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
摘 要:《楚頌》是中央音樂學院青年作曲家李博禪于2014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第二屆北京胡琴藝術節(jié)上演出時,獲得了聽眾一致好評?!冻灐芬园酝鮿e姬的故事為藍本,奠定了該協奏曲悲劇性的基調。本文主要從《楚頌》的創(chuàng)作概況、創(chuàng)作手法的悲劇性內涵闡釋、悲劇性色彩的演奏分析三個方面來挖掘音樂中所蘊含的悲劇性色彩。
關鍵詞:悲劇性;《楚頌》;二胡協奏曲;演奏分析
一、《楚頌》的創(chuàng)作概況
(一)作者介紹及創(chuàng)作風格
李博禪,中國青年作曲家,現為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李博禪創(chuàng)作的作品涵蓋了民族管弦樂、交響樂、室內樂等體裁,二胡作品中除了協奏曲《楚頌》外,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帶有民族色彩的作品,如為二胡與鋼琴而作的《古巷深處》以及為板胡與鋼琴而作的《嫁衣裳》等。作品大多以民間風俗為主題,民族曲調為元素,將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特色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具有兼容并蓄的藝術特色。
(二)《楚頌》的創(chuàng)作背景
《楚頌》這首作品首演于第二屆北京胡琴藝術節(jié),以雙胡琴和民族管弦樂相結合的形式亮相,由著名二胡演奏家趙寒陽、青年二胡演奏家趙元春擔任演奏。2015年,此曲被改編為雙胡琴與鋼琴、二胡與鋼琴、二胡與民族管弦樂等版本,并收錄于《中國二胡音樂集》。作品講述的是西楚霸王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虞姬始終相伴項羽左右,最后項羽兵敗,意識到大勢已去,項羽為了突圍與虞姬訣別的經典歷史故事。
二、《楚頌》創(chuàng)作手法的悲劇性內涵闡釋
審美范疇上的悲劇性與日常生活中認為的悲并不相同,本質上與崇高相似或相通,能夠使人奮發(fā)興起,提高精神境界,產生審美愉悅。中國美學家認為,悲劇在中國古典文藝中主要以“悲態(tài)”的形式再現,“悲態(tài)”以三種形式存在:悲壯性音樂、悲憤性音樂和悲憫性音樂。[1]《楚頌》是一首具有悲壯性特征的樂曲,作品創(chuàng)作時以霸王別姬的故事為藍本,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與漢軍再次拼殺,最后自刎在烏江邊,表現了英雄的大無畏精神。
(一)題材的悲劇性
《楚頌》的創(chuàng)作題材來源于霸王別姬的故事,故事中的《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這首悲歌蒼涼悲壯,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項羽深知自己的滅亡不可避免,曾經的自己叱咤風云,如今也沒有什么可以留戀,唯一放不下的只有摯愛的虞姬。虞姬隨即和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隨即拔劍自刎。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盵3]可以說,項羽遭遇死亡、痛苦等經歷并與虞姬訣別的過程中,形成了悲劇?!冻灐繁瘔训男蓪⑵喑验煹墓适卤憩F了出來,讓人從中體會到英雄的豪情和對絕美愛情的嘆息,在感嘆其悲壯的同時更增加了感人的色彩。聽眾從霸王別姬的故事中獲得具體的審美感受,從而在《楚頌》富有情感的音調中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
(二)雙主題旋律的悲劇性
1.英雄主題旋律的悲劇性
該作品在對英雄主題的刻畫上,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其特點是將中心思想部分提前表達,加以突出。樂曲的開頭是五度、八度疊加的主和弦,之后旋律由高音區(qū)進入中音區(qū),低音持續(xù)保持在D1音上,營造出了一種寂靜深遠、空曠凄涼的意境。該樂段是對英雄主題的鋪墊,讓聽者直觀感受到樂曲的基本情緒,這是作品帶給聽眾的預示信號。
第21小節(jié)開始是對英雄主題的刻畫,旋律、節(jié)奏、伴奏織體簡單明了,但是其中顯現出來的是一種震撼力、悲壯感。鋼琴僅僅配以簡單的柱式和弦伴奏,持續(xù)D音,第24小節(jié)出現了明亮的d3音,四個八度的跨度形成了強烈反差感,是對悲劇的淡然接受,是項羽內心深處糾葛的表現。二胡旋律不斷的拱形音調,在情緒即將來臨時又快速大跳收回,以極富感染力的音調,將項羽的悲憤激越表現出來,同時還表現了戰(zhàn)場慘烈沉痛的情緒。
第167小節(jié)處該主題再次出現,此時所表現的是英雄奔赴戰(zhàn)場的場景,鋼琴伴奏織體加厚,為進行曲式的節(jié)奏型,節(jié)拍變換為3/4拍,富有動力性,二胡旋律的力度持續(xù)在f上。第169小節(jié)的三連音從裝飾音變?yōu)閺娕纳系囊簦憩F了霸王劍拔駑張的氣場。如果說第21小節(jié)的音樂情緒是對悲劇的接受,表現悲壯中的“悲”,那這一樂段則將悲壯中的“壯”展現了出來,是項羽力拔山兮的豪情和與命運斗爭的壯志。正是這些磨難與毀滅,才使這一斗爭過程顯得更加偉大,給人以特殊的審美體驗。
2.愛情主題旋律的悲劇性
悲壯的英雄主題旋律后是一段磅礴大氣的連接部,情緒逐漸轉變,奏響了柔美的愛情主題旋律。兩段旋律的沖突形成了美的映襯,引起強烈的戲劇張力,使悲劇性進一步深化。
第41小節(jié)鋼琴伴奏音色明亮沉穩(wěn),不同于先前的大起大落,這段開始描述虞姬與項羽的愛情故事。節(jié)奏上順分性組合與逆分性組合簡單而又巧妙相結合,鞏固主題旋律,讓該主題更具歌唱性、語言性。速度為柔板,二胡旋律舒展、線條綿長,伴奏織體在分解和弦與柱式和弦中平穩(wěn)進行,更加襯托出二胡娓娓訴說的旋律感,表現出項羽與虞姬相依相偎的美好景象。
之后該主題變奏,第54小節(jié)開始在f的力度下將旋律推向高潮,鋼琴與二胡一同演奏,八度的旋律線條不斷推進著故事發(fā)展,情緒更為熱烈。該主題可以理解為正敘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故事,溫馨而又美好,但也可以理解為項羽與虞姬在死前回想往事,是對悲哀的接受或屈服。主人公在與命運抗爭中以毀滅的形式將悲哀的效果轉化為了悲壯,從中體現出悲劇性中的崇高美。
第247小節(jié)處再次出現愛情主題,從先前的C大調轉為D大調,音調上更為明亮。鋼琴伴奏織體更為密集,厚重的柱式和弦織體在fff的力度上變得更加強烈,音樂情緒更為悲痛,但卻仿佛又在努力釋懷。二胡的力度也達到ff,接近樂曲結尾的同時,也是樂曲的最高潮之處。再一次出現是對歷史的追憶,也是對項羽和虞姬的歌頌。創(chuàng)作者運用不同的力度、速度來表現同一主題,讓樂曲更有打動人心的情緒感染力,在悲的情緒中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
(三)變換節(jié)拍對悲劇性的塑造
第100小節(jié)開始后節(jié)拍在4/4、6/8、2/4、7/8、5/8、3/8之間不斷交替,節(jié)奏也在交替的節(jié)拍中不斷變化,兩者相互作用,音樂情緒更為緊張激烈,似在痛苦中掙扎,又似對現實屈服后內心不服輸的挑戰(zhàn)。例如,109小節(jié)開始是4/4拍到7/8拍的交替。雖然是4/4拍平直、單一性的節(jié)拍,但節(jié)奏上,二胡與鋼琴都運用了切分性組合、順分性組合,加強了音樂的動力性與歌唱性,在急板速度下與之前的4/4拍壓抑的音樂情緒產生對比,壯闊的音樂情緒表現得更為明顯。在進入7/8拍后,鋼琴伴奏以新的伴奏型出現,不斷強調二胡旋律的重音,與二胡的旋律熱烈回應。二胡前長后短、重音明顯、強弱交替的節(jié)奏,加深了悲壯的色彩,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情感張力。再一次進入4/4拍后,二胡旋律雖然持續(xù)在同一個音上,但用了兩個附點音符與一個四分音符相結合的節(jié)奏型,層層遞進,將音樂情緒向前推進。連續(xù)兩個附點音符的使用讓音樂不但避免了固定節(jié)奏的單調刻板,而且使節(jié)奏更加具有律動感,成為樂曲內在的發(fā)展動力,所表現出來的效果與“悲”的心理運動相契合,具有頑強不屈的悲壯美的特點。
三、《楚頌》悲劇性色彩的演奏分析
二胡通常被定義為是一件悲情的樂器,但其實用二胡表達一首具有悲劇性色彩的樂曲也不易,如何將樂曲表現得悲而不傷、悲中有情、悲而有意是一件難事。作為演奏者,不僅要掌握二胡演奏的各項技巧,還要學會通過作品來揣摩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情緒,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本段筆者將基于自身對該樂曲悲劇性色彩的理解,對《楚頌》的演奏進行分析。
(一)揉弦的處理
二胡音色可以深沉飽滿也可以高亢激越,其中揉弦占據主要作用,演奏者可以運用不同的揉弦技巧來表現樂段不同的情緒,例如英雄主題與愛情主題作品的揉弦處理。看似簡單的英雄主題在不同揉弦技巧下變得更加有震撼力(譜例1)。開頭的第一個音是裝飾音re,情緒不能過強但也不可過弱,同時裝飾音re要有音頭。主音mi的揉弦是直接揉弦,滾揉與壓揉結合,表現出沉痛之情。緊接著的fa音不揉弦,然后弓速逐漸加快,一氣呵成上行四度到si音,si音再一次直接揉弦,然后下行三度,一個大氣口后接第23小節(jié)。第23小節(jié)主音re及其裝飾音都要帶有音頭,力度減弱,仿佛嘆氣一般。這四個小節(jié)旋律較為平緩,但卻在直接揉弦、壓揉、滾揉等不同揉弦技巧下呈現出了深沉厚重的音色,刻畫出了項羽的英雄形象及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氣概。
譜例1(第21-24小節(jié))
愛情主題旋律不斷鞏固、迂回,讓音色更加明亮飄逸,在揉弦的處理上要做到不同(譜例2)??梢詫⒃撝黝}旋律劃分為四個樂節(jié),每一個樂節(jié)以兩個小節(jié)為單位。第一個樂節(jié)是主題的呈現,揉弦不可使用過多,情緒漸進,結束音la運用遲到揉弦。第二個樂節(jié)再一次鞏固第一節(jié)的旋律,揉弦逐漸增多,多使用直接揉弦,在最后一個音上使用遲到揉弦并不斷漸強。第三個樂節(jié)的旋律抑揚頓挫,仿佛虞姬在起舞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tài)。第四個樂節(jié)弓速漸強到達旋律高潮,將虞姬婀娜多姿的柔美形象完全展示出來。該旋律更多使用了滾揉,與英雄主題旋律反差極大,溫馨又美好。
譜例2(第41-49小節(jié))
(二)重音的處理
在演奏中,演奏者要在強弱起伏上做出“點”的效果,尤其是樂曲中節(jié)拍變換的部分,重音的處理要明顯,演奏要富有動力感。作品中李博禪先生也詳細標記了重音記號,如譜例3,這些重音在強拍的位置居多,希望演奏者能夠演奏出這種“點”的力度,形成強烈的音響效果。同時,在八分休止符后的音也可進行重音處理。不斷的重音處理,讓音樂富有張力,進一步加深其悲壯乃至帶有悲憤的音樂情緒。
譜例3(第104-108小節(jié))
在演奏內弦的重音時,發(fā)力點在中指與無名指上,將弓毛和琴弦貼在一起,注意不能用力過強,否則會形成噪聲,再用較快的弓速與壓力爆發(fā)出一個重音的音頭。緊接著手要放松下來,防止雜音出現,形成干凈清楚、有顆粒的重音。演奏外弦的重音時,則要借助中指的指關節(jié)與手腕相配合。不斷的重音像是在反復訴說,每一個重音的力度都不一樣,表現了項羽不甘于沉寂、不屈于挫折。
(三)弓法的處理
弓法處理是否得當對體現音樂作品的情感、思想內涵有著重要影響。第167小節(jié)處的英雄主題再現(譜例4),開頭的裝飾音弓法要帶有音頭,接下來的每一個音都是滿弓,將歷史的沉重感與滄桑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緊接著的三連音使用連頓弓,不同于連弓的圓潤、柔和,連頓弓會更加奮進,富有戰(zhàn)斗性,生動地表現了霸王拔劍時的氣場。譜例的最后空拍停留了兩拍半的時值,在演奏處理中可以適當延長時值,長弓、滿弓處理,不拖泥帶水,表現霸王四面楚歌的凄涼。
譜例4(第167-170小節(jié))
《楚頌》體現了藝術中代表社會力量的人,在具有必然性的社會矛盾沖突中,在遭受不應有的但又不可避免的困苦或毀滅中,迸發(fā)出的英雄氣概。[4]除英雄主題與愛情主題外,該樂曲還包含了戰(zhàn)爭主題。戰(zhàn)爭主題的演奏考驗演奏者的技巧,在不斷變換的節(jié)拍中掌握速度變化,在眾多十六分音符與不協和音程混合出現的情況下,運用二胡的打音技法、雙弦技法等來表現氣勢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激發(fā)人們的情緒,產生一種審美愉悅。演奏者在演奏中要注意演奏技巧處理,從而更好地詮釋作品。
四、結 語
《楚頌》用二胡來傳達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故事,訴說般的弦音,將這段悲壯凄美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淋漓盡致地展示著它的魅力。該樂曲所體現的悲劇性并非悲天憫人的悲歌,而是弘揚著悲壯豪邁的民族精神。二胡曲不乏具有悲劇性色彩的曲目,但如何像該曲一樣運用傳統(tǒng)的民族調式調性,同時也結合西洋作曲手法,將中國傳統(tǒng)的悲劇演奏出來,需要作曲者、演奏者去研究。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5]悲劇以悲來展示美,強烈的戲劇沖突在音樂的表現下富有悲壯的意蘊,讓人獲得崇高感的體驗。帶有悲劇性的樂曲并非都是哭天喊地的悲歌,其中所傳達出的深沉而有力量的精神,能夠在共情中給人帶來思考,這才是悲劇性音樂的魅力所在。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永明.論中國古典音樂中的“悲劇”與“悲劇性”[J].音樂研究,2008(6):68-72,33.
[2]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 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 同[1].
[5] 余秋雨.文化苦旅[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