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萌
[摘? ? ? ? ? ?要]? 外語能力是國際傳播教育的核心要素,將國際傳播意識融入外語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海南之聲,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化發(fā)展的需要。從中國國際傳播建設的發(fā)展戰(zhàn)略入手,分析國際警務人才的外語傳播能力對國家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現(xiàn)實意義,以“傳播”為基點,現(xiàn)有研究成果為理論參考,重點討論外語傳播能力應涵蓋的具體內容并提出培養(yǎng)建議,為海南高校開設涉外警務專業(yè)涉及外語教育教學改革問題提供理論參考。
[關? ? 鍵? ?詞]? 國際傳播;涉外警務;外語傳播能力;海南自由貿易港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3)23-0061-04
當前,國際形勢處于新變局,中國正逐漸以一種平等的身份融入國際事務,“對外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傳播意識愈加強烈。但也必須認識到,西方國家在政治體制、社會制度、主流意識形態(tài)、語言、文化等方面與中國存在差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多次對國際傳播建設做出重要指示。大力加強國際傳播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向國際展示事實、全面、立體的中國,縮小國際傳播逆差是新時代的命題。
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舉世矚目,是非常有利的國際傳播平臺,因此,迫切需要培養(yǎng)與海南發(fā)展定位相匹配的警察隊伍,維護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保障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高校是培養(yǎng)警務人才的搖籃,涉外警務專業(yè)學生是國家涉外警務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良好的外語傳播能力是未來涉外環(huán)境下從事警務工作所需的基礎且重要的能力。為適應自由貿易港建設發(fā)展需要,海南正籌建警察學院,致力于培養(yǎng)專業(yè)素質過硬、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傳播能力、勝任國際執(zhí)法合作的復合型警務人才。外語教師在語言教學基礎上,需要思考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警務國際傳播能力,什么是外語傳播能力,以及如何培養(yǎng)涉外警務專業(yè)學生的外語傳播能力等問題。
一、國際傳播下海南涉外警務人才外語傳播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
(一)警務國際傳播的意義
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在國際傳播工作中,警務國際傳播工作非常重要,對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維護國際區(qū)域和平發(fā)展,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平安中國建設作出一系列部署,全國公安機關以黨政建設為抓手,通過機構改革、技術投入、國際警務聯(lián)合執(zhí)法合作機制搭建、專項行動等措施全方位升級警務工作模式,為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以實際行動實現(xiàn)了平安中國的目標。因此,我們有底氣在國際上傳播自己的警務聲音,講好中國警察故事,以鮮活的警務實踐案例向世界人民展示平安、祥和、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心懷天下、心憂蒼生的大國胸襟,吸引更多海外英才來中國學習、工作、生活,實現(xiàn)中國夢。同時,警務國際傳播還是維護我國海外利益,實現(xiàn)執(zhí)法情報相互交流、預警的有力武器,對危害我國正當權益的海外犯罪勢力進行震懾。
而縱觀國際傳播領域的研究中,警務國際傳播仍是我國對外傳播中值得開拓的領域,其傳播的主體是但不限于從事國際警務事務相關的行為人和行為體,任何參與國際聯(lián)絡與交往的行為都可以包含其中。研究培養(yǎng)兼具國際執(zhí)法和文化傳播能力的新型國際警務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根本而言,只有通過有效傳達信息的人,才能架起與其他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而語言是傳遞信息的直接途徑。因此,在國際警務人才培養(yǎng)中,外語傳播能力尤為重要。
(二)培養(yǎng)涉外警務人才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需要
海南地處南海要塞,是維護中國海洋疆土的前沿陣地,同時也是東南亞海上戰(zhàn)略中心,集全省乃至全國之力建設海南自由貿易區(qū)(港),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tài),是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是展現(xiàn)改革開放歷史進程重要的窗口,肩負著樹立中國形象、提升國際話語權、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使命。在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中,海南政府提出一系列舉措以提升旅游國際化水平。根據(jù)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fā)布的《提升海南旅游國際化水平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至2020年已引進5萬名境外務工人員,未來境外人才在海南就業(yè)渠道將進一步放寬。海南??诿捞m國際機場和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打造了24小時通關口岸。海南將完善訪瓊外國人“免簽”和“落地簽”服務,申請進一步擴大入境免簽證國家和地區(qū)范圍。種種措施表明,海南對外開放程度將會越來越高,跨境往來人數(shù)也將與日俱增,無疑會促進海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但也給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帶來了壓力。有效防控自由貿易港人員跨境流動風險,深入打擊出入境違法犯罪活動,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實際的外國人服務管理體系,在國際警務交流、打擊跨國境犯罪、追捕境外逃犯、涉外警務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開辟新路徑等皆為我省公安系統(tǒng)全面升級,構建現(xiàn)代警務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海南需要一支政治立場堅定、專業(yè)素質過硬、外語能力較強、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傳播意識,能向國際大眾和社會精準傳達中國政策和立場、能真實全面地講述中國故事和海南之聲的新型國際警務人才隊伍,為海南國際化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這對于海南警務人才自身發(fā)展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
二、國際傳播下海南涉外警務人才外語傳播能力的結構要求
外語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外語教育和傳播學交叉而生的新型外語教育理念,主要是為解決高校外語教學與社會人才需求脫節(jié)的問題。傳播學鼻祖Wilbur L. Schramm認為,傳播是借助于符號化訊息而進行的,傳播者(communicator)、訊息(Message)、媒介(Channel)、受傳者(Receiver)和反饋(Feedback)是傳播活動的五大要素。長期以來,高校外語教學仍以語言學習為主要內容目標,忽視了外語的媒介(Channel)作用,即通過外語對本國文化進行有效的國際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此問題已引起很多業(yè)內專家和學者的關注。王銀泉認為,“我國外語教育決策長期忽視了外語學習對于本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決定性作用,導致中外文化傳播與交流明顯不平等”;何寧、王守仁認為,高校外語教育應以“傳播”為基點,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肖瓊、黃國文提出,要把中國價值觀引領與外語語言習得和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祝朝偉從傳播學角度提出外語教學新方向,從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傳播路徑與傳播主體四個方面構建完整的國際話語傳播體系。
上述研究確實發(fā)現(xiàn)了當下外語教育忽視外語傳播作用的問題,但有些討論針對外語專業(yè)人才國際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少有涉及專業(yè)英語課程中“傳播”理念的重要性;有的只是從文化和語言兩個層面討論外語傳播理念,但未給予外語傳播之明確、全面的詮釋。洪麗、李佐文認為,“外語傳播能力就是運用他者語言技能提升跨文化傳播能力”。此解釋是基于跨文化意識討論外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兩個問題,但還不能全面地詮釋外語傳播能力涵蓋的內容。事實上,外語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是一個復合型、交叉學科型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至少需要融合外語、傳播、特定專業(yè)、政治、跨文化交際等學科。換言之,外語傳播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也包含國際傳播教育的內容,是對外語教育更高層次的要求。
根據(jù)文秋芳教授展示的國際傳播教育的基本內容(圖1),不難發(fā)現(xiàn),語言運用能力是國際傳播教育內容的核心,也是國際傳播的主要媒介。語言是一種語義傳遞的符號,是思想表達的直接方式。語言功底直接影響著國際傳播的效果。同時,語言的運用能力還要考慮不同的語境因素,比如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表達習慣等,既受文化制約,又是文化的載體。實踐是檢驗能力的重要指標,通過開展對外傳播實習實踐活動,讓學生真實地體驗用外語傳遞中國理念、講述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任務,將所學理論與知識融會貫通,提升綜合素質。圖2中國際傳播教育每一項內容都與語言密不可分。失去了語言這個重要的傳播載體,很難精準、全面、立體地向國外展示真實的中國面貌。但是,圖中未涉及特定專業(yè)的學習,比如涉外警務專業(yè)理論和實踐在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方面還需要掌握國際警務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綜合以上研究論述,結合國際傳播的基本內容,將國際警務人才培養(yǎng)中的外語傳播能力概括為政治素質、中外文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警務專業(yè)素養(yǎng)、文化傳播能力。
政治素養(yǎng),包括堅決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堅定政治立場,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國際傳播教育的前提,尤其是從事國際警務執(zhí)法與合作的行為人和行為體,更應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正所謂心中有信仰,行動才更有力量;嫻熟的中外文語言能力是國際傳播成功的關鍵。在從事國際警務事務中,需要用中外文獲取、處理信息,用外文宣傳中國理念、中國智慧,因此,需要國際警務人才在充分學習警務專業(yè)相關知識基礎上,必須重視外語學習,尤其加強警務專業(yè)外語和時政外語的聽、說、讀、寫及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強調不同文化背景國家間的認知、理解及溝通,目的是推進全球文化的融合和認同,消除不同文化間的疏離、誤解,使世界呈現(xiàn)更包容、更開放、更穩(wěn)定的對話與合作空間。從傳播學角度講,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傳播的過程就是文化相遇的過程,傳播中需注意對方所屬文化的某些規(guī)范,以避免出現(xiàn)交際障礙。
三、國際傳播下海南涉外警務人才外語傳播能力培養(yǎng)的建議
海南涉外警務人才外語傳播能力培養(yǎng),將從思政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方面提出建議。
(一)思政教育是外語傳播教育的首要前提
國際警務執(zhí)法人員的言行舉止時刻代表著國家形象,體現(xiàn)大國風范和擔當,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zhí)法公正、紀律嚴明是新時代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和政治責任。從事涉外警務的工作人員應站穩(wěn)立場、堅定信仰、握悉國情國策、紀律嚴明,要有任何時候以國家利益至上、全力維護祖國尊嚴的強烈意識。一方面,學??赏ㄟ^開設政治理論、時事政治等課程,定期舉辦政治教育大講堂、講座等,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熟悉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另一方面,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及課內外實踐活動中,適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厚植家國情懷。
(二)轉變教育理念,實施外語分級教學,推進“外語+專業(yè)”教學模式
外語傳播能力培養(yǎng)是對外語教學更高層次的要求。目前學校的大學英語課程,受課時量的限制,仍然以培養(yǎng)語言技能為主,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滿足日常交際為主題,教學內容浮于表面,語言環(huán)境過于單一,未能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有效結合,不能滿足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需求,學生也無法對語言有深入的理解和運用,雖培養(yǎng)語言技能但局限性明顯,無法展現(xiàn)外語在專業(yè)領域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因此,在國際警務人才培養(yǎng)中,需完善外語課程體系構建,改革外語教育理念,突出跨文化交際和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可融入一些國際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如傳播學基礎、跨文化交際理論、中英文化比較研究等。
在教學模式上,建議實施英語分級教學(圖3所示)。在初級階段,以學習通識英語課程為主,加強英語聽、說、讀、寫技能訓練,重點強調語言的運用能力,如用英語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旅游、住宿、交通等);中級階段,將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鍛煉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可增設初級警務英語課程,以課本為主要教學資料,積累專業(yè)英語表達,了解警務英語使用的工作場景,鍛煉聽說能力。選修課可增設跨文化交際、中外文化比較、外事禮儀、國際傳播學等,樹立跨文化和國際傳播意識;高級階段,強化警務英語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推行“外語+專業(yè)”教學模式,開展專業(yè)課雙語教學,通過模擬實戰(zhàn)、綜合實訓、辯論、研討、講座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在出入境管理、涉外案件處理、國境警務執(zhí)法合作等領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跨文化傳播能力,尤其在帶有鮮明政治性的國際傳播中,更要學習跨文化集中應對政治沖突的策略和技巧。
(三)注重交叉學科培養(yǎng),多渠道提高外語師資水平
前文提到,外語傳播能力需要多元化的學科背景知識(語言學、政治學、傳播學、跨文化交際、專業(yè)課理論與實踐等),目的在于減少外交工作者在表述中出現(xiàn)因相關知識儲備不足而造成誤解從而影響國際傳播效果的問題。因此,可通過開設專業(yè)及公共選修課,有意識地開展一些與涉外警務專業(yè)交叉的外語教育實踐活動,如開展學術講座、論壇、研討、辯論賽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國際視野。另外,外語傳播能力將外語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外語教師提出新要求。復合型涉外警務人才的培養(yǎng)當然需要復合型外語教師。傳統(tǒng)的、單一模式的、脫離專業(yè)實踐和學生職業(yè)需求的純語言技能訓練早已不能滿足自由貿易港國際化建設的發(fā)展需求。外語教師必須轉變思想,積極轉型,加強自我學習,提升涉外警務專業(yè)知識和學歷層次。為獲得最新實踐教學素材,了解涉外警務一線工作性質和內容,外語教師可申請到出入境管理局等涉外警務實務部門掛職鍛煉,接觸核心對外業(yè)務工作,積累總結實戰(zhàn)經(jīng)驗,編撰教學素材;加強與國內外警察院校的校際交流,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警察大學、浙江警察學院等,這些學校都開設涉外警務專業(yè),且經(jīng)驗豐富,因此學??梢赃x派外語教師到這些優(yōu)秀的大學進修訪問,學習先進的辦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教學水平;也可以邀請國內外優(yōu)秀警察院校涉外警務專業(yè)的專家學者來學校舉辦講座,傳授經(jīng)驗,拓寬外語教師的國際視野,實現(xiàn)“外語+專業(yè)”雙提升。
參考文獻:
[1]周瑩.國際傳播視域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yǎng)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4):57-59.
[2]于運全.推動建設與我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傳播能力[J].旗幟,2021(7):52-53.
[3]守正創(chuàng)新,傾力講好中國警察故事[N].人民公安報,2021-06-04.
[4]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蘆紅娟,王亞麗.國際傳播理念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途徑[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2,38(2):85-89.
[6]王銀泉.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審視我國外語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外語,2013,10(2):13-24,41.
[7]何寧,王守仁.高校外語專業(yè)學生外語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教學,2021,42(1):1-4.
[8]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17(5):1,10-14.
[9]祝朝偉.翻譯的話語等效與對外話語傳播體系創(chuàng)新[J].中國外語,2020,17(2):4-12.
[10]洪麗,李佐文.解析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中的外語傳播能力[J].現(xiàn)代傳播,2011(8):133-134.
[11]文秋芳.國際傳播能力、國家話語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兼述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雙輪驅動”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3):17-23.
[12]孫英春.跨文化研究面臨的“知識整合”[J]. 浙江學刊,2007(3):41-48.
[13]張紅曉.能力本位視角下高素質涉外警務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22,32(3):112-117.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