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進雄 王雪
摘 要: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值得教師關注的.因此,文章以探究石蕊在酸堿性溶液中的顯色反應的可逆性為切入點,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實驗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思考、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探究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實踐能力;石蕊;顯色反應;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29-0122-03
收稿日期:2023-07-15
作者簡介:唐進雄,男,本科,中學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
王雪,女,本科,中學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化學更是注重實踐性和理論性相結合[1].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需要設計能夠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參與的自主學習任務,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引發(fā)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從而多維度、多層次、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進而對以后的學習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教師講到關于石蕊的顯色反應的記憶口訣有“酸石紅,堿石藍”.顯然,這個口訣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記住石蕊在酸堿溶液中的顯色反應.然而,當石蕊在酸性溶液中發(fā)生顯色反應后,通過調節(jié)溶液pH,石蕊的顯色性是否能夠具有可逆性?經過查閱資料,該問題的相關探究比較少.基于此,筆者以石蕊顯色反應的可逆性探究為實驗切入點,該實驗不僅有利于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石蕊指示劑,并且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加深學生對課堂基礎知識的理解.
1 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1.1 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在實驗教學開始前,學生根據化學實驗要求,查閱相關文獻,準備相關實驗設備,并根據實驗室條件設計實驗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能在實驗過程中近距離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通過觀察化學現(xiàn)象,可以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透過實驗現(xiàn)象,總結實驗背后所包含的化學規(guī)律,了解物質的性質特征,真正達到掌握知識點的目的.
要想引導學生認識真實的化學世界,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適當?shù)奶骄繉嶒?,引導學生像“科研工作者”一樣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在經歷實驗推理分析的過程,不斷強化化學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在化學實驗操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觀點,并且通過搜集和分析實驗數(shù)據證據,逐漸形成善于分析問題、總結知識點等主動學習能力.
1.2 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一堂由學生親自操作的實驗課,往往可以為學生的動手操作提供空間與機會.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實驗中應該注意的操作規(guī)則.實驗中,教師應當注意學生的操作是否規(guī)范,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去,真正地動手操作,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另外一方面,化學實驗的完成,通常需要幾個同學團結協(xié)作,大家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顯然,學生不僅需要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來進行化學實驗,提高學生的規(guī)范性,強化自身的動手能力.同時,通過合作使實驗最終實現(xiàn)成功,也會加深學生對實驗的整體理解,讓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注意實驗安全,留意實驗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避免操作不當而發(fā)生安全問題,避免造成安全事故.
1.3 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素質教育理念中,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善于巧設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和分析.一次實驗操作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知識點的學習結束.作為教師,應當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提供學生積極思考的空間.
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如何去優(yōu)化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實驗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思考以后應該如何去改進實驗,如何將此次實驗的思維舉一反三地應用到其他實驗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給其他同學講解自己在實驗中的心得體會.這樣充分讓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學生就會樂于思考,鍛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斷開拓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2 教學開展
2.1 實驗部分
2.1.1 石蕊顯色原理
石蕊(litmus)是一種藍色色素,它可從多種地衣類植物中提取得到.石蕊的變色范圍是4.5~8.3,顏色變化不是特別明顯[2].石蕊的變色原理是,在酸堿溶液的不同作用下,發(fā)生共軛結構的改變,從而使溶液出現(xiàn)不同顏色.通常用HIn表示其組成,具體原理可以表示為:HInH++In-,其中酸式為紅色,堿式為藍色.因此,在酸性溶液中,主要以紅色的酸式分子形式存在;在堿性溶液中,主要以藍色的堿式離子形式存在[3].
2.1.2 實驗準備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次實驗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實驗中.例如,初三(1)班總共36人,可以分為3大組,每組12人.3個大組同時平行進行相同的實驗,每個大組分別觀察、記錄實驗結果.在前期實驗準備過程中,12人的大組又可以分為3個小組,分別負責配制石蕊試液、鹽酸(HCl)溶液和氫氧化鈉(NaOH)溶液.各小組具體實驗任務分配如下:
【第1小組負責石蕊試液的配制】
關于石蕊試液的配制,本實驗選擇一種比較容易操作的方法進行.取1 g石蕊固體粉末分散于100 mL酒精中并煮沸,然后過濾得到濾渣,再在濾渣中加入100 mL蒸餾水攪拌5 min后靜置15 min,再過濾得到濾液,即可得到石蕊試液.
【第2小組負責鹽酸溶液的配制】
首先用量筒量取蒸餾水200 mL倒入容積為500 mL的燒杯中,隨后用量筒量取質量分數(shù)為37%的濃HCl 4.1 mL,倒入盛有蒸餾水的燒杯,并用玻璃棒攪拌均勻.待稀釋的HCl溶液冷卻后,將其沿玻璃棒注入到500 mL的容量瓶中.將上述燒杯和玻璃棒用蒸餾水潤洗2~3次,并將潤洗液轉移到容量瓶中.用洗瓶往容量瓶中緩慢加入蒸餾水至液面接近刻度1~2 cm處,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使溶液凹液面最低處恰好與刻度線相切.最后塞好塞子,上下顛倒搖勻,貼上標簽.
【第3小組負責氫氧化鈉溶液的配制】
首先稱取2 g NaOH固體,用適量蒸餾水溶于燒杯中,并用玻璃棒攪拌均勻.待稀釋的NaOH溶液冷卻后,將其沿玻璃棒注入到500 mL的容量瓶中.將上述燒杯和玻璃棒用蒸餾水潤洗2~3次,并將潤洗液轉移到容量瓶中.用洗瓶往容量瓶中緩慢加入蒸餾水至液面接近刻度1~2 cm處,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使溶液凹液面最低處恰好與刻度線相切.最后塞好塞子,上下顛倒搖勻,貼上標簽.
2.1.3 可逆性探究
前期實驗準備好三種溶液之后,就可以進行石蕊的可逆性探究,這個時候3個小組的學生應當相互配合,充分調動團隊合作能力,具體操作如下:
【由中性到酸性的顯色反應】
在盛有100 mL蒸餾水的燒杯中,加入2 mL石蕊試液,用0.1 mol/L的HCl溶液將pH=7調節(jié)至pH=2,在中間過程中測量pH并取樣拍攝溶液的顏色.
【由酸性到堿性的顯色反應】
在上述溶液的基礎上,用0.1 mol/L的NaOH溶液,將pH=2調節(jié)至pH=10,在中間過程中測量pH并取樣拍攝溶液的顏色.
【由堿性到酸性的顯色反應】
在上述溶液的基礎上,用0.1 mol/L的HCl溶液將pH=10調節(jié)至pH=6,最后測量pH并取樣拍攝溶液的顏色.
2.1.4 實驗說明
(1) 鑒于實驗操作的可行性,本實驗用pH試紙大致測量溶液的pH.
(2) 本實驗用0.1 mol/L的HCl溶液和0.1 mol/L的NaOH溶液進行pH調節(jié),學生應注意操作規(guī)范,避免實驗中出現(xiàn)失誤.
(3) 本實驗是在燒杯中進行pH調節(jié)和顯色反應,然后取20 mL在小試劑瓶中拍照,得到光學照片.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酸堿指示劑的顏色變化,觀察者不同,差別明顯.此外,它與離子強度、溶液溫度、環(huán)境光線等因素有關[4].
2.2 結果與討論
2.2.1 石蕊在由中性到酸性的溶液中的顯色反應
在盛有100 mL蒸餾水的燒杯中,加入2 mL石蕊試液,此時溶液的pH=7,其顏色為紫色石蕊的原有顏色,即紫色.當用0.1 mol/L的HCl溶液緩慢將溶液的pH從7調節(jié)至2,溶液顏色隨著pH的降低逐漸由紫色向紫紅色轉變,隨后由紫紅色向紅色轉變.然而,當繼續(xù)向溶液中加入稀HCl溶液,溶液的pH有所降低,但是溶液的顏色不再變化,一直保持紅色.即使溶液pH=2,溶液顏色依然沒有加深或者出現(xiàn)其他顏色.這一現(xiàn)象可以說明石蕊在酸性溶液中的變色pH范圍約為
5.0~7.0.
2.2.2 石蕊在由酸性到堿性的溶液中的顯色反應
溶液pH=2,溶液顏色為紅色.當用0.1 mol/L的NaOH溶液緩慢將溶液的pH從2調節(jié)至8,溶液顏色隨著pH的增加逐漸由紅色向紫色,最后向藍色轉變.當繼續(xù)向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溶液的pH有所增加,但是溶液的顏色不再變化,一直保持藍色.這一現(xiàn)象可以說明石蕊在堿性溶液中的變色pH范圍是7.0~8.0.至此,本實驗可以說明石蕊由酸性溶液到堿性溶液的顯色反應是可逆的.此外,還觀察到石蕊在堿性溶液中的顯色反應不明顯.
2.2.3 石蕊在由堿性到酸性的溶液中的顯色反應
為了探索石蕊由堿性溶液到酸性溶液的顯色反應是否可逆,繼續(xù)向溶液中加入稀HCl溶液,溶液的pH從10調節(jié)至6,即從堿性調節(jié)至酸性.溶液的顏色從藍色向紫紅色轉變.這一現(xiàn)象可以說明石蕊由堿性溶液到酸性溶液的顯色反應也是可逆的.
通過以上三組實驗不難發(fā)現(xiàn),石蕊在酸性溶液中呈現(xiàn)紅色,在堿性溶液中呈現(xiàn)藍色.但是,石蕊的顯色范圍有限,其肉眼可以辨別的變色范圍約為
5.0~8.0.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溶液pH由中性→酸性→堿性→酸性,溶液的顏色由紫色→紅色→藍色→紅色變化,這說明石蕊顯色反應是可逆的.
2.3 實驗結論
根據以上實驗設計及相應實驗結果,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石蕊在酸堿性溶液中的顯色反應具有可逆性.
參考文獻:
[1] 鄧建雷.發(fā)揮化學實驗作用促進初中高效化學課堂的建設 [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2(8):131-133.
[2] 周公度.化學辭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1:581.
[3] 東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有機化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90.
[4] J.A.迪安.蘭氏化學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5-127.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