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的幻覺:金融危機的根源探究與管理之道》
(冰)喬恩·丹尼爾森著
廖岷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3年8月
我們如何處理金融體系的問題?許多權威人士告訴我們,他們知道如何讓金融體系為我們帶來好處——沒有危機,有豐厚的投資回報,推動經濟強勁增長。希望他們所說的能成為現實。
我們可能希望魚與熊掌兼得,但在安全和風險之間總是要權衡取舍。所有簡單的解決方案都指向最明顯的外生風險,但忽略了隱藏在尾部風險和危機背后的黑暗力量。為時未晚,我們有明智的方法來實現想要的結果。下文詳細討論這些問題,將它們提煉成幾個原則,以推動金融體系發(fā)揮最佳作用。
要認識到真正的威脅來自內生風險,即我們沒有及時發(fā)現的隱藏的黑暗力量,等發(fā)現時為時已晚。我們經常忽視內生風險,而將我們的努力集中在具有誤導性的園中小徑——可見的外生風險上。內生風險是引發(fā)不穩(wěn)定和損失的根本力量。我們過度使用杠桿。我們相信在一個相互關聯的金融體系中,流動性是無限的,而這個體系的存在根本上依賴于這種無限流動性。每個人都謹慎地保護自己。還有政府救助的承諾。我們只專注于可見的方面,而忽略隱藏的因素;只關注各自單獨的良好控制,而對外部世界卻故意漠視。我們都希望市場好的時光會永遠持續(xù)下去。
每一場危機的核心都涉及這些基本要素。對任何關心風險的人來說,問題在于導致損失和不穩(wěn)定的根本原因很難解決。衡量內生風險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2008年的前幾年里,沒有人知道被投入結構化信貸產品的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等到發(fā)現時無論采取何種應對措施,都為時已晚。
內生風險會潛伏數年甚至數十年,直到某種外部沖擊使其蘇醒。
雖然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可以引發(fā)危機的被充分理解的基本因素,但危機的觸發(fā)點是無限的。觸發(fā)因素和根本因素之間的關鍵區(qū)別在于可見性——觸發(fā)因素很簡單且顯而易見,而根本因素則是模糊的。正是這種可見性將我們引向錯誤的道路,今天觸發(fā)危機的因素可能明天就會悄然消失。我們應該忽略觸發(fā)因素,從而專注于那些帶來危機和糟糕表現的根本因素——內生風險。
另一個原則是警惕虛假的韌性。建立一個告訴我們想聽的事情的框架是很容易的。一切都很好,因為這是風險儀表盤告訴我們的。與此同時,內生風險怪物正在嘲笑我們。如果風險儀表盤告訴我們風險很低,我們就想冒更多的風險。但這是虛假的韌性。2008年危機不是那一年所有銀行家的瘋狂冒險行為造成的,真實源頭是他們在21世紀初的狂熱歲月里的瘋狂冒險行為。到了2008年,除了努力消除最壞情況,我們什么也做不了。我們已經處于危機之中。一旦糟糕的事情發(fā)生,我們就喜歡從中吸取教訓。弄清楚哪里出了問題,這樣它就不會再發(fā)生了——這就叫作“亡羊補牢”。這也帶來虛假的韌性。不穩(wěn)定的力量聚集在沒有人注意的陰暗之處,因此,下一次危機將出現在其他地方。
導致虛假韌性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我們衡量的微觀風險,而不是我們最關心的風險類型。問題出在風險計量儀,當進入金融體系的深處時,這個神奇的儀器就會彈出金融風險水平的讀數。日常的金融監(jiān)管、風險控制和投資組合管理都越來越依賴風險計量儀。為什么?因為它被認為是科學客觀的,能幫助決策者將復雜問題分解為風險儀表盤上的一系列精確數字。
這就是出錯的地方。風險計量儀并不像它的支持者所認為的那樣科學和客觀。它無法與精密的科學儀器,比如溫度計相匹敵。
對于大多數金融風險,我們不能實行這樣的反饋機制,即使很多人嘗試過。
不同的關注點需要不同的風險概念——風險是什么取決于我們關注什么。
我們一定要小心虛假的韌性。要實現真正的韌性,需要關注造成損失和不穩(wěn)定的根本因素,而不是度量風險或改正上次的錯誤。
(本文摘選自該書第十四章,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擬;編輯: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