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時代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內涵及路徑研究

        2023-11-05 16:44:17唐旭劉江王靜修
        高教學刊 2023年30期
        關鍵詞:育人體系特色文化文化育人

        唐旭 劉江 王靜修

        摘? 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高校應自覺擔負起新時代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神圣使命,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fā)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力量和道德滋養(yǎng)。該文以某雙一流高校為例,立足學科特色,探討建設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新時代大學文化,構建高校特色文化育人體系,以教育和引導高校師生大力弘揚校園文化、傳承校園特色文化基因,培育新時代具有新自然觀、新生態(tài)觀和新文化觀的高水平人才。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育人;路徑研究;特色文化;育人體系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0-0138-04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cultural power by 203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ciously shoulder the sacred miss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always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ovide strong ideological guarantee, spiritual strength and moral nourishment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high-leve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Taking a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e education system with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educate and guide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campus culture, inherit the culture gene with campus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with new natural view, new ecological view and new cultural view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era; culture education; path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culture; education system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xiàn)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內涵式發(fā)展的核心目標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指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1]。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是一個復合因素作用的過程,必須經(jīng)過大學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鍛造,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新要求。大學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傳承的是文化,塑造的是品質,培養(yǎng)的是能力,熔鑄的是精神,服務的是社會。總體來講,傳承是前提,創(chuàng)新是動力。只有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進步,才能更好地推進大學現(xiàn)代化建設,增強現(xiàn)代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真正實現(xiàn)內涵式發(fā)展。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chǎn)業(yè)革命和教育革命,圍繞國家“雙一流”戰(zhàn)略部署,新時期如何彰顯特色大學文化,以特色文化精神引領大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是當下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一? 學科底蘊涵育新時代大學文化精神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和使命感擔負起文化育人的責任。所謂文化自覺指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地位、作用、發(fā)展歷程和未來趨勢的自知之明,以及對于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他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下簡稱“中地大”)的前身,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為適應國家經(jīng)濟建設迫切需要而創(chuàng)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并組建發(fā)展而成[3]。70年來,學校始終弘揚地質報國優(yōu)良傳統(tǒng),肩負社會主義建設開路先鋒的光榮使命,培養(yǎng)了眾多地球科學領域科研領軍人才,為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 培育以“國之所需”為使命的責任擔當

        建校7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嚴格遵循教育規(guī)律,大力培養(yǎng)合格人才,緊緊圍繞不同時期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確立學校定位和發(fā)展目標。從新中國工業(yè)建設最為迫切的需求之一地質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到當今國家能源資源發(fā)展需求和人才培養(yǎng)需要,學校始終以勇?lián)姑鼮榧喝危試业男枰獮榈谝恍枰?,以國家的選擇為第一選擇。從成為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高校,到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國家“985”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行列,再到進入國家“雙一流”大學建設行列,中地大為國家工業(yè)騰飛和地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愛祖國、能吃苦的優(yōu)秀人才。在他們當中,有心懷人民的國家領導人,有破譯億萬年地球“密碼”的地學大師,有長空探月的首席科學家,有北坡登頂珠峰的世界第一人……畢業(yè)生當選兩院院士44人,200余人成為省部級以上勞動模范,一大批優(yōu)秀畢業(yè)生在政界、學界、商界等多個領域成長為精英翹楚。

        (二)? 弘揚“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是校友溫家寶同志的題詞,學校黨委組織全校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大討論,在全校師生員工中形成廣泛共識后,確定為校訓。“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涵蓋精神力、愛國心和求真知等方面的追求目標,與學校特色、辦學歷史、精神積淀準確契合,是學校精神和靈魂的象征,是辦學過程中首要遵循的指導思想。地質工作是“體力加智力”的事業(yè),其艱苦卓絕、博大精深和實踐性強的特點,要求地質工作者必須具有執(zhí)著堅韌、實事求是的意志品質和博大胸懷,具有以苦為樂、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艱苦環(huán)境的工作和建設祖國的責任,為中地大提供了培育和積淀特色大學文化、造就棟梁之材的精神沃土。中地大學子在長期的學習工作實踐中,形成了“聽黨話、愛祖國、能吃苦、做先鋒、敢探索”的價值追求,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扎根基層、服務西部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

        (三)? 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思想

        當前,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已經(jīng)從“資源需求為主”轉向“資源、環(huán)境、空間、災害等多要素復合需求為主”,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城市地質、地災治理等成為新需求。生態(tài)文明建設離不開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修復保護。學校立足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學校實際,提高服務國家礦產(chǎn)資源保障和城鄉(xiāng)建設、農(nóng)業(yè)發(fā)展、地災防治、環(huán)境保護的能力,確立了把學校發(fā)展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的發(fā)展觀。進入新發(fā)展階段,學校將學科轉型發(fā)展與美麗中國建設緊密相連,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資源利用、礦山修復、土地復墾等方面收獲了一系列標志性科研成果。持續(xù)開展地質遺跡研究與保護工作,將地質遺跡資源和自然文化資源相結合,探索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觀視域下區(qū)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同時指導建立多個世界地質公園,成為“兩山論”的試點區(qū)和示范區(qū)。努力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內化為每個中地大人的思想氣質,外顯于推進學校改革和發(fā)展的自覺行動,不斷發(fā)揮大學精神對學校各項事業(yè)的引領推動和滲透凝聚作用,弘揚學校勇?lián)鷩沂姑木駛鹘y(tǒng)。

        二? 學科特色豐富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文化育人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強調文化對人的積極價值影響的育人方式。文化育人強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在“化”和“育”的過程[4]。地球科學研究空間廣、時間跨度大,內容復雜、探索性強,必須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教學。學校堅持知行合一育人,把練思想、練作風、練本領的“三練”精神教育貫穿于整個實踐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了地質學子的“精神搖籃”。

        (一)? 大學文化是實踐的產(chǎn)物

        1954年,學校選定周口店作為地質教學實習基地,成為地質學子接受地質實踐系統(tǒng)訓練的野外課堂。與實踐教學相伴,學校堅持把德育貫穿于整個野外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周口店特殊的區(qū)位資源優(yōu)勢,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校、吃苦耐勞、團隊合作、求真務實、保護環(huán)境和科學發(fā)展等教育。對于教師,學校要求努力做好“挑兩副擔子”“教書又教人”,將思想教育融于教學實踐;對于學生,學校要求領悟做人的道理,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明確“奉獻和索取”“吃苦和享受”的辯證關系,養(yǎng)成“艱苦奮斗、樂于奉獻、助人為樂、勇攀高峰”的好思想、好作風。

        (二)? 大學文化是傳承的力量

        學校深刻認識到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在引領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的作用,積極培育師生的精神家園。一方面以“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文化為引導,鼓舞科研人員在探索科學奧秘的艱辛道路上奮勇前進,重視科學精神的培育。同時,高度重視挖掘體現(xiàn)“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精神的大師的風范品格,用榜樣的力量去打造嚴慈相濟、教學相長、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獨具精神氣質的教師隊伍,去教育、影響、激勵、感染、塑造和培養(yǎng)學生。在近70年辦學實踐中涌現(xiàn)出的袁見齊、楊遵儀、池際尚等一大批獻身祖國、獻身科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名師,在這些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典范身上體現(xiàn)出的學術造詣、高尚品格以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 大學文化是具象的表達

        學校高度重視特色文化的環(huán)境營造和各類文化活動的支持與引導。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元素,逐漸完善了與之輝映的文化識別標志,包括同時體現(xiàn)地球與地質工作“三寶”——指南針、地質錘、放大鏡等特色元素的?;张c校訓等,都已成為學校認同度和社會顯示度極高的中地大特色大學文化的組成部分。增強文化滋養(yǎng),通過布設特色校園文化景觀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與校園環(huán)境育人的深度融合。此外,學校十分注重圍繞中心任務開展體現(xiàn)學校精神積淀的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用濃厚的科技、學術、人文、藝術氛圍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砥礪品格。通過扶持優(yōu)秀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和研發(fā)、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等舉措,奏響文化育人交響樂,講好地大文化故事,傳播地大文化價值。

        三? 學科發(fā)展創(chuàng)新新時代特色文化育人模式

        高校文化育人質量是通過構建文化育人體系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文化需要和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需要的程度表征[5]。從黨的十八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zhàn)略高度,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對新形勢下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邁入新時代,學校主動對接國家戰(zhàn)略需求,統(tǒng)籌推進大學科融合、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大科技項目、大資源平臺、大自然文化和大校區(qū)建設“七大”建設,積極推動傳統(tǒng)地學向地球系統(tǒng)科學轉型升級。學校始終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傳承“天人合一”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生態(tài)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系列重要思想為行動指南,依托學科特色,積極開展與自然文化相關的項目研究、課程建設、教學實踐和人才培養(yǎng),致力于探索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礦為一體的多維度大自然文化觀與文化育人特色體系,逐步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引領地球科學進程的一流大學精神與特色文化。

        (一)? 新坐標:成立國內首個自然文化研究院,打造多維度自然文化觀

        立足時代需求,學校成立國內首個自然文化研究院,下設地質遺跡研究中心、自然文學研究所(文學創(chuàng)作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地學哲學研究所(含中國地質學會地學哲學委員會)、地質學史研究所(含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yè)委員會)、??茖W技術協(xié)會7個內部機構,目前已形成3個博士專業(yè)、5個碩士專業(yè)的教學科研布局,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生態(tài)文明研究,地質遺跡評價與規(guī)劃、珠寶玉石評估與文化、自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歐美自然文化著作翻譯等方向進行自然文化專題研究及教學科研工作,加速培育自然文化研究的高質量新成果。此外,自然文化研究院先后與和學校有多年教學科研合作關系的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張掖世界地質公園及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國地質大學自然文化研究院泰山分院、張掖分院和平朔分院,全方位、多渠道為優(yōu)化國土空間開發(fā)保護格局,實現(xiàn)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新進步提供教育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 新路徑:開展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生動實踐,踐行綠水青山文化理念

        貫徹“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思想,服務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多維度大自然文化觀為基礎,將地質遺跡資源和自然文化資源相結合,在2002年創(chuàng)建了國內首個專門進行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建設和推廣的機構,并主持制定行業(yè)標準。學校主持承擔或指導18家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和46家國家級、省級地質公園、國家礦山公園申報建設工作。自然文化研究院成立泰山分院、張掖分院、平朔分院,并與泰山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張掖市政府、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和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局等簽訂生態(tài)文明建設戰(zhàn)略發(fā)展合作協(xié)議及意向書。通過實踐,將地質遺跡資源和自然文化資源相結合,不斷探索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區(qū)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惠及全國約17個省市區(qū),以實際行動實踐“護美綠水青山”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命共同體”文化理念。精心培育自然文化育人品牌。加強對外合作,立足自然資源行業(yè)特色,以“兩獎一刊”為平臺,以文育人,全力營造地大自然文學和文化氛圍。不斷豐富地學科普內容、拓寬地學科普外延,充分挖掘地學科普的自然文化內涵,提升科普工作層次,大力培育文化研究、人才培養(yǎng)、文學書寫、地學實踐和科學傳播“五位一體”的自然文化育人體系,不斷增強中地大師生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三)? 新高度:整合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創(chuàng)新自然文化特色育人模式

        整合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繼承已有文化成果,拓展學科內涵文化,開辟自然文化研究新領域。緊密結合自身定位和特色,努力將生態(tài)文明思想根植于校園教育的沃土,按照項目培育、課程開發(fā)、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四步走”戰(zhàn)略構想,以項目、課題帶動課程、教材,以課程、教材助力專業(yè)、學科,以專業(yè)、學科保障師資隊伍和人才培養(yǎng),讓生態(tài)文明思想走入課堂、寫入教材,將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綠色生態(tài)和教學育人相結合。以項目為支撐,以課堂為抓手,以專業(yè)為依托,以人才為根本,打造以地球科學為底色,以自然文化為特色的中地大自然文化育人模式,培養(yǎng)新時代具有新自然觀、新生態(tài)觀和新文化觀的高水平人才。

        四? 結束語

        自古以來,文化在一個國家發(fā)展、一個民族的發(fā)展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fā)達的重要支撐和基本內容。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面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具有巨大的回饋作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堅定文化自覺,提振文化自信,高校責無旁貸[6]。高等教育是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最高級階段,大學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養(yǎng)。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大學文化是人類社會長期累積的優(yōu)秀文化的縮影,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大學文化的根本任務是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和文化導向,歸結起來最基礎也最根本的就是培養(yǎng)人。大學文化建設對于每一個大學生而言,都有著積極的意義[7]。文化,人文化成。有人的地方,才能形成文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jīng)濟,造就一方社會,也必然成為大學的文化根基和提供人文支撐。大學文化與地域、歷史、學科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因而具有歷史性、時代性、地域性和學科性。大學校園文化應體現(xiàn)學科特點、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優(yōu)秀文化的弘揚者、時代文化的引領者。同時,校園文化應是師生的家園文化,能夠凝心聚力、引發(fā)共鳴。

        面對時代、育人環(huán)境與育人對象等出現(xiàn)的新特點,高校文化育人路徑探索也被賦予了新的課題要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70年來的辦學歷程證明,把特色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融入高校大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是育人以德為先的目標和教育手段的統(tǒng)一,是大學精神和與辦學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光榮歷史和時代特色的統(tǒng)一。新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更應注重把“興文化”和“育新人”結合起來,求辦學之真,務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創(chuàng)建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之實;求科學之真,務勇攀高峰、探索地球科學奧秘、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實;求育人之真,務新時代具有新自然觀、新生態(tài)觀、新文化觀的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人才之實。以大學特色文化為鼓舞、為感召、為動力,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為開創(chuàng)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事業(yè)新局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 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15-22,158.

        [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官網(wǎng)[EB/OL].https://www.cugb.edu.cn/xxjj.jhtml.

        [4] 陰浩.基于文化自覺視野下高校文化育人實施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21):51-52.

        [5] 王永友,董承婷.高校文化育人質量的出場語境:概念、要素及評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129-136.

        [6] 張海燕,溫娟.以工作坊為載體的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以“加減乘除”文化傳承工作坊為例[J].高教學刊,2020(4):49-51.

        [7] 白雙翎.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的使命及要求[J].理論視野,2021(8):68-73.

        基金項目:2021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項目“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的自然文化育人模式實踐與研究”(103301001/10300)

        第一作者簡介:唐旭(1988-),女,羌族,四川綿陽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

        *通信作者:王靜修(1976-),男,漢族,河北家莊人,博士,副教授,教育學科負責人,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育人體系特色文化文化育人
        深化實習育人體系培育產(chǎn)業(yè)后備人才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體系
        構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的實踐與探索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發(fā)與品牌建設
        文化引領,構建和諧,實現(xiàn)園所特色發(fā)展
        東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1:11:59
        淺談農(nóng)村小學特色文化建設
        東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00:38:55
        淺析大學文化育人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
        高職校園文化活動育人體系構建初探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33:12
        技術文化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8:41:13
        基于文化育人視域的藝術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戲劇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2:59:57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hd|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 美女把内衣内裤脱了给男人舔|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国产午夜福利短视频|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国产婷婷丁香久久综合|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激情文学婷婷六月开心久久| 女女互揉吃奶揉到高潮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免里| 亚洲美女性生活一级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在线|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成黄色片视频日本秘书丝袜| 国产午夜精品av一区二区三| 国产一区二区自拍刺激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米奇777|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色av色婷婷18人妻久久久|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 亚洲免费视频网站在线| av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视频| 资源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国产自由二区| 成人全部免费的a毛片在线看| 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 天堂在线www中文| 日韩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av天堂色偷偷| 人人爽人人爱|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