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英語教學應為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和畢生發(fā)展奠定基礎,以培養(yǎng)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目標,即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育部2020)。王初明、亓魯霞(2013)探討研發(fā)了考試新題型,從信度和效度兩個方面驗證了讀后續(xù)寫可以作為高中生考試的新題型。此項研究為讀后續(xù)寫成為高考新題型并被廣泛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奠定了基礎(王靜文、應建芬 2021)。《課程標準》在學業(yè)質量水平描述中指出,學生應具備概述所讀語篇的主要內容或續(xù)寫語篇的能力(教育部 2020)。讀后續(xù)寫新題型的理論基礎是將語言的模仿與內容的創(chuàng)造有機結合,從而促進英語學習(王初明 2012)。讀后續(xù)寫從全新的視角為高中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操作性強的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米占東、張振敏 2019)。
互動協(xié)同是讀后續(xù)寫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之一。皮克林和加羅德(Pickering&Garrod 2004)提出互動協(xié)同模式,認為人際交流中對話雙方在動態(tài)的“理解—產出”中通過語言和情境模式等層面的互動達到協(xié)同,從而促進對交流信息的理解。讀后續(xù)寫實質上是學習者與閱讀材料互動,協(xié)同產生拉平效應。概言之,基于“續(xù)論”的英語學習有效途徑為:互動—理解—協(xié)同—產出—習得。在讀后續(xù)寫中,如何“續(xù)”才能產生最大化的互動協(xié)同效應呢?王初明(2010)指出,互動靠“續(xù)”來維持,也理所當然地決定協(xié)同的強度,從而決定學習效應。王初明(2010)還指出,教外語和學外語都應充分利用語言使用的合作特征,在學習活動中創(chuàng)造協(xié)同條件。因此,有效的讀后續(xù)寫應產生協(xié)同效應,而實現有效的讀后續(xù)寫的有效方法是增強讀者與閱讀材料的互動強度及輸入與輸出的協(xié)同強度。
下面,以一篇以“父愛”為主題的故事類文本(見附錄)為例,說明如何基于協(xié)同效應進行高中英語讀后續(xù)寫教學。
附錄
閱讀下面短文,根據所給情節(jié)進行續(xù)寫,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A couple of months before I started high school,my parents gave me the greatest gift any teenage boy could ask for—a cellphone.I lived on that phone all summer with my face buried in its screen.I held texts with every friend to stay connected to every one of them.I ignored my family,my surroundings.
So,you can imagine my displeasure when I learned what my dad had panned for our family vacation that year.“This year,” my dad said,“we’ll be doing something special.We’re going camping.”
His excitement was met with my disappointment.But I wasn’t too annoyed.It wasn’t my dream vacation,but it was still a vacation.I remained unbothered throughout the packing,planning and,of course,the instruction that went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My mind was on my phone.I was so absorbed in the screen in my hand,in fact,that the first time I can remember truly looking up was when we drove across a bridge to our campsite.
I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saw redwoods towering above us,and a river rushing by.The air blowing into the car from the open windows was hot and smelled of pine.But none of that mattered to me.The reason I had looked up was for something far more serious.More shocking.My phone no longer had signals.
Then my dad told me that he had chosen a campsite that was cut off from the outside world,and my phone — my lifeline—would be useless until we returned home.I would be trapped in the forest for four days with no way to connect the outside world.On the first day,I shouted.I begged.However,none of it would work.I went to bed angry that night.
語篇主要記敘了“我”在升入高中前收到了父親送給“我”的最棒的禮物——智能手機,從此“我”便沉迷于手機而無法自拔,忽略了現實生活和家人,淡化了親情。為了改變這一情況,父親計劃了一次與世隔絕的旅行。“我”因不能再玩手機而不悅。受網絡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只能被動接觸手機以外的事物。該語篇的主題語境屬于“人與自我”下的“家庭生活”及“人與自然”下的“人與環(huán)境,人與動植物”。正文分為五個自然段,第一段引出話題,家長給“我”買手機后,“我”沉溺于虛擬世界,忽略了家人和周圍的環(huán)境;第二段寫父親決定帶“我”去野營,作為過渡段,承接上文“我”沉迷于手機,引出下文父親帶“我”去野營的經過;第三段描述在去野營的途中,“我”在車上仍然一直看手機,對于一切關于這次旅程的信息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沒放心上,該段最后一句話引出下文抬頭看的原因;第四段承接上文“我”抬頭看到了許多優(yōu)美的風景,但這些都沒有被“我”放在心上,“我”所關注的是“我”的手機沒信號了;第五段寫父親告訴“我”他選擇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露營,解答了上文手機沒有信號的疑惑,以及在林中的第一天,“我”抓狂并懇求,但父親沒有同意返回。文章以“I went to bed angry that night.”結尾,與續(xù)文第一段首句“But when I awoke in the morning,something changed.”形成銜接,引導學生描寫變化的具體內容,再通過續(xù)文第二段首句“At the end of the vacation,I realized I hadn’t thought of my phone once.”引導他們描寫“我”后來的思想轉變。
讀后續(xù)寫以記敘文為主。記敘文是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以時空為組織順序,以記敘自身或他人發(fā)生的事情或經歷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王文偉 2019)。記敘文通常涵蓋六要素(5W1H),即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教師可要求學生通讀文本,提取文本要素,發(fā)現缺省信息,從而整體梳理文章脈絡。在讀后續(xù)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問題:“Who are the characters?When and where the story is set?What happened?How is the story developed?Why did it happen?”學生在解讀六要素(見表1)的過程中既可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又能發(fā)現故事中的缺省信息。
表1
本堂課以協(xié)同概念為著眼點,以主題協(xié)同、沖突協(xié)同、人設協(xié)同、情感協(xié)同、情節(jié)協(xié)同及語言協(xié)同六個方面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基于協(xié)同效應提升讀后續(xù)寫表達能力,從而走出讀后續(xù)寫的誤區(qū),避免“走彎路”,進而快速提升讀后續(xù)寫能力。
1.整體分析語篇,實現主題協(xié)同
主題是語篇討論的核心議題,滲透并貫穿語篇的全部內容,體現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及其對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知態(tài)度。主題是文章的核心、靈魂和統(tǒng)帥(張秋會、王薔 2016)。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是續(xù)寫的邏輯起點,是提高內容協(xié)同效應的第一步(胡潔元 2016)。主題是續(xù)寫的依據和方向,在理清所給閱讀材料基本要素的同時,提取文章主題,從而形成文章的基調(呂萌 2019)。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梳理文章線索,大致有以下三種方法:(1)分析文章標題,研究文章首尾處揭示中心思想的主題句、關鍵句;(2)分析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人物的所作、所為、所想、所感,以提煉主題;(3)分析主要情節(jié),抓住主要情節(jié),寫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說明了什么,以提煉主題。
文化補充法,簡單來說就是對于在電影中被遺漏的一些文化現象做進一步的補充說明。特別是,當歸化和異化都無法準確地表達影片里的一些文化現象時,此時就需要譯者在適當的時間和位置是上,進行文化的補充,從而使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幽默點以及嘲諷點。
原文首段用“I ignored my family,my surroundings”這句話突出了核心人物的顯著特征。然后,通過一系列情節(jié)表現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即父親想讓兒子在互聯網時代學會自我控制、熱愛生活、感受大自然、關愛家人。通過父親的所作、所為、所想,可以提煉出文章的主題是big love。根據讀后續(xù)寫三原則(原文一致原則、正能量原則、曲折性原則)中的正能量原則,在續(xù)文中,作者要緊緊圍繞該主題進行,體現“我”的思想發(fā)生轉變,在親近自然和家人的過程中開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學會欣賞和自我調控。最后,升華主題:手機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家人一起享受擁抱自然的快樂時光。
2.明確文本主要矛盾,實現沖突協(xié)同
除了六要素外,故事性記敘文在情節(jié)上通常會設置至少一個核心沖突,將故事情節(jié)推向高潮(王彥鵬 2020)。矛盾沖突指文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推動力,是邏輯布局的核心點。從語篇的角度分析,核心沖突是整個語篇的關鍵紐帶。它往上承接前文相對平緩的敘事基調及人物、背景等方面的設定,往下開啟故事發(fā)展的核心情節(jié)并為矛盾的化解制造懸念(烏圣杰、許立新 2021)。
教師可根據六要素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語篇中存在的兩處核心矛盾(見表2)。
表2
矛盾 1由“(1)I lived on that phone all summer with my face buried in its screen.(2)I ignored my family,my surroundings.(3)I was so absorbed in the screen in my hand.”可知,核心沖突一是“我”沉迷于手機,忽視了家人和周圍的環(huán)境。矛盾2由“(1)His excitement was met with my disappointment.(2)I shouted.I begged.(3)I went to bed angry that night.”可知,核心沖突二是手機沒信號,“我”跟父親大喊,帶著怒火去睡覺。以沖突協(xié)同為切入點,在續(xù)文中要做好這兩個矛盾的協(xié)同。沖突一由“我”對手機上癮這個情節(jié)展開,其解決會解釋“我”是如何轉變態(tài)度的,從而填補缺省信息中的How。沖突二由手機沒信號,“我”不理解父親的安排并對父親大喊大叫這個情節(jié)展開,其解決會得出結果——“我”戒掉了手機癮,并開始意識到手機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家人一起享受擁抱自然的快樂時光。將語篇中的兩處沖突分析歸納并結合,用合理的續(xù)寫將故事的發(fā)展推動到高潮頂點,而后筆鋒一轉,情節(jié)朝積極、正面解決問題的方向發(fā)展,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起伏感,從而體現協(xié)同效應“1加1大于2”的特質,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強調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在此理解與寫作過程中,既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讀寫能力,又要求其對語篇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斷和分析。將邏輯思維推理與語言有機結合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倡導的理念,也是協(xié)同效應在語言理解運用所產生的效果上的體現。
3.續(xù)文與原文一致,實現人設協(xié)同
在續(xù)寫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須與原文保持一致。因為續(xù)寫是原文的延續(xù),所以續(xù)寫中的人物性格發(fā)展必須建立在原文的基礎上,不能隨意改變人物的性格。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從外貌及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方面深入、細致地加以分析。教師從人設協(xié)同這一切入點著手,讓學生思考:“How does the writer present the characters’personalities in the story?”
表3
原文中父親是一個愛孩子、懂教育、有思想、有頭腦、言辭較少的人。在續(xù)文中,學生應盡可能體現父親的穩(wěn)重性格特征。因此,續(xù)文中父親應是有耐心的,且不應出現過激的話或行為,否則與父親穩(wěn)重的性格特征不符。原文中兒子的性格是自我控制力差,以自我為中心,既沖動又倔強、任性,不理解父親。按照正能量原則,續(xù)文中應體現“我”的思想發(fā)生轉變,在和家人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開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4.情感協(xié)同
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決定人物的行為和思想,而態(tài)度是在特定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過程中形成的。情感線屬于暗線,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蘊含在情節(jié)發(fā)展的各個過程中,學生不能通過閱讀文本信息直接提取,只能通過一些情節(jié)和細節(jié)推斷出各階段“我”的心情,做到情節(jié)和情感兩條線同時走。這樣,學生不僅是簡單地完成了續(xù)寫任務,還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與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協(xié)同,情感與原文中的“我”一樣得到了轉變與升華。在讀后續(xù)寫中形成了與原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協(xié)同,將文化內化于意識,外延于行動,也形成了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彰顯了文化品格的養(yǎng)成教育。通過分析,可以總結出一條完整的感情變化線:興奮—麻木—生氣—驚訝—憤怒—驚嘆—?(小男孩最初的憤怒受到某件事的觸動,讓他受到了感動,從而學會從父親的角度考慮問題),即得到手機(excited)—一直玩手機(addicted/numb)—聽說宿營消息(disappointed but not depressed)—去的途中(unconcerned)—手機沒信號(震驚)—得知因果(angry/disappointed)。
5.情節(jié)協(xié)同
在讀后續(xù)寫中,續(xù)寫文本必須與原文本的語境緊密聯系,達到情節(jié)的協(xié)同,對讀者散發(fā)出最佳刺激信號,使其產生共鳴。根據原文語境及段首句,學生可充分發(fā)揮邏輯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推理情節(jié)。在學生續(xù)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五所”原則幫助其搭建思維“支架”(見表4)?!拔逅痹瓌t是根據“所見、所聽、所想、所感、所為”等構思具體情節(jié)。教師精心搭建的“支架”對學生進行讀后續(xù)寫有一定的導向性,降低了寫作難度,不至于其構思偏題或離題,從而使閱讀的輸入和寫作的輸出趨于一致,實現情節(jié)的協(xié)同,使文章更加流暢。
表4
6.語言協(xié)同
在續(xù)寫中,學生能力的差異使閱讀理解和產出水平不對稱,讀的是別人寫的,產出的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語言水平前高后低。原文為續(xù)文提供了語境,而續(xù)文是原文的延續(xù),自然要遵循原文的語言風格和特點。因此,續(xù)文的語言未必是越高級越好,而是要遵循原文語言的風格和特點,做到語言的協(xié)同。
語言的結構啟動理論認為,人們在語言輸出時傾向使用自己或他人運用過或接觸過的語言結構。學生在完成讀后續(xù)寫任務時應研讀原文,模仿原文語言風格和特點,從而實現產出與理解的協(xié)同效應。此處的模仿語言形式不是機械地照搬原文詞組或原句,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和使用語言。這種直接基于語境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和使用語言指學生滲透原文句型、修辭和詞匯選用等語言特征,模仿創(chuàng)造自己的內容。直接基于語境的學習方法不僅能習得地道的語言,還有利于語言的后續(xù)運用(王初明 2012)。通過分析原文的語言特點可知,原文使用了同位語、定語從句、賓語從句、非謂語、主語從句及一些好的詞匯,句式和句型比較豐富。續(xù)文作者要遵循這一原則,做到與原文語言的無縫銜接。教師對原文語言分析如下(見下頁表5):
表5
原文的語言特點要在續(xù)寫中得到延續(xù)。
Possible version:
Paragraph 1:
But when I awoke in the morning,something changed.Instead of burying myself in my phone,I focused on something else:my surroundings.I let the noise of the wilderness wash over me,animals and bugs creating a ruckus that was both loud and peaceful at the same time.Then my dad asked me to make a fire with him.Unwillingly,I joined him and after several starts,we finally made it.I jumped up,wild with joy.Strangely,those four days passed in a flash.We hiked,swam,saw the brightest stars we had ever seen and smelled the freshest air we had ever smelled.
Paragraph 2:
At the end of the vacation,I realized I hadn’t thought of my phone once.I hadn’t felt the need to be connected to be anywhere else.Why would I?What could be better than the moments I was sharing with just my father and nature?It dawned on me why my dad chose a campsite with no access to technology.Being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has disconnected us from ourselves and the preciousness of this present moment.
協(xié)同效應在讀后續(xù)寫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高質量讀后續(xù)寫的風向標,具有指導意義。有效運用協(xié)同效應能為學生讀后續(xù)寫的提升提供更好的寫作思路。在高中英語讀后續(xù)寫教學中,教師要探究協(xié)同效應的有效實施途徑,從而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