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赫
(赤峰學院 文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以C 文學院為例,外國文學課程使用 “馬工程”(第二版)教材,上冊一學期理論學時48 課時,不包含實踐學時。外國文學課程的理論知識性極強,但實踐性和應用性常常被忽略。就文學而談文學,就作品而講作品成了授課常態(tài)。根據2021-2022 年第一學期對教學方式的調研結果來看,傳統(tǒng)講授法的使用占89.6%位居第一,97.1%的學生一學期內課堂參與次數少于2 次,且二者關系系數為0.956,說明教學方法的老舊固化深刻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學習被動,且無法體現創(chuàng)造性,不符合新文科“重創(chuàng)新”的基本要求。教學方法的單一固化也直接導致教學內容的接納理解程度、考核維度的全面性大打折扣,更遑論達成高階的教學目標。
以外國文學(上)課程為例,其教學內容按照古代文學、中古文學、14-16 世紀文學、17 世紀文學、18 世紀文學、19 世紀文學(上)、19 世紀文學(中)的時間順序排列。從知識的內在構成來看,外國文學中包含的事實或概念性知識,尤以介紹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內容梗概、思想內涵、藝術特色為主,這是常識性的知識,也是最基本應達成的知識目標。如何去欣賞和閱讀外國史詩、小說和詩歌屬于方法性知識,在能力目標的對應范疇內。而當我們撥開文學表象的重重迷霧后才會發(fā)現,原典作品中蘊藏的深刻的對人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的情感價值觀,才是知識層級核心部位的價值性知識,才是對讀者心靈和思想具有啟迪性的知識[2]。然而,外國文學這門課程的開設意義除了為學生傳授知識、擴展眼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基于本國的情感價值觀打造兼具國際實業(yè)和中國情懷的人才。換言之,中國人應該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待世界文學。反觀當下的教學內容僅停留在外國文學單一的知識脈絡中,按照時間順序依次進行講述,既無中西方文學的橫向比較分析,亦沒有學科間知識的融通與拓展,致使教學對象在知識儲備、思路視野和價值觀念的輸出上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教學方法的固著和單一更是令教學效果堪憂。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融通和拓展,且能夠令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深度思考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教學方法的運用從一定意義上講是教師通過各種啟發(fā)性、創(chuàng)新性方式引導學生鞏固“舊知”并發(fā)現“新知”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教師開展教學、學生獲得知識的雙向互動過程[3]。此中,如何衡量一種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則必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考評方式從知識素養(yǎng)、能力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來進行觀測和衡量,用學生的文化知識輸出水平、能力的鍛煉與提升和正確的價值觀站位與呈現來證明教學方法的達成度和直接效果。事實上,多年以來,外國文學的標準化考核占比80%,學生依照考試范圍背誦答案即可獲取較高分數,無法體現對各項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目標的準確測量,亦不能夠達成新文科對人文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
新文科對學科交叉、學科融合或融通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期望,它不僅包括文史哲等人文科學的融合,也包括與社會科學和醫(yī)學、生物科學等自然科學之間更為深廣的交匯融通。在此視野下,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也絕不能僅僅停留于教材書本內的知識圈地中,但又不可主次不分地只追求實現外國文學課程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全方面融合,造成學習的淺表化、喪失專業(yè)性的知識搭建和能力培養(yǎng)。于外國文學而言,應基于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能力素養(yǎng)的基本實際,在與本專業(yè)相關學科進行時空聯動、構架知識體系的同時,引導學生以作品為中心進行多學科輻射,進行關聯性的研讀和探究,拓展其視野?;诖?,外國文學教學內容的高階整合與提升的過程,絕不是教師閉門造車再次通過機械的講授方法向學生傳遞無盡知識的過程,而是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貫穿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將本學科內的專業(yè)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進行探索性的有機結合,增加新思考、啟迪新感悟。
所謂教學方法,是教與學兩方面協(xié)同配合才能夠達成的教學手段,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但其根本目的不過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其授課對象和任務目標主體永遠是學生?;诖?,根據學生的學習喜好、性格特點、特長優(yōu)勢這些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進行差別化的教學方法設定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代大學生是被不斷貼上各種標簽的“00 后”,他們成長在當今這個科技、信息、網絡同步飛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渠道、行為選擇的多變性越發(fā)增強[4]。在此背景下,教學客體跟隨時代所體現出的顯著變化是對傳統(tǒng)教學活動的極大挑戰(zhàn),但同時也可能是教與學達成共贏的新契機。因此,教學方法需要量“生”定制,幫助學生利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這可以極大地優(yōu)化他們的學習體驗,阿塞凱寧等人在研究中發(fā)現,大學生的學習體驗越積極正面,就越傾向于采取深層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投入越多的時間和精力,取得越好的學習結果[5]。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方法改革是對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和升級,但其根本目的絕不僅僅維持在學生對事實或概念性知識的背誦和記憶上,更主要的是方法性知識,也就是能力目標和價值性知識,也就是思想道德層面的知識的應用與體悟。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必須對標能力和素養(yǎng)目標的要求,且在教學考核標準中體現出對以上兩方面的測量和評價。
本課程的知識系統(tǒng)建于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文學與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疏離非常明顯。據對授課內容的調研情況顯示,傳統(tǒng)教學中唯課本論的情況約93.7%,幾乎不涉及學科交叉內容,所以,舊有的教學內容完全不符合新文科 “重原典”“重融通”的基本要求。基于新文科建設對于教學內容的新要求,結合教學對象的知識水平及能力素養(yǎng),在以下三個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且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步使“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形成學生學習行動的自覺。
在文學類知識融通方面,首先確立“大文學”的知識視野,將外國文學與中國古代、現當代文學以時間為軸進行并列對照,引導并幫助學生利用制作精細化的思維導圖的方法,對文學類其他課程的學習成果同本課程的知識進行對比整合,在同樣的時間區(qū)間里,探尋不同的文化土壤培育出截然不同的文學果實,對前人的平行、影響研究進行單元性、系統(tǒng)性的整理與分析,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比較文學視角,在寬泛的文學視野內夯實功底,在進行外國文學學習的同時,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話語。
在人文學科間的知識融通方面,設定“古希臘神話中的倫理觀念辨析”等19 個課堂討論主題,以自選題目主持并組織同學們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在學習外國文學作品的同時,利用哲學、倫理學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對作品進行多角度的挖掘與探究,拓展知識園地,形成深度思考。
在與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融通方面,挖掘文學原典中涉及醫(yī)學、動植物學等方面的知識,設置“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植物及其象征意義”“在巴黎圣母院聆聽建筑與文學的對話” 等12 個跨學科課題,引導學生以深入社會考察調研的方式進行課題研究,鍛煉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構筑多元文化視野。
長期以來,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在閱讀原典作品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雖是受諸多因素所限,且了解作品基本信息的數字資源也數不勝數,但到底經典作品的文本本身才是最多最豐富的承載著人類歷史上最有價值、最值得被銘記的思想之所在。因而對于文學類課程而言,如何使學生回歸文學的 “原點”,在原典中汲取精華、深度思考、應用于事,這是新文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對于當下這群在碎片化信息、新媒體資源層層包裹中長大的“00 后”的學生而言,我們顯然既應當鼓勵其閱讀作品,幫助他們利用所長進行思考之后,再進行有效的知識輸出。由此在對學生的學習偏好和個人特長進行摸排調研之后,設計了“我的第一堂課、手繪故事、舊書新說” 等方法對原典閱讀的成果進行個性化展示。其中,“我的第一堂課”是對標師范類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來設定的。學生可以以錄制微課視頻或現場講授的方式來講解自己眼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并提交教案。根據課前調研結果,部分學生有較好的美術繪畫功底,且對西方美術發(fā)展史也有基本的了解?!笆掷L故事”的方法是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的專長,以繪畫的方式展現文本閱讀體驗,豐富內容輸出樣式。“舊書新說” 是引導學生結合舞蹈、歌曲、脫口秀、朗誦等多種形式,在挖掘原典作品新穎的視角或對原作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利用生動的語言和表現力,展示自己在作品閱讀方面的體會和感受。
根據課前調研的結果總結學生喜好,并以此為憑創(chuàng)設其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對照新文科“重創(chuàng)新”的基本特征,在深度閱讀原典作品后,指導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改編劇本或利用當下年輕人廣泛接受的語言和表現形式重新翻拍經典作品,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其文學應用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度與參與度。針對新文科“重人文”的基本特征,面對外國文學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文化偏見以及在政治觀、歷史觀方面的局限,引導學生以中國視角去審視世界文學背后的多樣價值觀,強化批判意識,利用外國文學講中國故事、中國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結合在交互性、個性化方面極具領軍優(yōu)勢的新媒體平臺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微視頻、微音頻,經教師審核后發(fā)布。觀測學生情感價值觀目標的實現程度,鼓勵其進行學習成果輸出,激發(fā)學習內驅力。
多維度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制與實施將學習過程與學習范疇進行了延伸與拓展,但對于方法實施的有效性和達成度則必定需要構建一個極具針對性的考核體系來實現。因此,我們將考核體系分為標準化和非標準化考核兩個方面。標準化考核側重于對知識及能力目標達成度的考核,而非標考核則著重衡量學生在能力及素質方面的目標達成度,提升其分值比例,將考核項目滲透到學習過程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且制定評分細則,著重強調對于學習成果輸出的質量評價,尤其關注其中國文化視角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人文素養(yǎng)和思政水平的體現和提升,在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揭示課程知識所蘊含的文化屬性與文化精神,實現學生精神成長的文化價值。
2019 年9 月29 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中提出,“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打造具有“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的“金課”,“引導學生多讀書、深思考、善提問、勤實踐”[6]。在“新文科”的多維度視域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外國文學課程的改革發(fā)展更不應該僅停留在基礎性知識的傳授,而應當努力向著高階性的目標逐步過渡。高效而貼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設和應用能夠更好地將知識的交叉融合、學科的互涉互通,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進行高質量的結合,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嶄新的知識、實踐及情感路徑,為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