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杰 | 河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
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的探究方向發(fā)生偏移,且教師對偏移的方向充滿疑問,這時候該怎么辦?面對案例中的雙重教育問題,我嘗試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給教師帶來一些啟發(fā)。
活動中,樂樂的發(fā)言引發(fā)了班內幼兒之間的爭論。樂樂的發(fā)言對于本階段幼兒的語言水平和認知水平來說,會給教師一種意想不到的感受,會覺得樂樂的發(fā)言超越了同年齡段的其他幼兒,很有水平。但是需要明確的是,這是一場科學活動,其目的和關鍵是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給幼兒解釋不倒翁不倒原理的時候,教師不能被“帶偏”,要嚴格遵循客觀規(guī)律,科學客觀地解釋。
整個探究活動中,樂樂挖掘了為人處世之道,并沒有達到預設的科學學習目標。根據這一情況,教師應積極進行反思,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應引導幼兒將探究重點放在哪里?
案例中教師預設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幼兒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學會制作不倒翁,基本掌握不倒翁不倒的平衡狀態(tài),活動涉及了科學制作和科學實驗。在科學制作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帶著幼兒探究使用哪些適宜的材料,討論制作流程與技巧,恰當地引導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對不倒翁不倒的原理探究過程,其實就是科學實驗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提出實驗假設,思考實驗的影響因素,并控制無關變量,如橡皮泥的大小、放在底部的位置等,進行驗證并得出準確的結果,然后讓幼兒記錄實驗結果,通過分享討論,最終歸納推理,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感知能力、思考猜測能力、測量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信息記錄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科學探究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嚴肅認真、客觀公正、敢于創(chuàng)新、獨立思考、尊重事實、謙虛謹慎、樂于合作等良好品質。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許多幼兒受到媒體的影響,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符的言行?!靶〈笕藘骸爆F象在當今社會較為普遍,主要表現為語言成人化、心理成人化、行為成人化。
案例中的樂樂課外知識豐富,從“小老師”“小大人兒”的稱呼就可以看出,樂樂一定經?!罢Z出驚人”,表現出一種成人化傾向。部分父母可能會因孩子“說大人話辦大人事”感到驕傲、自豪,認為這是聰明懂事的表現,其實不然。如果幼兒的語言發(fā)展跳躍了幼兒期的直觀形象積累階段,那么他的思維發(fā)展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當一個人太懂得人情世故之后就容易變得圓滑,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考慮很多,不愿意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害怕得罪別人。在成人世界中,這是成熟的一種表現,但是幼兒不應在本該純真的年紀變得太過成熟穩(wěn)重,這容易讓幼兒失去自我,失去童真,失去一些本該有的快樂。盧梭曾提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個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不能忽略童年的存在,更不允許童年的消失。
案例中教師發(fā)現,樂樂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強,對事物缺乏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只是通過借助課外讀物豐富自身的知識。但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應該具備發(fā)現世界、改造世界的好奇心與創(chuàng)造力。成人要注重真善美教育,培養(yǎng)幼兒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讓幼兒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充滿向往、充滿熱愛。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案例中樂樂略顯成熟的言行可能是通過觀察、模仿其父母的行為習得的。比如在生活中對父親的言行舉止進行觀察,經過記憶、練習,在機會出現的時候表現出來。樂樂的父母可能在家中經常強調哥哥的責任和擔當,使樂樂認為自己是“小大人兒”。同時,當樂樂做出一些大人的行為時,父母可能對此反應積極、給予夸獎或鼓勵,使樂樂以為這樣做是“好”的。當大人式言行不斷得到“正強化”,樂樂便會堅持展現大人式行為。
其次,幼兒在家庭中與兄弟姐妹的相處模式會影響他在幼兒園與其他同伴的相處。樂樂在家庭中是哥哥,來到幼兒園,他會習慣性地將自己代入哥哥的角色,將幼兒園中的其他幼兒看作弟弟妹妹,所以他在幼兒園中會有略顯成熟的言行舉止,希望獲得其他幼兒的認可、尊重甚至是崇拜。
最后,閱讀影響幼兒的語言表達。比起通過直接觀察、動手操作等獲取經驗,樂樂更傾向于借助現有理論,采用間接經驗豐富知識,這與大班幼兒求知欲強、積極提問、愛觀察和喜歡動手嘗試的特征相悖,而與成人主要通過閱讀獲取經驗的方式相似。成人會受到書籍中語言、觀點的影響,幼兒也不例外。樂樂說出的話有可能并不是他通過思考或組織語言產生的結果,他甚至不一定理解其中的含義,更不易理解為人處世之道。樂樂之所以能夠說出那番話,可能只是對于書中部分內容有深刻的記憶,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回憶和復現,這并不能表示幼兒的心智發(fā)展達到成熟水平,只能反映出幼兒的記憶水平和對一些詞句的積累。這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行為表現,做出進一步判斷。
兒童時期是獨立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是兒童的自我意識水平隨年齡的增長逐漸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還處在較低水平,無法對自己的行為加以判斷與控制,需要教師科學介入。
案例中教師的做法是認可了樂樂超出同齡人的閱讀積累量,沒有對樂樂偏離教學主題的發(fā)言提出批評,可以看出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對意外情況做出準確處理,并且能做到尊重幼兒,具備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但是教師也應意識到樂樂的心理成熟度、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是區(qū)別于成人的,面對樂樂成人化的觀點,教師應先了解他為什么產生這樣的聯(lián)想,再對不當的地方進行引導,不要全盤否定或肯定。教師應引導幼兒積極地思考問題,向幼兒解釋,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不是因為表面的“圓滑”,而是由于重心較低,并自然地將話題拉回科學探究。對于社會為人處世之道的理解是長期性的,需要幼兒自我探索。如果幼兒對于這一問題特別感興趣,教師也可以適當引申,用不同的例子推動幼兒多方面思考問題,比如生活中立方體能夠站立不倒、球則會到處滾動……使幼兒能夠辯證地思考問題。
在完成科學探究活動之后,教師可以針對樂樂提出的“乒乓球精神”做活動延伸,邀請樂樂為大家講解什么是“乒乓球精神”,將“小大人兒”變成“小老師”。同時,還可以讓幼兒回家找一找關于“乒乓球精神”的書籍,并在下一次活動中分享。此外,教師應當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樂樂的家庭環(huán)境,了解其父母的教育方式,適當指出家庭教育的有待改進之處,并建議家長多與樂樂互動、引導樂樂動手嘗試,更多通過實踐來發(fā)現生活中的道理。
從幼兒全面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樂樂在語言表達和思維拓展方面發(fā)展水平較高,就此教師應該鼓勵幼兒多看書,豐富知識,給予樂樂正向反饋。同時,教師應該重視樂樂動手能力不強、好奇心不強的特點,從而豐富活動的形式,吸引樂樂的注意力,給予樂樂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