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
關于回憶,普希金說:“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在時過境遷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它們是那么讓人懷念。我們用抒情的筆觸,寫下回憶中那些讓人難忘的人和事,便是回憶性散文。
回憶性散文通常熔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主要特點是:
1.具有獨特的美學規(guī)范,是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
2.具有雙重視角:一是體驗主體——過去的“我”;二是回憶主體——現(xiàn)在的“我”。
3.以散文的基本形態(tài)為基礎,在敘述上采用回憶過去的方式,對過去發(fā)生的事件進行闡述、回憶、描寫。
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老王》《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將這些經(jīng)典文章放到一起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一些共同點:作者通過真實、典型的事例及細節(jié)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我”的強烈情感,“我”時時處處都存在,有一個過去的“我”,還有一個現(xiàn)在的“我”,這便是回憶性散文的“雙重視角”。
又如《背影》,我們在閱讀時也會明顯感受到文中有兩個“我”,這兩個“我”展現(xiàn)出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多年前,父親送別兒子,在與腳夫講價錢的時候,“我”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很不得體,還暗笑他的迂。而在車站送別時,看到年邁的父親拖著臃腫的身軀,艱難跨過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我”開始感動。父親離去后,“我”一直望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不禁潸然淚下。直至寫文章的“我”再想起這一場景時,對父親又有了思念、感恩、愧悔等多種情感。
把握了回憶性散文的文體特點后,我們再來學習以下閱讀方法。
1.概括典型事件。如閱讀《藤野先生》時,我們可以通過擬小標題的形式概括作者回憶藤野先生的事例,如第12-15段,由“我的講義已經(jīng)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提煉出小標題“添改講義”;第16-19段,由關鍵句“解剖圖不是美術,現(xiàn)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提煉出小標題“糾正解剖圖”。
2.關注事件詳略。如《藤野先生》寫了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實習、了解裹腳、匿名信事件、看電影這六件事。其中,作者用了很多筆墨詳寫了看起來與藤野先生關系不大的后兩件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思考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兩件事為藤野先生提供了反面的襯托,在那個充滿民族偏見的環(huán)境中,在魯迅受辱失望的時候,藤野先生的關懷更顯偉大。
3.分析人物形象。如《回憶我的母親》中,寫母親對“我”參加新軍,同盟會的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朱德的母親作為一位農村婦女,她在封建社會中竟支持兒子接受新思想,參加新軍和同盟會,表現(xiàn)出其顧大局、識大體、思想開明的形象。
4.體會作者情感。如《藤野先生》一文寫了魯迅先生從東京到仙臺留學的經(jīng)歷。在這段經(jīng)歷中,他的思想由學醫(yī)到棄醫(yī)從文,發(fā)生了重要的轉變;而藤野先生與“我”的交往,是這段經(jīng)歷中最讓“我”感懷的片段,也為“我”的這段經(jīng)歷增添了一抹亮色。從某種意義上說,文章寫的是“我以藤野先生為中心的一段人生經(jīng)歷”,而不是簡單的“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我們要關注“我”的感受,才能讀懂作者的愛國情懷。
5.把握雙重視角。如在閱讀《老王》時,我們可以找出飽含作者對老王情感態(tài)度的句子,反復朗讀,會發(fā)現(xiàn)老王在世時和去世后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不同?!拔摇睂贤醪皇且环N平視,特別是看到老王離去時的病態(tài)感到害怕,以至于沒有真正給予他關心;后來“我”意識到自己在經(jīng)濟上的饋贈與老王真心的付出并不對等,所以才感到愧怍。
關注典型事件和細節(jié)描寫,準確把握人物形象,抓住關鍵語句、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感受、把握雙重視角,才能真正讀懂“我”的情感,進而讀懂回憶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