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舞從本質上來說是戲曲和舞蹈的混合物,所以又被稱為戲曲舞蹈,從20世紀50年代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穩(wěn)定、成熟的獨屬于中華民族的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在這個訓練體系中,技術、技巧的釋義被壓縮為舞蹈詞匯,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來自中國古代舞蹈和中國戲曲舞蹈兩種藝術形式,其中以跳、轉、翻為主的技術技巧不僅自成體系,而且還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推陳出新,其在中國古典舞劇目中也是不得不提的常用詞匯。中國古典舞因為這些高難度技術技巧的應用,體現(xiàn)出獨有的藝術價值,中國古典舞劇目也因此擁有了更具特色的風格和更高的觀賞價值,帶給觀眾的震撼感也更強。
[關鍵詞]技術技巧;中國古典舞;劇目
[中圖分類號]J72文獻標志碼:A
中國古典舞自從誕生以來,就受到各界的好評,隨著中國舞蹈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古典舞在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上不斷有重大的突破,并在國際舞臺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古典舞經歷了長期的藝術實踐而被廣大舞蹈藝術者所喜愛,它也是一種具有典范意義的古典風格舞蹈形式。中國古典舞作為古典舞的一個分支類型,在基礎訓練體系的構建中借鑒了芭蕾舞訓練體系,除此之外,還對傳統(tǒng)舞蹈進行深入研究,有方向、有目的地對其進行整理、加工和創(chuàng)造,這才造就了現(xiàn)在獨具中國古典風格的舞蹈[1]。中國古典舞涵蓋的技術技巧類型繁多,所以舞者在進行基礎訓練的時候不僅要學習舞蹈技巧,還要學習中國古典舞的身韻韻律,從而將中國古典舞的真正魅力展現(xiàn)出來。所以,只有在充分了解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在舞蹈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才能將其與舞蹈劇目融合在一起,進而創(chuàng)造出富有東方古韻的優(yōu)秀舞蹈。中國古典舞的技藝性是比較強的,提升古典舞技術技巧是完善舞蹈藝術作品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其藝術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舞蹈作品表現(xiàn)中古典舞技術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必須有良好的古典舞技術技巧,這樣才能為觀眾呈現(xiàn)最完美的舞蹈藝術作品。
1 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
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宮廷舞蹈,甚至更遙遠的民間舞蹈。根據(jù)相關史料記載可知,從周朝開始,一直到后來的兩漢、兩晉以及唐朝五代,皇朝宮廷都會設置專門的樂舞機構用于培養(yǎng)專業(yè)的樂舞人才。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定期收集民間的自娛性舞蹈、宗教舞蹈及外邦舞蹈,對其進行整理和創(chuàng)新,進而形成更為完整、正統(tǒng)的宮廷舞蹈,其中代表性作品有周朝的《六代物》、唐朝的《九部樂》和《十部樂》等[2]。
宋元之后,由于戰(zhàn)亂不斷,宮廷舞蹈的發(fā)展停滯不前,直到后來隨著戲曲藝術的出現(xiàn)才有了新的發(fā)展。
明清時期,社會矛盾逐漸復雜,人們的生活也開始多樣化起來,豐富了中國古典舞的創(chuàng)作素材,中國古典舞開始取得進一步的發(fā)展。
到20世紀20年代初期,舞者們?yōu)榱诉M一步發(fā)揚民族舞蹈藝術,開始從中國戲曲表演中獲取靈感和素材,編排出了諸如《寶蓮燈》《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劇目并流傳至今,其獨具中國古典舞特色且廣受大家喜愛[3]。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舞蹈文化開始受到各方面的關注。舞蹈教育家唐滿城、李正一開始著力于中國古典舞的理論研究,對其進行整理和深入分析,并依據(jù)當前的社會發(fā)展情況對其進行革新、創(chuàng)造和實踐。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優(yōu)秀舞蹈作品,如《黃河》《江河水》《梁?!肪褪沁@個時代背景下的杰出舞蹈藝術作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舞蹈作品《黃河》打破了戲曲的表演常規(guī),采用大幅度的身體動作來進行舞蹈表現(xiàn),人體語言被運用到極致,充分展現(xiàn)了揮灑自如的思想該是怎樣的形態(tài),所以舞蹈作品《黃河》的誕生也標志著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4]。
2 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表現(xiàn)形式
跳、轉、翻是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統(tǒng)一,三者雖有不同的舞動原理,卻表達著統(tǒng)一的美學原則,所以三者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讓舞蹈藝術得到更加完美的展現(xiàn)。
2.1 跳躍
跳躍的技術技巧在中國古典舞中屬于最為基礎的訓練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吧磔p如燕”是中國古典舞的特征,要做到這點,需要在所有彈跳動作的部分,展現(xiàn)出騰云駕霧的感覺,專業(yè)術語為“凌空躍”,所以無論是小跳、中跳還是大跳,輕盈都是首要原則[5]。
從技巧上來說,跳躍是舞蹈動作中的一大難題,它不僅要求舞蹈演員具備超強的彈跳力,還要求演員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能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小跳的動作幅度較小,主要考驗演員的腳腕力量和手腕力量,尤其是靈活度方面;中跳難度加大,彈跳力和動作幅度都要加大,對膝蓋的彈性要求較高;大跳不僅對跳躍的高度有要求,還對在空中時的舞姿有要求,不僅考驗身體力量,還考驗舞蹈技術的熟練程度,因此大跳相比于其他動作來說,更具表演性質,最為常見的大跳動作就是“倒踢紫金冠”。
2.2 旋轉
旋轉也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動作之一,流暢、連貫、輕快是旋轉的必備特性。通常來說,旋轉的動作需要融入舞蹈動作的故事情節(jié)表達,通過音樂,將其與舞蹈動作銜接融合在一起。
旋轉動作的最大難點是需要舞者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中保持身體的穩(wěn)定性和平衡性,簡單來說就是要求演員在對抗離心力的同時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舞姿。在中國古典舞中,旋轉的主要表現(xiàn)動作為擰和傾,以此來保障整個舞蹈動作的動態(tài)性,所以舞蹈演員需要有足夠的平衡性、協(xié)調性和對身體的控制力才能完成旋轉的舞蹈動作。
拆解開來看,旋轉的力量關鍵在于半腳掌,半腳掌在保持人身體站立的同時能夠保持身體軸心的穩(wěn)定,這樣才能長時間保持旋轉的穩(wěn)定性;其次就是大腿和膝關節(jié)的力量,因為有部分旋轉舞蹈動作需要舞蹈演員在半蹲的情況下完成,只有膝關節(jié)和大腿的力量到位,才能支持舞蹈演員完成半蹲情況下的旋轉舞姿[6]。
2.3 翻身
中國古典舞中的翻身動作指的是人體在傾斜的情況下,讓軀干、頭部、上肢等沿著某條縱軸進行翻轉,進而形成一種立在圓上的圓周運動。基于此,翻身動作在中國古典舞中追求的“圓、曲、擰、傾”的審美特征。翻轉技巧在舞蹈動作中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因為該動作是在立體空間里完成的大幅度弧線運動,可以給人帶去視覺上的震撼。另外,通過不同的節(jié)奏處理和速度處理,可以展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從技術層面上來看,翻身動作的關鍵點在于掌握好重心,不管是在原地的點翻身還是移動中的串翻身,只要雙腳進行了移動,人體的重心就容易被分散,所以舞蹈演員需要做好下肢重心穩(wěn)定的動作,才能順利地把翻身動作完成。
3 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形成與訓練
3.1 技術技巧的形成
古典舞中的技術技巧很多都借鑒了西方的芭蕾舞,也融合了中國的戲曲藝術,而戲曲中本身就有一些動作和舞蹈類似,戲曲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借鑒資源。在古典舞的基本訓練中,技術技巧是重點,也是完成中國古典舞舞姿的關鍵支撐。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大都以軀干為核心完成,且頭、頸、肩、胸、腰、髖、上肢、下肢各個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較高,舞蹈演員不僅要有熟練的軟開技巧,還要有一定的力量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在有目的的訓練過程中讓舞蹈演員呈現(xiàn)出剛柔并濟的狀態(tài)[7]。
3.2 技術技巧的訓練
中國古典舞的核心課程是基本功訓練,訓練內容十分豐富,整體動作的運動節(jié)奏具有點線相結合的特性,在各種動作的表現(xiàn)上較為追求剛柔并濟、抑揚頓挫和吞吐自如的審美趣味。另外,中國古典舞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種之一,不僅蘊含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還表現(xiàn)出線條流暢的美感。所以在很多古典舞蹈的課程中,舞蹈演員學到的不僅是古典舞的技巧動作,還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能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進而自主宣傳自身的優(yōu)秀文化[8]。在文化藝術表演領域有一句話叫做“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中國古典舞的學習和練習上展現(xiàn)得非常明顯,每個舞者在舞蹈室以及其他地方練習所付出的點點滴滴,都是在舞蹈技術技巧上的磨礪,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古典舞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穩(wěn)定的技術技巧訓練課程,支持中國古典舞的未來發(fā)展。
4 技術技巧在中國古典舞劇目中的運用
在中國古典劇目中,技術技巧的恰當運用能輔助舞者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在進行劇目情節(jié)設置的時候,還有利于推進劇情,渲染表演時的舞臺氣氛,但中國古典技術技巧的應用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用得精巧則更是不易,比如如何凸顯劇目刻畫的人物形象和特性、如何刻畫環(huán)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
果[9]。當然這對編導的創(chuàng)作能力也是一大挑戰(zhàn),因為讓中國古典舞的技術融合在舞劇中,又要做到技巧服務于劇情,難易程度可想而知。
4.1 塑造人物的性格特點
人物情緒激動的時候,可以通過快速的旋轉來表達;人物強有力的性格特征,可以通過大幅度的跳躍和急速的翻身來表達。另外,這些動作的速度、力度、節(jié)奏和頻率等的不同細節(jié)處理,可以用來表現(xiàn)不同情況下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比如,舞者腿部和腰部的控制技巧,可以輔助塑造人物的穩(wěn)定形象?;诖耍o止狀態(tài)下舞者的軟開技巧就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力量。例如獨舞《點絳唇》,軟開的技巧動作可以表現(xiàn)出主人公等待愛人的內心變化,最后一段使用的快節(jié)奏旋轉技巧,可以體現(xiàn)女主人公急切的期盼心理,技術和人物內心的融合性表達,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觀賞體驗。
4.2 輔助劇目的情節(jié)設置
舞蹈劇目的情節(jié)表現(xiàn)依靠的是人體動作,由于舞蹈表達還需要兼具舞蹈性和觀賞性,技術技巧動作能表意、能陳情,在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方面,有一套自己的表達體系,所以對比普通的舞蹈動作,這些技術技巧動作更具藝術表現(xiàn)力,傳情達意更是不在話下。例如,獨舞《旦角》表現(xiàn)的是女主人公辛酸的戲曲生涯,舞者用一系列跳、轉、翻、旁腿控制等技術技巧,將人物坎坷的一生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包括技術上的學習和堅毅性格的表現(xiàn)。
4.3 促進舞蹈的表現(xiàn)力
舞者一生都在追求卓越的舞蹈表現(xiàn)力,這需要舞者多觀察生活,從中找到能夠感動人心的部分,將其融入自己的舞蹈表演中,這樣不僅能讓舞蹈創(chuàng)作更加貼近群眾,也能讓舞蹈表演更具震撼力,與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由此可見,增強舞蹈表現(xiàn)力不光要有過硬的技術技巧,還要有飽滿的生命力,總體來說,就是讓高質量的技術技巧成為舞蹈演員表達生活的最強輔助。而在舞蹈中加入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目的就是提升整個劇目劇情表現(xiàn)上的完整性,完善整體的人物性格。當然,這樣各個舞蹈動作之間的銜接將更為流暢美觀。比如,舞者在連接跳躍動作和地面動作的時候,使用一定高度的跳躍舞蹈動作就能形成空間上的強烈對比,能給觀眾帶來更加美好的視覺體驗,也提升了整個舞蹈劇的審美水平。
4.4 渲染與烘托舞臺的情境氛圍
“虛實相生,動靜相融”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特征,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既是當下的時間和空間,也是表達故事里的時間和空間,這種時間和空間的交流就是一種動靜的交融,表演所表達的情緒思想就被完整地傳遞出來。比如在舞蹈進行到高潮階段的時候,編導和演員想要借此表達的情感很是復雜,愛恨情仇的交織不需要用激烈的語言去表達,急速持續(xù)的旋轉已經足夠將這些表達出來。
5 結語
中國古典舞的歷史非常悠久,其技術技巧在舞蹈作品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經過歲月的磨礪,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其發(fā)揮出的作用和價值也已經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認可,將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融入舞蹈劇目,不僅能為劇目提供多元化的動作選擇,還能夠充實作品,推動我國舞蹈劇目的發(fā)展。但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那樣可能是無意義的堆砌,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要與審美情趣相結合,既有技術層面的展現(xiàn),又有文化內涵的表達,讓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瑰寶。現(xiàn)代舞者要做的就是繼承并發(fā)揚優(yōu)秀的技術技巧,使中國古典舞更完美、更有韻味。
參考文獻
[1]王克芬. 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呂藝生. 舞蹈美學[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3]隆蔭培,徐爾充. 舞蹈藝術概論[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4]王黎雪. 論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審美、訓練與應用[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5]孟妍. 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審美特征在作品中的展現(xiàn)[J]. 藝術百家,2017,33(3):241-242.
[6]余娜. 淺談中國古典舞發(fā)力[J]. 藝術研究,2018(4):36-37.
[7]王嘉卉,周仕怡. 論技術技巧在古典舞中的表演價值[J]. 藝術評鑒,2020(17):64-66.
[8]袁倩. 淺析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在舞蹈劇目中的藝術表現(xiàn)力[J]. 大眾文藝,2016(24):164.
[9]施曉峰. 淺談中國古典舞中“跳”的重要性[J]. 戲劇之家,2015(5):148.
[作者簡介]黃雪,女,上海人,武漢傳媒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舞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