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生
學生若缺乏政治信仰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定會對其未來的發(fā)展造成影響。對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和德育教學中應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提供方向和保障。教師一要有勇于創(chuàng)新的膽魄,二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三要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進而不斷提高兩者聯(lián)合教育的實效,實現(xiàn)初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一、以教師為導向,奠定良好的德育教學氛圍
(一)教師要有良好的道德與法治及德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包括了較多的專業(yè)知識,德育的教育內容也比小學階段更加完善和具體,這就要求教師要擁有較高的執(zhí)教能力和全面深刻的道德和法治及德育認知,才能保證教學效果滿足實際教學要求。對此,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實從新課程標準、教學科目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性地擬定教學模式、計劃和目標,打造優(yōu)質課堂。
首先,教師要擁有多看多學多積累的意識,除了在教學中要與學生同進步、共發(fā)展。在課堂外,也要關注相關道德和法治及德育知識,在認識世界和自己的同時,強化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自身言行舉止和儀容儀表,為學生做榜樣,幫助學生養(yǎng)成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再次,課堂上的德育雖是理論知識,但教師卻不能只重“教”而不重“用”,所以教師還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虛”變“實”,使學生學而有獲,獲而有用。最后,教師還要明白教育要與時俱進,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法,助力學生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教師要給予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有人說,知識的傳授不應是被動地給予,而應是主動地求取。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上只注重教學的“師授”,在道德與法治和德育等方面,新教學標準要求解放學生思想和凸顯其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將自己當作學生學習的引導人和合作者,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理解和認可,盡可能地挖掘學生的價值、潛能和個性,讓學生茁壯成長,實現(xiàn)他教到自教的重大突破。
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生命可以永恒嗎》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幾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利用多媒體豐富多彩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視覺、聽覺和感覺的共同作用下,領悟生命的各種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的時間,而后讓學生緊扣題目和內容,與同桌或小組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和見解。為使討論有成效,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從多角度辨析或請教師解惑,只有在這樣民主的學習氛圍內,學生才能逐步建立學習意識和行為,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質。教師在其間要切實履行學生合作者的教學義務,對班級學生一視同仁,面對積極性不強者多引,能力不足者多教,調皮搗蛋者多勸,以德服人、以誠待人等優(yōu)良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達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德育滲透的教學目的。
二、以教學為導向,保證課堂德育實效
(一)深挖教材內容,促進學生德育升華
道德與法治是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標尺,而德育是進一步推動道德與法治目標實現(xiàn)的力量。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關于德育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鞏固教材知識,在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法治知識的同時,形成社會所尊崇的美好德行。
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法不可違》一文為例。眾所周知,法律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有著指導和約束的作用。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學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并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出合理的判斷。除此之外,教師也應進一步明白,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律意識,還是學生樹立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履行法律規(guī)定義務,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基礎,而這不僅是道德與法治的范疇,同樣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大量引用實例,通過實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觸碰法律底線需面對的懲罰以及因此帶來的影響,讓學生明白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今后人生每一個階段里,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對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的事情,科學辨析、合理取舍。既能在校內有效約束己身,與朋友交而有信,在校規(guī)校紀上有尺,也要在參與社會活動時有謀,于法律法規(guī)上有度,從校園克身發(fā)展到社會克心。
(二)生活化德育教學,打造有效課堂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影響,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德育知識后,很難內化成品質,多數(shù)情況下成了口號,甚至成了教師費力督促去背誦并創(chuàng)設大量考核去評估的一項升學內容,而非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他們更好生活和發(fā)展的必備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培養(yǎng)學生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說,新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本著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將學生朝著有理想、有本領和有擔當?shù)确矫媾囵B(yǎng),引領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領航人。對此,教師可一改往日開課即口授的教學模式,引入慣常所見的生活化事件和情境,引起學生共鳴,加深學生理解。
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中華一家親》為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國家發(fā)展壯大過程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話題,與其在課堂上讓學生背誦枯燥的教學理論,還不如以生活為突破點,利用生活中常見或能夠震撼人心的事件,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中華民族一家親,民眾的凝聚才是國家發(fā)展的前提等道理,繼而實現(xiàn)德育認知在育人上的潤物無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由小及大,展示升國旗奏國歌的視頻,讓學生在莊重而威嚴的國歌聲中,感受到民族團結的力量和中國的巍巍雄風,并由此產(chǎn)生自尊、自豪和要為國家振興努力學習的信念。而后,還可基于生活日常,為學生展示一些常見的事例。如:校園中不同人相遇的問候,保潔阿姨拾取物品后主動歸還的真誠,同學間不小心磕碰后的理解,生活中父慈子孝、母柔女順的美德。在生活中大家真心相交誠信相處等。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大家如何看待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隨后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外化于行,真真正正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任務。
三、結語
崇高的人格和優(yōu)秀的品質是一個人能否被人真正接受和不被世界喧騰的洪流淹沒的重要前提。新課程標準提出,新時代的教學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要讓學生在學習上有目標,在生活上有要求,在思想上不盲從,在行為上有戒律。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涵蓋了道德、心理、法律和國情等多種內容的教學科目,目的在于實現(xiàn)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xiàn)學生思想品德升華的期盼,而將具有推動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德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來,則是進一步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幫助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結合初中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態(tài)及行為習慣制定最契合的德育融入方式,并同時施于實踐,讓學生在實際的體驗中,深刻感悟德育和理解德育,從而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高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