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量
摘 要:在藝術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中,通過藝術與文學融合的契合點,去研究兩者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去探析基于素養(yǎng)下培養(yǎng)學生目的的一致性。利用這兩者的共通性更好地去培養(yǎng)學生,也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讓學生能夠對自身的內在素養(yǎng)與涵養(yǎng)有所提升。教師能夠在跨學科的學習中利用兩者的視角和多維度的美感去引導學生自我思考,讓學生構建整體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跨學科教學;文學;美術教學;學科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J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0-0-03
隨著“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同時頒布,其中新課標規(guī)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以落實核心素養(yǎng)為主線,來反映課程理念,確定課程目標的。[1]在新課標課程中涵蓋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5個學科,這些課程體現(xiàn)了新課標美術課程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以美術為主跨學科融合,以任務為抓手驅動內容學習,以學業(yè)質量標準指導教學。其中,跨學科學習又以其融合多學科視野的綜合性,貫穿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和體驗性,成為提升學生協(xié)同合作、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路徑,其學習方式和育人過程也符合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藝術學科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進而迸發(fā)出藝術學科更強的生命力。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精華,以其形象性、審美性特征體現(xiàn)出文學的豐富多彩。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人全面發(fā)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2]融合課程教育可以啟迪學生思想,陶冶學生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知識,發(fā)展學生智力;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3]
一、藝術與文學融合的契合點
在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兩者中,藝術與文學雖是不同呈現(xiàn)方式,但這兩者又有異曲同工之妙。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的探究也順應了時代的需要,與此同時,藝術是傳播文學的工具與手段。這兩者之間的內在有著必然的關聯(lián)且有著很高的契合點,契合點分析如下。
(一)素養(yǎng)導向、重心合一
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與藝術感知兩者強調的都是基礎感知。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意表達兩者強調的是實踐環(huán)節(jié)。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與審美情趣兩者強調的是思維以及情感的升華。
(二)歷史維度、源遠流長
從歷史維度來看:藝術與文學的關系源遠流長,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最杰出的美術作品《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可以看出表現(xiàn)內容皆以動物為主,如野牛、馴鹿、野馬、野豬等。再到人像雕刻中,母神雕像這類雕像強調夸張與生命延續(xù)的生理特征,體現(xiàn)出原始人對母性和生命的崇拜。這些可以看出,藝術是表現(xiàn)文學的一種形式,這些也是藝術與文學融合的體現(xiàn)。[4]
(三)內涵形式、相輔相成
從內涵、形式看,宋元作為“文人畫”的黃金時代,文人畫中所展現(xiàn)“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韻味,也是藝術與文學學科的高度融合。例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很好地展現(xiàn)了詩情畫意。可以看出,藝術與文學兩者本就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內涵與形式都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從以上來看兩者的核心素養(yǎng)有很多內在聯(lián)系,為融合提供了契合點。
二、藝術與文學融合的目標點
藝術與文學的融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在圍繞核心素養(yǎng)下通過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的學習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以美育人,以文樹人,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審美感知,增強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等,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的根本目的。綜合文學課程與藝術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可將文學與藝術融合課程的課程目標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一)形成語言的建構和藝術感知
從藝術與文學的感知出發(fā),在文學的角度感知藝術,同時也從藝術的角度去理解文學,然后達到對兩者融合在藝術鑒賞、文學認同和藝術精神等方面新的認知。
(二)形成思維的發(fā)展和審美情趣
掌握這兩者融合特有的審美情趣,理解文學那種底蘊深厚的優(yōu)美婉轉,也感受其不同環(huán)境下的特有內涵,形成將文學如何融入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并能夠掌握這些思維作用于文化學科以及藝術學科領域,從而去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最后形成獨特的作品。
(三)形成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意表達
藝術創(chuàng)作中融合文學內涵,增強藝術創(chuàng)作的文化底蘊,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增強實踐中的創(chuàng)作表達能力,通過對一些文學的學習,學生能夠對文學底蘊有所感悟,并將感悟運用于實踐活動。
(四)形成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發(fā)展
能夠理解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獨特性,能夠形成對多元文化包容的態(tài)度,能夠理解藝術精神,弘揚中華文化藝術優(yōu)秀傳統(tǒng),提升文學認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并能促進文學與藝術的發(fā)展與傳承。
三、藝術與文學融合的內容點
藝術與文化融合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全體學生,要促進教學相長,共同進步。[5]傳統(tǒng)的文化學科教學,偏重于識記和背誦,雖然這些和藝術中的編導藝術有相似之處,但藝術教育和文化學科教育還是相差較大,將二者融合起來,依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這需要教師對藝術與文學這兩者的知識有一定的把控,能清晰厘清兩者的關系,同時善于掌握學生相關的能力發(fā)展水平,從而尋找文學課程與藝術課程適合的融合點,以專題模塊課程的形式開發(fā)設計融合課程。把文學帶入藝術課堂,不僅僅需要在思想上得到重視,還應該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有條不紊,有方法有步驟地貫徹執(zhí)行,依據兩個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學習目標上進一步細化、分解與設計,就具體的課程內容而言,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概念出發(fā)、引導感知
以知識的核心概念為主,主要引導學生學會感知藝術學科以及文學學科中的概念,以了解兩者的基礎知識,為下一步理解兩者的審美情趣打下基礎。例如:“文學中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呈現(xiàn)的?”“國畫中題款和畫作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意圖讓學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和題款的基礎知識。
(二)深入理解、引發(fā)趣味
以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引發(fā)審美情趣的探究,探尋藝術與文學共同的審美情趣,并在多次反復探究中形成思維,為下一步創(chuàng)意實踐做鋪墊。例如:“文學中梅蘭竹菊四君子有何高潔品質? 繪畫作品中梅蘭竹菊四君子的表現(xiàn)手法有何特點?”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自己對知識的探索了解四君子的品質,從而在意志品質中形成對美的審美情趣。
(三)創(chuàng)意實踐、探究規(guī)律
以審美鑒賞促進創(chuàng)意實踐,通過在課堂中探究共同的審美特點與規(guī)律,將兩者的審美特點付諸實踐,并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給予文學內涵,增加藝術作品的格調底蘊,達到融合的目的。例如,通過在課堂中對文學作品梅蘭竹菊特點的分析以及繪畫作品梅蘭竹菊的審美特點分析,得到了共同的審美特點,兩者都表達了梅蘭竹菊堅韌的品質,現(xiàn)又將這些特點在新的作品創(chuàng)作中去實踐,去充分地表達詩情畫意。
(四)鞏固理解、情感升華
在創(chuàng)意實踐中加深鞏固對藝術與文學的理解,通過前期的感知、理解,以及實踐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通過知識的掌握引發(fā)對課程內涵的探究,在探究中引導學生上升到文化傳承以及情感價值觀上,推動文化傳承,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及文化自豪感。
四、藝術與文學融合的實踐點
跨學科課程的實施根據課程設置以及課程目標和要求可分為四個大的環(huán)節(jié), 四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實施的順序也是實施的關鍵。
(一)興趣入手、導入激趣
課堂導入是教學的開端。在以往的文化科目中的導入方法,大都以復習或直接導入為主,雖有著較好的效果,但長時間的方法雷同勢必讓學生感到平淡無奇,反而達不到對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作用。藝術教育課堂的導入多姿多彩,因此導入新課時綜合兩者的契合點,利用課程多樣性,方法的獨特性進行課堂導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從而更好地為教學做鋪墊。通過歸納總結藝術學科與文學科目的特點與共性,總結出以下幾個導入方法。
1.活動導入:興趣是學生的最佳學習動力。在藝術與文學的融合課程中,游戲導入法是一種很有效的課堂導入方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能確保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6]以《孔乙己》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表演藝術導入,然后讓學生猜測表演人物,這種游戲能活躍課堂氛圍,從而使學生自覺參與教學活動,可順勢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主題上。
2.實物導入: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向學生展示實物,使得課堂導入更具生動性,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吸引學生注意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把握課程的特性,借助實物的外在形態(tài)、色彩的美感,進行課堂導入引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7]以王維《使至塞上》教學為例,把詩意實體化,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相應的山水盆景(模型)作品,可生動形象地展示引發(fā)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同時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3.情境導入: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生動、有趣的特點,給學生進行視覺上的感知,同時利用音樂營造一種氛圍環(huán)境,再通過教師口頭上的表達,進行視覺、聽覺以及思維上的三合一情景營造,讓學生能夠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這樣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課程的感知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借助多媒體等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通過情境導入新課知識,激發(fā)學生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三峽》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播放三峽的視頻,再配上《漁歌唱晚》的音樂等營造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給學生帶來奇妙的感官體驗,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過程實施、素養(yǎng)為本
課堂教學主要是圍繞文學與藝術融合課程的“感知、理解、表達、升華”這四個層面展開的,主要采取了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方式,在課堂實踐中以體驗、賞析、實踐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利于學生將藝術學科的知識和文學知識實踐相結合,去體驗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的魅力。在課程實施中,主要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角度出發(fā),有的環(huán)節(jié)注重知識建構和審美文化融合中理解學習課程,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三)回顧總結、查漏補缺
藝術與文學的融合小結要重點突出藝術與文學融合的新穎,明確融合課程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讓學生感受到本堂課和傳統(tǒng)的文學課程的差異,也要讓學生明白融合課堂有別于傳統(tǒng)的藝術課堂。在融合課程中可以通過更加靈活愉悅的教學方式,將文學學科知識生動形象化,輕松掌握文學的知識要點,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再通過課堂總結將課堂思想情感升華,上升到一個高度。所以,課堂總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總結”對于整體優(yōu)化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學時應把握好這個結束部分、最后環(huán)節(jié),使之成為“精彩之筆”。課堂總結也可形式多樣,方法各異,筆者總結出以下常用基本方法。
歸納法:在課堂總結時由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課堂比較系統(tǒng)地歸納概括。這樣在初次學習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時,學生比較容易跟著教師形成良好的思維以及對課堂知識點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把握,增強教學的效果。
拓展法:對于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中一些趣味性強的教學,在結束課程時會使學生覺得“余音繞梁”“意猶未盡”。這時教師除應對課堂上所學內容做出概括總結外,可借機進行一些知識的拓展,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進行思維情感方面的升華,也可以提出一個或兩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也可乘機給學生布置一點課后趣味作業(y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能引起學生閱讀和思考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聯(lián)系法:課堂教學進入結課時,教師可把前期學習過的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的內容和與之相關的內容進行內在與外在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8]
五、藝術與文學融合的總結點
藝術與文學融合可以通過學生課后反思、小組評價以及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從具體的語言描述中去分析每一個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變化。利用期末的考核范圍可以規(guī)范課程的組織和開展,通過考核還能提升學生對融合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促進學生掌握課程中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及其他相關知識。對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本身以及執(zhí)教教師課程教學的評價,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該課程的實施效果。邀請學校其他專業(yè)教師和學校領導觀課評課,調查學生對該課堂和教師的教學滿意度等。相信結合更全面豐富的課程,并對評價方式進行反思和改進,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實施效果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藝術與文學融合研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同時,該跨學科課程需要在不斷改進中才能逐漸成熟,課程無論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是學校學科的發(fā)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藝術與文學融合課程從多維度思考,多樣化實施,豐富了學校課程體系,也讓課程變得生動形象,希望在慢慢地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靜霞,張本霞,郭佳慧.繪畫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3]夏小紅.教育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
[4]鄒元江,張賢根.美學與藝術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5]紀寶成.中國高等教育散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唐燕.初中美術教學課堂導入技巧微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8(13):163.
[7]吳麗華.現(xiàn)代教育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8]張建.立美教育認識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