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鶯燕 祝衛(wèi)其
新時代兒童的公共素養(yǎng)是指兒童具有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公共精神和公共參與能力,具有與他人相互包容、和諧相處的特質。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薛家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實小”)依托校園服務聯(lián)盟——包括校級組織、班級團隊、家長代表、社區(qū)和基地導師等,通過“小議員議事”“小勞模服務”“小伙伴合作”“小院士探究”等實踐行動,為兒童精心設計各種有價值、有挑戰(zhàn)性的社會性服務崗位,并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班隊活動、社會實踐等平臺,創(chuàng)意策劃校內外公共活動,培養(yǎng)學生公共意識、公共精神,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和服務能力,培育兒童的“公共素養(yǎng)”。
實小建立健全班級組織機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班級和年級的建設者和小主人。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利用班隊課、夕會課、學科教學時間,定期開展“主題議事”活動;學生圍繞班級崗位建設、課間活動、同伴交往、學校和年級活動等開展主題研討,有意識、有責任心地參與班級的各項日常事務,培養(yǎng)自律、有擔當?shù)钠焚|。
在學校一年一度的“善真少年”活動中,學生代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提交學校,并參與審議,用演講、情景劇、主題辯論等形式全面展示自己的思考與實踐,還能參加學校行政會議,直接向學校各部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建議。學生代表積極參與學校建設和班級管理,成為學校的主人。學校與家長、社區(qū)、周邊基地溝通,整合優(yōu)質資源、搭建平臺,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代表制訂周期培養(yǎng)計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進校園、社區(qū),和學生面對面交流。學生化身“明日委員”旁聽觀摩,“以一米的高度看世界”,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升勤于思考、自信表達的能力。
學校設置“校長信箱”,收集各班學生關于學校日常事務、活動組織策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想法與建議。每周,校長室成員與各年級學生共進午餐,圍繞主題與大家暢談,積極聽取學生的真實想法;每學期開學初,學校征集學生的新學期愿望,整體了解各年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與愿景,開學典禮上校長邀請各年級在假期有突出進步的學生兌換新學期禮物,及時聽取學生代表的心聲和對學校教育的美好期待。學校還定期選取其中有價值、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在“臨平書館”“善真服務社”等陣地開展兒童議事聽證會,站在兒童視角觀察學校,觀察教育,觀察自我和他人,改進學校治理體系,提升學校管理品質。
學生走進學校食堂,參與分菜、分湯、分餐具等工作,體驗食堂工作的煩瑣與辛勞。菜品試吃員及時反饋自己對每個菜品的試吃感受,收集班級其他同學對每日菜品的評價,整理反饋給學校后勤管理人員和食堂師傅,作為調整優(yōu)化學校菜品的重要依據(jù)。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每周一中午的“30 分鐘掃除道”活動,在有儀式感的掃除活動中,學生學會分工合作,徹底整理清掃,在勞動實踐中感受為班級服務的自豪感與愉悅感。實小開展“小鬼當家”活動,讓學生在家庭勞動中學會當家的技能,主動分擔家庭責任,感恩父母師長。“認養(yǎng)一棵樹”行動中,學生通過認養(yǎng)校園、森林公園的樹木,與“自然”結對,在季節(jié)的交替變化中,掌握樹的養(yǎng)護知識和技能,在認養(yǎng)的過程中懂得責任擔當。
實小依托各年段的社團活動以及課后服務開展職業(yè)體驗系列活動,包含“我是小園丁”“我是小牙醫(yī)”“我是小廚師”“我是小記者”“我是小交警”“我是小律師”等主題。同時,實小邀請家長導師、社會專業(yè)人員走進學校為學生專題授課或組織主題實踐,讓學生在每一項職業(yè)體驗中初步了解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知識,理解父母和勞動者的艱辛。在課后服務時間,實小還在中高年級設立各種體驗崗位,讓學生成為低年級學生的“小導游”“小老師”“小伙伴”,培養(yǎng)學生有擔當、善分享的素養(yǎng)。
志愿服務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學校以各類志愿者活動為載體,組織浸潤式的實踐體驗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志愿服務精神熏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社會責任感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fā)芽。
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在和不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學校通過設立“雙胞胎節(jié)”,構建“心連心”朋友圈,讓好朋友們在這一天可以像雙胞胎一樣,穿相同或類似的衣服,參與各項活動,如雙胞胎走秀、兩人三足游戲、共讀一本書等。學生在與朋友親密交往的過程中學會共處,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合作分享。
實小在各班級開展“奔跑吧,小伙伴”行動,組織混齡“對對碰”活動,打破學生交往的年齡界限,五、六年級分別與一、四年級各班結成友誼班。小導師們競聘上崗,尋找伙伴結對,結對的伙伴一起商量并制定隊名、目標、口號,在班級里進行展示,全班同學從一日常規(guī)、活動參與、學習進步等多方面進行評價。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一的中午進行小輔導員培訓,優(yōu)秀學員擔任友誼班小輔導員;每周在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的隊員,擔任下一周的小輔導員,指導同學參與學習性活動、管理性活動、指導性活動和服務性活動等。小導師和小輔導員在活動中學會主動擔當、合作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同時,也服務了他人,同時帶動其他學生共同進步。
學校組織各班開展與貧困山區(qū)學校學生的交友幫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感受山區(qū)小伙伴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與需求,激發(fā)學生的擔當意識。學生通過愛心義賣、職業(yè)體驗、垃圾回收等方式掙取愛心資金,在有挑戰(zhàn)性的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更多公共價值,向善、擔責、利他、合作的能力也逐步提升。
實小以“未來小鎮(zhèn)”的理念打造學??臻g,教師和學生成為校園設計師,共同設計師生學習與生活的微型社會。每個“居民”都擁有專門定制的小鎮(zhèn)護照和善真幣,每周的“小鎮(zhèn)體驗日”時間,學生在“臨平書館”“U 博士科學院”“美食·家”“真真農(nóng)場”“星星郵局”“未來小超市”等空間,進行不同的角色體驗,開展崗位實踐活動。學生真正做到項目自己選、規(guī)則自己定、困難自己破、活動自己搞,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富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和學習。
實小立足各年級研學目標,開展調研,組織學生參與問卷調查、座談,對學生的研學需求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學校組織教師、學生代表進行實地考察,將學生喜歡的、有研究價值的資源納入研學課程的內容設計,定制“大美常州,快樂研學”研學活動版圖,構建內容體系。實小將版圖中的模塊與多學科融合,進行課程內容的細化、分解,師生共同開發(fā)研學手冊,用團隊的探索精神和智慧成果服務助力更多學生的成長。每學期開展為期兩周的“年級主題研學旅行”活動,采用項目式學習,采取“問題聚焦—前置學習—探究體驗—拓展成果”的操作模式,依托研學手冊,對學生的自主成長體驗進行過程性評價,評選“研學小達人”“研學小主人”等。
實小充分利用校園周邊3 千米基地活動圈,引導學生圍繞社會規(guī)則、學習先鋒、關愛服務、環(huán)境保護、文化傳承、健康生活6 大方面展開研究與實踐,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主題式探究解決問題。例如,學生探秘“花開西莊”,為新農(nóng)村基地策劃豐富的課程活動;走進紅領巾館,為場館老物件代言、學做小導游、策劃宣傳推廣;走進“臨平書院”,主動體驗不同崗位,通過策劃活動、宣傳發(fā)布等形式體會書院的價值;在科學基地,發(fā)現(xiàn)“自然、人、水、科技”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見識先進的聲光影技術,了解專業(yè)的科普知識,對科學產(chǎn)生向往……學生在探究中學會與他人共同學習,合作探究,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