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史檔案是學校發(fā)展歷程中產生的重要材料,提供了真實、有價值的信息,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一種特殊載體。學校應加強對校史檔案的管理和利用,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特色發(fā)展和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校史檔案;校園文化;特色建設
作者簡介:王彩榮,遼寧省農村實驗中學教師。
校史檔案是學校在開展教育、教學、科研等工作中形成的寶貴資料,是見證學校發(fā)展、教化育人、傳承學校特色文化、服務科研和學校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為學校育人和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照依據(jù)。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史檔案,加強對學校歷史的研究和傳承,從而為學校特色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貢獻。
一、校史檔案對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促進學校的教科研工作
遼寧省農村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學?!保┳?958年建校至今,形成了“立足農村,全面育人”的辦學理念,將勞動教育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堅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不僅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也引領了學校的內涵發(fā)展、特色發(fā)展和持續(xù)發(fā)展。學校充分發(fā)揮校史檔案在特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推動勞動教育的科研工作。2022年,學校上報的教育科研成果“普通高中全程強化勞動教育實踐探索”獲遼寧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申報的“新時代普通高中全程強化勞動教育實踐研究”被立項為遼寧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學校教師撰寫的關于普通高中勞動素質教育的模式和具體實施對策專題文章發(fā)表在《遼寧教育》雜志上。
(二)突出學校的特色文化景觀
校史檔案蘊含著每一所學校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積累、沉淀,形成學校特色文化,這種文化是學校辦學思想的體現(xiàn)。
學校校史館的門前是一面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要義的浮雕墻,墻上雕刻著忠、信、仁、義、學、禮、誠等大字,這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浮雕墻前面是一頁打開的“書簡”,上面書寫了《農村實驗中學賦》。此賦概述了學校60年多來的發(fā)展歷程,它不僅是學校發(fā)展歷史的一個精彩縮影,更是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傳承,讓師生感受到學校獨特的文化魅力。
學校校史館正廳部分的“上下求索”展區(qū),展示了建校以來的30多張有代表性的照片,包括校園整體環(huán)境、教學樓、專用教室、勞動教育實習基地、學生集體活動和領導班子的合影等,并配有文字說明。這些照片和文字清晰地反映出學校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變化,同時也傳承了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
(三)增添學校獨特的文化內涵
校史檔案是學校發(fā)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學生培養(yǎng)和學生管理工作,以及學校辦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整個過程,能夠精確地體現(xiàn)出學校建設的歷史脈絡。通過翻閱校史檔案,師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學校的發(fā)展史,從而更好地構建良好的校風和學風,促進學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增添學校獨特的文化內涵。
校史檔案包含學校在不同時期取得的獎杯、獎狀、證書,以及開展活動的紀念品、宣傳冊和其他文書,這些都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寶貴財富,也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為了更好地展示學校的歷史和文化,校史館設立了“天道酬勤·稻菽馨香”展區(qū),展示了學校建校以來獲得的主要榮譽證明,可對師生進行校史校情教育,激勵師生為學校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發(fā)揮校史檔案在學校特色文化建設中作用的途徑
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史檔案,使其在學校文化建設實施中發(fā)揮獨特的功能,是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為此,學校領導班子十分重視檔案工作,致力于建立一個完善的檔案管理體系,并設立了綜合檔案室。在校長的帶領下,學校檔案管理部門能夠統(tǒng)籌安排工作,協(xié)調各部門收集檔案,并對各職能部門進行檔案整理工作指導,推動了學校管理現(xiàn)代化。
(一)加強宣傳引導,重視校史檔案的收集與整理
新時代,加強校史檔案開發(fā)利用工作,應特別注意做好檔案管理的基礎業(yè)務工作,發(fā)揮學校特色教育優(yōu)勢,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不斷加強檔案與校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為校史檔案的開發(fā)、管理和利用營造良好的氛圍。
加強校史檔案建設的宣傳教育工作必須明確指導思想。近年來,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推動學校教育改革,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當?shù)亟洕ㄔO服務的方向,建立健全校史檔案宣傳體制機制,不斷提高校史檔案與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工作的契合度,不斷拓展校史檔案與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工作的受眾面,不斷擴大校史檔案與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工作的影響力。
豐富的校史館館藏資源是做好學校文化傳承的基礎。學校領導明確要求全體教職工及時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檔案材料補充到校史館中來,進一步豐富館藏內容。
(二)加強校史研究,努力拓展校史檔案的收集范圍和渠道
各級各類文件通知、教學計劃書、課題研究報告等實物檔案,既能為教職工進行教科研工作提供豐富的資料,也能體現(xiàn)學校探索教育教學實驗改革、創(chuàng)新優(yōu)秀成果,能夠吸引更多的專家、校友關注學校的發(fā)展,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檔案室工作人員整理出了一些學校最原始、最真實、最有說服力的檔案資料,形成文件匯編和年鑒。在此過程中,檔案室工作人員采取多種措施,如發(fā)布社會公告、建立電子郵箱、組建收集校史檔案工作群等,向全國各地的校友征集有關學校發(fā)展的史料。工作人員精心整理了收集到的照片、文字和實物,還特別邀請一些退休的老同志及其子女,對照學校原有的文獻資料進行人工鑒定,以便更加客觀、準確地還原學校的歷史。
學校在編纂年鑒時,不僅要求檔案工作人員仔細閱讀校史資料,而且要有計劃、有目的地把握校史的發(fā)展脈絡,深入剖析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發(fā)揮校史資料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學校出版了兩本校志,一本是建校40周年時出版的,另一本是建校50周年時出版的。這兩本校志均采用文字和圖表相結合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了學校建校以來的辦學思想、教育實驗過程和辦學成果。學校還根據(jù)檔案史料編輯出版了書籍《三代校長,一個夢想》,這本書獲得遼寧省檔案學會評選的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三)加強校史檔案展示,建設符合新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校史館
校史檔案展覽式開發(fā)是一種檔案信息開發(fā)利用的高級形式。通過利用館藏檔案,我們可以全面回溯學校的發(fā)展史,總結辦學經驗,積累珍貴的教育資源。學校應充分認識校史館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積極提升校史館的使用率,通過校史資料的展示,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和人文教育。
首先,自校史館建立以來,在每學年的開學季,學校都會組織新生以班級為單位參觀校史館。通過檔案室工作人員的現(xiàn)場講解,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學校的歷史,增強對學校的認知和熱愛,形成對“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的認同感。
其次,校史館“桃李芬芳”展區(qū)展出了學校歷屆畢業(yè)班的師生合影,讓每一名學生、每一位教職工都能從中找到初心,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幸福感和榮耀感,從而以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學習和工作中。
最后,校史館作為學校對外宣傳的窗口,多次接待了上級領導及兄弟學校工作人員的參觀指導,并加強了對社會開放。校史館通過展柜中展示歷屆校領導和教師編寫的勞動教育教材、獲獎論文及證書,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進步,為社會作出貢獻”為主體的人才觀和價值觀,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使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
(四)加強校史人物檔案的開發(fā),發(fā)揮榜樣人物的激勵作用
校史人物檔案真實記錄了學校著名人物在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時所取得的成果,具有資政、育人的作用。優(yōu)秀畢業(yè)生代表馮振飛同志是學校“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精神培育出的基礎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校史館的“親切關懷”展區(qū)分別展出了馮振飛在出席全國優(yōu)秀校長、全國“十杰”教師表彰大會時的照片。學校檔案室目前保存有馮振飛名人檔案25卷,這些材料對學生的成長發(fā)揮了榜樣和激勵作用。
(五)加強信息技術運用,提高校史檔案的利用率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檔案資源的利用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數(shù)字化、信息化和電子化成為檔案管理的主導方向,利用這些數(shù)字化手段可提高校史檔案的利用率。例如,珍貴的照片、孤本教材、重大榮譽的證書等均可制作成復制件供外使用,校史館還可以通過網上查詢、檢索、下載的方式提供服務。為了更好地滿足師生的查詢需求,校史檔案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信息查詢機制,提高檔案數(shù)字化水平,充分發(fā)揮校史檔案在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檔案數(shù)字化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要按照《紙質檔案數(shù)字化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通過使用先進的傳輸設備,建立電子化檔案資源信息庫。學校檔案室工作人員加強了先進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才干和辦事能力,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檔案管理工作。學校建立了檔案計算機檢索目錄,并且按照文檔的重要性和使用頻次,采取有步驟、分階段的方式,對使用頻次高和使用面廣的紙質歷史文檔進行了數(shù)字化處理。有了檔案計算機檢索目錄,師生通過網絡平臺就能夠快速查找和獲取相關資源,提高了檔案利用效率。
總之,校史檔案的開發(fā)利用對學校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豐富的校史資料在學校特色文化建設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彤,雷麗媛.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校史檔案育人路徑試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2(3).
[2]鄭彥宏.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遼寧教育,2022(8).
[3]王彩榮,劉倩.學校教科研檔案數(shù)字化管理研究[J].遼寧教育,2023(4).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