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婷
【摘要】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可以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的推力,既可滿足學生探索語文知識的意愿,又能促進其思維活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可依據(jù)小學低年級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加深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打造高效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苯處熆蓮膶W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融入情境教學法,通過視頻、圖片、音樂、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強低年級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體驗感,提升其對語文學科學習的興趣,并借助興趣驅動,提升語文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提高低年級語文課堂效率。
一、音樂情境,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
音樂是微妙的語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音樂情境,渲染語文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音樂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
一年級小學生正是最好動的時候,不喜歡拘束的課堂,所以在課程導入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就尤為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情景設置,若能吸引住學生的目光,就會使整堂課效果事半功倍。如教學“我是小學生”時,可以選擇兒歌《上學歌》導入,這首兒歌朗朗上口,既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貼合課程內容,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配樂朗讀培養(yǎng)學生韻律感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重復朗讀課文是相當枯燥的事情,但不反復練習又很難將課文讀好。此時加入一段音樂,往往會激發(fā)他們內心的積極性。在教學《小小的船》一課時,插入一段兒歌《小小的船》,課文變成了歌詞,伴著悠揚的曲調,學生情不自禁地輕輕哼唱。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進入到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象自己坐在月亮船上,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吟誦課文,體會課文的韻律感。
3.音樂結尾升華文章主題
課堂結尾時可以選擇適合文本格調的歌曲,把有聲的音樂和無聲的文字相結合,讓學生欣賞樂曲的同時喚起文中場景,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升華文章的主題。如在《升國旗》一課結尾時,播放國歌,學生自發(fā)起立,面向教室前的國旗行注目禮,直到國歌聲停止。一段音樂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讓學生為自己能成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做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加入一點音樂,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使得課堂韻味十足的同時,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畫面情境,搭建語文學習橋梁
小學低年級學生喜歡形象、生動的畫面,且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閱讀經(jīng)歷有限,很多概念都處于抽象和模糊的層面。無論是識字還是讀文,學生都無法單靠語言文字來記憶,此時借助畫面會讓學生更有共鳴,從而達到識記和理解的效果。
1.畫面使文字更生活化
在小學階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而識字又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象形字源于實物,源于大自然。因此,教師在教學象形字時,可以借助畫面,先出示該象形字的客觀實物圖,再播放該字從甲骨文到現(xiàn)代文的轉變過程,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識記該生字。例如學習生字“日”時,可以先出示太陽的畫面,再出示“日”的甲骨文圖形,甲骨文“日”的圖形和實物太陽很相似,頓時拉近了文字和學生生活的距離。然后依次出示“日”的金文、小篆、隸書、正楷的字體。學生能清楚地看到“日”從實物到文字的變化,感受古人造字的聰慧和神奇,識記生字的效果達到最佳。
2.畫面使文字更具象化
低年級學生因其年齡較小,通常都會有知識儲備不足、語言表達能力普遍比較弱的特點。此時,如果有畫面的幫助,就會將學生從抽象的文字帶回到形象具體的空間,讓學生有話可說。在教學《雷雨》一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雷雨雖是夏天的一個自然現(xiàn)象,但對于二年級學生而言卻很陌生。此時通過視頻,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烏云壓下來,天氣悶熱,閃電越來越亮,好似把天空劈開,雷聲、雨聲越來越響,交織在一起的情節(jié)。雷雨視頻通過畫面將雷雨前和雷雨時的變化展現(xiàn)出來,帶給低年級學生的感受是單靠文字理解遠遠達不到的,視覺和聽覺帶來的效果往往比簡單的文字更讓人震撼。
畫面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為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搭建橋梁。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適當加入靈動鮮活的畫面情境,通過圖片或視頻資料使學生形象直觀地識記漢字、讀懂課文內容,在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
三、問題情境,打造語文學習思維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邏輯還沒有完全構建,需要教師的指引,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設計引導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1.創(chuàng)設趣味性問題,吸引學生投入課堂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進行分析,并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創(chuàng)設趣味性問題,既要緊扣教學內容,又要契合學生的興趣點,這樣才能通過問題點燃學生熱情,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在教學課文《青蛙寫詩》時,通過“青蛙寫詩時誰來幫忙”以及“他們是如何幫忙的”這兩個問題展開,引導學生在文中圈畫關鍵信息,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問題,既富有趣味性,又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沉浸在課堂之中。教師通過有效又有趣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打造活躍高效的課堂。
2.創(chuàng)設任務化問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
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可以設置一定的任務引導學生以學習任務為主線,圍繞某個問題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性的學習。例如教學《找春天》一課時就可以創(chuàng)設任務化問題:“孩子們是怎么找春天的?”要探究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先讀懂課文內容,找到“春天藏在哪兒”以及“孩子們找到了什么,即春天是什么樣的”。然后學生可以通過課文中圈畫的關鍵信息,結合自己的理解,解決“孩子們是怎么找春天的”這一問題。學生借助任務化問題可以自主將課文中的句子讀明白、理解透,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路。
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可依據(jù)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在綜合考慮下,進行問題的設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提升學生語文思維能力。
四、實踐情境,體驗語文學習魅力
充滿智慧的實踐活動,可有效幫助學生在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活動中體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從中不斷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時,應該重視實踐體驗活動設計,例如角色扮演、故事創(chuàng)編、課本劇展現(xiàn)等。
1.角色扮演展現(xiàn)學生個性化
角色扮演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相對簡單的實踐體驗活動,創(chuàng)設出貼合課文內容的表演情境,讓學生在深入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角色展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個性化的表達能力。在教學《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時,學生自行分組,選擇角色,進行表演。學生經(jīng)過扮演角色,將各種角色細致拿捏,不僅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個性,還提升了對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故事創(chuàng)編體現(xiàn)學生創(chuàng)新力
創(chuàng)編故事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難度較高,教師需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有話想說。在教學口語交際“小兔運南瓜”時,學生就需要通過觀察圖片來思考故事缺失的內容,即小兔子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運回家?學生可以抓住南瓜的特點(形狀、大小、重量)來進行創(chuàng)編,例:小兔子可以把南瓜當作輪胎滾回家。在創(chuàng)編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加入故事的首尾將故事說完整、說具體。故事創(chuàng)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將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融入課堂,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
總之,巧妙運用情境教學法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在滿足學生探索語文知識意愿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提升其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力,提升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米福英.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啟迪與智慧(上),2022(05).
[2]唐力揮.情景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1(19).
[3]馬連花.試論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