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添
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是高中歷史課程的開設目標之一,而探究式教學被認為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并已被運用于當前的教學實踐??茖W合理運用歷史探究式教學可以營造開放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的機會與空間,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曲折與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開展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阻礙
1.教師的教學理念固化和教學方式陳舊。高中歷史課程內容豐富,很多教師為了騰出更多課堂時間為備考服務,揠苗助長,提前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快速學完教材上的內容,某種程度上違背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與學習規(guī)律;教師利用傳統(tǒng)灌輸?shù)慕虒W方式,將教材上的全部內容填鴨式傳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強行記憶歷史教材上的內容。這些已固化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方式不能從學生的視角來進行教學設計,不能根據(jù)高中生熱衷體驗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自主探索的認知特點開展與之相適應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必然導致課堂教學單調乏味。教師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也無法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學目標與課堂學習南轅北轍,最終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阻礙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史料的運用方式不合理。一方面部分老師認為歷史史料對高考復習沒有用處,尤其是文言文史料,會增重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增加閱讀困難,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極少引用歷史史料。另一面,有的教師過于重視史料在歷史課堂上的地位,未經(jīng)認真研究與篩選,即使是容易理解的介紹性知識點也加入史料佐證,鋪天蓋地的史料閱讀浪費了課堂時間,使得課堂教學知識點被歷史史料掩蓋。
3.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不足。高中生學習歷史動力不足存在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陀^上,面對巨大的高考壓力,高中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歷史課程。主觀上,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興趣不夠濃厚。
二、開展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1.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觀念,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把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和學習態(tài)度、過程表現(xiàn)等因素列入評價范圍;與時俱進,立足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優(yōu)化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積極挖掘和精心挑選合適的歷史事件作為歷史知識點的教學載體,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通過老師的引導和自身的探究,在豐富充實和深刻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2.教師合理運用史料。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發(fā)展史的時候,東莞的教師就可以引用東莞中學楊寶霖老師考證番薯引進第一人陳益的例子。一般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商人陳振龍經(jīng)過精心謀劃從菲律賓處于引種到福建廈門。但楊寶霖老師在民國出版的《東莞縣志》里發(fā)現(xiàn)刻本《鳳岡陳氏族譜》記載,明萬歷十年(1582年),虎門人陳益從安南(今越南)引進番薯”,這比福建人陳振龍1593年早了11年。楊寶霖老師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并實地進行嚴謹?shù)目甲C,最后詳實地論證了東莞虎門陳益就是中國引進番薯的第一人,東莞虎門就是中國種植番薯最早之地,并寫出論文《我國引進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種番薯的最早之地》。這樣的鄉(xiāng)土史料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可以觸摸,能夠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探究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領悟歷史知識和立足歷史思辨,深化家國情懷。
3.采取基于問題引領的歷史探究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歷史探究式教學的關鍵目標是提升學生質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歷史探究式教學中,提出符合教學目標、符合學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敖處熢谠O計問題時,要理性思考,關注問題的難度、辨析性和實踐性,以提升教學效率?!比缭诮虒W“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的時候會提到明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利用錦衣衛(wèi)、東廠等由宦官把持的特殊機構。教師應該把握機會提出問題,皇帝是怎樣利用這些特殊機構加強自身皇權呢?
三、結語
教師要在新課改的大形勢下,秉持新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形式多樣、務實而又新穎的教學方法,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積累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從而使其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