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面臨著必要的改革創(chuàng)新。因此,如何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從而實現減負增質的目的,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重點探討的問題?;诖?,文章就“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質的策略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提供必要的參考借鑒。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減負增質;策略
作者簡介:吳愛軍(1983—),男,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金木九年制學校。
語文知識的積累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然而,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課業(yè)負擔重,導致其缺乏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充分掌握“雙減”精神的精髓,并針對語文教學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調整,能夠達到減負增質的目的,這對推動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雙減”政策解析
“雙減”政策是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該政策旨在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提高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全面規(guī)范校外培訓行為,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1]。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發(fā)展性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性原則基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有效掌握是其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好教學改革工作,實現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有效掌握。教師不能僅僅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還要注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啟迪學生的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人文性原則
語文是關于語言和文化的綜合學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知識,還應該遵循人文性原則,帶領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知識的過程中深入分析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情感[2]。遵循人文性原則,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
(三)實踐性原則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而語文知識的魅力也源于此。由于語言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實踐性原則。教師在完成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給學生創(chuàng)設必要的交流機會。
三、“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質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自制力較差,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如果文章的篇幅較長,其就很容易失去閱讀興趣,導致教學效率降低。因此,教師就必須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語文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減負增質的最終目的[3]。例如,在開展《觀潮》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前,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準備相關資料,搜集有關海潮的圖片和視頻,然后將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將制作好的課件播放給學生,學生通過觀看課件的方式,實現身臨其境,以視聽結合的方式感受海潮,從而進行聯想。這種真切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吸收語文知識以及理解文章內容,還有助于學生基于情境進行發(fā)散思考,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在情境中會逐漸增加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設計
每個學生的個體特點不同,因此,其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強,可以快速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而有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差,需要經過大量的知識講解,才能逐漸吸收所學的語文知識。在這種情況下,若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必然會導致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存在較大差異。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語文教師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設計,如吸收分層教育思想,針對學生的某項具體能力進行專門的作業(yè)設計,讓學生的薄弱之處得到提升。通過“對癥下藥”,優(yōu)化學生的作業(yè)體驗,才能使不同的學生實現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在教學詩詞歌賦時,不同學生對詩詞歌賦表現出不同興趣,對詩詞歌賦的理解能力也有所差異。因此,語文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可以給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布置以理解性為主的作業(yè),減少基礎知識的練習;而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重點布置基礎性作業(yè)進行鞏固練習。針對不同學習能力或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yè),可以有效提高他們對詩詞歌賦的掌握能力,也可以避免傳統(tǒng)單一的作業(yè)設計,使得基礎較好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新的語文知識,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可以實現鞏固練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語文能力互補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形成學生之間相互激勵、相互解惑的良好學習氛圍。并且教師還要重視小組總體成績的提升,以集體榮譽激勵學生積極奮進。
(三)緊抓教學內容制訂教學目標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任何一個教師在編寫教案時,都應該將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作為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教學向著最終的教學目標前進[4]。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制訂對應的教學目標,引領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語文學習。例如,對于《翠鳥》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內容: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翠鳥》這篇文章,以簡短的話語描述文章內容,對整篇文章的大意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描述,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果,為后續(xù)針對性教學做鋪墊。其次,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查詢翠鳥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特點,學生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可以在無形之中加深對翠鳥這種動物的了解,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知識的探索,逐漸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形成自身對語文知識的獨特見解。最后,在布置作業(yè)時,教師可以布置關于翠鳥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不同鳥類和翠鳥之間的區(qū)別。通過以上教學內容,學生不僅能夠產生較大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充分掌握閱讀學習的方式和技巧,實現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標,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愛上語文課。
(四)改進教學模式,實現減負增質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都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這種競爭意識改進教學模式,如開展語文知識競賽。在開展競賽前,教師必須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營造出良好的競爭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競賽中。而學生在與同學的競爭中,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也可以獲得充足的自信心。對于在競賽中失利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鼓勵,避免學生失去學習的自信心;而對于在競賽中獲勝的學生,教師也應該給予引導,防止學生驕傲自滿。例如,在《臘八粥》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文章內容設計相應的競賽題目,并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開展競賽。競賽題目涉及“臘八粥”的相關民俗文化知識,學生在競賽中不僅掌握了《臘八粥》這篇文章的內涵,也豐富了對民俗文化的了解。競賽結束后,教師應該給獲勝的小組頒發(fā)獎勵,以此激勵其他小組的學生。另外,教師在賽后要注意對學生情緒的正確引導,培養(yǎng)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優(yōu)良品性。語文知識競賽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非常好的減負增質效果。
(五)建立家校共育機制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家庭是學校的重要教學支撐力量,如果缺乏家庭的參與,那么學校對“雙減”政策的落實是不全面的,也難以獲得成功。因此,教師應該積極主動聯系學生的家長,并與家長分享語文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借助微信群、公眾號等平臺,讓家長及時掌握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只有家長積極支持與配合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夠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機制,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實現語文能力的提升[5]。例如,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原則上不能布置書面作業(yè),但小學低年段正是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如果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必然會影響到后續(xù)的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將當天所學的語文知識分享給家長,然后由家長在學生回到家后,通過交流讓學生回顧所學的語文知識。如:今天學習了哪些禮貌用語?掌握了哪些字詞?等等。通過這種對話交流的方式,實現學生對所學語文知識的鞏固。
(六)重視閱讀指導,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能夠提升文學素養(yǎng),同時優(yōu)秀的文章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閱讀指導的重要性,并做好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工作,使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開展合作閱讀,這樣不但可以有效增進學生之間的關系,也可以促使班級中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發(fā)展。例如,在《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探究文章中裁縫和顧客的心理特點,對裁縫和顧客的兩種性格特點進行對比,并聯系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物進行分析。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分別扮演急性子顧客和慢性子裁縫這兩個角色,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通過肢體動作或語言交流體驗這些角色,能夠使整個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活躍,這對學生保持長久的閱讀熱情有著良好的效果。
結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取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和作業(yè)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質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招少梅.探討“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質提效的策略[J].師道·教研,2022(5):154.
[2]井小軍.減輕負擔,提質增效:淺談“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減負增效的教學策略[J].中外童話故事,2022(6):83-84.
[3]梁淑儀.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淺析[J].文淵(中學版),2021(9):1081-1082.
[4]林婉瑩.“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做到減負增效[J].考試周刊,2022(14):30-33.
[5]陳玉秀.雙減背景下如何實現小學語文作業(yè)的減負增效[J].語文課內外,2022(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