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芳
(景泰縣實驗小學 甘肅 景泰 730400)
大環(huán)境背景下,過分強調“知識為本”“升學為重”等這些與教育規(guī)律不相符合的內容,會造成當下社會的焦慮被放大,以至于影響到年幼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幼小銜接現(xiàn)在演變成為了社會性的焦點問題,這需要政府部門做好組織管理,推動幼兒園、學校還有家庭三方通力配合,促使幼小銜接能夠形成常態(tài)化模式。這也意味著,相關教育教學工作者需要從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這兩個層面上做好對幼小銜接工作的規(guī)范和指導。
第一,小學階段的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無論是教育方式、教學內容還是教育模式,其所存在的差異化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一年級教師需要在對這些差異化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應用更具可行性、高效性的手段來進一步強化小學課程與幼兒園知識教育二者的合理銜接力度,確保兒童能夠在教師營造的學習情境中獲得獨立能力、規(guī)則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在確保教學實踐活動的趣味性、有效性、互動性的基礎上,發(fā)展兒童綜合素質能力,形成良好學習意識和行為習慣,進而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能夠實現(xiàn)知識技能的掌握。
第二,從根本上而言,幼兒園所落實的教育內容和小學學科教學中所實施的教育教學理論原則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如果沒有事先對兒童的良好的學習心理進行培養(yǎng),兒童在接受小學階段教育時,就會顯得手足無措,無所適從。除此之外,透過一年級教師的視角,還是能夠看出有相當多的兒童還沒能完全脫離其在幼兒園學習的角色,嚴重地影響到他們參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隨著教育體制的發(fā)展完善,一年級必須把握時代發(fā)展趨勢,在貫徹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的同時,還需要以富有教學實踐性的課程活動,來推動一年級教育教學工作朝高質量方向前進,以更積極的方式促進兒童身心技能的協(xié)同發(fā)展。
第一,從兒童的學習品質上分析:其一,學習的專注力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即注意力比較渙散,課堂上常常走神,注意力的保持時間也相對較短。特別是到了課堂中后段教學時間,需要教師對學生反復提醒和要求。其二,自控力不足。課堂上呆不住,在座位上亂動,甚至隨意在課堂走動,需經歷一段較長的適應時間。絕大部分學生難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喜歡在課堂上講話、頻繁扭動等。“坐不住”是一年級學生最常發(fā)生的情況。其三,缺乏良好的主動性。做事需要依靠教師的物質獎勵,例如教師在管理課堂,需要通過貼小紅花等來維持,學生就會想著我是為了小紅花才坐好,不是覺得上課了必須坐好。其四,知識接受能力較低。具體可以分為,學習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較差,學習的速度比較緩慢,客觀上而言,學習速度與授課內容的難度系數(shù)有著一定關系,有些一年級學生覺得“左與右”的辨別比較難。還有一部份原因則是跟學生的專注度不夠相關。
第二,從身體發(fā)展與健康方面分析:其一,動作發(fā)展動作,特別是體能測試過程中,學生下肢能力有待提升,這反映在跳繩測試指標中很多不合格。協(xié)調性比較差,例如在開展音樂活動中,簡單的拍子動作需要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訓練。其二,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個別一年級學生會出現(xiàn)尿褲子問題,經常跟風;部分難以依據(jù)溫度變化來增加或者減少衣服;安全意識不足,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差。其三,生活習慣方面:對自己的物品不能好好保管,整理速度慢并且不會做好分類歸納;對自己的物品缺乏保護意識,經常丟失學具。其四,站立、坐姿比較差,手和腳無法端正放好。
第三,語言讀寫與交流能力差。小學階段需要大量識字,學習要求加大,學生接受知識學習相對困難。其一,拼音學習難度系數(shù)高,無法在短時間內熟練理解應用?;A不夠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受挫厭學等問題,而有上過幼小銜接班學生則會產生學習過于自信、不腳踏實地等現(xiàn)象。其三,理解能力較差。難以有效接收來自教師的指令。同時對于古詩、笠翁對韻等理解接受也相對較差。其四,書寫中,握筆姿勢錯誤,書寫運筆不正確,難以糾正。問題可以概括為:握筆方式不對;寫的能力欠缺,運筆困難;不會書寫自己的名字。其五,傾聽與表達能力不足,表達不連貫,無法說出完整的話,對于自身的訴求也沒法表達。其六,閱讀過程中沒辦法提取有效信息,齊讀能力較差。
第四,社會規(guī)則適應能力比較差。其一,學生大多理解規(guī)則,但是不會真正做到遵守規(guī)則,對于鈴聲不會形成反應意識,發(fā)言之前不會先舉手。在集體排隊出行做不到安靜有序、經常亂蹦亂跑。其二,缺乏合作意識,要求學生開展分組討論時,容易脫離主題。其三,沖突解決能力較差,同學之間的交溝通能力缺乏,無法自己解決一定的小矛盾。其四,沒有樹立良好的文明禮儀。言行舉止比較差,沒有做到尊重教師?,F(xiàn)在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因此普遍存在脾氣大問題。其四,在社會角色上,大多數(shù)還沒有具備轉變成為小學生角色的意識,沒有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存在畏懼心理。其五,缺乏良好的抗挫能力。一年級小學生入學時存在性格嬌氣,抗挫能力不足問題。
第五,在邏輯能力發(fā)展方面:其一,空間意識不足。首先對于左右方向分不清楚,出現(xiàn)站隊困難,不清楚站立的位置;其二,數(shù)學運算能力差,有一些學生在數(shù)的分解和組合方面能力較差,口算慢,依賴于手指頭計算。在數(shù)的運用上,無法準確翻書翻頁,找不到正確的頁碼。其四,時間概念比較差,做事拖延,不清楚上課時間、下課時間。其五,應用工具和技術能力情況:學生在工具的使用上能力有限,對于剪刀、小量杯等應用存在難度,應用速度緩慢。
第六,藝術表現(xiàn)情況:其一,在學習繪畫時對于如何表現(xiàn)大與小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不準確。感知大小的能力比較弱。其二,涂色不均勻,不會辨別具體顏色。其三,想象力能力差,思維較為固定,不敢想、不敢動。其四,歌唱聲調表現(xiàn)單一,不會輕聲歌唱,缺乏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缺少歌唱時候的肢體語言。
第一,發(fā)揮家校合作的功能作用,進一步培養(yǎng)一年級學生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學校需要主動結合家長的教育觀點和看法,讓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到學校建設、教育工作還有關注孩子成長情況中來,確保一年級小學生教育工作實現(xiàn)有效配合、相互協(xié)調,合理策劃和組織日?;顒?,共同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成長空間[1]。
例如,建議在幼小銜接階段,可以游戲化的方式來推進,發(fā)揮游戲自主游戲特征和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一些歌謠改編或者用實際生活事物創(chuàng)造歌謠作品作為輔助,借助實物投放,以此來鍛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提高孩子學習能力。為了發(fā)展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促使孩子能夠更加清晰地表達出自身的想法,在幼小銜接階段,可基于孩子學習階段特征,構建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模式,利用互動活動來強化孩子的綜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構筑實踐活動所應用到的材料,不但需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同時還要能夠讓孩子產生主動探索的欲望,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表達自我的想法。此外,在幼小銜接階段,在進一步推動孩子語言能力、發(fā)展觀察的時候,要重視內容的適宜性,確保其語言學習內容的難度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體現(xiàn)出差異化的特征。從學校層面,來為家庭教育中所出現(xiàn)的對孩子學習意識、行為意識培養(yǎng)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現(xiàn)象及時給予完善和修正意見,從而改進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層面,需父母長輩盡力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借助二者信息交流和傳達,在強化孩子能力基礎的前提下,形成監(jiān)護人正確的教育觀念,轉變重養(yǎng)輕教的意識,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策略,從而明確家庭教育中幼兒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方向和目標。
第二,幼小銜接工作還需要立足于整體發(fā)展格局,重視對重點問題的解決,突破難點問題[2]。立足于一年級教師的角度來切入,一年級學生在課堂學習、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多種問題,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其一,當前幼小銜接問題相對突出的問題在于學生的學習品質不高,自身的專注能力、自控能力還有語言交際能力比較差,在語言讀寫能力方面,其“識字”、“拼音”比較差。從2012 年《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這份文件就指出,要對兒童的自身學習品質加以強化,并且還給出了研究性成果,這也說明了學習品質對于孩子在后續(xù)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推動作用,這也對幼教領域做出提醒,必須采用多種手段來強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除此之外,還要對“幼小銜接”工作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探索和挖掘,基于“前識字”、“前閱讀”、“前書寫”等多個層面來解決“識字”、“拼音”等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產生的問題。其二,推動“幼小銜接”高質量推進,還要對鄉(xiāng)村地區(qū)加大關注力度,受制于資源和其他客觀因素影響,鄉(xiāng)村地區(qū)存在的幼小銜接問題更加嚴重,鄉(xiāng)村小學一年級學生在語言表達、知識理解、語言文字學習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必須解決“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問題現(xiàn)象。通過增大對鄉(xiāng)村地區(qū)教育資源的投放,實現(xiàn)各地區(qū)的均衡化發(fā)展。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實際上是兒童從幼兒園教育過渡到接受系統(tǒng)化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事實上,兒童個體存在的差異化特征也造成不同兒童所需要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也有所不同,從根本上發(fā)揮學校教育的系統(tǒng)作用,解決幼小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兒童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小學階段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