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信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附屬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信陽 464000)
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現(xiàn)為低熱、肝區(qū)疼痛、食欲不振、腹脹等。隨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肝纖維化,進而發(fā)生肝硬化,增加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風險[1]。因此,對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行精確的預測肝硬化的發(fā)生對判斷病情,及早給予臨床干預,是臨床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舉措。肝穿刺活檢是臨床常用的診斷肝臟疾病手段,并可推斷病變程度和活動性,但在穿刺活檢過程中對機體創(chuàng)傷性較大,并可能引發(fā)穿刺部位感染、肝臟出血、膽汁瘺等并發(fā)癥,導致部分患者不易接受,在臨床應用中受到局限[2]。隨著醫(yī)療技術(shù)的發(fā)展,許多無創(chuàng)指標在預測和評估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具有顯著效果[3]。膽堿酯酶(cholinesterase,CHE)是由肝臟合成的一類糖蛋白,是評估肝臟細胞損傷情況參考指標之一。周曉君等[4]研究發(fā)現(xiàn),CHE與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進展有關(guān)?;诖?本研究探討CHE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達及對進展為肝硬化的預測價值。
前瞻性選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信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5]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肝組織學檢查證實;②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肝硬化;②合并藥物、酒精造成的肝損傷或其他病毒性感染等;③合并腫瘤等全身重大疾病;④合并肝外纖維化相關(guān)疾病。(3)脫落標準:隨訪失訪。根據(jù)上述標準共納入醫(yī)院收治的12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45例為健康對照組。
1.2.1肝硬化判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隨訪1 a,在隨訪期間臨床診斷符合《肝硬化診治指南》(2019年版)[5]中的肝硬化的診斷標準,即符合下列4項中1項及以上即可確診。(1)病理檢查符合肝硬化診斷。(2)內(nèi)鏡顯示消化道異位曲張或食管靜脈曲張,并排除非肝硬化性門脈高壓。(3)CT、B超、磁共振檢查等提示符合肝硬化特征。(4)以下血清指標中有2項或以上異常:①排除非肝臟原因,白蛋白(albumin,ALB)<35 g·L-1;②血小板計數(shù)(platelet,PLT)<100×109L-1;③谷草轉(zhuǎn)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PLT比率指數(shù)評分>2分;④ 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延長或其國際標準化比值>1.3。
1.2.2一般資料收集
設(shè)計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資料進行詳細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內(nèi)容包括年齡、性別、飲酒情況、抗病毒治療情況。
1.2.3實驗室指標檢驗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10 mL,使用枸櫞酸鈉抗凝后,以3 000 r·min-1轉(zhuǎn)速離心15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法國STAG公司)及配套試劑盒凝固法檢測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采用美國Bio-Bad全自動酶標儀及配套試劑盒檢測CHE及ALB水平;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產(chǎn)的型號為XE-2100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檢測PLT,日立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GOT、谷丙轉(zhuǎn)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
對照組性別、年齡與觀察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血清CHE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一般資料及CHE水平比較
隨訪1 a內(nèi),12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89例患者未進展為肝硬化,占比70.63%,37例患者進展為肝硬化,占比29.37%。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飲酒情況、抗病毒治療情況、FIB、AL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硬化組患者APTT、ALT、GOT水平均高于非肝硬化組,PLT、CHE水平低于非肝硬化組(P<0.05)。見表2。
表2 肝炎患者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指標比較
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情況作為因變量(非肝硬化=0,肝硬化=1),將表2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APTT、PLT、CHE、ALT、GOT)作為自變量,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結(jié)果顯示,APTT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危險因素(OR>1,P<0.05),PLT、CHE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保護因素(OR<1,P<0.05)。見表3。
表3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情況作為狀態(tài)變量(非肝硬化=0,肝硬化=1),CHE水平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結(jié)果顯示,CHE水平預測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AUC>0.7,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見表4。
表4 CHE預測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價值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因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而進展為肝硬化,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6]。因此,及早發(fā)現(xiàn)疾病進展臨床預警信號,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阻止病情進展是當前臨床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APTT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危險因素,PLT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保護因素。ALT、GOT水平雖是監(jiān)測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向肝硬化進展的重要指標,但并非肝損害的敏感指標,無法完全反映肝臟病情程度,進而無法預測肝硬化的發(fā)生[7]。PLT是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參數(shù)之一,肝臟損傷可對血小板生成素造成干擾,引起血液中的內(nèi)毒素清除能力下降,而內(nèi)毒素可誘導血小板激活和凝集,進而引起PLT異常,改變血小板的形態(tài),進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礙[8-9]。同時,機體凝血功能受限,導致凝血因子數(shù)量減少,降低維生素K吸收,導致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前體轉(zhuǎn)化活性凝血因子障礙,進而降低凝血因子水平,造成惡性循環(huán),進而導致APTT延長[10]。但上述指標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中缺乏特異性,故仍需探尋其他指標。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血清CHE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且肝硬化組患者CHE水平低于非肝硬化組,提示CHE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呈低表達。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CHE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保護因素。分析原因在于,CHE由肝上皮細胞釋放和合成,當肝實質(zhì)細胞受損時同時間質(zhì)炎癥細胞浸潤,導致肝纖維組織增生,肝細胞數(shù)量減少,CHE合成減少,酶活力下降,而有研究指出,其下降程度與干細胞損害程度呈正相關(guān)[11]。此外,CHE可維持肝上皮細胞內(nèi)質(zhì)網(wǎng)功能,水平降低則表明肝臟儲備功能下降,肝臟受損,提示肝臟有惡性質(zhì)變[12]。繪制ROC曲線圖,結(jié)果顯示,CHE預測乙型病毒性肝炎進展肝硬化的AUC>0.7,表明CHE表達情況對于乙型病毒性肝炎進展肝硬化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因此,臨床上可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CHE水平變化進行密切監(jiān)測,結(jié)合臨床其他檢查明確有無肝硬化進展,必要時積極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精準治療,阻止疾病進展,避免或減少肝硬化的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
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CHE呈低表達,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的保護因素,可有效預測患者疾病進展情況。