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摘 要]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fā)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廣大中小學應深度聚焦評價價值,重新梳理評價維度,科學規(guī)劃評價路徑,增容定義評價主體,系統(tǒng)全面地建構“3D”評價新體系,努力用新的評價及時回應時代的呼喚,用好的評價全面賦能生命的成長。
[關鍵詞] 評價;成長;廣度;深度;溫度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fā)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雙減”背景下,如何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指導下,以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為載體,深耕評價,讓學生的成長真實發(fā)生,成了擺在一線語文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以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為例,該校在認真總結以往工作中已有點狀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深度聚焦評價價值,重新梳理評價維度,科學規(guī)劃評價路徑,增容定義評價主體,系統(tǒng)全面地建構“3D”評價新體系[“3D”為“三多”(多維、多樣、多元)和“三度”(廣度、深度、溫度)的簡稱,“D”為“多”和“度”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努力用新的評價及時回應時代的呼喚,用好的評價全面賦能生命的成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維化評價讓成長從一而多更有廣度
傳統(tǒng)的紙筆測試一直占據著小學語文學科評價的“C位”,如何走出傳統(tǒng)評價模式的桎梏,讓期末評價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呢?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組織骨干教師深入研讀《標準》,聚焦學科本質,關注核心素養(yǎng),豐富評價維度,重新構建了《語文學科六維評價量表》(見表1)。
如表1(見下頁)所示,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從“聽”“說”“讀與背”“寫”“綜合性學習”“紙筆測試”六個維度開展評價,每一個維度,具體到不同的年級,其相應的評價內容既相對獨立,又內在關聯。評價維度從一到多,不僅迅速打破了“一考定乾坤”的傳統(tǒng)評價格局,而且有力撬動了一線課堂的變革,讓教師能以更廣闊的視角見證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實現了尊重生命、尊重發(fā)展、尊重差異的有效評價。
二、多樣化評價讓成長由表及里更有深度
評價角度的多維化,不僅直接引發(fā)了評價內涵的“增容”,而且間接觸發(fā)了評價形式的“裂變”。每一個評價維度的落地都需要適合的評價形式來支撐,這決定了評價形式必然與評價維度一樣從單一同步走向多樣。
(一)闖關式游園讓評價有兒童味道
為了讓多維評價以更受學生歡迎的形式落地,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積極創(chuàng)新,精心設計了闖關式游園的評價形式,讓評價既有兒童味道,又有豐富內涵。例如,把教室布置成游樂園,把不同的區(qū)域設計成不同的關卡;把闖關地點搬到校園,把闖關的題目制作成卡片掛在樹上,供孩子們隨機摘?。徊捎镁C藝節(jié)目“我是小主播”的方式將闖關現場面向家長進行現場直播,并用“最美朗讀者”的方式以配樂錄制音頻或視頻的方式提交給家長和同學進行網絡互評或投票;等等。
闖關式游園評價,不僅在形式上契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且在內容方面也遵循了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知識學習與生命審美兼?zhèn)洌季S創(chuàng)意與現實表達共振,實現了學生能力的多樣態(tài)發(fā)展。
(二)項目式活動讓評價有生活氣息
學習應該與生活相聯系,評價更是如此。以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為例,在學生充分認識到“除了地球,人類沒有其他可移居的星球”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項目式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調查研究,從正反兩個方面收集日常生活中“人們破壞地球環(huán)境、浪費地球資源”和“人類保護地球、共同守護家園”的相關資料,撰寫調研報告,并根據項目式活動的評價方案進行評價。
(三)考級式積累讓評價有國風傳承
結合《標準》中的評價建議,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應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為了給學生搭建古詩文誦讀的腳手架,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嘗試編寫了一套古詩文校本教材,內容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部分。課內部分收錄了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所有古詩文,課外部分按田園詩、狀物詩、邊塞詩、哲理詩、小古文等進行分類,每學期至少拓展誦讀16篇。學生每完成一冊古詩文校本教材中所有課內外篇目的背誦,就可以獲得一張相應等級的考級證書。有了古詩文校本教材和配套的考級制度,學生誦讀古詩文的積極性大幅提高,大都能在四、五年級就完成小學階段課內外300多篇古詩文的誦讀。以評促學,以評促讀,一套校本教材為學生搭建了古詩文修養(yǎng)成長的平臺,一項誦讀考級制度實現了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完美融合。
三、多元化評價讓成長家校一體更有溫度
《標準》指出,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學校在重構評價維度和形式的同時,應依托家校共育網,邀請家長走進學校,擔任闖關式游園評價的主考官;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項目式實踐,成為活動式評價的踐行者;邀請家長、學生和教師一起,構建三位一體的多主體評價新模式。以“共讀一本書”活動為例,構建“家長——學生——教師”三位一體的多主體多角度共評模式。
(一)家長督導評價:一張進度表,評閱讀習慣
每一次共讀活動開始,教師給每一位家長共享一張閱讀進度表(見表2),重點關注學生日常閱讀中的細節(jié),在形成閱讀過程性記錄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學生合作評價:三次交流會,評閱讀收獲。
每次共讀活動,各班組織開展至少三次交流活動:(1)讀前推薦會,點燃興趣之火。學生在小組內自由提出與共讀書目有關的問題,小組成員互評所提“問題”是否有深入研讀的價值;(2)讀中推進會,撥動研讀之火。學生在全班自由分享階段性讀書的收獲,同學互評“收獲”是否有深入的思考;(3)讀后共享會,聚攏收獲之火。小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小組共讀的綜合成果,各小組互評并選出“最佳共讀小組”。
(三)教師綜合評價:一個成長袋,評閱讀素養(yǎng)
每次共讀活動之后,教師指導學生整理閱讀成長記錄袋,其中至少收納“五個一”:一張閱讀進度表、一張研讀學習單、一個音頻文件(從書中選取感受最深的文字,錄制3~5分鐘朗讀音頻)、一篇讀后感、一份創(chuàng)意讀書簡報(如手抄報、思維導圖、人物專題分析、寫作方法鑒賞、與共讀書目有關的文創(chuàng)作品等)。在五項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自行添加過程性資料或閱讀成果。教師收到學生的閱讀成長記錄袋后應綜合學生的各項閱讀表現,給予等級評定。
四、結語
隨著“雙減”工作的持續(xù)推進,社會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語文學科評價改革帶來了更新的理念?;貧w育人原點,梳理評價圖譜,全面構建“3D”評價新體系,應在維度上打破紙筆測試的壁壘,在形式上走出學科邊界的劃分,在范圍上突破書本知識的局限,引入更多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主體,積極推動評價中的跨維度整合、跨邊界融合、跨主體聚合,讓評價由學科立標向成長立軸轉變,讓評價因學習而來、為生長而在,讓評價為孩子提供更多元的發(fā)展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評價中真實成長,實現從助力一時到助益一生的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