到了前輩們的艱辛,懂得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在此基礎上更易于逐步喚醒他們對國家的濃厚情感。
集體活動是一日生活中最集中的師幼互動時間,利用這一對話的教育契機,教師可以最大程度地將某一特定主題的愛國知識進行集中展示,引導幼兒思考、互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可以討論祖國的56個民族,不同地區(qū)的土特產、工藝品,可以欣賞歷史上著名的繪畫、書法、民樂,更可以一起關注重大體育賽事、中國航天成就等等。在不同話題的探究中,持續(xù)豐富幼兒對祖國多方面的認知與感受,促進他們愛國意識的萌芽。
幼兒的生活除了日復一日的尋常日子,還由一系列“特殊的日子”共同組成,這些特殊的日子也是培育幼兒愛國精神的關鍵。幼兒園可以規(guī)定固定的時間舉行升旗儀式,引導幼兒莊嚴肅穆地注視五星紅旗,學會敬禮、唱國歌,以國旗、國歌為祖國的載體,進一步幫助幼兒感悟愛國理念,為身為中華兒女感到自豪。同時,教師還應重視每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獨特教育價值,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媒介,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多樣化的活動向幼兒宣揚中國的多元文化,讓幼兒在親身實踐中感悟其中的魅力。例如,組織中秋節(jié)、新年等節(jié)日游園會,幫助幼兒體驗點朱砂、祈福、寫福字與對聯、蹴鞠、投壺、舞龍、品嘗點心等各式各樣的傳統(tǒng)民俗,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及習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理念。在迎接國慶、快樂六一系列慶?;顒又?,教師組織幼兒觀看愛國電影或紀錄片,參與“祖國我知道”主題知識競答、紅色歌曲誦唱、紅色經典故事宣講、我為祖國獻禮等多種形式、多個領域的活動,促使幼兒在活動中銘記歷史,感受多年來祖國的奮斗與騰飛,進一步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當然,愛國主義教育并非僅僅局限于字面意義上的愛國,愛家鄉(xiāng)、愛民族等都是其中的深刻教育內涵。陳鶴琴指出,大社會亦是活教材。幼兒園與教師還應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域文化資源,通過春游、秋游、社會實踐等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帶領幼兒觀摩歷史照片展,參觀歷史文化博物館和紀念館,游覽風景名勝、著名建筑,了解當地的文化與特產,從而激發(fā)他們濃厚的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幼兒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工作,同樣也是每一個家庭不可推卸的義務與責任。幼兒園教師要積極與家長進行交流,建立教育共識,督促家長最大限度地配合,實現家園雙方愛國教育行動的統(tǒng)一。教師可以在園內組織多樣化節(jié)日慶祝活動的過程中,邀請家長助教、家長志愿者走進校園共同參與,規(guī)范并強化家長對幼兒愛國主義教育的踐行理念。同時由于不少傳統(tǒng)節(jié)日散布在不同的法定節(jié)假日里,教師也可以鼓勵家長利用假期陪伴幼兒走出家門,走入大自然、大社會去觀察、體驗,到祖國的不同地區(qū)去游覽,不斷增長幼兒的見識,拓寬幼兒的視野,搭建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共同體。
綜上所述,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廣大幼兒教師應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德育背景下的重要價值,把握幼兒的年齡特征與學習方式,從一日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科學有效的愛國教育環(huán)境,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深入滲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拔節(jié)孕穗,將鮮亮的“中國紅”注入每一名幼兒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