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鵬飛,孫 芳
(哈爾濱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持續(xù)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1]“四史”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2]“四史”中蘊含的精神和力量是青年學生奮勇爭先、不畏艱難、擔當歷史使命的精神之源。將“四史”教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課教學既有利于發(fā)揮“四史”教育的育人作用,又可以借助鮮活、生動的歷史事件闡釋晦澀、抽象的哲學原理,由此實現“四史”教育取得實效與“原理”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兩者的共贏。本文主要圍繞“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的重要意義、“四史”教育與“原理”課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四史”融入“原理”課教學的具體實踐路徑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將“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原理”課教學能夠更好地實現高校鑄魂育人的作用,助推“原理”課教學改革取得實效。
1.“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戰(zhàn)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3]由于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大學生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手機和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而網絡上散布的歷史虛無主義信息往往以“解密”“真相”“揭秘”等辭藻吸引青年人眼球,這給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嚴峻挑戰(zhàn)。思政課是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陣地,必須發(fā)揮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四史”教育是以歷史知識和理論為載體實現德育功能的目的,正可謂“以史鑒今,資政育人”,與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教育目標高度契合?!八氖贰苯逃谌搿霸怼闭n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有利于守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責任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是助推“原理”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動力
“原理”課是一門具有高度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論性的課程,如果思政課教師單純局限于教材原理知識的照本宣科和理論灌輸,學生必然會感到馬克思主義原理索然無味、毫無用處,達不到教學效果。要使深邃、抽象的原理變得生動活潑,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八氖贰敝饕v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偉大奮斗歷程,是講授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鮮活教材?!霸怼闭n教師借助于有血有肉的“四史”資源能夠將原理課講“活”,有利于憑借鮮活、豐富的歷史故事闡述深邃的哲學原理,使枯燥的理論生動化,使僵化的原理立體化,這既呈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深刻性、思想性和理論性,又彰顯了“原理”課的親和性、鮮活性和時代性。學生通過學習唯物史觀,能夠更好地掌握“四史”知識?!八氖贰苯逃汀霸怼闭n教學二者互為依托、互相支撐,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四史”的學習必將陷入碎片化、故事化和虛無化;如果“原理”課教學不融入“四史”教育,必將陷入枯燥、乏味的窠臼,二者結合既能增強高?!八氖贰苯逃膶嵭院歪槍π?又能助推“原理”課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達到雙贏的目的。
3.“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是助力青年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的現實需要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并不是要在課堂上講授歷史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青年學生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才能更加透徹地理解歷史事件、把握歷史規(guī)律、洞察歷史走向?!八氖贰笔乔嗄陮W生成長成才的“最好教科書”,是高校思政課發(fā)揮鑄魂育人作用的法寶。學生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在洞悉社會歷史發(fā)展方向中明確自身肩負的使命擔當,將“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有利于青年學生客觀辯證地審視歷史事件、人物和現實生活,避免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保?]以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為載體開展“四史”教育,使學生感悟“四史”中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和不怕犧牲的奮斗精神,進而使新時代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接好歷史的接力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5]
1.“四史”教育與“原理”課在指導思想上具有內在統一性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6]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信仰。“原理”課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產生、發(fā)展以及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青年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核心課程?!八氖贰苯逃饕U述了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的歷程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無論是黨史、新中國史還是改革開放史都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在艱難險阻下毫不動搖地高舉馬克思主義精神旗幟的奮斗歷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八氖贰迸c“原理”課在共同堅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方面具有內在統一性,將“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能夠使學生自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而形成政黨認同、制度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2.“四史”教育與“原理”課在教學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力量。“四史”教育使當代大學生抓住歷史主流、洞悉歷史規(guī)律、增強歷史定力、汲取歷史智慧。青年學生具有什么樣的歷史觀是“四史”教育的核心和靈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大學生分析歷史和現實問題的“看家本領”,有了這一理論武器,學生就能以宏大的視野、高遠的眼光面對現實、把握未來、應對挑戰(zhàn)。“四史”教育并不是以歷史知識的學習為最終目標,而是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用辯證、理性的視野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7]“原理”課也不只是解釋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而是要以馬克思主義“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8]“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使學生不斷增強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持續(xù)奮斗的決心和定力。因此,“四史”教育與“原理”課的教學目標一致,即都要培養(yǎng)能擔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二者都以歷史知識、故事和理論為載體,將價值觀寓于教學實踐中,以達到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目的。
3.“四史”教育與“原理”課在教學內容上相融通
“四史”內容豐富廣博,其中黨史一百多年,新中國史七十多年,改革開放史四十多年,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五百多年?!八氖贰钡暮诵氖屈h史,蘊含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群眾觀、階級分析方法等理論,“四史”教育與“原理”課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要做好“四史”教育相關內容和“原理”教材具體章節(jié)和部分的銜接?!八氖贰敝刑N含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和歷史思想,為“原理”課教學提供了鮮活的講課素材。這些資料和故事有助于教師生動地講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矛盾觀、發(fā)展觀和歷史觀等,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八氖贰苯逃谌搿霸怼闭n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的深入講解潛移默化地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審視歷史、現實和未來,以達到最終切實提升“原理”課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史”教育在教學實踐中融入“原理”課教學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發(fā)力。
1.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不斷提升“原理”課教師的學習能力和業(yè)務素質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保?]教師是“四史”融入“原理”課教學的主導力量,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素養(yǎng)和“四史”知識的儲備與積累決定了融入的成效。當前“原理”課教師大多數都畢業(y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或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缺少黨史方面的背景知識,如果不深入地研讀“四史”書籍,必然對“四史”的教育價值、必要性認識不夠、挖掘不深,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因此,必須加強對“原理”課教師“四史”知識方面的培訓,使“原理”課教師更好地、更有效地探索具體融入內容。
首先,提升“原理”課教師融入“四史”的教育意識,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四史”在破除歷史虛無主義方面的價值與意義,提升教師主動學習“四史”知識的熱情和參與度;其次,增加“原理”課教師的“四史”知識儲備,學院要通過組建“四史”學習小組、申報“四史”課題、搭建網絡學習平臺等多種方式激勵教師學習“四史”資料,教師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審視“四史”內容,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提升教師對“四史”內容的駕馭能力;最后,提升教師將“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的業(yè)務能力。教師在掌握大量豐富理論的基礎上,要不斷探索“四史”融入“原理”課的結合點,挖掘符合講授原理知識的“四史”史料和紅色故事,選取內容貼切的史料,達到“以史論理”的目標,實現理論升華。
2.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四史”的興趣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白x史使人明智”,很多學生從中學開始就喜愛學習歷史,這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自主探索問題的解答。教師將“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的備課過程中,要做好學情分析,注重考察授課對象的專業(yè)特點、對“四史”的掌握情況以及理解能力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學習“四史”的科學方法,分析歷史中蘊含的哲學意蘊,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釋歷史和現實問題。
3.探索“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原理”課的教學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保?0]“原理”課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要使學生自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須深入探討具體融入內容?;凇霸怼闭n抽象性、深刻性的特點,在教學中只有將鮮活的“四史”案例融入其中才能使學生學懂、弄通,獲得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例如,講授歷史唯物主義部分,教師可以結合改革開放史生動地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聚焦于發(fā)展工業(yè)化,建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工業(yè)體系,但并沒有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關系,把階級斗爭作為解決社會矛盾的主要手段,最終釀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劇。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堅持生產力的決定性地位,從唯物史觀出發(fā)將二者調整到適合的關系,找到了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體制模式。再如,講授科學社會主義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講授。社會主義五百年的歷史進程中,蘊藏著諸多經典著作和豐富的案例資源,為“原理”課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論證支撐。通過“四史”故事與“原理”課的無縫對接,實現“四史”教育與“原理”課的深度融合。
4.探索“四史”融入“原理”課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學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妥善地選擇教學方法?!保?1]“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只有運用教學方法的合力,才能實現課內外聯動,保障課堂教學的抬頭率和實效性。
首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智慧課堂。“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要運用好VR數字技術虛擬仿真系統、360度立體化眼鏡等現代技術手段,再現歷史情景,讓學生走進歷史中,通過感官刺激產生共情,提升“四史”教育的真實感和沖擊力,讓“四史”教育活起來。在此基礎上講解深刻的原理知識,才能讓學生學懂弄通。建設“四史”專題學習網站,上傳相關的“四史”經典書籍、紀錄片、電影和講座以及關于“四史”的校內選修課程資源,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虛擬情境教學法等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將“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原理”課教學。
其次,采用問題鏈式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也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源?!保?0]教師根據理論和現實的熱點、焦點問題設疑引思,引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啟發(fā)學生自己尋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灌輸。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尋找答案,并形成自己的思想邏輯線索,教師再通過剝絲抽繭式的分析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提升,通過透徹的理論講解使學生明白和信服,讓學生真懂、真信、真用。
第三,講原理與講“四史”故事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離不開必要的灌輸……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9]“原理”課主要是講原理、講道理,以理服人。但要想讓原理走進學生心里還要以情感人,以豐富的案例吸引和感染學生。“原理”課思想深邃,若教師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運用豐富的案例講解必然使學生感到空洞乏味。理想的教學體系應該有精彩的故事來補充。沒有生動的案例,就不能將抽象的原理講深、講透。
新時代高校發(fā)展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四史”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四史”教育與“原理”課二者在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方面具有內在邏輯聯系,將“四史”教育融入作為主渠道的“原理”課教學,一方面,真正使“四史”教育落地生根,達到史論結合、以史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抽象的原理鮮活化,學生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解歷史和現實,激勵青年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時代青年在學習“四史”過程中會深刻地認識到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在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中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守住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世世代代傳承下去”,[12]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