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榛
(蘇州市吳中區(qū)石湖實驗小學 江蘇 蘇州 215168)
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在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革命傳統(tǒng)作品,統(tǒng)整分析,深入挖掘、發(fā)現這些作品中的文字美、精神美,從而幫助小學生在紅色文化熏陶之中感受中國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畢竟在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之中,對于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紅色革命文化渲染中真正了解歷史,懂得如何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以此培養(yǎng)小學生形成真正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在小學所有的教學科目中,語文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開放性和思想性,這也就使得教師可以很好地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語文教學當中,從而能不斷使教學內容緊扣時代脈動,圍繞主旋律,促進學生更全面的成長。革命傳統(tǒng)簡單來說就是我國近代史中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而開展的一系列革命事件,現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收編了許多革命題材作品,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學習,激發(fā)探究興趣,結合課外搜集資料了解這些知識內容,這樣能夠對我國近代的歷史進程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也是語文學科教學中對家國情懷的有力補充。
第二,小學語文教學結構和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之中合理化滲透革命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進一步完善小學生的人格和品質,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道德思想品質。小學生屬于低年齡段兒童,在自我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上較弱,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給予積極的糾正與引導,幫助學生在紅色革命文化教育過程中,逐漸感受先輩們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精神,讓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對小學生實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以此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全完善的人格,培養(yǎng)愛國情懷。
課堂教育教學是當今教學的主要發(fā)展方式和手段,也是一個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滲透相關愛國思想,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有機統(tǒng)一,對學生灌輸紅色思想,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身處和平年代仍要傳承紅色思想,發(fā)揚紅色精神以及作為小學生又該怎么做、做什么。讓學生們從小懂得當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的,要珍惜當下,勿忘歷史,振興中華。特別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更要弘揚和延續(xù)紅色精神,使同學們了解到,人民英雄就在他們周圍,樹立榜樣示范作用,讓同學們在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下,建立起自己的驕傲與信心,確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與意志,努力學習,茁壯成長,為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和家鄉(xiāng)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作品,比如《朱德的扁擔》、《鄧小平爺爺植樹》、《延安,我把你追尋》、《青山處處埋忠骨》、《狼牙山五壯士》、《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清貧》、《十六年前的回憶》等等,教師要多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把握教學重難點和精神思想內核,采用小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因為這些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作品距今年代久遠,小學生年紀小,認知水平有限,很難理解作品中的相關人物以及蘊藏的含義、精神等,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相關作品的導讀課,為學生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歷史環(huán)境或人物介紹,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將抽象的知識化為具象,便于學生理解感知。同時,學生在了解了相關背景資料后再來學習,更有助于學生知人論世,深刻體悟革命主義精神,讓愛國思想在小學生的心中扎根。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積極發(fā)揮環(huán)境的熏陶作用,營造紅色教育氛圍。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也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教師應充分利用環(huán)境的影響因素,加強校園紅色文化和班級紅色文化的布置。學??梢栽趫D書館或走廊閱讀區(qū)劃分專門的紅色文化閱讀區(qū),放置相關革命題材作品,張貼革命先輩的事跡、名言等;利用大課間戶外活動或課間飯后三五分鐘播放革命故事或紅歌,高亢而激烈,不用考慮學生們在課間做什么,磨耳朵的狀態(tài),以便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學生對革命的理解。也可以舉行紅歌比賽,學?;虬嗉壗M織,以班級為單位或以小組為單位。為了唱好紅歌,體驗戰(zhàn)爭時代的情感,學生將會借助互聯(lián)網或文學資料查詢歌曲信息,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的背景信息,體驗紅歌所要表達的情感。而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人生格言,鼓勵其自警、自省,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fā)其愛國熱情。
從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的編排來看,這些傳統(tǒng)革命教育作品以中國共產黨的艱難困苦奮斗史為主線,為同學們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發(fā)展性和時代性,并且在編排的時候充分考慮各年齡段的學情,呈現出循序漸進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師注意整合革命教育作品,開展主題教學或者單元教學等,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更加充分的深入挖掘革命元素,形成革命精神。
語文教材是小學階段紅色教育的主要依靠,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的作用,先要對教材中的文章進行分析挖掘,將這些紅色教育文章進行分類整合,可以把文章按照體裁的區(qū)別進行分組,如分成散文、詩歌、故事等等,再找準切入點或共同點,對紅色文章進行對比或整合講解,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小學生進行紅色教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然而單純依靠語文教材中的紅色教育文章對小學生進行紅色教育滲透顯然是不夠的,那這時,語文教師就要引導著學生們進行相關課外補充閱讀,畢竟戰(zhàn)爭年代離我們現在已經十分久遠,單靠幾篇文章讓小學生理解當年的艱難坎坷,體悟革命精神也是不太現實。所以教師要課內課外相結合,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來充分調動學生們的感官體驗,使其對當時的情境有一個比較直觀清晰的感受,比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影片,影片包括了圓明園的輝煌歷史以及在我國的重要地位,英法聯(lián)軍在毀壞圓明園的時候用了哪些惡劣的手段,通過圖片來展示圓明園被毀前后的對比圖以及現在流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藏品,通過拓展對比閱讀王英琦《不該遺忘的廢墟》、康橋《眼淚含鐵》等作品,使學生直觀深刻地感受英法聯(lián)軍的暴虐手段和貪婪嘴臉,激發(fā)他們對中國寶貴文化被摧毀的惋惜,讓學生在心里埋下愛國的種子,明白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能吃飽穿暖,能接受良好教育是多么來之不易,一定要學會珍惜,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弘揚先輩們教給我們的那種堅韌不拔、為了勝利可以奉獻一切的崇高品質,升華原有的愛國精神,建立正確的、堅定的人生觀。
我們經常會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充分說明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對于傳統(tǒng)革命作品教學來說,課外時間有助于深化同學心中的愛國精神以及革命精神。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只依賴于課堂教學,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延伸,親身實踐體驗。例如,可以開展“講家鄉(xiāng)的紅色故事”活動,讓小學生通過這次活動去尋找自己家鄉(xiāng)當地的紅色文化,更容易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戰(zhàn)爭時期星火燎原,紅色事跡遍布華夏,每個地方的革命事跡或者革命文物都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小學生通過從自己身邊的革命文化入手,更能深刻地體會到革命精神,更能夠通過今昔對比中感知到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繼承紅色革命思想,發(fā)揚紅色革命精神。當地的革命基地也是同學們學習傳統(tǒng)革命精神的重要課堂,在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處足跡都彌足珍貴。這些遺址文物不僅僅是革命先驅英雄事跡的見證者,也是優(yōu)異的教育資源,折射著革命先輩的光輝理想和不屈信念。革命圣地嘉興、英雄的城市南昌,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共和國的搖籃長汀等革命基地遍布祖國各地,老師可在閑暇時間或者社會實踐時帶領學生參觀,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圖片以及音頻,更好的追溯傳統(tǒng)革命故事,緬懷革命先烈,加深對革命前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解。開展演講活動,讓同學們說出心中所想,積極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教師通過認真聆聽,對學生進行更加深入地教導,這不僅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更能讓傳統(tǒng)革命精神深入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書本上的學習要落到實處才能檢驗學習的好壞,說一千道一萬,都沒有自身實踐來的感受真實,實踐是一個感受紅色精神絕佳的途徑。利用課余時間,走出課堂,教師可以在特定的節(jié)日或紀念日,比如清明節(jié)、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組織帶領學生們去烈士陵園進行掃墓,在實地講解烈士們的偉大事跡,朗誦相關文章詩歌。也許他根本沒有姓名,也許他的事跡根本算不上轟轟烈烈,但是,都是真真切切為了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努力,這種精神就值得學生們去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用一顆敬畏的心去瞻仰這些烈士,學習他們先人后己、付出一切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去參觀博物館,利用圖片了解當時的戰(zhàn)爭的殘忍和戰(zhàn)士們不屈不撓的精神。也可以走進相關養(yǎng)老院,去慰問拜訪曾經參與革命戰(zhàn)斗的老人,聽他們講講革命歲月,去幫助老人們做一些實事,用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寫作也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引導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教學目標下可以適當布置作文讓學生進行練筆。文章也是一種感情的表達,用文字來歌頌英雄,歌頌正義,贊揚真善美。許多文章歷來重視對家鄉(xiāng)的描寫,家鄉(xiāng)不僅有美麗的山川之美,更有歷代涌現的人物之美,有很多英雄事跡就發(fā)生在我們腳下。除了從教材選編的革命題材作品入手,我們也可以將鄉(xiāng)土文化轉化為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懷,了解地方風土人情。因此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感興趣的資料,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英雄事跡、英雄人物,在探究過程中受到革命文化精神的熏陶,以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再讓同學通過自己的文字,不限形式,自由發(fā)揮,可以以寫信的形式和革命英雄進行時空對話,也可以寫寫身邊榜樣故事,表達自己的想法,抒發(fā)情感等等,而學生在此過程中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分享,營造革命文化氛圍,從而對革命傳統(tǒng)形成更深刻的見解。
目前的傳統(tǒng)革命教育也會與學校的其他課程相結合。這種單獨開放的學習方式對于傳統(tǒng)革命思想的集中教育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與此同時,對傳統(tǒng)革命文化教育和學校日常教學的融合也能夠更好地滲透革命思想,以潛移默化的方法開展傳統(tǒng)革命文化教育。比如,可將傳統(tǒng)革命文化教育納入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音樂美術學科教學。
而語文本來是兼具語言性和文學性的課程,同時又是一門對語言文字應用非常敏感的學科,所以語文可以成為向小學生傳播先進紅色文化的主要平臺。在學校語文教育中,老師們根據教學的知識點把握并要求其學生們充分利用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所涉及的紅色革命文化,同時也將紅色革命文化教育作為重要課程,并同時運用了一些革命紀錄片、音頻、圖片以及文字等實物的表現形式,來幫助小朋友們認識潛藏在革命文化深層次的精神文明。如在學校語文課程中關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起源地,與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相關的歷史人物及其文章作品事跡均可加以延伸和引申等。古詩詞教育的課程中,如在教授陸游《示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詩歌時也可借古喻今,時空交疊,介紹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以及戰(zhàn)斗的艱辛與頑強精神,引導學生體會何為中華民族,何為愛國情懷。
針對某一革命題材,小學生自覺參加教育實踐,以總結紅色教學的深入與需要并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內在意識,但不能停留于外在的說教。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的問題上,可作出以下探討:
一是組織主題的辯論賽,或詩歌朗誦會。比如用紅色文化的話題組織辯論賽或詩歌朗誦會,為本校班級學生自發(fā)開展的活動方式,通過組織班級的組織,并進行同學申報,評比成績,老師在活動過程中加以適當指導,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物資等各方面的提高。
二是積極建立活動社團,學生可以通過聯(lián)系校園中對紅色文化教育感興趣的學生群體,并結合校園少先隊工作,成立文化隊伍,同時可以通過文化墻,宣傳單,手抄報等的形式宣傳有關紅色知識的基本信息,同時采取從小局部逐步推進全面的活動開展方式,以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化風尚。
充分借助家長委員會這個組織,選取在孩子家庭中最適宜開展革命教學的典型人物故事,或者邀請有革命老兵或者革命英雄的家庭來校,在學?;虬嗉夐_展故事分享,故事分享會可以經常開展,但規(guī)模不要求較大,也可以學校為單元,提高互動性。身邊的事跡更可以使紅色教學真正走入家庭,走向孩子身邊,而身邊耳熟能詳的名人的事跡也更能夠引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和模仿學習。
此外,家庭課堂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話題,因此紅色革命教育也成為家庭學習的話題之一。家庭課堂可以在每學期中固定舉行兩三期,每次選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以及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以提升教育的針對性,使不同年齡段學生能夠在針對性的活動中獲得成長,從而避免因活動形式不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而達不到理想效果。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創(chuàng)建之中,為了凸顯民族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價值,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的滲透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深刻幫助學生感受到愛國主義情懷和艱苦奮斗精神所帶來的巨大價值,以此樹立正確的三觀,為自身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礎。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向上的將紅色革命文化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活動,豐富紅色革命文化教育體系,確保每一個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和珍惜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刻苦地開展主動學習,樹立良好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成為未來祖國發(fā)展和進步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