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昌
2022年版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苯滩幕谶@一本質定位,在每個單元都設置了明確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分別對應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引領和推動語文實踐活動發(fā)展的重要抓手。鑒于此,落實語文要素不僅要從傳統(tǒng)的機械訓練走向文化感知、審美創(chuàng)造等感性體驗的綜合性、實踐性層面,還意味著教師要綜合把握教材單元中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推進要素向能力的有效轉化。筆者以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這一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一、依托情境創(chuàng)設,在體驗“人文主題”內涵中落實“語文要素”
陳先云先生指出:語文要素包含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很多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落實語文要素時,常常采用相對生硬的語用訓練展開教學,最終導致語文教學成了要素輔導課和專項訓練課,教師教得索然無味,學生也學得毫無興趣。2022年版課標倡導“創(chuàng)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將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和訓練要點浸潤在鮮活可感的情境氛圍中。從教材中語文要素的內涵構成來看,明確提煉了單元和文本所著力訓練的方向。因此,教師需要將其與教材中的人文主題進行有效融合,借助人文主題的豐富內涵,創(chuàng)設真實可感的情境,將語文要素的訓練融入情境之中。
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藍天、森林、大海,蘊藏著自然的奧秘;過去、現(xiàn)在、將來,述說著科技的精彩”,而所設置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如果無視人文主題和情境的作用,而直接將學生的認知聚焦在單元的課文之中,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并試著解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則無法激活。因此,教師就可以緊扣單元的人文主題,結合單元課文的內容,創(chuàng)設以下單元教學的整體情境:“學校開展科技節(jié),并在專門的區(qū)域分別設置航天博物館、恐龍博物館和化石博物館,請你結合本單元的課文內容以及搜集的資料,積極應聘博物館的講解員?!痹谶@一情境的驅使下,學生不僅要掌握文本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成信息,同時還需要對文本內容和信息進行全面了解,就更需要進一步借助文本和搜集的資料來解決問題,才能獲取全面的認知,最終勝任博物館講解員的工作。
由單元人文主題所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充分點燃了學生文本閱讀和思維的火花,他們在自身角色的需要下,積極而本能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不僅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同時又提升了質疑能力和梳理信息的能力,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二、聚焦任務設置,在聯(lián)通“人文主題”指向中落實“語文要素”
為了凸顯、匹配2022年版課標對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本質定位,教材設置了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這就意味著教科書單元中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并不是并列而行的,而是始終有機交織,即人文主題中包含著語文要素,語文要素又體現(xiàn)了人文主題。2022年版課標首次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理念,積極倡導在鮮活情境的基礎上,設置彼此關聯(lián)、逐層進階的學習任務,嘗試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煩瑣分析與機械訓練轉化為做事的方式,以真實性的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一個典型的神話單元,深受學生的喜愛。這個單元中的人文主題是:“神話,永久的魅力,人類童年時代飛騰的幻想?!闭Z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惫P者曾經(jīng)聽過年輕教師教學《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教師緊扣神話體裁的特點,巧妙地利用學生對神話文本的喜愛,設置了兩個活動任務:其一,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梳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并嘗試復述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故事;第二個任務則是要求學生在完成上一任務的基礎上,聚焦自己喜歡的情節(jié),并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這位年輕教師的設置用意其實非常鮮明:任務一指向單元的第一個語文要素,重在緊扣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內在邏輯,為學生嘗試復述課文奠定基礎;任務二則聚焦學生對神話故事閱讀的主觀感受,在尊重學生獨特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神話體裁的基本特點。
對照2022年版課標學習任務群的設置理念和內涵定位,這位年輕教師所設置的兩個學習任務完全指向了不同的訓練價值點,彼此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相對薄弱,前期任務的學習經(jīng)歷和收獲,無法為第二階段形成有效的支撐。因此,教師基于語文課程的性質定位,尤其是依循教材雙元并進、彼此交織的編排原則,可以嘗試將這兩個學習任務融為一個有機整體:即在初讀課文之后,相機組織學生思考:“普羅米修斯盜火這個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分別是怎樣的?其中哪些情節(jié)深深地打動了你?請你在文本中的關鍵處圈畫出來,并真實地批注自己的感受,繼而完成學習單,與同學進行分享與交流?!?/p>
融合性的任務設置讓學生梳理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并明確了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對原本分開的任務進行了有效統(tǒng)整,既契合了文本故事發(fā)展的表達文路,又回應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規(guī)律,尊重了學生在閱讀和梳理過程中的真實感受,順其自然將兩個原本指向不同的零散任務聚合為一個融合性的大任務,對應了課標理念和教材的編寫方式,有效推動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三、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在豐富“人文主題”解讀中落實“語文要素”
2022年版課標積極倡導“創(chuàng)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和點撥者,要在具體情境和真實任務中,幫助學生構建、創(chuàng)設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所設置的人文主題是:“處處留心皆學問?!痹O置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痹凇杜郎交⒌哪_》一文第3自然段中,作者葉圣陶先生以生動翔實的語言,描繪了不易被察覺的爬山虎腳的形態(tài)、顏色和數(shù)量。如果依照傳統(tǒng)教學理念,教師只會要求學生深入細致地默讀課文,圈畫出描寫爬山虎腳的關鍵字詞,整個教學無疑就陷入了煩瑣分析的境地。為此,教師則創(chuàng)設了“圖文并茂找不同”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出示了兩幅依照語段內容所描繪的爬山虎腳的圖片,其中有一幅與課文內容不相符,教師引導學生將文本細讀與圖片的觀察比照結合起來,借助文中的關鍵詞語和細致觀察,辨析哪一幅圖片與課文內容不相符。由此,學生將從文本閱讀分析的角度轉化為運用教材的維度,展開了全新的閱讀,文本中最鮮活的語段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更成為了學生參與活動、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有效素材。更為關鍵的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巧妙地把語文要素中所指向的“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等能力指向融入其中,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達成了人文主題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情境。雙線組元并進的方式,成為了一股推動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內在力量,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2022年版課標實施之后,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課標理念的基礎上,將語文要素的落實與人文主題巧妙融合,推動學生在文化、語言、思維、審美等不同維度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