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塑藝術是用黏土制作成各種生動形象的民間手工藝,是我國著名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小學美術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課程改革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提出,小學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fā)展越發(fā)重視。小學美術作為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也應該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诖?,本文將泥塑教育與小學美術課堂聯(lián)系在一起,從泥塑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現狀出發(fā),分析泥塑藝術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能夠有效幫助泥塑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程的相應策略,來激發(fā)小學生對泥塑藝術的興趣,幫助小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動手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泥塑藝術? 小學美術?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8-0142-03
泥塑既是獨立的藝術形式,也是雕塑藝術的一種方法,是較為立體的造型藝術,主要以天然黏土或者現代技術合成的雕塑泥作為其材料。一個完整的泥塑藝術品一般要經過捶打、摔、揉、雕、塑造、捏和磨光等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考驗泥塑制造者的動手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等能力。因此,將泥塑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有利于幫助小學生立體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動手能力的提高,也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表現力、觀察力以及與人交流溝通等各方面的能力,更能夠直觀地讓學生了解美術更深層次的含義。
一、泥塑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時出現的問題
(一)泥塑教學資源有限
在現實的泥塑教學中,一些學校雖然開展泥塑教學,但是對泥塑教學的重視并不夠。大部分學校簡單地設置了小學美術課程中泥塑藝術教學的課程時間,一學期學習時間里幫助小學生對泥塑進行了解和學習捏造泥塑的課時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可以看出泥塑教學的課程時間資源不夠。[1]除此以外,小學對泥塑需要的教室空間以及泥塑所需要的素材資源也是準備不足的,一般是將黏土或者人工雕塑泥等課程資源讓學生重復使用,不能幫助學生完整地完成泥塑作品,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導致學生半途而廢,逐漸對學習泥塑失去興趣等。其次,學校泥塑教學的教師資源也是參差不齊,學校大多聘請非專業(yè)的泥塑教師來教導學生學習泥塑,教師自身泥塑相關的知識掌握較少,且泥塑制作的動手能力較弱,不利于小學生對自身泥塑制作增加信心。
(二)泥塑教學方式枯燥
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泥塑的過程中,一般是先采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泥塑的起源、制作工藝以及其主要分布地區(qū)和地位等等比較枯燥的知識。在理論知識教學完后,教師會向學生展示自己做的或者學?,F有的泥塑成品,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泥塑的魅力,但是一般成品較少也較為珍貴,學生沒有近距離觀察接觸的機會。展示成品后,小學美術教師開始示范泥塑的制作流程和手法,但這個過程比較枯燥,且教師的制作過程速度較快,細致的手法較難,不利于學生短時間學習掌握。在這一流程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按照成品模仿制作,且認為模仿得越像學生的制作越成功,完全忽略了泥塑是一個思維創(chuàng)新的制作過程,沒有開拓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制作千篇一律的泥塑,既沒有藝術性也沒有個性,甚至可能禁錮學生的思維,會讓學生在重復的動作中覺得枯燥,不利于學生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2]泥塑教學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教師提高其教學效率,不能幫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甚至可能會導致教師在自己固有的思維里打轉。
(三)泥塑教學評價片面
教學評價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從教師方面給予的鼓勵和指導。但教學評價是具有雙重性的,不適當的教學評價有時對教師的教學會產生嚴重的阻礙作用,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甚至厭惡這門課程的教學老師和課程內容。教學評價運用到泥塑教學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小學美術教師在小學生心里的權威是比較高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也是十分重視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會對學生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美術教師在進行泥塑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學評價片面、主觀或者以結果為導向,是不利于提高學生對泥塑教學的興趣的,影響學生泥塑學習的熱情,最終導致美術教師的課堂任務完成不了。一些美術教師對學生的泥塑作品進行評價時,一般是從學生的作品模仿度高低來評價其作品的優(yōu)劣,這種評價會打擊學生在制作泥塑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自己的制作思維,會形成一味地跟風模仿,否定自己的創(chuàng)造,產生自卑心理。也不利于學生對泥塑提高興趣,因為一直模仿一個作品會產生審美疲勞,也會讓學生的審美受到影響,不利于學生泥塑藝術思維的發(fā)展。
二、泥塑藝術有效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優(yōu)化拓展泥塑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指在課程中提供教學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有利于教學開展的條件,其中包括課時、教材、課件、場所和師資等各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資源進行優(yōu)化整合,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能力和效率,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提供助力。學生也可以通過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習興趣。針對教學資源以上的相關作用和上文泥塑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優(yōu)化和拓展泥塑教學資源的策略。[3]本文認為優(yōu)化和拓展泥塑教學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
首先是教師應該積極整合有限的教學資源。例如泥塑課程的時間有限,教師可以通過家校聯(lián)系,讓家長一起加入提高學生泥塑制作水平。讓泥塑制作融入學生的生活,以此來解決學生重復利用黏土,不能制作完整作品的局限,也能夠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增加對泥塑制作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細胞,減少泥塑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
其次,教師還可以積極發(fā)現和優(yōu)化有限的泥塑教學資源。例如教師在開展泥塑教學時,可能會出現學生針對一個成品重復制作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方式給學生展示各式各樣的成品,讓學生去觀察比較從而學習泥塑。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該積極提升自己對泥塑相關知識的了解,以及動手學習泥塑制作手法,讓自己在泥塑藝術知識方面的欠缺得到補充,讓自己在泥塑教學時提升優(yōu)勢,及時更新自己泥塑相關專業(yè)知識,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水平,能夠幫助教師進一步將泥塑藝術相關知識系統(tǒng)地教給學生,也有利于樹立自身在泥塑教學方面的權威性,增加學生對泥塑教學的信心。又如,教師在教學湘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0課《艱苦歲月——泥塑》前,教師應該去了解泥塑的相關藝術家以及藝術家的泥塑藝術作品特色。如教師在進行人物動態(tài)塑造表現課前,應該提前了解、學習泥人張等藝術家的泥塑藝術作品,并明確其藝術作品的藝術特點和表達的情感。在了解相關內容后,教師應該進一步地對制作泥塑的過程和手法等進行實踐學習,指導學生做好實踐加理論的準備。
(二)創(chuàng)新改善泥塑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的關鍵。教師使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能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許多教師在教學中能取得成果一般都是因為其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造性和合理性。[4]本文將教學方式的作用與上文的泥塑藝術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教學方式枯燥單一的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得出教師想要將泥塑教學有效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需要創(chuàng)新改善泥塑教學方式。本文認為小學美術教師創(chuàng)新改善泥塑教學方式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首先是設置情景化教學。小學美術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置相應的情景化教學。小學生好奇心較強,善于學習和模仿,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因此,教師可以依據小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情景化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泥塑藝術,注重讓學生在廣泛了解情境中的泥塑形象,在欣賞名家作品的同時,受到泥塑藝術文化的熏陶,幫助學生拓展創(chuàng)造思路。例如,教師在教學湘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0課《艱苦歲月——泥塑》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說唱俑的圖片、泥人張等名家制作泥塑作品過程的視頻以及一些對泥塑作品進行解說的視頻,來幫助學生構建模擬泥塑形象,增加學生對泥塑的認知。教師還可以帶學生去觀察真實的泥塑作品,讓學生進入一個更加生動的場景中去體驗,幫助學生提升對泥塑藝術的興趣。
其次,教師可以進行游戲化教學。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教師將學生的天性融入到泥塑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學生的思路,讓學生進一步對泥塑藝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為學生培養(yǎng)泥塑藝術方面的能力提供助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湘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0課《艱苦歲月——泥塑》時,除了采用上文的情境教學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捏表情包”的游戲。教師先展示幾個自己捏的簡單的表情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心情或者喜好進行游戲,也可以讓他們進行比賽,看誰捏的表情包更加生動形象。又如,教師也可以進行“捏塑人”的游戲,讓學生進一步對立體的泥塑進行了解。這樣的游戲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勝心,讓學生沉浸于課堂,更加認真地學習,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塑造多維泥塑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價值作用進行研究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了對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手段等各方面的評價,其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是最主要的。教學評價一般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基于學生指導性意見和方向。[5]本文結合教學評價的作用與上文泥塑教學評價片面的問題提出泥塑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需要塑造多維泥塑教學評價。本文認為小學美術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塑造多維泥塑教學評價時,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首先,教師在進行泥塑教學過程中或者完成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評價,增加評價維度。這樣有利于學生了解在泥塑制造過程中的不足以及把握對泥塑制造過程中的一些細節(jié)。例如,教師在教學湘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0課《艱苦歲月——泥塑》時,教師在學生創(chuàng)造泥塑時發(fā)現學生在捏泥塑的過程中用力不到位或者摔泥時的定位點不對,雕泥的起止位置不對等都可以給予學生意見。除了給予學生建議之外,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是積極的肯定,讓學生增加創(chuàng)造泥塑的信心。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不能只以學生泥塑創(chuàng)造的結果給予學生評價,而是應該從學生創(chuàng)造泥塑的態(tài)度和細致性等多維地評價學生在創(chuàng)造泥塑過程時的成長,對學生泥塑成品的評價也不應該以教師的主觀態(tài)度來進行片面過激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給予學生客觀全面的評價。
其次,應該運用多維的教學評價模式。所謂多維教學評價模式,是指教學評價模式不應該只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應該重視學生與學生、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模式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更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友好往來,除此以外,學生之間的交流障礙較少,學生評價學生的泥塑成品,能夠提高學生對泥塑制造的主動了解,增強學生的泥塑審美,還能從大眾的非專業(yè)的角度給予泥塑成品更真實的評價。學生評價教師的教學評價模式有利學生對教師教學態(tài)度和質量的監(jiān)督,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負責,幫助學生學習泥塑提供較好的教學。例如,在教學湘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0課《艱苦歲月——泥塑》時,教師在學生完成泥塑創(chuàng)造后,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彼此的泥塑作品,教師進一步對創(chuàng)造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表揚,讓泥塑創(chuàng)造較弱的學生與泥塑創(chuàng)造較強的學生交流學習,讓泥塑創(chuàng)造較強的學生評價較弱學生的成品,指導他們如何將泥塑創(chuàng)造得更生動形象。
三、結語
總而言之,泥塑作為我國優(yōu)秀民間傳統(tǒng)藝術之一,寄予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展望,承載國家濃厚的歷史底蘊。學習泥塑能夠幫助學生對我國泥塑文化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幫助學生在學習制作的過程中提升動手能力?;诖?,本文對泥塑藝術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得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優(yōu)化拓展泥塑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泥塑教學方式和塑造多維泥塑教學評價等策略,以此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生觀察力、行動力和審美,提高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鄧怡.民間泥塑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實踐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22.
[2]丁霄.泥塑教學:提升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新路徑[J].啟迪與智慧(上),2022(4):44-46.
[3]朱加能.新課改視域下泥塑社團在鄉(xiāng)村小學的實施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4]周洋.泥塑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創(chuàng)新開展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2(12):29.
[5]楊倩倩.小學美術泥塑課程教學探討[J].新課程,2021(4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