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勤
摘? ?要: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課文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這類課文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近代的歷史變革,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 ?統(tǒng)編版教材?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了大量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文章,目的在于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厚植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讓學生從小感知革命先輩家國天下的精神品質(zhì)。但是現(xiàn)代學生大多不了解那個特別的時代,因而在教學中,學生往往難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這一教學目標也難以實現(xiàn)。對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分析、深刻反思、不斷改進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感知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所傳遞的特殊意蘊,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價值
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是特別的存在,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類課文能讓學生重溫那血與火的覺醒年代,聆聽那刻入心田的精神贊歌,銘記那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那一個個跳動的文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能讓學生感受到這博大精深的文字背后蘊藏的偉大民族精神。比如,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中蘊含著艱苦奮斗和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zhì),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這些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民族的心和魂。
二、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策略
(一)背景補充,增強歷史感知
我們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距離革命年代較為久遠。因此,在小學階段,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思想不成熟,對無數(shù)革命先烈救國救民、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跡難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并且小學階段的課文大多篇幅簡短,學生難以對文章的歷史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對此,在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教學時,教師很有必要進行課文背景的知識補充,從而強化學生的歷史感知。補充背景知識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文字或視頻資料等,直觀地將信息傳達給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行查找資料,這樣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故事的背景,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例如,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時,在課前,筆者先明確指出本文的背景是抗美援朝,然后給學生播放了與抗美援朝相關的紀錄片和影視片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背景、毛主席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查閱資料,并選出代表在課堂上進行資料分享與交流。多媒體設備的應用能夠更直觀地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知;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借助插圖,獲得情感熏陶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教材編者往往會設置一些與課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些插圖既是課文內(nèi)容的重要補充,也是課文思想與感情的直觀展現(xiàn),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素材。在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時,教師可以基于課文主題與人物形象,為學生深刻解讀課文插圖,讓學生在欣賞插圖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熏陶,深刻領悟革命精神。
例如,《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的插圖是白求恩醫(yī)生為傷員做手術的照片。雖然只是一個定格的畫面,但是這背后蘊藏著無限的想象空間。在教學本課之前,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觀察插圖,想象白求恩在槍林彈雨中爭分奪秒為傷者做手術的場景。在想象的過程中,原本靜止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會變得生動起來,學生能深刻感知到白求恩不怕犧牲、救死扶傷的偉大英雄形象。當學生帶著這種感知預設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就能深刻理解文章的革命精神,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種教學過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識,還能讓學生對照當前的生活,體會現(xiàn)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堅定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的信念。
(三)通過人物分析,感悟人物偉岸形象
在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等方面感受人物的魅力,感悟人物偉岸的形象。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分別分析五個壯士獨特的形象特征,最后進行整合。比如,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各負責分析一個壯士的形象特征,最后將每個小組的分析結果進行匯總。這樣五個壯士的偉岸形象就能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雖然對革命先烈有一定的敬佩之情,但是他們的年齡尚小,并不能真正感受到這些偉人是何等的壯烈和偉大。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事件來引入新課,這樣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幫助學生感知人物形象。例如,《軍神》的主人公是具有鋼鐵般意志的劉伯承,課文通過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三部分的描寫,刻畫了一個鎮(zhèn)定自若、意志如鋼的真正男子漢形象。教師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病時的感受和表現(xiàn),讓學生通過與自身對比,更深層次地感知劉伯承的偉大革命英雄形象。
(四)通過情感教育,凝聚革命傳統(tǒng)教育思想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這些以故事形式呈現(xiàn)艱苦的革命歷程的課文,在為學生提供思想指引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情感教育價值。在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時,教師要充分鋪墊情感、渲染氛圍,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例如,在教學《少年中國說》時,筆者先讓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在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筆者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開展朗誦比賽。學生可以自行決定朗誦的音樂、場景、節(jié)奏等,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與變化。這種強烈的情感氛圍,能讓愛國主義熱情在學生心中回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后,筆者還開展了讀書會和交流會,讓學生說一說或?qū)懸粚懽约簩ξ磥淼乃伎己驼雇?,從而升華革命教育主題。
三、結語
總之,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以寫人記事為主,沒有過多的思想教育色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時,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堅持以思維訓練為主、以語言積累為基礎,將課文教學延伸到歷史背景下,明確其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讓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映射出時代的光彩,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葛秀.多維切換: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教學探索:以《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為例[J].教育視界,2022(14):29-31.
[2]陳建先.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的教學指向[J].江蘇教育,2022(33):40-43.
[3]林妹香.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課文教學實施策略[J].新教育,2022(32):109-110.◆(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西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