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菊 張琳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新教材內(nèi)容更加豐富,同時也提高了閱讀難度,眾多高中語文教師也在積極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如何在課堂上建立一種新的、有針對性的閱讀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重點介紹了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并對構建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總結其發(fā)展現(xiàn)狀,探究實現(xiàn)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優(yōu)化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路徑;探索
合理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能夠達到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高中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此背景下,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所謂主題閱讀教學模式,就是教師以教材為載體,將同一主題的文章編排在一起進行閱讀教學,以教學改革要求為指導來積極地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突破傳統(tǒng)教學中所應用的固有教學模式,重視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從而獲得更好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一、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概述
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是教師將教材內(nèi)容進行主題化處理,同時將學生閱讀內(nèi)容進行主題化劃分,再以不同的閱讀內(nèi)容為主線,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整合的過程。在主題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夠在不斷學習和探究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主題”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重點、難點,是一篇文章或一類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和中心觀點;“主題”是作者思想感情、審美情趣、創(chuàng)作思路等方面的集中體現(xiàn)。
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以一組或一篇文章為基本素材,圍繞主題進行相關知識的整合,提升學生對主題的理解能力,這一教學模式在當前高中語文教育領域中廣泛使用。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注重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并讓學生根據(jù)主旨去理解和賞析文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雖然能夠較好地掌握文章主題的內(nèi)涵,但是,在閱讀過程中,由于對文章所蘊含的內(nèi)容認識不足,造成了閱讀的困難。而在主題閱讀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對相關文章的深入分析和探究,能夠?qū)ξ谋舅N含的思想和情感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學生也能在較強的閱讀興趣驅(qū)動下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也能有效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1]。
二、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重要性
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其要求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要以文章中的主題為核心,讓學生通過閱讀并理解文章內(nèi)容,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從而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在“主題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較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使其在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探究后能夠得出自己對于文本內(nèi)容和主題思想的理解,幫助學生對閱讀主題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從而使其能夠在進行閱讀學習時產(chǎn)生興趣,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對于閱讀主題和文化內(nèi)涵方面的理解寫下來并交給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加深對于主題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涵方面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這樣做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涵方面知識的了解,還能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2]。
除此之外,主題閱讀是一種有機整合各種閱讀手段的綜合性閱讀方法,其能夠?qū)⒏鞣N閱讀技能有效整合,有助于形成系統(tǒng)化的閱讀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形成更加科學、高效的學習方式[3]。通過主題閱讀,可以讓學生了解更深入、更廣泛的領域知識,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題閱讀中,學生需要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不同主題的文章進行閱讀,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其在學習中主動探索問題、自我思考的能力。主題閱讀教學模式能夠形成相對系統(tǒng)的學習框架,有助于學生自我評估學習的成果及進步,同時也便于教師進行評價,調(diào)整教學方向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三、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現(xiàn)狀
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其主要是以主題為核心,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一)教師缺乏對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正確認識
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提出的,教師如果沒有正確認識到其重要性,沒有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就會使得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陷入困境。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以學生的學習為重點,導致學生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
(二)教師教學方式不科學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過分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并圍繞文本中的內(nèi)容展開深入分析,然后以此為基礎提出問題并進行引導和講解。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內(nèi)容,但是卻忽略了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互動
在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教師沒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也就不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在語文學習中獲得幸福感[4]。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主題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四、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優(yōu)化策略
(一)明確主題閱讀教學目標
首先,高中語文教師要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組織科學有效的教學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素材和背景資料。其次,高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活動。最后,高中語文教師要對主題閱讀教學效果進行有效評估。在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時,要注重對教學過程中相關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和體系。制訂針對性的閱讀計劃,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的放矢,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
教師在進行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5]。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與課本內(nèi)容相結合,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將自己的閱讀感悟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融入文章之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語文知識的積累與應用,重視對文章寫作手法的講解和運用,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文章主題、內(nèi)容以及作者情感等。在對課文進行主題閱讀時,教師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首先可以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讓學生自主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其次,還可以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來提高學生閱讀效率。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到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思想以及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
(二)創(chuàng)設主題閱讀情境
1.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精心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和探究,并在思考過程中找到問題答案,這種方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強化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主題活動,這些主題活動主要是指圍繞一個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將這些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設計,將其劃分成不同的模塊和環(huán)節(jié),然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將這些模塊和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且強化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祝?!窌r,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如果你是祥林嫂,你會怎么做?”學生在學習中實現(xiàn)情境代入,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也體會到魯迅先生文中所表達的情感,教師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拋出問題:“祥林嫂的悲劇是誰造成的?”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nèi)容。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例如:在《雷雨》一課中,教師可以運用角色扮演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6]。為捋順人物關系,可分別找同學扮演周樸園、繁漪、侍萍、魯貴、周沖、周萍、魯大海等人,并讓學生將課本中的片段排練成話劇,在班級中表演,在表演與觀看表演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并加深理解。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進行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閱讀是語文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的關鍵。
(三)整合主題閱讀教學資源
在進行主題閱讀之前,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文本,確定主題,并將文本劃分為多個部分。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進行文本篩選和整合,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活動,并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在進行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時,教師要積極整合相關教學資源。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自己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學習資料。例如:在學習《故都的秋》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和圖片,讓學生進行閱讀并認真做好筆記。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閱讀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種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閱讀。細細品味郁達夫的語言,品味輕柔又熱鬧非凡的北國秋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其次,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nèi)設立圖書角,供學生閱讀郁達夫的其他書籍,例如:《迷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加強對郁達夫的了解。最后教師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和課程安排,鼓勵學生進行相關課外文章的閱讀,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聯(lián)系,并記錄下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時,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和優(yōu)勢。在開展合作探究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文本相關的情境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在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建,就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閱讀方式和方法。教師要不斷豐富閱讀形式和方法。要不斷引入新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感受到主題閱讀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來豐富閱讀形式和方法,還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來參與到主題閱讀中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積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主題演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量,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相關知識內(nèi)容。
(四)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要建立和優(yōu)化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教師要在教學觀念上積極進行改革,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以學生為本,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使其在語文課堂上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語文閱讀中。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更新自身的觀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高中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開展主題閱讀,在閱讀中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文章內(nèi)容,將自己代入文章中進行思考和交流,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分析問題。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圍繞課本內(nèi)容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能夠在深入了解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化學習,從而實現(xiàn)對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意義的全面認識。此外,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優(yōu)化課堂結構,通過改變課堂結構來提升課堂效率。例如:在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確定主題,設置情境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實現(xiàn)對主題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優(yōu)化策略中推行個性化教學評價也是一種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對其進行評價,并構建多元化評價機制。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水平等因素。在確定了主題內(nèi)容后,教師還需要根據(jù)教材中的閱讀篇目來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對文章進行梳理分析,讓學生形成對文章整體的了解和認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其主要是以教材為依托,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將多個文本進行有機整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將自我學習與集體探究相結合,實現(xiàn)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構建。
參考文獻
[1]黃蓉.語文主題閱讀課堂教學模式與路徑[J].文學教育(下),2023(2):83-85.
[2]王鳳霞.試論高中語文構建主題閱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策略[J].新課程,2022(4):170.
[3]周美庚.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路徑[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4):52-53.
[4]胡芳.高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8):141-142.
[5]李艷.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高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分析[J].高考,2021(15):23-24.
[6]方延安.高中語文主題閱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探索[J].高考,202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