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佳
在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的學習多是以一課多篇的形式安排的,實際上是同一主題組織的群詩學習。有些教師習慣于單篇教學,把一課多篇當成三篇課文來教,這就違背了編者的編排意圖。筆者以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古詩三首》(《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為例,談談如何從整體出發(fā),設計系列學習任務,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
學生學習古詩需要在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把握意象進入意境,理解表達特點,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冻鋈贰稕鲋菰~》《夏日絕句》這三首古詩,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關注主要人物與事件,學習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解讀三首古詩,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
先看《出塞》,詩中突出的人物自然是能夠“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有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美譽,不僅僅是詩人點出了“龍城飛將”,而是在宏大的歷史時空中,讓“龍城飛將”出現(xiàn)在邊關,與現(xiàn)實中的“征人”相遇,引發(fā)這些歷經(jīng)“萬里長征”還未得還鄉(xiāng)的征人,在現(xiàn)實中產(chǎn)生思鄉(xiāng)之情、報國之志。詩人在這樣不經(jīng)意的比對中,傳達出對和平的期盼之心,也使詩歌顯得厚重蒼涼,意境深遠。再看《涼州詞》,詩人王翰以“葡萄美酒夜光杯”點明活動發(fā)生的地點,以“欲飲琵琶馬上催”體現(xiàn)活動參與者對即將發(fā)生的戰(zhàn)事的反應與預感,渲染出一種緊張與激昂的獨特氛圍,借“醉臥沙場君莫笑”傳達將士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氣概。最后看《夏日絕句》,詩人李清照一掃婉約詞風,開篇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突出生死都無愧英雄的豪杰氣魄。詩人稱贊項羽是“人杰”“鬼雄”,借寫史來抒發(fā)自己滿腔的愛國熱情,以“不肯過江東”提出做人做事的人生價值追求,并對南宋統(tǒng)治者不顧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的行為進行了揭露和鞭撻。
學生學習古詩,誦讀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此前已經(jīng)學習了不少古詩,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誦讀古詩的基本知識,主要是節(jié)奏和押韻方面的知識。
在《古詩三首》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抓住古詩的韻律來幫助學生體會詩句的深層含義,尤其是對英雄氣概的領悟。在誦讀《出塞》一詩時,學生需要注意詩句的長短與句中的停頓。在誦讀《涼州詞》一詩時,學生需要注意的是韻腳“杯”“催”“回”,體現(xiàn)出“壯行宴”不僅有豪壯的言行,而且含有悲壯之意——上了戰(zhàn)場難免有死亡,就算是“醉臥”了吧。在誦讀《夏日絕句》一詩時,學生要讀出鏗鏘有力和毅然決然的感覺。
《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這三首古詩,寫的人物不同,表達的情懷各異,但都指向了英雄氣概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詩人表達的英雄觀進行思辨性理解。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三首詩中共同出現(xiàn)的一個字——人,再看看詩人對這些“人”的描寫或表述,從中感悟這些“人”都是什么人,即找出三首詩中分別贊揚的對象,理解無論是“龍城飛將”李廣、“不肯過江東”的項羽,還是“醉臥沙場”的無名將士,他們的共同特性都具有被詩人看重的“英雄氣”。
總之,在古詩一課多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從文本解讀和誦讀出發(fā),理解和感悟其呈現(xiàn)出的思想感情,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開拓全新、高效的教學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