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吉祥
摘? ?要:高校的社會服務理念發(fā)軔于美國,后輻射至世界各國,且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四新”建設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相繼出臺后,我國對高校社會服務寄予更多的新期望,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加強對高校社會服務的評價,再以評價為杠桿撬動高校社會服務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英國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以“知識交換框架”為主、“教學卓越框架”和“研究卓越框架”為輔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該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高校社會服務評價的獨立性、肯定文科的社會服務價值、追求評價效益的最大化、“輕”排名而“重”提升,對我國未來開展獨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具有一定的鏡鑒價值。
關鍵詞:英國;新文科;社會服務;高校評價;高校排名
中圖分類號:G646?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8.05
一、 前言
教學(人才培養(yǎng))、研究(知識生產(chǎn))和社會服務是現(xiàn)代高校三個主要的職能,這是比較主流的說法①。其中,社會服務職能以前兩個職能為基礎,是前兩個職能在社會層面的延伸,它的確立在高校和社會之間搭起了直接互動的橋梁,顛覆了過去高校鮮少參與社會事務的形象,將高校從封閉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通常認為,高校社會服務理念和主張發(fā)軔于美國。美國高校有著悠久的社會服務傳統(tǒng),早在殖民地時期,美國高校就初步表現(xiàn)出社會服務的傾向。一方面,美國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殖民地政府公仆和“同化”印第安人等社會職能[1],客觀上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美國高校的教師主要由宗教人士擔任,他們在教學之余,還會依托宗教組織,向當?shù)鼐用裉峁┲驹刚咝再|(zhì)的各類社會服務。[2]不過,這里的高校社會服務還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F(xiàn)代意義上的高校社會服務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確立于20世紀初期[3],標志性事件分別是1862年美國《莫雷爾法案》②的頒布和“威斯康星理念”③的提出。此后,高校社會服務理念不斷發(fā)展和普及,由美國輻射至世界各國,逐漸成為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的普遍共識。
在我國,大力推進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建設,穩(wěn)固提升高校社會服務水平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目標。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聯(lián)合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在天津共同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nóng)科和新文科建設(簡稱“四新”建設)。該計劃的預期目標之一就是要“提高高校服務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能力”[4],對高校文科的社會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改進高等學校評價,使“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能夠“突出主動服務國家需求”。[5]換言之,就是要加強對高校社會服務的評價,通過評價的杠桿作用激發(fā)高校服務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活力。
目前而言,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和社會服務職能的復雜性,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我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建設都還處在探索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或體系,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故而,現(xiàn)階段對高校社會服務評價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價值。
作為當今世界上高等教育高度市場化的國家之一,英國向來重視高校的社會服務效益,特別是二戰(zhàn)以來,在新自由主義④思想浪潮的影響下,歷屆政府頒布的一系列重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都強調(diào)高校社會服務。譬如,英國教育與技能部(現(xiàn)英國教育部)于2003年出臺的《高等教育的未來》(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白皮書重新闡釋了高等教育的價值,要求高校與工商業(yè)加強聯(lián)系,鼓勵高校為社區(qū)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6]為落實相關政策,引導高校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英國采取將社會服務納入高校評價的做法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實踐,最終孕育出較為完善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本研究以英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為研究對象,分析該模式具體的實踐路徑,總結(jié)該模式的特點和經(jīng)驗,以期為我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工作提供借鑒。
二、實踐路徑
教學和研究是實現(xiàn)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基礎,一所高校的社會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教學和研究水平?;谶@個邏輯,英國不僅設置了獨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項目,還在專門考察高校教學和研究水平的評價項目中有意地增加指向社會服務的元素,試圖全方位、多維度地評價高校社會服務水平。英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正是依托于這些評價項目運行的,它們主要包括“知識交換⑤框架”(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KEF)、“教學卓越框架”(Teaching Excellence and Students Outcomes Framework,TEF)和“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見圖1)。英國教育部和商業(yè)、能源與工業(yè)戰(zhàn)略部時任部長克里斯·斯基德莫爾(Chris Skidmore)曾高度贊揚三個評價項目的價值,認為“KEF、TEF和REF既向各方提供了衡量英國高校社會服務水平的新途徑、新方法,也進一步提升了英國高校在本土和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7]
(一)“知識交換框架”:獨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
KEF是由英國研究與創(chuàng)新署(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UKRI)下設的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England Research)負責開發(fā)、實施和管理的獨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項目。UKRI是由英國商業(yè)、能源與工業(yè)戰(zhàn)略部資助成立的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gòu),它致力于為英國構(gòu)建一個使所有人都能從中獲益的、卓越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體系。[8]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是UKRI附屬的執(zhí)行組織之一,它主要負責為英國高校研究和知識交換活動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持,進而釋放英國高校在引領社會發(fā)展方面的潛力,并最終提升英國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9]
2017年11月,英國政府發(fā)布《工業(yè)戰(zhàn)略: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英國》(Industrial Strategy: Building a Britain Fit for the Future)白皮書,督促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開發(fā)KEF。[10]2019年1月,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發(fā)布初版KEF,并公開征求各界意見。2020年1月,第一輪KEF評價正式實施,首次評價結(jié)果已于2021年3月公布。此后,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將每年公布一次KEF評價結(jié)果。第二輪KEF(KEF2)評價的結(jié)果也已于2022年9月公布。第三輪KEF(KEF3)評價正在醞釀中。
1. KEF的主要目標
立足于多元的服務對象,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為KEF設定了三個主要目標[11]:一是為高校提供可反映其自身社會服務水平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幫助高校更好地認識和改善自身的社會服務表現(xiàn);二是為高校的利益相關者(政府、企業(yè)、學生等)提供更多的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決策,如政府的財政資金分配、企業(yè)的合作伙伴選擇和學生的擇校傾向等;三是通過向各方提供更易獲得的、具有可比性的信息,以實現(xiàn)更高的目標,即提升社會透明度和落實公共責任制,最終使所有人受益。
2. KEF的高校分類
英國高等教育結(jié)構(gòu)具有多樣化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高校類型的多樣化。不同類型高校之間的定位、資源和優(yōu)勢不同,各具特色,在服務社會的方式和能力方面也各有千秋。因此,KEF采取“分類評價”的思路和模式,對參與評價的高校進行分類,讓不同類型的高校在適合自己的“賽道”上比較、競爭。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評價結(jié)果的公平性、科學性和可比性;另一方面,高校之間的比較、競爭轉(zhuǎn)變成同類型高校之間的比較、競爭,差距既“看得見”也“夠得著”,有利于調(diào)動高校發(fā)展的積極性。
以“知識基礎的類型和規(guī)?!薄爸R生產(chǎn)的類型和規(guī)?!薄皩嵨镔Y產(chǎn)”等影響高校社會服務方式和能力的關鍵因素為分類依據(jù)[12],KEF將英國高校劃分為七大類,其中STEM類高校又細分為三小類[13](見圖2)。另外,各大類中的高校名額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鑒于高校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KEF定期對高校重新分類。
3. KEF的評價內(nèi)容
KEF將評價內(nèi)容劃分為七大維度(見表1)[14],基本上涵蓋了英國高校所有常見、重要的社會服務活動領域。在各維度之下,KEF又分別設置了18個指標,其中定量指標16個,定性指標2個。[15]這些評價指標的選取主要基于兩點考量:一是指標的適切性,即指標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反映高校的社會服務水平,且適用于各類型高校;二是指標的可及性,即反映相關指標水平的數(shù)據(jù)或信息是否容易獲取,且不會耗費過多的人力、物力、財力。
4. KEF的評價方法
從評價內(nèi)容和指標可以發(fā)現(xiàn),KEF采取的是定量和定性相結(jié)合的評價方法。在定量方面,首先,通過專門研制的算法計算出各定量指標近三年的平均數(shù);其次,根據(jù)平均數(shù)對高校在各定量指標中的位置進行排序(參與KEF2評價的高校共135所,故最低位次是第135位);再次,計算高校在各定量指標中排名的總和,求得一個總排名值(假設某高校16個定量指標都排在第1位,其總排名值就是16);最后,無論是單個指標的排序還是總排名都將轉(zhuǎn)化為等級⑥的形式呈現(xiàn)。[16]在定性方面,KEF評價高校在“地方發(fā)展和復興”與“公共和社區(qū)參與”的過程中引入定性評價,是因為高校在這兩個維度中的許多社會服務活動及其貢獻難以量化,如文化服務,而說明性材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缺陷。說明性材料由三大部分構(gòu)成:其一,與社會服務相關的高校背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辦校宗旨、發(fā)展歷史和優(yōu)勢學科等;其二,從戰(zhàn)略目標、活動實施和結(jié)果反饋三個方面論述高校對“地方發(fā)展和復興”的貢獻,并提供相應的證據(jù)材料;其三,從戰(zhàn)略目標、支持系統(tǒng)、活動實施、保障機制和后續(xù)改進五個方面論述高校在“公共和社區(qū)參與”方面的努力,并提供相應的證據(jù)材料。[17]
5. KEF評價的結(jié)果圖譜
在結(jié)果呈現(xiàn)上,不同于大多數(shù)高校評價項目熱衷于“講排名”的做法,KEF跳出排名思維,著力打造全面展示高校社會服務表現(xiàn)的結(jié)果圖譜,真正實現(xiàn)了評價結(jié)果的“可視化”。KEF評價將結(jié)果圖譜命名為“KEF儀表盤”(KEF dashboards)。圖譜以網(wǎng)絡平臺為載體,主要呈現(xiàn)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各高校在各項定量指標中的表現(xiàn);二是各類型高校群在各項定量指標中的整體表現(xiàn);三是各高校的定性指標說明性材料。[18]圖譜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便捷靈活,瀏覽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任意兩所高校進行橫向?qū)Ρ?,從而更直觀地了解各高校社會服務的優(yōu)勢和短板。
6. KEF的審查機制
為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偏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不足,KEF設計了一套項目審查機制。審查工作仍由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牽頭,一般在KEF評價結(jié)果公布后、下一輪KEF評價實施前開展。具體來說,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會以在線調(diào)查問卷的形式,向參與KEF評價的高校和其他對KEF感興趣的機構(gòu)或個人收集反饋意見和建議,并據(jù)此修訂下一輪的KEF評價實施方案。例如,第一輪評價結(jié)果分為10個等級,經(jīng)過審查,大部分人認為這樣分級過于瑣碎,建議分為5個等級,該建議最終在KEF2評價中得到了體現(xiàn)。通過審查,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打通了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溝通渠道,使雙方建立起了平等互惠的合作關系,有益于KEF的良性發(fā)展。
(二)“教學卓越框架”:提供教學維度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信息
2016年5月,英國政府發(fā)布《知識經(jīng)濟的成功:教學卓越、社會流動和學生選擇》(Success as a Knowledge Economy: Teaching Excellence, Social Mobility & Student Choice)白皮書,呼吁全面改革英國高等教育體系,提出實施TEF。[19]TEF是由英國學生事務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OfS)負責實施和管理的高校教學評價項目,其評價結(jié)果與高校的學費標準掛鉤,在激勵高校改善教學的同時,也影響著學生的擇校意愿。OfS成立于2018年,是由英國教育部資助的、與高校攜手保障高校學生利益的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gòu)。
盡管TEF并不是專門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項目,但它卻可提供教學維度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信息,這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TEF評價指標涉及高校社會服務活動。TEF包含“教學質(zhì)量”“學習環(huán)境”和“學生學習成果”三個維度的評價內(nèi)容。其中,“學生學習成果”又具體包含就業(yè)深造率和高技能就業(yè)深造率等反映學生就業(yè)情況的評價指標,而學生就業(yè)正是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路徑和體現(xiàn)。二是鼓勵高校提交能證明其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成長和地方發(fā)展的案例材料。[20]可見,TEF重視教學對社會所產(chǎn)生的實際影響,它并沒有把卓越的教學束之于課堂這個微觀場景中,而是在更廣泛的社會場景中探討教學的卓越性,使教學的社會影響成為評判教學卓越性的重要依據(jù)。
(三)“研究卓越框架”:提供研究維度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信息
英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嘗試對高校研究活動實施系統(tǒng)性的評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英國高校研究評價項目經(jīng)歷了多次迭代[21]:從最初的選擇性研究評價項目(Research Selectivity Exercise,RSE),到研究水平評價項目(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再到現(xiàn)在的REF。REF長期得到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蘇格蘭資助委員會(Scottish Funding Council,SFC)、威爾士高等教育資助委員會⑦(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Wales,HEFCW)和北愛爾蘭經(jīng)濟部(Department for the Economy,DfE)四個高等教育資助機構(gòu)的支持,目標是通過評價等手段持續(xù)為英國高等教育各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世界先進水平的、充滿活力的、反饋機制靈敏的基礎條件。[22]自誕生以來,REF僅完整地實施過兩次:第一次在2014年(REF2014),共有154個高校參與評價;第二次在2021年(REF2021),共有157個高校參與評價。
類似于TEF,REF在英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中主要起到補充作用,可提供研究維度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信息。第一,REF評價指標同樣涉及高校社會服務活動,包含“研究產(chǎn)出”“研究影響”和“研究環(huán)境”三個維度的評價內(nèi)容。其中,“研究影響”是REF提出的一個自定義概念,它特指研究成果的非學術性影響,即“研究成果對經(jīng)濟、社會、文化、公共政策、公共服務、健康、環(huán)境和生活質(zhì)量等非學術領域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或帶來的良性改變”[23],而這些影響和改變與高校社會服務息息相關。而且,REF2021中“研究影響”的評價權重由REF2014的20%提升到25%[24],其對研究社會影響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第二,REF和KEF的關系密切。其一,它們都由英格蘭研究資助委員會開發(fā)、實施和管理,評價理念相類似;其二,它們獲取評價數(shù)據(jù)的來源存在重疊,如英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HESA);其三,REF的數(shù)據(jù)和結(jié)果將影響KEF的實施,如2023年實施的KEF3將參考REF2021的數(shù)據(jù)和結(jié)果對高校重新分類。[25]
總之,英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以KEF為主、TEF和REF為輔,且三者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關系:一方面,三個評價項目彼此獨立、各有側(cè)重;另一方面,TEF和REF在評價內(nèi)容上與KEF有著不同程度的重合,形成了互補的效果,如圖3所示。這實際上反映了當前英國高等教育兩個重要觀念或傾向。一是高校各職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統(tǒng)一的職能系統(tǒng)。不能跳出教學和研究空談社會服務,反之亦然。它們互相影響,協(xié)調(diào)配合,共同發(fā)展,且未來的聯(lián)系將更加緊密。二是愈發(fā)強調(diào)高校對地方發(fā)展的價值。長期根植于各地的高校在理論上應該比任何個人或機構(gòu)都更熟悉所在地的優(yōu)勢和長處[26],因此,高校必須充分利用這份熟悉和自身資源,廣泛地參與到促進地方發(fā)展的建設工作中,主動地關心、親近、服務社會。這種“社會本位”的高等教育觀念或傾向?qū)τ咝I鐣赵u價乃至整個英國高校評價體系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特點與啟示
通過對英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的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四方面的特點。基于這些特點,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結(jié)合我國實際,可總結(jié)出相應啟示。
(一)高校社會服務評價的獨立性
隨著高校組織的不斷演進以及知識生產(chǎn)模式的改變,高校的社會服務不再處于高校職能的邊緣。[27]正是因為意識到高校社會服務的重要性,英國政府在實施REF和TEF后仍決定開發(fā)KEF,將社會服務從紛繁的高校評價內(nèi)容中“拎出來”單獨評價,為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提供專門支持,就此彌補英國高校評價體系一度缺失的關鍵一環(huán)。
我國同樣重視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發(fā)揮,曾在多個重要教育政策文件中釋放“鼓勵高校為社會服務”的信號。然而,我國目前仍未有獨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項目,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社會服務”只是高校評價項目眾多評價模塊或指標中的一個占比較小的存在,如由第三方機構(gòu)實施的“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將“服務社會”設為其10個評價模塊之一、由教育部實施的“學科評估”將“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設為其4個一級評價指標之一等。這既不足以凸顯高校社會服務的重要性,也不利于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發(fā)揮。在未來,可嘗試開展對高校社會服務專門評價,為進一步構(gòu)建獨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體系積累經(jīng)驗、打下基礎。
(二)肯定文科的社會服務價值
文科指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由于學科性質(zhì)特殊等原因,文科的社會服務價值長期處于被低估、誤估的狀態(tài),以至于很難得到真正客觀公正的評價。這種偏見正侵蝕著“文科人”的學科自信,不利于文科的健康發(fā)展,亟待糾偏。自“新文科”提出以來,我國學者圍繞“新文科”進行了諸多討論和研究,這其中就包括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更科學地評價文科社會服務價值。英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肯定文科的社會服務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文科社會服務價值評價難”的問題,為我國提供了思路。首先,要扭轉(zhuǎn)“高校社會服務價值等同于經(jīng)濟效益”或“高校社會服務價值和經(jīng)濟效益高度掛鉤”的觀念,為文科的社會服務價值正名。盡管文科的經(jīng)濟貢獻在很多時候比不上理科,但文科在引領社會文化、塑造精神文明、啟迪大眾思想等方面大有可為。特別是在浮躁功利的現(xiàn)代社會,相較于經(jīng)濟效益,這些隱性的、更長遠的社會服務價值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其次,要設置合理的評價指標。文科服務社會的方式多樣,評價指標應能最大限度地捕捉各種文科社會服務活動,避免“漏評”“錯評”。最后,可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jié)合的評價方法。文科的社會服務大多是文化的、精神的、抽象的,而非物質(zhì)的、具體的,因此難以量化,這就需要定性方法的配合,如調(diào)查訪談、專業(yè)同行評議和文本材料分析等。
(三)追求評價效益的最大化
英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力求評價效益的最大化,做好“加減法”。所謂做“加法”,一是拓展評價結(jié)果的使用場景,既要能幫助學生擇校,又要能給企業(yè)和高校搭橋牽線,還要能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二是豐富評價結(jié)果呈現(xiàn)細節(jié),如KEF的結(jié)果圖譜,不只是讓瀏覽者知道“哪所高校社會服務水平高”,還要讓他們知道“為什么高”“高在哪”“和其他高校比較如何”等。所謂做“減法”,就是盡可能降低評價成本。現(xiàn)階段KEF所用的評價數(shù)據(jù)主要是各類統(tǒng)計機構(gòu)的現(xiàn)成數(shù)據(jù),由此節(jié)省了大量數(shù)據(jù)收集成本,也減輕了各高校的應評壓力。REF則明確堅持“物有所值”的評價原則,保證在不影響評價質(zhì)量的前提下花最少的錢。
(四)“輕”排名而“重”提升
近年來,高校排名風氣席卷全球,各類高校排名榜單使人應接不暇,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QS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和軟科排名等。對此,不少學者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高校排名所塑造的“理性牢籠”,使高校把手段作為目的,只追逐“表明光鮮”的成功,而真正的學術進步,則被棄之腦后。[28]也有高校以實際行動反對高校排名,如南京大學、蘭州大學退出QS排名;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退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法學院排名?;蛟S是因為感知到簡單粗暴的高校排名所潛藏的危害,英國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以圖譜的形式展示評價結(jié)果,刻意弱化排名元素,引導高校將精力更多地放在發(fā)現(xiàn)不足、改進提升上。我國未來開展獨立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也應秉持這種“輕”排名而“重”提升的評價理念,斟酌評價結(jié)果呈現(xiàn)形式,莫讓本可提供教育信息、激勵教育實踐的教育評價活動淪為本末倒置的“數(shù)字游戲”。
四、結(jié)語
總體上來說,以KEF為主、TEF和REF為輔的高校社會服務評價模式在英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模式在各英國高校內(nèi)部產(chǎn)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提升高校對社會服務的重視程度,促成一系列高校服務社會的經(jīng)典案例[29],基本實現(xiàn)“以評促建”的效果。當然,該模式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在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將面臨各種挑戰(zhàn)、困難和質(zhì)疑,英國政府也勢必會有所回應、做出調(diào)整,后續(xù)做法值得我國學者持續(xù)關注。
注釋:
①在國內(nèi),這種說法最早由廈門大學潘懋元先生提出。另外,也有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不同的意見,但影響力和認可度均不及前者。
②《莫雷爾法案》(Morrill Act)規(guī)定美國聯(lián)邦政府向各州撥贈土地并將土地的部分收入用于開辦農(nóng)業(yè)或機械類技術學院,即“贈地學院”(Land-grant colleges)。這些學院一改高校重學術輕應用的傳統(tǒng),轉(zhuǎn)而為工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服務。
③一般認為,“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由美國威斯康星高校校長查爾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提出,其核心觀點是高校必須為區(qū)域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
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由英國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發(fā)展蛻變而來的一種政治、經(jīng)濟學思潮。教育領域的新自由主義傾向主要表現(xiàn)為教育的市場化和教育評價的標準化。
⑤在英國高等教育語境中,“知識交換”指代各種形式的高校社會服務活動。如果說研究是生產(chǎn)知識的過程、教學是傳播知識的過程,那社會服務就是交換知識的過程。
⑥KEF將評價結(jié)果分為5個等級:排序在前20%為等級5,表示非常高水平的社會服務;排序在21%~49%為等級4,表示高水平的社會服務;排序在50%~59%為等級3,表示中等水平的社會服務;排序在60%~79%為等級2,表示低水平的社會服務;排序在80%~100%為等級1,表示非常低水平的社會服務。
⑦根據(jù)2022年9月8日實施的《威爾士高等教育與研究法》(Wales Tertia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ct)規(guī)定,威爾士政府將解散威爾士高等教育資助委員會,并計劃于2023年成立新的高等教育與研究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ertia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CTER)取而代之。預計,CTER在未來將繼續(xù)資助和支持REF。
參考文獻:
[1][2]WARD K. Faculty service roles and the scholarship of engagement[M]. California:Wiley Subscription,2003:18,20.
[3]陳貴梧. 美國高校社會服務使命及其實現(xiàn)路徑[J]. 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101-10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的通知[EB/OL]. (2019-04-18)[2022-07-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23_379238.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2-07-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 5551032.htm.
[6]易紅郡. 戰(zhàn)后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M]. 長沙:湖南師范高校出版社,2012:207-209.
[7][26]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minister reinforces the civic role of institutions[EB/OL].(2019-02-13)[2022-07-13]. https://www.gov.uk/government/speeches/universities-minister-reinforces-the-civic-role-of-institutions.
[8]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UKRI corporate plan 2020-21[EB/OL]. (2020-09-01)[2022-07-13]. https://www.ukri.org/wp-content/uploads/2020/10/UKRI-091020-CorporatePlan2020-21.pdf.
[9]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Who research England is[EB/OL]. (2022-06-24)[2022-07-13]. https://www.ukri.org/about-us/research-england/who-we-are/.
[10]HM Government. Industrial strategy: building a britain fit for the future[EB/OL]. (2017-11-27)[2022-07-13].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664563/industrial-strategy-white-paper-web-ready-version.pdf.
[11]Research England.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consultation[EB/OL]. (2019-01-09)[2022-07-14]. https://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ukgwa/20210802101956/https://re.ukri.org/sector-guidance/publications/knowledge-exchange-framework-consultation-2019/.
[12]Ulrichsen C. T.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metrics: a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EB/OL]. (2022-07-28)[2022-11-09]. https://www.ukri.org/wp-content/uploads/2022/07/UKRI-010822-HEIF-UlrichsenClusterAnalysis2018.pdf.
[13]Research England.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clustering and narrative templates[EB/OL].(2020-08-27)[2022-07-14]. https://www.ukri.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RE-01102021-KEFClusteringNarrativeTemplateReport-Oct21deadline.pdf.
[14][15][16]Research England.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decisions for the second iteration[EB/OL].(2022-05-31)[2022-07-15]. https://www.ukri.org/wp-content/uploads/2022/09/RE-20092022-RE-P-2022-03-KEF2-decisions-report-31-May-2022-Amended.pdf.
[17]Research England.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KEF3 narrative statement guidance[EB/OL].(2022-11-09)[2022-11-16]. https://www.ukri.org/wp-content/uploads/2022/11/IUK-08112022-KEF3-narrative-statement-guidance.pdf.
[18]Research England. Explore KEF dashboards[EB/OL]. [2022-11-16]. https://KEF.ac.uk/dashboard.
[19]UK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 Success as a knowledge economy: teaching excellence, social mobility & student choice[EB/OL]. (2016-05-16)[2022-07-16].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 ent_data/file/523546/bis-16-265-success-as-a-knowledge-economy-web.pdf.
[20]UK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Student Outcomes Framework specification[EB/OL].(2017-11-10)[2022-07-17].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teaching-excellence-and-student-outcomes-framework-specification.
[21]李漫紅. 英國大學科研評估制度變遷研究[D]. 沈陽: 東北大學,2016: 37.
[22]Research Excellent Framework 2021. What is? the REF?[EB/OL]. [2022-07-18]. https://www.REF.ac.uk/about-the-REF/what-is-the-REF/.
[23][24]Research Excellent Framework 2021. REF2021 key facts[EB/OL]. [2022-07-19]. https://www.REF.ac.uk/media/1848/REF2021_key_facts.pdf.
[25]Research England.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decisions for the first iteration[EB/OL]. (2020-01-14)[2022-07-19]. https://www.ukri.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RE-04102021-KEF-DecisionsFirstIteration-Final-16012020.pdf.
[27]馬星, 馮磊. 以評價改革促進高校社會服務的英國實踐[J]. 中國高教研究,2021(8): 63-70.
[28]孫碧. 誰是一流?——大學排名作為“治理術”的美國起源[J]. 外國教育研究,2022(8): 115-128.
[29]Research England. Review of the first iteration of the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EB/OL].(2022-02-03)[2022-12-09]. https://www.ukri.org/publications/review-of-the-first-iteration-of-the-knowledge-exchange-framework/.
Abstract: The idea of social services in universities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n spread to the globe, which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our-New”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all Pla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the New Era, China raised new expectations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social services in universities. As such, how to 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services functions in universities, and further stimulate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social services has been a great concern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UK has formed an assessment model of the social services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where the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is the main part while the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Students Outcomes Framework” and the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are the auxiliary par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include: the independence of assess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n universities; the affirmation of the social services value of liberal arts; the pursuit of maximization of assessment benefits; and the stress of improvement rather than rankings. Such practic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assessment of social service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UK;New liberal arts;Social service;University assessment;University ranking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