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斯 張燕飛
戲劇游戲是幼兒以角色的身份參與其中,通過肢體動作、語言對話的表達表現,通過角色替代的模仿、認同、移情與角色扮演,在特定的情節(jié)下開展的感知、想象和表達類的游戲活動。戲劇游戲是幼兒的綜合能力提升一種創(chuàng)新方式。在戲劇游戲中,教師的支持發(fā)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戲劇游戲對兒童的價值是綜合多元的,有效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認識世界,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和音樂欣賞能力。在體驗中提高他們的團隊意識、協調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有利于幼兒完滿人格的形成。
一、促進幼兒情感發(fā)展的支持策略
(一)用繪本故事構建想象情境。如果說故事結構是一個故事的骨架,那么故事細節(jié)則是構成故事的血肉,是它們讓一個故事變得豐富立體、真實可信、充滿樂趣。當我們和幼兒一起理清了故事的結構之后,可以借助戲劇游戲回顧故事,進一步了解繪本中的細節(jié),用繪本故事構建想象情境。繪本《天堂的問候》是一本心理療傷的書,幫助那些失去親人、朋友的人走出憂傷。如何幫助幼兒更好地把握故事,理解生命、理解失去的意味,并幫助遇到同樣事件的幼兒走出憂傷?教師在一次繪本分享中,以黛西的口吻表達對主人的情感和離世后的心路歷程,然后以教師的身份組織幼兒討論。運用教師入戲的策略可使幼兒從黛西的視角思考問題,使他們融入虛擬的“真實”世界,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生命和死亡。在這里,“虛擬”指的是故事中的情節(jié),“真實”則是有同樣經歷的幼兒在故事中的情感體驗,這情感體驗卻是真實的。
(二)用生活事件引發(fā)幼兒共鳴。結合班上一位幼兒的好朋友出車禍,在一個以“道路安全”為主題的教育戲劇中,教師運用“畫面想象”戲劇游戲讓全班幼兒進入故事情境:有一個5歲男孩邁克在他生日那天,自行回家,結果路上遇到了交通事故。教師入戲扮演邁克的父親,幼兒扮演邁克的鄰居。父親回家呼喊邁克卻無人應答,父親焦急地詢問鄰居、打電話給學校,才得知了事情的經過。在整個即興扮演的過程中,邁克始終沒有出現,交通事故的過程也沒有重演,但是,幼兒在體驗鄰居角色、觀看教師扮演父親的過程中,在“一個名字被呼喚但無人回應的那個時刻”體驗這寂靜的可怕,由此“一起領會到忽略道路安全規(guī)則將等同于什么?!蓖ㄟ^戲劇游戲情境引發(fā)幼兒對情感的共鳴,同時幫助幼兒掌握社會生存規(guī)律以及經驗。
(三)用具身動作引導幼兒表達。在戲劇主題《我要上小學》中,教師會營造黑暗的環(huán)境、使用不同的語音語調、音樂烘托戲劇氛圍,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害怕情緒,很自然地通過表情、語言、肢體動作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同時,通過“教師入戲”戲劇游戲,帶領幼兒進入故事情境中,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調動他們參與的興趣與欲望,從而積極參與戲劇創(chuàng)作,幫助幼兒體驗真實的情緒情感。
二、促進幼兒認知發(fā)展的支持策略
(一)在戲劇游戲中促進幼兒的語言發(fā)展。在小班戲劇游戲《三只青蛙》中,除了有三只青蛙,有些幼兒也會選擇扮演池塘場景中的物品。當幼兒選擇扮演這些固定物品時,教師不僅要鼓勵幼兒對角色的堅持性,還要讓幼兒體驗扮演的樂趣及自信。如有的幼兒選擇扮演池塘中的石頭,拿了一塊布蓋在身上然后躺地上,在看三只青蛙表演時興趣從濃到淡,直至走神去玩旁邊的道具。教師入戲扮演一條“魚”,游到“石頭”旁問:“小石頭,你在干什么?你看到青蛙大哥去哪里了?它會照顧青蛙弟弟嗎?”等開放性問題引發(fā)幼兒與同伴交流、互動。
(二)在戲劇游戲中發(fā)展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在中班戲劇《逃家小兔》開展環(huán)境劇場選址時,幼兒產生了矛盾:大家對第三幕的表演場地有六種不同意見,通過投票方式也沒有決出結果,怎樣確定第三幕的表演場地呢?如果由老師決定,小朋友可能沒意見,但卻剝奪了小朋友按自己想法進行游戲的權利。《指南》中社會領域提出,幼兒“能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游戲或其他活動”,于是,教師給予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權利,幼兒通過協商,決定最后通過“黑白配”戲劇游戲來確定表演場地。
(三)在戲劇游戲中拓展幼兒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性。在中班戲劇游戲《大蒜變變變》中,幼兒第一次游戲時,基本都是雙手掌心互貼立于頭頂上方,模仿蒜頭的外形特征,動作單一沒有創(chuàng)新,幼兒的興趣也很快降低,獲得的有效學習與發(fā)展較低。后來,教師鼓勵幼兒種植大蒜、觀察大蒜的生長,由此,幼兒了解到大蒜的生長過程。在接下來的數次《大蒜變變變》游戲中,幼兒的肢體有了不同的創(chuàng)意表現:有的幼兒坐在地上縮著上身卻把腳伸長,扮演長了根的大蒜;還有的幼兒把身體抱成團躺在地上,扮演沒有存活的大蒜。幼兒在游戲中興趣濃厚,積極展現自己的獨特造型。
三、 促進幼兒戲劇行為技能發(fā)展的支持策略
(一)提供充分的機會進行肢體表達。在戲劇游戲《肚子里有個火車站》中,教師組織游戲《小精靈切菜》,幼兒入戲做肚子里的“小精靈”,教師以“畫外音”的身份進行旁白,如教師說:“一塊生菜掉進了肚子里。”“小精靈”做輕輕切菜的動作。教師說:“一塊牛肉掉進了肚子里?!薄靶【`”做用力切菜的動作。教師根據幼兒的游戲興趣及能力表現,可以變換游戲內容,也可以由幼兒主導游戲。
(二)引導幼兒關注身體的自我控制與調整。根據幼兒的身體發(fā)育特點,年齡越小的幼兒身體控制力越弱。在戲劇游戲的組織中,教師可用不同的方式關注幼兒的肢體控制力及主動調整的能力。在小班戲劇游戲《小青蛙》中,教師運用“照片定格”的戲劇策略讓幼兒塑造青蛙的角色。當幼兒做出青蛙造型不動時,老師能夠通過具體的評價讓幼兒理解肢體控制的含義;可以通過游戲的推進層層深入,逐步加大游戲難度,從獨立到多人合作游戲,肢體控制的要求也更高,并且通過教師對幼兒動作的清晰評價,促進幼兒相互學習,及時根據合作要求調整動作,幼兒合作、接納、堅持的學習品質也得到加強。
(三)拓展幼兒戲劇演繹的技巧方法。在教師組織的戲劇游戲《抬花轎》中,用一些大紙箱當做花轎,教師問:“花轎需要幾個人抬?抬著花轎怎樣走路?”幼兒有的兩人合作,一前一后走;有的是四人合作,每人抬一個角向前走。通過分享,大家發(fā)現要步伐一致才能走得順暢。再次抬花轎,開始時大家步伐一致,卻難以維持。通過商量,幼兒決定加上口號“嗨喲嗨喲”。同時,幼兒又提出用音樂來指揮花轎何時走、何時停。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課題“幼兒園戲劇游戲的指導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22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