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摘 要:2023年新高考語文Ⅰ卷的名篇名句默寫創(chuàng)新命題形式,綜合考查識記、理解、應用等能力,引導學生細讀深思、古今融通,促進教師依標施教。從考查重點和變化趨勢來看,該題以“默寫”為切口,考查學生的文本理解、學科融通、問題解決等能力。教師在教學和備考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深學透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切實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新高考;語文試題;名篇名句默寫
傳統(tǒng)的名篇名句默寫題,側(cè)重考查名篇中名句的識記,無法引導學生體味名篇章法之妙、煉字之精、用意之深,學生甚至無須通篇背誦即能做對。為確保該題的正確率,師生耗費大量精力在篩選名句、記憶字形上,容易忽視古詩文的豐富意蘊和藝術(shù)特色。2023年新高考語文I卷的名篇名句默寫題以前幾年的成功探索為基礎,進一步創(chuàng)新題型,有助于引導教師依標施教,指導學生細讀深思、融通古今、切己體察,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 試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xiàn)方式和設問方式,要求對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新穎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動思考,完成開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務?!保?]2023年新高考語文Ⅰ卷的名篇名句默寫題通過創(chuàng)新問答情境,綜合考查學生的文本識記、文本解讀、語句關聯(lián)、語言應用等能力,令人耳目一新。
第1題: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自己編寫《史記》“_____________ ”,便遭遇了李陵之禍,因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___”。
此題有三個亮點。一是回避名言、警句,考查學生能否默寫全篇以及能否理解太史公包羞忍辱“就極刑而無慍色”與《史記》“草創(chuàng)未就”的因果關系。二是題干沒有從含義、作用等方面進行提示,而是與填空處構(gòu)成承接、因果關系。因此,該題在考查背誦、書寫、理解能力之外,還考查學生連貫、嚴密、有邏輯的表達能力。學生須通過第一空前面的“編寫《史記》”,鎖定該空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從“便遭遇了李陵之禍”的“便”,判斷出時間上的先后;從“所以”一詞,明確太史公之所以選擇“就極刑而無慍色”的隱忍態(tài)度,只因《史記》未成。三是答案并非照抄原文整句。題干中的“所以”即原文“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中的“是以”之意,為避免語義重復,第二空應填“就極刑而無慍色”,刪掉“是以”。綜上,該題綜合考查了識記、理解和根據(jù)語境裁剪原文以實現(xiàn)得體表達的語用能力。
第2題: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有二弦”,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說明豎箜篌的弦數(shù)還有另一種可能。
該題引用史書中關于豎箜篌的記載,要求學生默寫《李憑箜篌引》中的詩句,證明箜篌弦數(shù)有另一種可能。學生須理解“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中的“二十三絲”是用弦數(shù)借代豎箜篌,才能準確作答。此外,用詩句證明“豎箜篌”的弦數(shù),是“以詩證史”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科融通的意識。
第3題:
小剛臨摹了一幅諸葛亮的畫像,想在上面題兩句詩,卻一直沒想好。汪老師認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該題涉及傳統(tǒng)人文畫中的題畫詩,題畫詩是繪畫章法的一部分,它通過書法表現(xiàn)到繪畫中,使詩、書、畫三者之美巧妙結(jié)合,相互映發(fā)。這道題既體現(xiàn)了學科融合、古今融通的理念,又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用語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答此題,需要學生從自己的積累中挑選適合題寫在“諸葛亮畫像”上的古人詩句,答案具有開放性。
三道題中有兩道回避了經(jīng)典名句,這能夠防止學生猜題押寶、投機取巧。學生必須要對名篇熟讀成誦,并且能提取、剪裁其中的語句來有效應對。第3題通過默寫歌頌諸葛亮的詩句,落實立德樹人的宗旨,題目更加靈活,融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為一體,體現(xiàn)了新課程、新高考的理念。
二、 考查目標及變化趨勢
名篇名句默寫的題型變化體現(xiàn)了新高考重視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的趨勢。該題意在考查學生能否準確識記、透徹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解決學習、研究、生活中的問題。雖然僅6分,但對挖掘統(tǒng)編教材的育人價值意義重大。試卷的“古代詩文閱讀”部分由“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三項組成,其中“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多以課外文本為媒介考查古詩文閱讀能力,因此考查學生對教材涉及的經(jīng)典篇目的掌握情況這一任務就落在名篇名句默寫上。命題者力圖通過此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篇目的背誦、理解、鑒賞、內(nèi)化、遷移等情況,從而促進學生研讀經(jīng)典,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指出:“高考要注重考查掌握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關注不同知識內(nèi)容之間、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整合所學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思維?!保?]名篇名句默寫題的命制要關注經(jīng)典篇目與當下社會、個體生活、語文學習及其他學科學習的關聯(lián)。例如,用古詩文作品中的語句印證古代器物、制度、人物、風俗;考查現(xiàn)代詩、歌詞對古詩文的化用;運用古詩文中的語句解釋或解決當今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問題;等等。這種命題形式有助于引導學生積累古詩詞,并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靈活運用,提升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名篇名句默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根據(jù)“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高考充分發(fā)揮引導教學的功能。語文課程包括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與古詩文有關的有“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專題研討”,名篇名句默寫題要推動這5個任務群教學內(nèi)容的落實。例如,“文學閱讀與寫作”方面,可以請學生根據(jù)前人鑒賞,默寫對應內(nèi)容;“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方面,可以請學生根據(jù)特定篇目中的特定說理技巧和行文邏輯,默寫對應內(nèi)容,還可以請學生用古詩文名句來證明或質(zhì)疑某種社會現(xiàn)象;“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方面,則可以從內(nèi)容的針對性、語言的得體性等角度設置默寫題目。通過考查默寫,引導教師按照所在“學習任務群”的具體要求來進行古詩文教學,使古詩文教學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 教學導向及備考啟示
名篇名句默寫開始重視對經(jīng)典作品所在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要求、自身的篇章結(jié)構(gòu)、生活價值及學科融通價值等方面的考查,這必將推動古詩文教學和備考方式的改變。死記硬背、低效重復的學習方式已經(jīng)難以應對高考題型的變化,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熟讀深思、自主點評、梳理行文思路、聯(lián)系社會情境,尤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字形、語境、成語、歷史背景推測詞義的能力。具體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 深:由“言”入“文”,持“法”測“意”
教師不應先疏通文義再分析課文,將“言”“文”割裂,而應該帶領學生以準確把握文義為目標,反復研讀課文,精準把握字詞,通過反復研究文本的語言形式,推測作者的行文意圖。例如,教學《勸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喻背后的行文邏輯。為完成該任務,學生必須透徹理解每個詞語、句子的含義,并梳理句子之間的關系?!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比喻人可以超越自我。為什么能超越自我呢?下一組比喻回答道:“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闭恰啊边@種工藝,使原材料實現(xiàn)了由“木”到“輪”、由“直”到“曲”的變化。這句話比喻學習像“”一樣,是幫助個體改變自我、提升素養(yǎng)的外力?!半m有槁暴不復挺者”比喻學習可以將一種修養(yǎng)內(nèi)化為終身不易的素質(zhì),學習結(jié)果具有穩(wěn)定性。荀子進一步總結(jié):“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鼻皟删涫穷愑?,“木”“金”僅是原料或半成品,只有“受繩”和“就礪”,方可成器。同理,君子只有“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才會“知明而行無過”。該段的三組比喻分別從提升自我、結(jié)果的穩(wěn)定性和效果三個方面,剖析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生領略了古人行文之精妙和比喻論證的獨特效果,便可以從容應對各種形式的默寫。例如,“《勸學》中比喻學習可以形成抵御外界影響的穩(wěn)定修養(yǎng)的句子是:_________ ?!蓖ㄟ^“外界”“穩(wěn)定”兩個詞,就會鎖定“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學習古詩文時,運用“意法論”,關注“寫什么”和“怎么寫”的相互關聯(lián),則容易透徹理解文本,提高遷移能力。
(二) 通:古今貫通,學科融通
名篇名句默寫要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啟示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個人生活和其他學科,領悟古人智慧,挖掘古詩文的生活價值,有意識地把他人的語言納入自己的生活語境中加以理解。如《答司馬諫議書》的片段: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翻譯和解讀文本,還要運用邏輯學、歷史等知識,帶領學生梳理文字背后的邏輯和作者思維方式的當下價值?!懊麑嵰衙鳎煜轮淼靡印?,強調(diào)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理性討論的前提。例如,解決“人善被人欺”與“善有善報”之爭的前提是如何清晰界定“善”。前者將“善”理解為溫和、缺少攻擊性甚至懦弱,后者將其理解為見義勇為、濟困扶危的善行義舉,不同的概念界定導致不同的判斷。在反駁中,王安石從與司馬光迥然不同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幾個關鍵概念。司馬光的所謂“侵官”,是指變法增設官職,削弱了原來官員的權(quán)力,這是以官員原有職權(quán)為參照。王安石認為“不為侵官”,強調(diào)“官”本應由皇帝任命,自己受命于皇帝,依據(jù)合法程序變更官員職權(quán),并非“侵”,這是從程序角度來批駁。司馬光認為“生事”“征利”,是從結(jié)果的角度來評價變法,而王安石從變法依據(jù)和動機角度來批駁對方。至于“拒諫”,王安石釜底抽薪,否定敵論的大前提:正人君子提出正確建議。摒棄“壬人”“邪說”,自然不算拒諫。結(jié)合歷史背景,學生會發(fā)現(xiàn)王安石是站在王朝長治久安的高度銳意改革,司馬光是從當下效果和輿情角度秉持保守穩(wěn)健的態(tài)度。如果打通古詩文、邏輯學、歷史等學科間的壁壘,學生就可以從容應對各類跨學科、理解性、情境類的默寫題目。
(三) 整:整合考點,專題統(tǒng)整
盡管“古代詩文閱讀”部分包含斷句、概括、翻譯、鑒賞、默寫等多個考點,但這些考點均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同側(cè)面,并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滲透的。專項復習、逐點訓練看似針對性強,卻將本來渾然一體的詩文肢解、搗碎,使學生體會不到篇章的意義,學習樂趣也喪失殆盡。一旦學生喪失了探尋意義的沖動,所謂斷句秘訣、翻譯法則、鑒賞要點將難以發(fā)揮作用。名篇名句默寫的題型變化提醒我們,復習備考時務必重視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引導學生在梳理、探究中獲得新發(fā)現(xiàn)、新感悟??梢圆扇∪缦抡戏绞剑海?) 以體式為專題。例如,整合教材中古詩詞(包括課文和“古代詩詞誦讀”),以“中國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為主題,探究從《詩經(jīng)》到元曲,詩歌在用韻、句式、體裁、風格等方面的發(fā)展脈絡;以“唐宋散文”為主題,探究不同體式的獨特抒情達意功能。(2) 以人物為專題,例如古詩文中的“諸葛亮”“曹操”“李白”“蘇軾”,探究他們在古詩文中的形象或他們的寫作風格。(3) 以意象為專題,梳理古詩詞中的“酒”“月”“云”“山”“舟”等意象背后的情感密碼。(4) 以時代為專題,探究時代、思潮、士人、文學之間的互動等。專題統(tǒng)整復習時,教師可以補充課外資料,使課內(nèi)外文本相互補益,默寫、斷句、翻譯、鑒賞相互促進,將不同的考點納入一系列有價值的文本中,使學生融會貫通,學得更深、更透,在復習備考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樣,在學生眼里,古詩文不再是一堆晦澀難懂的語言符號,而是古人的情感、智慧和自己的精神資源,無論題型如何變化,均可從容應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2.
[2]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