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康 汪曉明 王建國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普外科(合肥 230031);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科(合肥 230001)
甲狀腺癌是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疾病,總生存率較高,預后良好,尤其是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隨著診斷工具的不斷改進(例如細針抽吸、高分辨率超聲、甲狀腺特異性抗體檢測以及基因檢測等),近些年來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急劇增加的趨勢[1-2]。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又稱為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或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是最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是世界上碘充足地區(qū)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主要原因。有報道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同時患有橋本甲狀腺炎,甲狀腺乳頭狀癌合并橋本甲狀腺炎的患者正在不斷增加[3-4]。
自1893 年魯?shù)婪颉ぞS肖(Rudolf Virchow)首次提出慢性炎癥與癌癥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多的研究為證實他的假設在許多器官發(fā)病過程中提供了依據(jù),例如:腸道慢性炎癥疾?。肆_恩病和潰瘍性直腸結腸炎)與結腸癌之間的關系,慢性病毒性肝炎與肝癌之間的關系,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與胃癌之間的關系[5-6]。直到1955 年,DAILEY 等[7]首次描述了HT 和PTC之間的關聯(lián)。此后,學術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報道越來越多,但目前仍沒有統(tǒng)一的共識。那么,患有橋本甲狀腺炎是否也會增加甲狀腺癌的發(fā)病風險呢?本文回顧性分析347 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患者的臨床及病理學資料,探討甲狀腺乳頭狀癌合并橋本甲狀腺炎的臨床特點。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回顧2016 年1 月至2022 年11 月期間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普外二科行甲狀腺癌手術的所有患者。納入標準:(1)首次行甲狀腺癌根治術;(2)術后病理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3)既往無甲狀腺及頸部淋巴結疾病史;(4)未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病史;(5)具有完整臨床及病理資料。排除標準:(1)甲狀腺轉移癌;(2)術后病理合并濾泡狀癌、髓樣癌等其他類型的甲狀腺癌;(3)既往曾有甲狀腺及頸部淋巴結疾病史;(4)既往曾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或目前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病史;(5)臨床及病理資料不完整。經(jīng)篩選后共347 例病例納入此次研究。根據(jù)術后病理檢查結果是否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將患者分為甲狀腺乳頭狀癌合并橋本甲狀腺炎組(PTC+HT 組)和甲狀腺乳頭狀癌未合并橋本甲狀腺炎組(PTC 組)。本研究項目倫理審查經(jīng)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并備案登記。
1.2 術前檢查所有患者血液樣本均由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中心統(tǒng)一檢測。檢測指標包括: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xiàn)T3)、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F(xiàn)T4)、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和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術前甲狀腺彩超檢查均由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中心醫(yī)生統(tǒng)一完成。
1.3 手術方式所有患者手術方式為單側(或雙側)甲狀腺腺葉及峽部切除+同側中央?yún)^(qū)淋巴結清掃。若頸部淋巴結穿刺細胞學診斷或術中冰凍證實側頸部淋巴結轉移,需同期行功能性頸側區(qū)淋巴結清掃術。手術均由較高資質的本科室外科醫(yī)師完成。根據(jù)美國甲狀腺協(xié)會(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指南,中央?yún)^(qū)淋巴結清掃范圍上界至舌骨下緣、下界至無名靜脈、外界至頸動脈鞘內(nèi)側、后方達椎前筋膜,包括氣管旁、氣管前、喉前及甲狀腺周圍淋巴結。
1.4 病理學診斷所有患者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由本院病理科醫(yī)師統(tǒng)一出具報告。病理學報告詳細描述腫瘤最大直徑、甲狀腺被膜侵犯情況、病灶數(shù)目、淋巴結位置和數(shù)目、淋巴結轉移情況。腫瘤病理學分期采用2017 年第8 版美國癌癥聯(lián)合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化型甲狀腺癌分期指南。所有患者病理報告均明確診斷甲狀腺乳頭狀癌。若同時報告橋本甲狀腺炎或彌漫性淋巴細胞浸潤者,則歸入甲狀腺乳頭狀癌合并橋本甲狀腺炎組(PTC+HT 組)。若僅確診甲狀腺乳頭狀癌,無橋本甲狀腺炎或彌漫性淋巴細胞浸潤等描述,則歸入甲狀腺乳頭狀癌未合并橋本甲狀腺炎組(PTC 組)。
1.5 觀察指標采用回顧性資料分析,比較兩組之間臨床病理特點存在的差異。臨床病理特點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方位、腫瘤最大徑、是否微小癌、是否鈣化、縱橫比、侵襲性、病灶數(shù)目、中央?yún)^(qū)淋巴結數(shù)目、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病理分期、術前甲狀腺功能指標(包括FT3、FT4、TT3、TT4、TSH、TPOAb、TgAb)等。
1.6 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如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比較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及秩和檢驗比較分析;等級資料及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比較分析。因變量為連續(xù)型變量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所有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本研究共納入PTC患者347 例,其中男78 例,女269 例,男女比例約為1∶3.5?;颊吣挲g跨度為15~78 歲,平均年齡(44.92 ± 12.198)歲,中位年齡為46 歲,<55 歲270例,≥55 歲77 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年齡(歲)性別[ 例(%)]PTC 組(n=249)45.35±12.762 PTC+HT 組(n=98)43.84±10.617 t/χ2值1.123 P 值0.156男女64(25.7%)185(74.3%)14(14.3%)84(85.7%)5.260 0.022
按照是否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分成兩組,PTC組共249 例患者,其中男64 例(25.7%),女185 例(74.3%),平均年齡(45.35±12.762)歲;PTC+ HT 組共98 例患者,其中男14 例(14.3%),女84 例(85.7%),平均年齡(43.84 ± 10.617)歲。PTC 組患者平均年齡較PTC+HT 組偏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TC+HT 組比PTC 組女性患者比例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病理資料比較就病理檢查結果分析,兩組數(shù)據(jù)在方位、腫瘤最大直徑、是否微小癌、是否鈣化、病灶數(shù)目、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數(shù)目及病理分期八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PTC+HT 組縱橫比>1 比例為(57.1%),較PTC 組(41.8%)更高,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TC+HT 組清掃中央?yún)^(qū)淋巴結總數(shù)(7.31 ± 6.132)高于PTC 組(3.98 ± 3.592),但PTC+HT 組侵襲性比例及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率均低于PTC 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2 6,P=0.01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病理資料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opathologic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2.3 兩組患者術前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就實驗室檢查結果分析,PTC+HT 組術前FT3、FT4 均值較PTC 組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TC+HT 組術前TSH、TPOAb、TgAb 均值較PTC 組均升高,后兩者更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術前TT3、TT4 均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thyroid function indexes ±s
表3 兩組患者術前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thyroid function indexes ±s
組別術前FT3(pmol/L)術前FT4(pmol/L)術前TT3(nmol/L)術前TT4(nmol/L)術前TSH(mIU/L)TPOAb(IU/mL)TgAb(IU/mL)PTC 組4.38±1.08 12.82±2.14 1.47±0.33 94.35±19.48 1.99±1.36 18.17±89.57 21.59±86.44 PTC+HT 組4.06±0.62 12.24±2.24 4.97±33.49 89.52±20.90 2.70±1.99 185.48±264.77 150.88±235.23 U 值9 524.5 10 544.0 10 743.5 10 653.0 9 279.0 3 491.0 3 016.0 P 值0.001 0.049 0.083 0.066 0.001 0.000 0.000
2.4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影響PTC 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率的因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影響PTC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率的因素,其中,是否微小癌、年齡、性別及是否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均會對PTC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率有顯著影響(β=0.289,P<0.05;β=-0.199,P<0.05;β=-0.149,P=0.003;β=-0.113,P=0.025),其中以是否微小癌對PTC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率影響最為顯著。而方位、腫瘤最大直徑、鈣化、縱橫比>1、侵襲性、病灶數(shù)目、術前FT3、術前FT4、術前TT3、術前TT4、術前TSH、TPOAb 以及TgAb 對PTC 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影響PTC 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的因素Tab.4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PTC
甲狀腺癌是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病率不斷升高的最常見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惡性腫瘤。截至2018 年,甲狀腺癌在全球所有癌癥中排名第九[8]。它有四種常見病理類型,其中以乳頭狀癌最為常見,約占80%,總體生存率良好。然而,LIM 等[9]發(fā)現(xiàn)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fā)病率死亡率近些年逐步增加。導致這樣結果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學術界正在積極探討潛在的風險因素,希望有助于降低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fā)病率,進而降低死亡率。HT 作為一種復雜的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其特征是彌漫性淋巴細胞浸潤(尤其是T 細胞)和濾泡破壞導致甲狀腺組織的逐漸萎縮和纖維化,出現(xiàn)進行性損傷,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明顯的甲狀腺功能減退[10]。有研究[11]認為其發(fā)病機制可能是遺傳易感性和環(huán)境因素的結合,導致免疫耐受性喪失,從而導致甲狀腺組織的自身免疫攻擊,最終疾病出現(xiàn)。PTC 和HT 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廣泛研究的焦點,旨在找出這兩種疾病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且研究二者共存時,HT是否影響PTC 形成特殊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自1955年以來,DAILEY等[12]首次描述了HT 和PTC之間的關聯(lián)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HT 會增加PTC的發(fā)病風險。正如GRACEFFA 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病理確診PTC 的患者中有28.6%合并HT,而病理診斷為多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患者中則僅有7.7%合并HT 相關(P<0.001)。
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結果:首先,本研究發(fā)現(xiàn)PTC+HT 組比PTC 組女性患者比例更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女性PTC 患者更易伴發(fā)HT。LIU 等[14]通過回顧病例資料同樣得出相似結果。AHN 等[15]研究也認為,與未患有HT 的患者相比,合并HT 的PTC患者發(fā)病年齡更小,女性優(yōu)勢更大(P=0.008,P=0.009)。
其次,本研究發(fā)現(xiàn)PTC+HT 組清掃中央?yún)^(qū)淋巴結總數(shù)(7.31±6.132)高于PTC組(3.98±3.592),但PTC+HT 組侵襲性比例及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率均低于PTC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2 6,P=0.011)。同時,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是否微小癌、年齡、性別及是否合并HT 均會對PTC中央?yún)^(qū)淋巴結陽性率有顯著影響(β=0.259,P<0.05;β=-0.199,P<0.05;β=-0.149,P=0.003;β=-0.113,P=0.025)。該結果說明合并HT 會降低PTC 的侵襲性及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風險,并且微小癌、年齡、性別也都是PTC 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因素。因此,筆者認為HT 對PTC 患者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會增加PTC 的發(fā)病風險,但同時又能防止PTC 疾病進一步惡化。正如一項納入65篇文章的Meta分析顯示合并HT的PTC患者淋巴結轉移風險較低(OR=0.787,95%CI:0.686~0.903,P=0.001)[16]。另一項來自我國某大型醫(yī)療中心的回顧性隊列研究也證實,共存HT 的PTC 患者具有較少的侵襲性特征,預后更好[17]。WANG等[18]通過444 例PTC 患者研究得出HT 的自身免疫反應似乎可以減少PTC 患者的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并且年齡<55歲和腫瘤大小≥10 mm是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BATTISTELLA 等[19]在此基礎上還得出結果,PTC-HT 組的腫瘤體積較小,侵襲性較低,淋巴結受累也較少,并且腫瘤早期診斷率較高。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卻得出有爭議性的結論。如ZENG等[20]研究認為在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中,合并HT 患者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檢出率較非HT 患者偏高(39.2%vs.31.4%,P=0.043)。單立群等[21]通過回顧性研究分析認為HT 合并PTC易出現(xiàn)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腫瘤最大徑>5 mm、包膜侵犯是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
第三,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PTC+HT 組術前TSH、TPOAb、TgAb均值較PTC組均升高,后兩者更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合并HT 會升高PTC 患者血液中TSH、TPOAb、TgAb?,F(xiàn)階段,甲狀腺癌的發(fā)生與血中TSH 升高有關已是不爭的事實,TSH 作為生長因子在正常情況下可調節(jié)甲狀腺細胞的增生與功能。當TSH 高于正常值上限時,其與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惡變率呈正相關。很多研究都證實了這一觀點。然而,當PTC患者合并HT 時,HT 能夠觸發(fā)機體自身免疫反應機制,免疫細胞產(chǎn)生靶向甲狀腺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作用于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和甲狀腺球蛋白(Tg),導致甲狀腺細胞萎縮和破壞,甲狀腺功能減退。此時,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機體通過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反饋調節(jié)機制促進垂體加速分泌TSH,進而血清TSH 濃度升高[22-23]。因此,合并HT 能夠促進PTC 患者機體增加TSH、TPOAb、TgAb 分泌,從而導致血清中各自成分升高。邢寶迪等[24]通過研究得出與我們相似的研究結果,與單純PTC 組患者相比,合并HT 組TSH、TPOAb、TgAb 水平升高,F(xiàn)T4、FT3 水平降低(均P<0.05)。LUN 等[25]研究也觀察到,合并HT的PTC患者TSH濃度顯著高于未患有HT的患者[(2.54±2.06)vs.(1.90±1.66)mIU/L,P=0.001]。此外,我們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PTC+HT 組縱橫比>1 比例為(57.1%),較PTC 組(41.8%)更高,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合并HT 組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結節(jié)縱向生長,增加PTC 的發(fā)病風險。
綜上所述,筆者分析認為女性PTC 患者更易伴發(fā)HT,合并HT 會升高PTC 患者血液中TSH、TPOAb、TgAb,更易出現(xiàn)結節(jié)縱向生長,增加PTC的發(fā)病風險,但同時也能降低PTC 的侵襲性及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風險;因此,我們認為HT 對PTC患者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微小癌、年齡、性別以及HT 均為PTC 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那么根據(jù)結論,我們建議臨床上確診HT 患者要積極隨訪控制TSH、TPOAb、TgAb 水平,避免轉化為PTC;同時,當HT 合并PTC 時若中央?yún)^(qū)未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時,手術中可不必做預防性清掃。希望該文章研究結論能夠給廣大臨床工作者提供一個啟發(fā)和參考。
未來,將繼續(xù)努力,希望能夠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以及分子基因水平方面的研究,借助前人的經(jīng)驗及成果,深入探討HT 如何影響PTC 患者的病理轉化機制。正如劉美蓮等[26]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實驗證實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和促血管生成素2 對于輔助PTC 的診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對于預測PTC 是否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可能無診斷價值。同時,LI 等[27]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IL-17 和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水平在HT 惡性轉化過程中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兩種細胞因子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二者可有助于區(qū)分HT 是否伴發(fā)PTC。因此,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升高或許就是觸發(fā)HT 轉化為PTC 機制的一個靶點,以上研究提供了進一步深入探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